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杨以山、杨植亭、吴宗先、吴瑞山、徐国夫、徐光友、高先贵、何柱成、余品轩、张忠、张宜爱、张寰东、查玉升、赵俊、桂绍彬、涂学忠、黄仁庭、程业棠、傅春早、潘峰。
第十大将军县——湖南浏阳(30人):
上将:王震、李志民、杨勇、宋任穷、唐亮,中将:孔石泉、汤平、张藩、张翼翔、饶子健,少将:石敬平、刘子奇、江文、汤池、苏鲁、苏鳌、李贞、李信、李辉高、杨世明、何志远、邱蔚、张和、罗若遐、黄霖、黄曹龙、曾涤、熊晃、黎东汉、戴文彬。
回顾全军首次授衔,有关数字统计显示出我军的特色(4)
黄埔军校是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苏联的经验和模式创办的近代中国第一所初级军事指挥院校,被誉为“将军的摇篮”。当初,富有革命*思想的孙中山先生推崇“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因而,一大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也被吸收或考入黄埔军校,接受新的军事思想理论学习,进行军事专业训练,为日后成为战功赫赫的将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蒋介石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对革命者大开杀戒。中国共产党终于意识到独立掌握武装的重要性。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一批黄埔军校的共产党员教官和学生成为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们经过20余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著名将帅。他们中间有:
元帅5人:叶剑英(黄埔军校教授部副主任)、陈毅(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政治部文书)、聂荣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徐向前(黄埔1期)、*(黄埔4期)。
大将3人:陈赓(黄埔1期)、许光达(黄埔5期)、罗瑞卿(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上将8人:周士第(黄埔1期)、陈明仁(黄埔1期)、杨至成(黄埔5期)、宋时轮(黄埔5期)、张宗逊(黄埔5期)、郭天民(黄埔6期)、陈奇涵(黄埔军校学生队队长)、陈伯钧(黄埔军校武汉分校)。
中将9人:阎揆要(黄埔1期)、常乾坤(黄埔3期)、倪志亮(黄埔4期)、郭化若(黄埔4期)、唐天际(黄埔4期)、谭希林(黄埔6期)、王诤(黄埔6期)、彭明治(黄埔军士教导队)、曾泽生(黄埔军校高级班)。
少将12人:方之中(黄埔4期)、洪水(黄埔4期)、李逸民(黄埔4期)、曹广化(黄埔4期)、白天(黄埔4期)、廖运周(黄埔5期)、张开荆(黄埔6期)、周文在(黄埔6期)、高存信(黄埔10期)、袁也烈(黄埔军校入伍生队指导员)、徐介藩(黄埔3期,61年晋升)、朱家璧(黄埔8期,64年晋升)。
中华56个民族,都有先进分子参加革命,可谓群星荟萃,将星璀灿。除了汉族以外,少数民族共出了36位将军,其中大将1人,上将2人,中将8人,少将24人,他们分布在8个少数民族。
侗族2人:大将粟裕,少将曹玉清;
壮族11人:上将韦国清,中将韦杰、覃健、冼桓汉,少将韦祖珍、卢绍武、吴西、黄惠良、覃士冕、覃国翰、朱鹤云;
蒙古族5人:上将乌兰夫,少将索立波、孔飞、廷懋、吴涛;
土家族2人:中将廖汉生,少将彭飞;
满族4人:中将万毅,少将赵承金、郭维城、白志文;
藏族5人:中将朵噶·彭错铙杰、阿沛·阿旺晋美,少将桑颇·才旺仁增、凯墨·索南旺堆、黄正清;
回族2人:少将刘世昌、刘瑞方;
维吾尔族4人:中将赛福鼎·艾则孜,少将曹达诺夫·扎依尔、祖农·太也夫、买买提伊敏·伊敏诺夫;
塔吉克族1人:少将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
有16位将军因战伤而残废了身躯,他们弹创满身,血铸辉煌,为开国将帅增添了独有的风采。
独臂将军11人:上将贺炳炎,1935年失去右臂;上将彭绍辉,1933年失去左臂。中将余秋里,1936年失去左臂;中将晏福生,1936年失去右臂。少将左齐,1938年失去右臂;少将苏鲁,1949年失去右臂;少将陈波,1940年失去左臂;少将彭云清,1938年失去右臂;少将童炎生,1944年失去右臂;少将廖政国,1940年失去右臂;少将朱声达,1936年失去左臂。
回顾全军首次授衔,有关数字统计显示出我军的特色(5)
短臂将军2人:少将龙书金,1942年左臂残废;少将罗应怀,1943年双臂残废。
独腿将军2人:中将钟赤兵,1935年失去右腿;少将张和,1942年失去右腿。
独脚将军1人:少将谢良,1937年失去左脚。
毛泽东在谈及我军的伤残将领时说:“中国从古到今,有几个独臂将军?旧时代是没有的,只有我们的红军部队,才能培养出这样的独特人才!”
