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思主义哲学新境界。

1。在批判民粹主义中捍卫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

民粹主义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俄国流行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民粹派认为,俄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没有必然性,俄国可以在村社基础上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革命的主力不是工人而是农民,革命的领导者是知识分子。早期民粹派具有强烈的革命精神,19世纪80年代以后,民粹派逐步蜕变为主张与沙皇妥协、代表富农利益的自由主义民粹派。
对民粹派最早的批判者是普列汉诺夫,完成者是列宁。列宁在1894年发表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主要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代表人物米海洛夫斯基的主观社会学,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1899年发表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批判自由主义民粹派关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通过论证俄国自1861年资产阶级改革以来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历史事实,说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在对民粹派哲学基础的批判中,列宁深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3点)
第一,批判民粹派〃人类天性〃论,论证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1894年,《俄国财富》杂志第1期和第2期发表了米海洛夫斯基的《文学和生活》的文章。米海洛夫斯基从批判《资本论》入手,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动了全面攻击。他认为,马克思的社会学(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和任务是完全错误的,〃社会学的根本任务是阐明那些使人的本性的这种或那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社会条件〃 。因为历史是一大堆偶然事件的堆积,其中必有一些是〃合乎心愿的〃,而另一些是〃不合乎心愿的〃,社会学家的责任,就是在这些事件(物)中〃找到实现合乎心愿的事物,消除不合乎心愿的事物的条件〃 。一个社会的好坏,关键是看它能否满足人的本性,是否符合〃公平〃、〃正义〃原则。一句话,公平、正义等人的本性比经济因素更重要,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因而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这种主观社会学的观点,从根本上否认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列宁深刻批判了米海洛夫斯基的主观社会学。他指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学)不是从人类天性出发研究抽象的一般社会,而是研究具体的人类社会形态即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与自然界不同,它是由人的有意识的历史活动及其结果构成,但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规律的客观过程。马克思把这个根本观点概括为一个著名的命题: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提出了〃两个归结〃的思路:〃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 。
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观点的重大意义在于,把社会关系区分为思想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的社会关系,并认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了思想的社会关系,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这就彻底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做由长官意志任意改变的、偶然产生的机械个人结合体的观念,而把社会看做是有规律运动变化的活的有机体,并能够通过对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的分析研究,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发展中的常规性和共同性,从而发现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

2。在批判马赫主义中系统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905年俄国民主革命失败以后,革命进入低潮,列宁因而有一段难得的时间专门从事哲学研究。与马克思恩格斯着重阐述历史唯物主义不同,列宁此时重点研究的是认识论问题,主要成果就是写于1908年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一著作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以批判马赫主义的形式把马克思恩格斯奠基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系统化,成为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的标志性著作之一。
列宁把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向认识论,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和复杂的思想理论背景。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产生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多数派)与以马尔托夫(Map TOB)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少数派)。1905年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前后,社会民主工党内部围绕着党的斗争策略发生了极大的分歧和争论。主要有三种意见: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提出退却的革命策略来代替进攻的革命策略,主张党员和干部转入秘密状态,把秘密工作与合法斗争结合起来,以便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孟什维克提出〃取消主义〃的革命策略,主张取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秘密组织,建立一个合法范围内的政党。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一条投降主义路线。以波格丹诺夫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内部极少数人反对列宁的退却策略,主张召回党在国家杜马中的代表和一切合法组织中的党员,保持党的所谓绝对秘密状态。这种〃召会主义〃路线实际上使党与广大群众隔绝。党内在策略路线上的分歧和争论实际上是哲学上两条认识路线的争论在党的工作中的反映。〃取消派〃和〃召回派〃在哲学上结成同盟,用马赫主义来修正和反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这种情况下,认识论问题自然被提到哲学研究的首位。同时,19世纪末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发生了深刻革命,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从宏观低速运动领域深入到微观高速运动领域。微观世界的物质表现出不同于宏观世界的物体的特性,原来被当作绝对真理的牛顿的经典物理学定律不能解释物理学新发现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对于科学的可靠性和真理性发生了怀疑。而当时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乘物理学危机而根本否认人认识世界的能力,根本否认自然科学知识的真理性,根本否认真理的客观标准,以至于根本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把这一切都看做人的主观感觉、意见和符号,并由此攻击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和认识论。波格丹诺夫主张用马赫主义认识论代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看待这场物理学革命,如何理解物理学革命的认识论意义,就成为摆在列宁面前的一个迫切的理论任务。这种哲学斗争形势决定了列宁必须把哲学研究的重点放到认识论。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列宁通过对马赫主义哲学的批判,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作了系统阐述。(5点)
第一,批判马赫主义的哲学前提,提出两条对立的认识路线和哲学的党性原则。
马赫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其基本前提是〃物是感觉的复合〃。列宁指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承认知识以感觉为基础,但前者认为感觉发源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后者认为感觉先于客观事物,是客观事物的根据和本质。这就是唯物主义感觉论与唯心主义感觉论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概括了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并认为恩格斯坚持了第一条认识路线,马赫坚持了第二条认识路线。
两条认识路线的提出创造性地发展了恩格斯的哲学基本问题理论。恩格斯曾经指出,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这是从本体论上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列宁的发展在于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即思维是否是存在的反映,这也是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这样就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从本体论上进一步发展到认识论上,适应了19世纪下半叶以来唯心主义主要在认识论问题上攻击唯物主义的哲学斗争的新形势。
列宁还从哲学基本问题理论引出哲学的党性原则,指出,哲学基本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全部哲学流派尽管名称各异,观点不同,但都只能划分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派别,没有第三个基本派别。所谓二元论、经验批判主义等派别只不过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混合而已;同时,哲学基本派别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反映了不同阶级的利益。正如列宁所说:〃在经验批判主义认识论的烦琐语句后面,不能不看到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种斗争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 。

