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已经是祥兴三年的腊月间了,这个时候,忽必烈应该已经结束了岭北行省的战事,不过由于路途的原因,至于是什么结果还没有消息。
但是无论结果会是怎么样,忽必烈肯定会放开手脚对日本下手,因为日本的存在,直接耽误大元帝国水军的发展。没有了水军。想平定江南,简直想都不要想了。
但是纵然忽必烈有了水军,就能平定江南吗?姜明得意的笑着,心里想,我会让你的水军建立起来那才是怪事呢?
日本你忽必烈可以蹂躏,但是绝对不能让你灭掉,就算是灭日本,也要有我们苦大仇深的大汉子民来完成。只能让你们狗咬狗,但是致命的一击,还是要大宋来完成。
心里这样想着,鸿儿敲门走了进来,看见姜明喜气洋洋的在哪里偷着乐,也不知道为什么。她送来了最近全真教内拥宋人士发来的元朝近况。
姜明接过来仔细的看着。原来忽必烈御驾亲征岭北行省,却是诸事顺利,未及和林,却听臣下说撒里蛮率众来投,心里不由大喜。
原来拖拖木儿被杀后,撒里蛮自知实力弱于昔里吉,自愿去帝号,被昔里吉剥夺兵权,夺去属民。撒里蛮的部下纷纷往投元军。昔里吉把撒里蛮送往术赤系宗王火你赤处,路过忽阐河下游撒里蛮辖区时为撒里蛮部下所救。闻听忽必烈御驾亲征,便来投靠,要报自己被驱逐之仇。
撒里蛮既然有意投降忽必烈,有熟知对方的军情布置,向忽必烈请罪后报告并带人袭击了昔里吉的辎重。昔里吉闻讯召药木忽儿共同对付撒里蛮。
但诸军闻听如此情况,而当时昔里吉所说的海都援军和术赤系的援军都没有到来,看见忽必烈势众。阵前纷纷倒戈,昔里吉和药木忽儿双双被擒。随即在押送往大都的途中,因遇叛王集团同党斡赤斤后裔宗王,药木忽儿逃拖。
撒里蛮受到忽必烈的礼遇,被授命卫护和林,不过由于撒里蛮曾经称帝过,忽必烈让他把兵权交与刘国杰统一节制,但并不剥夺其的王者称号,仍旧为岭北诸王之一。而昔里吉则被重兵押解回大都,做终身监禁之刑。
斡赤斤后裔宗王救走药木忽儿,已经算是暴露了辽阳行省的一些情况,忽必烈知道必是以乃颜为首的辽阳诸王心存不轨,有心讨伐之,但是被大都的急件牵绊住。只得交代好撒里蛮和刘国杰之后,率领怯薛军先行轻骑赶回大都,处理各种事情。
既然是太子真金监国时处理不好的事情,那就是非同小可了。
首先,海都果然没有理会昔里吉等人的求援,虽然是口头上答应了,但是却是口是心非的,还装作在塔什八里狩猎游动,让昔里吉和药木忽儿等人放心。但是随即仗着骑兵的机动能力。从玉门关一带仰仗骑兵的优势,顺着沙州路、肃州路、甘州路和永昌路不停的东进。所过之处,不降则杀之。在永昌路血洗金山,三日之内攻下凉州城。在兰州停下了脚步。
伯颜是算无遗策,什么都想到了,怎么也没有算到天气的原因。海都之所以趁着夏秋之际往东猛然挺近,就是为了打这一个时间差。北方虽然苦寒,但是相对于兰州附近,已经没有那么凌厉的天气了。
而且海都大军一路掠夺,所到之处,几乎是人迹尽灭,牛羊都落入了他的手中,并且率先知道此战的艰苦,算的上节衣缩食。而且西宁州算是宣政院和中书省联系的要道之一,在哪里囤积的粮草牛羊更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而这些都不是什么原因,就如同伯颜所想的一样,就这样,也供养不起几十万的大军所需。所以伯颜只是切断了逃往青海日月山和陕西四川行省的各个交通要道,阻隔他们和内地的交集。
但是伯颜最想不到的是,其实这只大军中,根本就没有海都的存在。只是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在这里领着八万人做佯兵用。
所以,才不怕冬日的苦寒和不与元军交战。而此刻海都正在海押立重组人马,到了开春,就挥师东来,先占领岭北行省之地,和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的这八万人马南北相互呼应,到时间来个雷霆一击,争取一举击溃元军主力,那个时候,蒙古诸王谁能不为他马首是瞻呢?