独臂、独腿将军负伤的简要过程如下:
彭绍辉上将:中央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的1933年3月21日,在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担任红1师师长,参加霹雳山战斗时,左臂连中两弹,臂骨被击成几截,做了三次手术未成功,左臂被截除。
贺炳炎上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5年12月22日,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5师师长,率部与敌在云南瓦屋塘激战时,右臂被汤姆子弹击中,骨头被打碎,做了截肢手术。
钟赤兵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5年2月26日,在彭德怀的红三军团担任缩编后的红12团政委,于娄山关战斗中右小腿负伤。1935年6月,第一次截去右腿小腿以下部分;第二次截去右腿膝盖以下剩余部分;第三次整个右腿从股骨根部全部截除。
余秋里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6年3月,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6师18团团政委,参加乌蒙山回旋战斗时,为救团长成钧,左臂被子弹打穿,露出骨头和筋腱,因没有得到及时治疗,半年后截肢。
晏福生中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6年9月7日,在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担任红16师师政委,率部于渭河罗家堡战斗中掩护红六军团转移,在战斗中因敌机轰炸,右臂被炸断,1936年10月整条右臂被截去。
朱声达少将:红军长征途中的1936年,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担任红4师10团连长,于云南实川战斗中受伤,截去左手臂。
谢良少将:红军西路军西征途中的1936年11月22日,在董振堂领导的红5军担任红23师政委,于甘肃山丹县十里铺跟马步芳匪兵作战时,左脚负伤,1936年12月第一次截肢,用剪刀将左脚前掌剪掉;第二次截肢,截去左脚剩余的脚掌;1937年冬第三次截肢,将左腿从膝盖以下全部锯掉。
彭清云少将:抗日战争的1938年10月29日,在贺龙领导的一二○师担任第359旅719团1营教导员,在邵家庄战斗中,右臂肘关节被日军枪弹打穿。因动脉血管破裂,流血不止,1938年11月16日白求恩大夫为其截去右臂。
左齐少将:抗日战争的1938年11月17日,在贺龙领导的一二○师担任第359旅717团参谋长,于明铺村伏击日军的战斗中右臂负伤。19日,经白求恩大夫实行右臂截肢手术后保全了性命。
龙书金少将:抗日战争的1939年3月,在罗荣桓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担任东进纵队五支队副支队长兼团长,于鲁北陵县大宗家与日军激战中左臂中弹,弹头于左肱骨炸开,为粉碎性骨折。后来,左臂残废,仅以筋皮相连。
陈波少将:抗日战争的1940年3月,担任八路军前总特务团副团长,在一次演示新地雷时,为战士示范滚雷的使用方法,滚雷突然爆炸,陈波左臂被炸伤,截去左臂。
廖政国少将:抗日战争的1940年新四军黄桥整训时,在粟裕领导的江北指挥部担任第1纵队4团团长。一次,为了试验缴获来的泰州造手榴弹投弹效果,廖政国在拆一枚手榴弹时,突然木柄冒出白烟,他想往窗外扔,来听课的干部正在集队,想往里屋扔,团政委正在里屋休息。廖政国只好高高把手榴弹举过头顶,一声巨响,廖政国的右臂被炸断。
回顾全军首次授衔,有关数字统计显示出我军的特色(6)
罗应怀少将:抗日战争的1942年在与日伪军反“扫荡”作战中负伤,1943年双臂残废。
张和少将:抗日战争的1942年7月13日,在聂荣臻的晋察冀军区担任冀中军区干部大队大队长,指挥白杨堡战斗时,右腿被日军掷弹筒炸伤,右腿从大腿根部20公分处截除。
童炎生少将:抗日战争的1944年10月初,在陈毅领导的新四军担任苏中军区特务3团政委。一次战斗结束,童炎生在试投缴获的敌人土造手榴弹时,没想到手榴弹在手中爆炸,他的右手五个指头都被炸飞,从手腕处做了截肢手术。后来,童炎生杀敌心切,伤口还未愈合就回了部队,结果伤口无法愈合,只好做了第二次截肢手术。
苏鲁少将:解放战争的1949年4月21日,在聂荣臻领导的华北军区担任第62军184师副师长,奉命攻打太原东门外的红房子据点时,因敌人的连环雷爆炸,右臂被炸,伤势严重,进行了截肢手术。4月下旬右臂从大臂三分之一处截去。
女性将军1人:少将李贞,时任军事检察院副院长。
外籍将军1人:少将洪水,越南河内人,京族,曾任军委主办的《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等职,1956年回国。
起义将领9人:上将有陶峙岳、董其武、陈明仁3人,中将有曾泽生1人,少将有林遵、邓兆祥、张世珍、魏镇、刘善本等5人。他们都是在解放战争时期起义的原国民党军将领。
归侨将帅8人:元帅叶剑英,马来西亚归侨;上将叶飞,菲律宾归侨;中将庄田,新加坡归侨;中将卢胜,新加坡归侨;少将唐铎,苏联归侨;少将陈青山,马来西亚归侨;少将叶松盛,印度尼西亚归侨;少将曾生,澳大利亚归侨。
惟一的将军夫妻:上将甘泗淇,少将李贞。
同名将军有4对:李元:1894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将;李元:1917年生,湖南平江人,1964年晋升少将。李道之:1911年生,江西吉安人,1955年授予少将;李道之:1916年生,山东牟平人,1964年晋升少将。张英:原名黄文荃,1914年生,广西灵川人,1961年晋升少将;张英:1916年生,辽宁盖县人,1964年晋升少将。罗斌:1915年生,江西永新人,1955年授予少将;罗斌:1914年生,福建武平人,1962年晋升少将。
原东北军出身的将领25名:上将吕正操,中将万毅,少将解方、陈锐霆、贾陶、沙克、封永顺、赵东寰、于权伸、赵承金、高存信、李觉、徐明、宋学飞、金振钟、张志毅、杨有山、张加洛、罗文、纪亭榭、管松涛、郭维城、王振乾、江潮、张学思。
