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汉朝》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那时汉朝- 第26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他的冤大头,到洛阳城做官来了。



蔡邕一到洛阳城,董卓犹如过大年一样,特别兴奋。说实话,老董是真的喜欢老蔡。为了将他的喜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董卓一天之内,就制造了一条轰动汉朝的新闻。



是这样的,董卓让老蔡当了太学校长(祭酒)。不久,就以他考试成绩第一为理由,三天之内连续给他升官。第一天拜他为侍御史,第二天是治书御史,第三天是尚书。最后,又升到侍中,年俸两千石,享受部长级待遇。



什么叫速度,这才是速度,比火箭还快,比孙悟空还会变。



还是那句老话,这世界只有董卓想不到的,没有他做不到的。老蔡也突然发现,当这样的冤大头,似乎感觉也挺不错的。



有人捧着,当然不错啦。当然,这个也是要付出代价的。代价是什么,将来王允会很明白地告诉他的。



就这样,被董卓这样捧着的老蔡,替卢植求个情,也是举手之劳了。



老蔡刚给卢植说尽好话,议郎也来凑热闹,这样警告董卓:卢植是海内大儒,众望所归,如果你真想把他杀了,那天下的读书人都会心寒死了。



需要说明一下,董卓尽管是个大老粗,但他对待读书人的态度,那是相当不错的。他认为,之前汉朝之所以被搞得乱七八糟的,原因是宦官们太蔑视士大夫,不把他们当人看了。



现在他倒过来,反宦官其道而行之,重用士大夫。当然,除了个人喜好外,政治手腕也是其中一个理由。



董卓知道,他手中有生杀大权,士大夫却拥有话语权。而董卓进入洛阳城,做的是经不住老天爷检验的滔天罪事。他要想在高位上坐稳屁股,并且把黑屁股洗白,这还得靠士大夫们那一张张嘴替他宣传。



所以,能不得罪士大夫就不去得罪,这是董卓心里的政治底线。



就这样,董卓想想,就不再为难卢植了。但是,卢植心里却很不踏实,托病为由辞官跑了。



董卓听说他跑了,派人去追,没有追上。从此,卢植像当年老蔡一样,隐退江湖,不理人事。后来,袁绍请他出山,没多久就病死了。



史曰: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则卢公之心可知矣。



多年以后,曹操率军,经过卢植之墓,也要驻足缅怀。回首尘事,在人生的舞台上,在政治的风波中,这是一个真正从未向现实妥协的真男人。



大汉失此伟男人,能不崩乎?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十四章  沉没





一 造孽



卢植跑了,董卓尽管没追上,但并不影响他开会。这次,为了防止节外生枝,他决定在开会之前,先跟士大夫集团的主要领袖碰头,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



今天的汉朝,能够找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像当年袁安、杨震、李固等模样的士大夫领袖,那是相当难啊。牛的都被逼跑了,比如卢植;跑不了的,也被招安了,比如蔡邕;剩下的一些是什么?就是些风里的墙头草,风吹向哪里,就倒向哪里了。



董卓入京以前,主导汉朝政治的,无非两人。一个是何进,一个是袁隗。就像当年的窦武和陈蕃一样,那是外戚代表和士大夫代表联合对付宦官的产物。现在何进走了,能够说得上话的,只有袁隗了。



于是,董卓就把更换皇帝的意见,派人给袁隗送去,征求他的意见。



董卓这招,袁隗没有亲自领教过,但他早已大开眼界了。什么征求意见,那纯属是胡扯。他这是贴热脸,还想待在洛阳混的,得把自己老脸贴上去,不然你就是下一个袁绍和卢植了。



再说了,袁隗是官场老油条了。在袁绍父辈当中,袁隗年纪最轻,可升官最快,做官最大,靠的是啥?想想都知道了,没有两下溜须拍马的功夫,肯定是混不上来的。



所以,袁隗一看到董卓的意见书,都不敢多看一眼,马上派人回报,说他非常尊重董司空的意见。



董卓一看,笑了。既然这样,那就接着开会吧。



九月一日,董卓再召集众卿议废立皇帝一事。跟上次不一样,此次会议相当成功。何太后被逼无奈,下诏罢黜刘辩。



罢了就算了。董卓还搞出了两条雷人至极的理由:一是先帝刘宏驾崩时,刘辩作为儿子,在守丧期间没有尽到当儿子的孝心;二是刘辩相貌仪表,不像个君王,所以必须解除职位,降格为弘农王,改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



老虎吃人就吃了,还吃得振振有词,满朝文武,集体失语。悲哀啊。



悲哀的氛围,弥漫在宫殿之上,久久不去。当何太后的诏书宣布后,太傅袁隗上前把刘辩的皇帝印信解下来,转手送给了刘协。然后,又扶着刘辩,一步一步地走下台阶,转过头来向刘协磕头称臣。



强忍着愤怒、忍着泪水、忍着耻辱的大臣们,此时此刻,如果让他们用一个词来形容董卓的作风,会是什么呢?