3。在批判折中主义和庸俗进化论中建构唯物辩证法体系
在1914年9月至1916年6月的一年多时间内,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重点从认识论转向辩证法。列宁先后阅读了从赫拉克利特到黑格尔和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哲学著作,重点研读了黑格尔的哲学,做了8本哲学阅读笔记。这8本哲学笔记加上以前写的哲学笔记,于1933年以《哲学笔记》为名出版。
这一时期,列宁把辩证法作为哲学研究的重点,与革命实践的发展和理论斗争新形势是密不可分的。首先,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以及各个国家内部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迅速尖锐化,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难得的客观条件。深入分析矛盾的性质和发展趋势,正确处理战争与和平、战争与革命的关系成为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布尔什维克的紧迫任务。为此,辩证法被提升为哲学理论研究的重点。其次,第二国际早在1912年巴塞尔宣言中就已经制定了对未来世界性战争的政策,指出即将到来的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各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要反对这场战争,并造成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府在战争中失败,变帝国主义国际战争为国内战争。但以考茨基、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背叛革命,赞同本国政府的战争政策,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第二国际宣告破产。他们为了替自己的背叛行为辩护,歪曲地利用辩证法,在哲学上混淆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界限。再次,马克思生前曾谈道:〃我很愿意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 。但他没有实现这个愿望,恩格斯对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作出了极大努力,但也没有建立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列宁继承马克思的辩证法思想的同时,在认真阅读黑格尔《逻辑学》基础上发掘了其中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的雏形。
与《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样,《哲学笔记》也是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境界的标志性著作。(3点)
第一,批判第二国际后期社会沙文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哲学基础,阐明辩证发展观与形而上学发展观的根本区别。
沙文主义是指把本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主张征服和奴役其他民族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好战情绪。社会沙文主义是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沙文主义,是机会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产物和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资产阶级以〃保卫祖国〃为幌子,欺骗人民,拥护和参加帝国主义战争。第二国际机会主义首领们,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否认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公然宣称进行战争是为了保卫民族自由和民族生存,投票赞成军事预算,积极支持帝国主义战争,拒绝宣传和支持无产阶级反对本国资产阶级政府的革命行动,完全堕落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第二国际各个国家的社会民主党人为了替自己的社会沙文主义的立场辩护,把辩证法歪曲为任意玩弄的诡辩论。对此,列宁专门阐述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辩证法与诡辩论作为方法论,都主张反映事物本质的概念的应用具有全面的、普遍的灵活性,但二者的原则界限在于:辩证法客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也就是概念的灵活应用必须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也就是反映事物的联系、发展、矛盾的辩证本性;而诡辩论则是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也就是不考虑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为了主观的目的加以应用。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往往利用二者的表面相似性而用诡辩论为自己的机会主义实践政策辩护:一是脱离概念的客观内容和具体条件来玩弄概念的灵活性。如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抽象地应用〃保卫祖国〃的口号来号召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参加帝国主义战争,而不具体分析这里所保卫的国家是什么阶级性质的国家。二是夸大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否认其区别,把联系歪曲为绝对等同。如普列汉诺夫和考茨基用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进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的支持态度来论证对帝国主义战争也要持支持态度,看不到这些表面相似的战争的本质区别。三是混淆事物的主流与支流、本质与现象的界限,用次要的、枝节的东西代替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如考茨基以第一次大战中塞尔维亚反击奥匈帝国入侵是正义的民族战争为由否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第二国际后期的改良主义实践和修正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是庸俗进化论。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发展观。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斯宾塞。在进化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的时代,他们不是否认运动变化,而是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庸俗化,把一切变化归结为量的变化、〃平静〃的进化,否认质变、飞跃。
列宁在1914年的《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批判了进化论的发展观,认为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比进化论的发展观〃全面得多,丰富得多〃,并揭示了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丰富内容和本质特点:〃发展似乎是在重复以往的阶段,但它是以另一种方式重复,是在更高的基础上重复('否定的否定'),发展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发展是飞跃式的、剧变式的、革命的;'渐进过程的中断';量转化为质;发展的内因来自对某一物体、或在某一现象范围内或某一社会内发生作用的各种力量和趋势的矛盾或冲突;每种现象的一切方面(而且历史在不断地揭示出新的方面)相互依存,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这就是辩证法这一内容更丰富的(与通常的相比)发展学说的若干特征。〃
在1915年的《谈谈辩证法问题》中,列宁进一步对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进行了概括。所谓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指庸俗进化论的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其对立表现,一是关于发展的含义:前者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后者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二是关于发展的动力:前者认为发展是外力的推动;后者认为事物是〃自己运动〃,发展的源泉在事物本身。三是关于发展的内容:前者认为发展是〃僵死的、平庸的、枯燥的〃,发展仅仅是已经有的东西的重复,没有产生和消灭;后者认为发展是〃活生生的〃,是〃飞跃〃、〃渐进过程的中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 。第二,批判地继承辩证法思想的历史遗产,建构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列宁建构辩证法的理论体系遵循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三者同一的原则。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是第一个把辩证法、逻辑学、认识论理解为同一个东西的人。他的《逻辑学》是辩证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