而拖拖木儿、药木忽儿、昔里吉等人,甚至包括撒里蛮,都只是海都所摆下的一个棋子,用来扰乱忽必烈注意力和消耗其元气的工具而已。他怎么会不知道这几个人的心思都不会屈居人之下,就算是自己做了大汗,也是要防备着点的。还不如借忽必烈之手将其除去为好,也省得自己再费力气。
第一百零五章 元朝那些事儿(中)
成吉思汗曾经说出,只要窝阔台有一个吃奶的后代,都比其他人优先继承汗位。这句话不但成为了忽必烈心里的一团解不开的疙瘩,而且成为海都为之奋斗的目标。
因此海都不断打击忽必烈,积极谋求自立为大汗。他为人聪明能干而狡诈,逐渐纠集部众,以海押立为基地,势力日盛,成为窝阔台系诸王的首领。而渐渐也成为了忽必烈心里的一根刺。
随着海都在窝阔台汗国同八剌等察合台后王、术赤后王于答剌速河畔召开忽里台。众推海都为盟主,一致对抗忽必烈和伊利汗阿八哈,誓约保持游牧生活与蒙古习俗。从此,双方不断发生战争。元军虽始终占上风,却无法彻底击败海都。
海都不在青海附近的消息,是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的联军八万对八万吐蕃骑兵获胜后,无意之间传出,被伯颜所派的斥候侦知的,当时简直不敢信心,一直到抓了一个敌军的千夫长作为审讯对象之后,每个人都有些惊异。
谁知道,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的联军八万,竟然除了将宣政院和乌思藏的联军一举击溃之外。还有着闲情逸致。尾随其一直追杀着。
一直跟到玉龙哈牙扎陵湖。附近,突然不追了,转头向东而去,目标应该是宁远府或者是通化地区,才让伯颜有些措手不及。
等到尾随的斥候飞速赶来回报,。想要尾随而去,已经晚了。此刻,海都大军的骑兵优势明显起来。因为本来海都他们的誓约就是保持游牧生活与蒙古习俗。所以一直在马背上从来没有放松过。
而此时察合台后王八剌、术赤。后王联军的行动,也不是完全出于避开伯颜大军的考虑了,他们根本没有发现有斥候一直在后面跟着。之所以追杀乌思藏和宣政院的联军,是看上了联军所带的给养,然后转头向通化一带进军,就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大军可以在不断的行进中获得补充粮草和肉食,大军不至于缺粮。第二,从通化进入四川行省,到达成都。骑兵不过半天就可以达到,而且越是贴近成都,给养补充就越是方便。
反正他们已经习惯了蝗虫似得生活,所过之处,寸。草不生,那是很平常的事情。伯颜却是一步错,步步错。开始过高的估计对方的人马。可能是阿术在久病之下所犯的错误,但是不和乌思藏与宣政院的联军一起剿灭这支军队,却是有些可惜了,不过这个错误也是基于没有详细的了解敌人情况下。
但是说什么都晚了,伯颜只能一边申报皇上,一边。下达着各项指令,命令全力护卫成都府。害怕川中诸蒙军与之勾结,调遣的尽是刘整或者是汪德臣的余部汉军进行防卫,但是汉军守城可以,轮到攻击还是远远不够。于是伯颜上奏请权调动宣政院诸宣慰司的人马。
当然,光是这件事情,忽必烈在和林就可以做出。决定,另外在大都,却是发生了另外一件事情,不得不让忽必烈提前回来。
姚枢逝世、窦默。逝世、廉希宪逝世。这三个随着忽必烈一起开创了大元基业的重臣相继去世。本来太子监国,有权先暂时安葬,报于忽必烈次于谥号就可以了。
但是真金太子却将他上升到了一个政治的台面上,说这三个老臣年纪老迈暂且可以不计,但是死于无粮,这个消息让忽必烈知道后犹如晴天霹雳。
为了打仗,大都缺粮他是知道的,但是缺粮可以饿死朝廷重臣,这个是有些匪夷所思了,心里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还是赶回去了。既然这件事能搬到台面上说,证明了现在朝廷内部的矛盾已经激化了。