我想,有一个词应该是不错的——造孽。



董卓的确是在造孽。如果说他的造孽是一场悲剧的话,那我要强调,悲剧还只是刚刚开始。



搞定了两个孩子,接着,董卓又把刀架到何太后的脖子上了。他对何太后说:“你作为董太后的媳妇,竟然把婆婆逼死了,这是大逆不道。”说完,他就逼何太后搬家。



两天后,九月三日,他派人给何太后送去了一杯鸩酒。



搞死了何太后,董卓摸摸胸脯,似乎还有一股莫名的怨气没出。他想来想去,突然才想起,原来何家还有一个人欠他的,还没叫他还上呢。可何家能叫得出名字的,都死光了,还会有谁跟他董卓有过节呢?



诸位可能都没想到,董卓想到的这个人,不是活人,而是死人。它就是被袁绍怂恿何进部属杀死的何苗。



董卓为什么恨何苗,只要回头看看前面发生的事,立即就明白了。当是时,何进不是派人喊董卓进城吗,汉朝诸多士大夫都强烈反对,何进都不睬。后来,何苗主动找到他,并劝他不要冲动,这才冷静下来,觉得招董卓进城,是引虎入室。



于是乎,才出现了前面的那一幕——董卓及部属被种劭喝退,撤军观望。



所以现在董卓认为,何苗生前让他坐立不安,他就搞他个死无葬身之地。于是,派人去把何苗的坟墓挖了,把尸体砍成数段,丢弃路边示众。



说董卓是禽兽,那是侮辱了禽兽,他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禽兽不如。



禽兽不如的董卓,做人是很失败,然而他的政治功夫,却练得炉火纯青,独步江湖。他认为自己坏事做绝,应该积点功德了。于是下诏任命三公及部长级干部子弟,递补宦官留下的空缺。



接着,又不断提拔士大夫。为了把戏演得更真一点,他还特别替窦武和陈蕃平反,拜他们的后裔为官,并派人去祭祀这两个江湖老前辈。



相反,董卓的亲信及部属,基本上没有人出来做官,他们都被董卓留在部队里当指挥官去了。



董卓委屈了自己的部属,但从来没委屈过自己。十一月,皇帝下诏,拜董卓为相国。不用说都明白了,皇帝下诏是个幌子,准确地说是董卓拜自己为相国。



相国这个官职,已经几百年不用了,今年董卓再次提起,真是别有用心呀。我们知道,高祖刘邦立国时,萧何被拜为相国,后来是曹参,第三个是吕雉家族的吕产。吕产死后,汉朝的相国,就被拜为丞相。



这样算董卓是汉朝第四个相国,然而老董要的不仅是相国的名称,更要相国享受的高级待遇。



当年,刘邦把韩信等将领喻为功狗,萧何喻为功人,定为立国功臣第一。为了让萧何那个第一实至名归,刘邦赐他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后来,王莽为了抬高自个儿的身份,享受的待遇,远超萧何。



现在,董卓也开始学王莽搞花样了。他规定自己享受的待遇,除了萧何有的那两条,还加上一条——赞拜不名。



赞拜不名,就是奏事时不写上自己的姓名。当然,如果董卓高兴,他完全可以在奏书上署上老董,或者董相国之类的。



请记住,董卓享受的三条待遇,只能是唯一的。只有唯一的,才是最尊贵的。如果有不识相想学的,那就完了。真没想到,他还真碰见这么一个不懂行规的。



有一次,侍御史晋见董卓,说要汇报工作。结果董卓一看,那侍御史见他时,竟然没解下腰上的佩剑,气得当场就用铁锤把对方砸死了。



董卓要装斯文,那是很可爱的,这个相信蔡邕深有体会。如果耍流氓,那是真正的老虎见到他,都要跑山里躲了去的。这一点,洛阳的皇亲国戚和贵族们,最心有余悸了。



十二月,董卓纵兵于洛阳城内,实施大抢劫。无论对方身份多么高贵,只有家里有大把银子和漂亮女人的,董卓的部队准会上门光顾。于是一时之间,洛阳城内,气氛相当恐怖,富贵人家都不知道过了今天,还能不能活到明天。



人心尽失,何人愿系之?



董卓的流氓行为,已经成了天下人的共愤。此时,一场声势浩大的反董行动,正在酝酿。以袁绍为首的豪杰,正在迅速云集。



风在吼,马在叫,疯狂的暴风雨,就要到来了。





二 为迁都吵架



公元一九○年,春天,正月。关东各郡纷纷起兵,准备讨伐董卓。既然是要打群架,总要有个带头的人。关东豪杰一致认为,当他们头的,肯定非袁绍莫属了。



时势造英雄,豪杰们要组织反董卓联盟,还真离不开袁绍。



首先,袁绍家族显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人气很旺;其次,很久之前,袁绍就已经不惜代价,到处招兵买马,手中人才资源相当丰富;第三,在天下所有英雄中,跟宦官直接对抗过的,有谁像袁绍名声大,努力多?



