《葬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葬宋- 第1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也槐卦僖椤
政事堂成员由皇上提名,至少七成人通过之后方。能加入,政务院都由辖区百姓直接选出。但是姜明认为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要求是必须得到政事堂一半人以上同意,辖区内官员七成以上的具名同意方可进入政务院参加议政。政务院成员不得拥有官职,但是拥有爵位者优先。
律法修正、制定必须由任意五名以上政事堂和政。务院成员联合提出,其中至少两人以上(含两人)是政事堂成员。审议通过时必须由政事堂和政务院联合作出决定,必须达到全体成员七成以上的人数同意才可提交给皇上审议通过。
任命大宋官员府衙以下者由政务院审核批准,。任命外交使节和或者军职人员由政事堂审核批准。在必要的时候,政务院可强行以全部通过的结果下,直接申报与皇上请求其的同意,但是此项权利每年最多只能实行一次。
不过在姜明给。大家绕了那么多弯弯的情况下,众人正在头痛着怎么理解其的那些新鲜用词,却是忽略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进入政务院是不计身份的,也就是隐性的开了商人可以参加议政的机会,但是前提是你在当地要有一定的名望和人际关系。
但是以姜明的知识也只能做到这一步了,在他经历过的后世,他只不过是一个私人企业的技术副总监而已,对于从政一点经验也没有,他之所以做出这些举动,无外乎抓住了两点,第一,现在的宋朝在蒙古野蛮的清理之下,所留下的人都是相对比较纯净一些的人,在很多人通俗一点的讲法,就是对于国家、对于大宋比较忠心的人。
投降派和墙头草早就被忽必烈拉到北方大都或者是开封的那个伪帝处进行污染了,而能留到现在,政事堂的核心成员,都能对国家保持很大程度的忠心。
而且在蒙古人的掠夺中,很多士族或者是商人纷纷的逃亡到海外,或者扎根于北方,南方一直是兵荒马乱的,没有人能够长久的呆下去,无形中,也为社会净化起到了一些作用,这个时候不灌输一些新的思想进去,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和况,姜明还抓住有最大的一点优势,就是精锐的赤红军乃是他一手缔造的,在侯强和陈龙等一帮疍民,还有陈吊眼等一帮草根阶层的维持下,保持了对他的一个绝对忠诚,在短时间内,赤红军的地位就是姜明说话比较硬气的保证。
而且他还看出,陆秀夫他们一帮读书人,已经参透了他在政事堂所做的那写玄机,就是利用人数的优势,然后搞出来的一种假民主,真**来灌输自己的思想和作为,陆秀夫和张镇孙、邓光荐等人并不笨,以姜明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所做的一些事情,在他们的眼里不过有时间也是一种笑话而已。
他们很快的就发动各种力量,要求扩大政事堂。想抢回发言权,所攻击的正是姜明的要害,就是姜明经营的时间还短,人脉关系基本上都在下层或者是基层上面,在这些出身于士大夫的读书人眼里,他姜明真的还不算是一盘菜。
在他们眼里,姜明只不过是在一个合适的机会,有一个合适身份的投机之辈而已,加上一些神鬼之论,岐黄之说迷惑着皇太后,最后又在可以的逢迎着小皇帝的弄臣而已。连一个功名也没有,这个在读书人眼里是最看不上的。
所以他们要增加政事堂的话语权,要赤红军军长的职位,都是为了牵制姜明,其实也不一定觉得姜明就是一个枭雄,只是觉得,将国事交给这个嘴上胡子还没有留长的年轻人,实在是有些不放心。他们宁可姜明去专心研究那些犀利的火器。
那样的话,由姜明提供的火器,加上他们治理的江山,大宋的基业将会更加的稳固,中兴之日就在不远的前方了。这种想法不但陆秀夫他们会有,恐怕一向和姜明交好的文天祥、王道夫也会有吧。在宋朝,一个没有功名的人,往往是得不到认可的。
但是他们看出了姜明的把戏,姜明以多出几百年的见识,怎么会看不出他们的意思呢?在后世,和同学一起,曾经讨论过,真的要让文天祥或者陆秀夫、张世杰这宋末三杰来执掌朝政,大宋就不会灭亡了吗?