而矛盾的指向,正是自己的心腹重臣阿合马。随着战争的四处扩张,支撑大元帝国骇人军事行动的财源日渐枯竭。早在至元十三年的时候,伯颜率领元朝大军把南宋送进坟墓的同时,它自身千疮百孔的财政问题,也更显突出了。
谁能为帝国搜刮更多的金钱,来支撑大元四处用兵的战车呢?阿合马当仁不让的站了出来。其实基本上都是在忽必烈的首肯之下,实施了很多搜刮财赋,横征暴敛,搞得天下骚动的行动。因此,阿合马也得罪了不少人。
这一点,忽必烈是知道的。就是阿合马为自己承担恶名,所以他才原谅了其许多小的过错。其实,忽必烈本人早期十分憎恶贪焚暴敛,并因反对其兄皇蒙哥汗的“钩考钱谷”而引祸上身。而差点没有失去了性命的。
但是自己做了皇帝之后,才知道财政的艰辛。同时,由于灭宋战争以及对付西北蒙古宗室王爷的挑衅,忽必烈的银库日益枯竭。打仗要花钱,平乱要花钱,拉拢蒙古贵族血亲所支出的大笔赏赐也要花钱,因此,“财臣”日渐任用,阿合马等回回人因能够为忽必烈敛财,日渐得到宠遇,这些人也成为忽必烈平衡朝臣活动权力的有力砝码。
忽必烈知道太子一向和阿合马不和,还道太子要趁着自己不在大都,寻找阿合马的麻烦,杀一个阿合马倒是没有什么,他虽然不在乎,但是急切之间,上哪里找一个自己用着顺手的财政大臣呢?
所以,忽必烈就急着回大都了,因为还有人向自己密报,说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曾经有人准备封章上奏:“帝(忽必烈)春秋高,宜禅位于皇太子。”此种腐儒之见,在从前的汉族朝代尚可容忍,但对于蒙古帝王来讲,却是令人大恼火不可恕之事。
大臣塔即古等人得悉此事后,便借理算为名突然封存御史台奏章,把此事上报给忽必烈。
重重不安的情绪包围着忽必烈,他怎么也不会去想阿合马会背叛自己,反而对太子感到一阵阵的心寒,由于自己的帝位是从弟弟的手里抢回来的,所以也担心别人将他抢走,就连自己的儿子也不行。
知道这种种坏消息,忽必烈就算是急切之间赶路,也只是在至元十八年将要来临的前几天赶到大都,进入了紫禁城中,才感到一阵阵的心安。
而同时,在府中的阿合马,却是感到一阵心里的不安。自己致怨满天下,竭力排毁汉法以及儒士,使得儒臣与太子真金对他恨之入骨。
尤其最近京城内发生的混乱,纵然是有些人不知道,但是深通财政的他却是心里明明白白的。主要是因为自己滥发交钞引起的。
忽必烈做皇上之后,所颁定的中统交钞是以丝为本,交钞二两合银一两(银五十两为一锭)。发行中统元宝钞,分为十等,以钱为准,一千文钱(一贯)相当于一两交钞。
至元十三年临安城破,朝廷用中统钞倒换宋朝的会子、交子,使币制达成统一。在此以前,中统钞发行量相当有节制,每年不过十万锭。
自己大权在握后,为了敛财,滥发钞币,自至元十三年开始,中统钞的币量每年都是大几十万锭,最高达一百九十万锭,如此,造成“物重钞轻”,最终使得“公私俱弊”,使元朝经济产生了严重的混乱。
中统元宝钞贬值二十余倍。物价腾跃,价逾十倍,又值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
所以在很多州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中统元宝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
为了掩饰这件事情的真相,他又大兴“理算”(又称“打勘”、“拘刷”),以检查清理政府财政收入为名实现敛财目的。大搞官卖垄断,对银、铁、盐等实行垄断权,又命官府括民铸造农器,使得农器品质相当粗劣又价格昂贵。同时,又巧立名目,增加各种税目,任意提高税金,甚至连死人也要收丧葬税。