总之,没有袁绍,联盟等于是一盘散沙。没有袁绍,天下就像失去方向,无所依附。



真的是这样吗?有人却很怀疑。



参加反董卓联盟的,有十几路人马。这些人当中,有我们最熟悉的曹操。袁绍离开洛阳城后,老曹也紧随逃回老家,变卖家产,招了五千人,前来响应袁绍,于酸枣(今河南省延津县)会盟。



然而这个极大怀疑袁绍能力的,叫鲍信,时为济北国国相。



他这样对曹操说:“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



这话的意思是:能够搞定天下,力挽大厦于既倒的人,是你曹操,而不是袁绍。别看袁绍表面看上去很强,他有一天肯定玩完毙命。



排除鲍信跟袁绍结仇的可能,事实也证明,在所有非著名人士当中,他看人度物的眼光,却是最狠的。



是的,袁绍的一生,都是不自信的。谁也没想到,一向胆大包天的董卓,此时也不自信了。他还不是一般的不自信,而是相当的恐惧。



首先,董卓把刘辩降格为弘农王后不久,又派人把他毒死了。如此手法之差劲、之狠毒,已引起天下共愤,被袁绍等人当成了造反的有利借口之一。其次,他担心凭自己这点凉州兵力,根本就阻挡不了袁绍联盟的进攻。



于是就想,我要不要在开打之前,给自己找条退路呢?



说到退路,方向肯定就在西边。说到西边,董卓突然想到,关东是袁绍的天下,关西是我老董的天下。如果我迁都向西,看你袁绍还敢动我吗?



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发现,董卓兴奋极了。于是他召集众卿开会,就此事向各位咨询意见,说想把首都从洛阳迁到长安,你们觉得怎么样?



然而大家都是大眼瞪小眼,没有谁敢说一句话。



月亮代表我的心,沉默就代表大家没有异议了。那就动工吧。



董卓是这样设想的,要想迁都,就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派副手,率人把洛阳的官员百姓,迁往长安;第二步,则是由他亲自镇守洛阳,跟联军决战。实在撑不下去了,才回军长安。



说到副手,董卓已经想好一人。这个人大家并不陌生,他就是曾经跟皇甫嵩等剿灭黄巾等造反军,为汉朝建立汗马功劳的朱俊。



对于朱俊这个人,董卓心里是很忌惮的,但是外表又不得不装出很喜欢的样子。



想当年,他们一起上战场的时候,人家是指向哪儿,打向哪儿,打向哪儿,赢到哪儿。自己呢,实力不够,战场上输给敌人,还想跟同事皇甫嵩玩兵法,结果却输得脸面全无。所以,董卓打心里对朱俊还是敬畏几分的。



此时,朱俊的职位是河南尹,洛阳市的一把手。董卓的意思是,拜他为太仆,以为副手,即为副相国,让他来做大家的迁都总动员工作。



于是董卓就下达了任命书,派人征召朱俊。



但是,使者见到朱俊时,却被人家很不客气地打发回来了。并且人家还给董卓带回了一句话:不好意思,我当不了这个副相国,你还是去找别人吧。



董卓早就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他知道,尽管他很亲纳朱俊,给足面子,但也知道他们俩不是一条道上的人。而朱俊更知道,董卓这个时候拜他为太仆兼副相国→文¤人··书·¤·屋←,其实就是利用他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还有迁都这种事,尽管朱俊在朝会上没有说,但在非正式场合,曾经很多次就明确地对董卓表过态的。让一个素有功名而遇事不屈的人主持迁都,肯定很不靠谱嘛。



如果换成别人,董卓早派人持刀上门去问候他全家了,偏偏是朱俊,他动不得呀。然而很快地,董卓又有主意了。



他认为,此时此景,有必要再召集高官会议,争取他们的支持。



叫人开会很容易,但是主持会议,董卓很没经验。上次主持议废时,跟卢植翻脸,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此次跟上次不一样了,上次是议废,此次是说迁都。议废涉及的只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利益,迁都则是成千上万人的利益,前者好对付,后者工作做不到位,那是很被动的。



所以董卓决定改变策略,先来软的,实在不行,再搞硬的。



开会那天,大老粗董卓突然变得很温柔,也很有文化起来。会议一开始,他就说道:“诸位,高祖建都关中长安,历时十一世,光武帝建都洛阳,亦是十一世。据神秘预言书《石包谶》说,这时应该迁长安,才能上通天意,下达民情。”



董卓一说历史,有人就笑了。



偷笑老董的人,是司徒杨彪,字文先,杨赐的儿子,杨修的老爸。



想当初,高祖刘邦立国,到王莽抢权前,历经不止十一世;光武刘秀立国到刘协止,亦不止十一世。董卓硬要说十一世,说明他的历史知识很有问题。



当然,董卓有可能为迎合神秘预言书的说法,故意使错。杨彪笑,不是笑董卓故意使错,而是他这个招数实在太烂了。



当年,王莽就是以此招忽悠天下,夺得汉朝皇权的。现在,董卓如果想学王莽,那只能说他碰到他杨彪,实在太不走运了。



他已经忍了很久了,今天再不说,真的是要疯了。



杨彪当场站了起来,提出了三条反对意见:光武迁都,那是因为以前长安破坏严重,才搬来洛阳的,现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