经过几天的论证,结果是否定,因为一个人的操守是永远随着自己的所处的环境而改变的。在乱世中的忠臣,不一定就会是太平盛世中的诤臣。宋朝文人之间相互倾轧的例子随处可见。
而且姜明刚刚回到宋朝的时候,看到了文天祥的遭遇导致的我行我素。陈宜中的无奈。张世杰的固执。还有陆秀夫的阴柔。还有张翔泰复杂的身份,张镇孙入朝之后的沉默。最后就是自己也几次遭到排挤的后果。
他怎么能放心的把事情交给一帮读书人来打理呢?至少作为姜明自己,开始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所有的事情,看到他们该决断的时间不决断,该犹豫的时候不犹豫,心里光是着急,一点办法也没有。
现在有了这么好的一个机会,他怎么能够放过呢?既然这些读书人那么急迫的想要得到权力,而自己又不是万能的人,论智力说不定还比不上这些老狐狸呢!就拿陈宜中来说,在政治的嗅觉上,姜明就自愧不如,在内政上,陆秀夫比他强个好几倍。就算是轮到行军打仗,他也比不上文天祥、凌震等人。
但是权力交出了,就必须有一个约束,于是姜明就想到了原来在那里看到的权力部门之间的相互制衡,现在,他设定了皇帝、政事堂和政务院三者对立相互约束的一个场面,对于基层的内政,还是慢慢的总结经验,而对于上层的变化,则可以利用自己现有的权力进行一下改革,至少现在自己的话语,是无人可以抵抗的,因为他有皇帝在手里。
而且这样做,在皇权积弱的情况之下,对于赵氏皇统给了适当的重视,那么就不会引起宗室之人的反弹,扩大了政事堂的规模,让陆秀夫等一般文人无话可说,而建立政务院,可以有效的引出一些商人参政,对于士人也是一种牵制,同时,给予商人一定的地位,使其看到出头的曙光,那么他们就不会专心的逐利,而是要费心思在百姓或者的辖区的建设方面以获得民心,这个才是姜明真正想要看到的。
他不知道忽必烈还能撑多久的时间,在自己熟悉的历史中,忽必烈还能再活十年的时间,而海都之乱、乃颜之乱始终会被其平定(当然,平定的前提是江南不插手的情况之下)。在这种的情况之下,无疑使用这种办法是最为快捷和有效的。

第一百三十二章 南北对峙(三)

中兴元年,在前半年的征战,后半年的一团祥和中过去,出人意料的是,忽必烈并没有给江南在找什么麻烦,只是严令云南行省暂时从蒲甘等地撤回辖区之内,防止宋军通过支持西南八番而扰乱大元在云南的治理。
同时严令梁王寻觅合适地点,开始进行军屯的行动,争取自给自足。不要再向大都伸手,另外粮食暂时不够的话,可以向陕西四川行省的安西王暂时赊欠。
而对于陕西四川行省来说,忽必烈让安西王暂时放弃对于重庆、泸州和合州之三角地带的攻击,由阿里海牙为右丞相,权力维护陕西、成都一带防线,防止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之袭扰辖区。
因为忽必烈已经感到有一丝丝的不安,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一直在青藏一带游弋厮杀,但是不见有粮草短缺的现象,在辅以八思巴大师遇刺身亡的事情,忽必烈预感到吐蕃那里肯定有事情发生,尽管当时拍了桑哥领兵前去调查,回报的结果是:“由于本钦公哥藏卜做了背信弃义之事,但是查无实据。”。桑哥率蒙古军七万及朵甘思和朵思麻军三万人,共十万人前往,迅速击败对抗者,处死公哥藏卜。嗣后,还将八思巴大师的舍利子迎回大都。