想以此来弥补其中的亏空,但是越补越大,再加上突然四处用兵,本来就捉襟见肘的财源雪上加霜。心里忐忑不安的想着如何给皇帝交代。
随着在位时间越久,他拉扯提拔了郝祯、耿仁,一下子迁升到和自己同在中书省任职来帮助自己。瞒着皇上做了很多黑心的事情,也不知道皇上是否知情。
但是忽必烈回来几天后,就是新年,没有任何询问。也不去调查谁对谁错。随着至元十八年的来到,忽必烈下旨,权停百官俸,实施财政调整。把事情仍旧交与阿合马执行。
而对于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曾经有人准备封章上奏的事情,却是再也没有了下文,可能是忽必烈回到了大都,看到没有变化,心里安定后,觉得真金太子毕竟是自己的儿子,不想逼迫太狠,于是就当做没有发生一样让他过去。
随即,忽必烈就被另外一件事情所吸引,这件事情,关系着一直被他打压的全真道教。随着江南事情的不确定性,再加上自己的师傅八思巴大师去年的离世。忽必烈觉得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了。
第一百零六章 元朝那些事儿(下)
说实话,对于阿合马的所作所为,忽必烈也有耳闻。毕竟怯薛军不是仅仅维护黄金家族的安全,而且有监察百官的部门。
对于一个和国之储君产生矛盾的大臣,他又怎么会不加以留心呢?不动阿合马是有他的目地的,阿合马是他一手提起来的,平时对他宠爱有加。自己动阿合马,有“用人失察”之嫌,于自己的“一代雄主”之誉有碍,这是其一。
实际上,忽必烈早在至元十年的时候就掌握了阿合马的种种不法行为:贪赃枉法,卖官鬗爵,妄索贿硌,蚕食赈银,鲭吞军款,操纵刑狱,私立鞠讯等等确凿证据。
也深知阿合马背后有一群死党。但他知道不能杀,一杀开头,个个该杀。万一杀不好便可能闹出乱子。自己年纪大了,真金太子又和那班儒生走的比较近,就是杀不出乱子,照这样杀下去,用谁来制衡那些儒生汉臣呢?这是其二。
再想到阿合马贪污的财富虽多,凭他一家人也挥霍不到哪里去,最后还不是为大元帝国积蓄?这是第三条。
之所以想到了这些,忽必烈。知道由于自己的连年征伐,国库已经是渐渐空虚,不如将这口肥猪留给太子,待到太子登基之后,杀之立威兼没收财产以充实国库。那样会更好一些。所以便对阿合马采取了隐忍态度。
其实有些大臣,如伯颜,姚枢等人,。也都看出了忽必烈最后的用意。所以一直对阿合马采取了隐忍的态度,对于一个待宰的肥猪,他们这些人是不会生气的,就是经常用着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阿合马,却没有怜悯。
阿合马接到权停百官俸,执行。调整计划的旨意,这才放下心来,想到连日的担心终于解拖,不由的又得意起来。
调动属于自己的亲信党羽,开始了又一轮的清扫。活动。反正每一次的政策调整,他总能在里面找个契机来中饱私囊。所以对于这个任务他还是十分乐意接受的。
忽必烈任由阿合马去捣腾,着手另外一件他认为。十分重要的事情,就是关于至元十七年四月,长春宫道士王志真等,告奉福寺渊僧录广渊令小和尚马戒,放火烧本宫仓库房舍,烧毁所盛放米粮三千九百余石,房屋无数之事的调查结果。
本来忽必烈没有当做一回事的,通过和林和开。平的两次佛道辩论,佛道之争可以说已有结果。道教得到了很好的压制。
忽必烈大败阿。里不哥当上大汗又建立元帝国后,为稳固其统治,恢复了全真道教的一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