原西北军出身的将领8名:中将孔从洲、阎揆要,少将张希钦、童陆生、何振亚、沈启贤、牛化东、廖运周。
我军实行军衔制以后,有下列不同军衔的将帅相继不幸地第一个离开了我们,特此纪念。
1955年11月,同刚刚授衔不到一个月的资凤少将在南京不幸病逝,享年60岁。资凤是第一位辞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
1957年,朵噶·彭措饶杰中将不幸病逝,享年54岁。朵噶·彭措饶杰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
1960年7月1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常委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成都军区兼四川省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病逝,享年47岁。贺炳炎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1961年3月16日,军事家、*中央委员、国防部副部长、大将陈赓病逝,享年58岁。陈赓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
1963年12月16日,军事家、*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罗荣桓同志病逝,享年61岁。罗荣桓是第一位辞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从1955年实行军衔制到1965年取消军衔制,十年间,还有如下40位将军不幸辞世:1956年有陈奇少将,终年46岁;洪水少将,终年50岁;张世珍少将,终年54岁。1957年有金绍山少将,终年42岁;李发少将,终年44岁;邱蔚少将,终年44岁。1958年有彭显伦少将,终年63岁;黎有章少将,终年43岁。1959年有王道邦中将,终年48岁;覃健中将,终年46岁。1961年有张祖谅中将,终年50岁;程悦长少将,终年50岁;潘世征少将,终年45岁;陈铁君少将,终年44岁;叶道友少将,终年47岁。1962年有李克农上将,终年63岁;肖远久少将,终年60岁;江峰少将,终年48岁;梁金华少将,终年49岁;陈文彪少将,终年52岁;王远芬少将,终年56岁。1963年有程儒珍少将,终年63岁;陈远波少将,终年50岁;张驾伍少将,终年52岁;张雄少将,终年55岁;乔信明少将,终年57岁;1964年有甘泗淇上将,终年61岁;朱明中将,终年61岁;朱辉照中将,终年53岁;李平少将,终年50岁;周学义少将,终年52岁;肖学林少将,终年53岁;赵北源少将,终年47岁;卢燕秋少将,终年52岁。1965年有赖传珠上将,终年55岁;倪志亮中将,终年65岁;王再兴少将,终年51岁;王之平少将,终年63岁;丁世方少将,终年53岁;龙福才少将,终年56岁。
兵团、军、师三级军政主官授衔分布(1)
开国将帅在各个革命历史时期,都分别战斗在全国不同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因而部队的番号也不同,经过统计,现把中将以上将帅的分布罗列如下: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属的部队: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陕甘红军上将1人,中将3人。
抗日战争时期所属的部队:八路军元帅9人,大将6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新四军元帅1人,大将4人,上将26人,中将86人。
解放战争时期所属的部队:军委总部元帅2人,上将3人。一野元帅2人,大将1人,上将6人,中将21人;二野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9人,中将21人;三野元帅1人,大将3人,上将10人,中将38人;四野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20人,中将56人;华北军区元帅2人,大将1人,上将9人,中将30人。
解放战争进入第三年后,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指出:野战部队的序列,军以上设野战军和兵团两级。兵团统一以番号排列,共定20个兵团的番号。各兵团的正式名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某某兵团。中央军委的指示下达后,至1949年6月全军共组建了16个兵团。通过这次整编,解放军在正规化建设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此后,随着战争的胜利发展和国民党军大批起义设诚,遵照中央军委命令,又将起义部队先后整编为3个兵团。1950年4月,由于解放战争胜利结束,各野战军和兵团番号先后奉命撤销。
19个兵团,应编38名正职,因有5名兼职,所以实有33人任职。1955年授衔时,首任兵团正职领导中,有1人授予元帅,4人授予大将,19人授予上将,3人授予中将,6人未授予军衔。具体名单如下:
第1兵团下辖第1、第2、第7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王震(上将)。
第2兵团下辖第3、第4、第6军,司令员许光达(大将),政治委员王世泰(未授)。
第3兵团下辖第10、第11、第12军,司令员陈锡联(上将),政治委员谢富治(上将)。
第4兵团下辖第13、第14、第15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赓(大将)。
第5兵团下辖第16、第17、第18军,司令员杨勇(上将),政治委员苏振华(上将)。
第7兵团下辖第21、第22、第23、第35军,司令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