但是从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的战术方法,还有不顾后勤辎重的做法上看,恐怕远远不是桑哥所回报的那样简单,他已经拍了怯薛军前往吐蕃秘密调查,在没有结果回来之前,不敢放弃对那里的看管。
但是由此一来,他的最后一。点兵力也要浪费在那里,所以已经没有精力在往江南伸手了。不过,对于江南的渗透,有明转暗,在无形中,不知道派遣了多少细作和探子前往江南了解情况,不过这些,都是忽必烈交代玉昔帖木儿去做的。就近在河南江北行省招募人手,江南之人怀疑之心会稍去一些。
改变了凡事都有怯薛军出手,反。而得到的结果会快了一些,比如说现在伪宋那个小皇帝在其太师姜明的主导下,正在进行的那个政事堂和府政院,还有划府而治那些把戏,很快的就送到了忽必烈的手里,引起了正在喝酒的忽必烈一阵的狂笑,差点没有因此而被呛到。
正在陪他饮酒的皇后南必,接。过玉昔帖木儿传回的消息,不由的也笑了起来,然后就在听到忽必烈说道:“朕一直正在学习南朝的礼节、文化,谁知道南朝现在正在学习我们蒙古人,真是可笑。”
南必皇后想了一下,恭敬的回答道:“南朝所建着政。事堂和政务院,无非就像当初我们蒙古人的忽邻勒塔一样是部落和各部联盟的议事会,用于推举首领,决定征战等大事的。不过是被汉人又换了一个称呼而已。”
忽必烈点头称是,遂又想到:“至于他们让所谓的政。事堂把持各府之间的政务,那么不是和我们大元分封诸王一样吗?现在看来,分封诸王,是根本行不通的!”
南必一笑,刚想接话,但是突然想到了什么,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默不作声起来,忽必烈也从她的举止上想到了自己现在所面临的困境,顿时也不做声,拿起酒杯,不要命的喝着,仿佛要忘记自己所说的话一样。
现在已经是冬。天了。除夕也快到了吧,可是大都在这个时候好像要飘起大雪来,所以冷的实在让人难耐,但是在这寒冷的日子里,没有一丝新年快要来到的高兴,大元帝国的皇帝和皇后,却是在自己的宫殿内默默的喝着酒,想着以前曾经拥有的荣光。
而在南京城内,却是一片的欢腾鼓舞。却不是在庆祝除夕的即将来到,而是中兴元年即将过去,而经过近半年的争论,在岁末终于有了结论,最近一段时间,政务院和政事堂要举行联合议会。商讨关于皇上亲政的问题了。
这个联合议会,一直经过半年左右的争执,才算达到了众人的勉强认可。首先,就是划分府县的问题。十六个府,分为广州府、潮州府、韶州府、漳州府、泉州府、福建府、赣州府、南京府、苏州府、杭州府、鹜州府、南昌府、潭州府、鄂州府、徽州府和重庆府等。
除了重庆府远在元军腹地,由张钰进行署理,还有就是台湾作为特区,临安作为陪都,建康府改称南京府作为行都,这些没有争议之外。其他的果然都是议论纷纷不绝。就比如说广州府和潮州府之间的惠州归属问题,双方就互不相让,被指定负责广州的张镇孙和负责潮州的张僖,两个人虽然都姓张,但是丝毫没有一点同姓之间的觉悟,各不相让,寸土必争。
关于这个问题,两人就闹了近一个月,最后还是姜明和陆秀夫在中间调停,最后以河源、海丰为界,才将这个事情慢慢的平复下来。
最后定下来的有张镇孙判广州府,下辖新会、肇庆府东部、广州周边、清远、佛冈和惠州西部。张僖判潮州府,下辖潮州、循州、梅州和惠州东部地区,但是黄去疾却划在其的手下,因为漳州府被判给陈吊眼。原有漳州地界不变。再加上汀州也划归漳州府管辖。姚良臣判韶州府;杨亮节判福建府;文天祥判赣州府;侯强判南京府;谢枋得判苏州府;吕文焕判杭州府;邓光荐判鹜州府;陆秀夫判南昌府;赵孟钆谢罩莞徽诺屡刑吨莞⒘枵鸲踔莞鹊取Nㄒ焕獾木褪浅乱酥凶魑桓鐾馊耍幢慌腥莞
陈宜中判泉州府的事情,也是蒲寿庚自己提出来的,因为这两个老狐狸已经算是达成了一致的协议,关于蒲寿庚自己的原因,让他经常在政事堂遭受那些所谓忠臣义士的白眼,还不如避开一点比较好。不过开始陈宜中还是想署理台湾,但是姜明为了平衡势力,只能强留其在内陆。因为作为读书人来说,很少有人站在姜明这一边来。
包括和姜明私交甚好的文天祥等几个人,好像也在刻意的回避着什么,不由的不让姜明心里起一些警惕之心了。现在他的手里,除了赤红军和台湾府之外,在内陆的外援还真不多,陈吊眼可能是出身草莽同病相怜的原因,和他关系一直不错。张僖、吕文焕算是姜明一手招降的,也站在他的这一边。而凌震和张钰身上本来打的就有国师烙印,也站在他的这一边,剩下的文天祥、杨亮节、张德和姚良臣等基本上都是属于摇摆不定的人了。文天祥和姚良臣还好说一些,本来就是同患难过得人。
可是杨亮节和张德却是唯太后的马首是瞻,是很不确定的因素,所以姜明才决心留下陈宜中帮他在一边看着。
不知不觉之间,士大夫出身的读书人竟悄然占有了绝对的优势,陆秀夫、张镇孙、姚良臣、邓光荐、谢枋得、赵孟睿偌由显谛谐鞑康墓僭保饕丫荒茉傩】凑庑┒潦槿肆恕
因为这些文人可是算是朝堂之上的常驻人手啊,而姜明这边,不是武将就是领兵在外,危急的时候,只能派遣亲信心腹在行都代理议政,他们还要赶赴各处战场呢?
要是不小心再让这些读书人抓住一些兵权,能做出什么事情来,那是谁也不好说的,不到百年的韩侂胄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了。姜明虽然不怕,但是在这个时候最忌的就是起内讧,那样的话,远在大都的忽必烈会笑的嘴都歪了的。
之所以会有内讧,那就是缺少相对的制衡,姜明一直是这么认为的,而陈宜中也是这么教他的,最重要的,是姜明很快的就尝到了自己种下的苦果。
双方的第一场争执不是环绕着张镇孙和张僖之争展开的,而是围绕着蒲寿庚的职务展开了激烈的反弹。本来,由政事堂瓜分各个府辖的责任。其实只是一个挂名而已,姜明主要的用意,就是想让每个人都做一点实事,去分管一府之地的责任,那么就少了勾心斗角了。而且可以凭借每个人下辖的府县政绩评定政事堂每人的功绩。这个才是姜明的初衷。
蒲寿庚早就看出来了,所以根本就没有起争这个政事堂位置的念头,因为一切事情的实施,还要靠他这个泉州的父母官去做,只是政事堂可以给予你指导或者是在你需要帮忙的时候,在朝中有人方便提出自己的要求而已。
而无论是姜明的意属,还是蒲寿庚本人的心思,都是朝着政务院议长的位置上看去的,因为在姜明的心里,如果蒲氏能够当上政务院的议长,那么就会传递给天下人一个信号,就是从商者亦可议政这个信号。从而鼓励商人做善事获取民心,那样不用科举,也能获得议政的权力,对于其的诱惑是非常大的。
而蒲寿庚想当这个议长,却是为了以后行商时的方便,可以随时把握朝廷的变化,远远比一个政事堂的虚衔实惠的多。
正当两人觉得只要共同努力就可以水到渠成的时候,却遭到了以陆秀夫和张镇孙为首的激烈反弹,十分坚决的拒绝了姜明的要求,并且更彻底的是,干脆拒绝蒲寿庚进入政务院,理由是,蒲氏有官职在身。

第一百三十三章 南北对峙(四)

姜明自己搬的砖头砸在自己的脚背上,有苦也说不出,当初为了禁止政务院里变成另外一个官员们聚会的场所,才提出了这一条,谁知道没有多久,陆秀夫等人就用这一条来堵自己的嘴,一时间还真的没有话说。
看来所谓的读书人对于政治的适应性,远远比姜明要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