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刀锋: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刀锋:剖解影响中国历史的11个关键人物-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吕不韦恼怒归恼怒,可一想到自己扶持异人立为太子已散尽千金,就不愿前功尽弃半途而废。为了达到目的,吕不韦于万般无奈之中只得献出赵姬。当然,他与赵姬肯定有过一番秘密而紧张的磋商,其焦点恐怕就是赵姬那微微隆起的肚子,他们可不想将这个刚刚怀上的孩子打掉,那么,就只有死守秘密瞒着子楚一途了。 

在历代的史书及有关记载中,也有人认为这是吕不韦的又一条名为“嫁接术”的奇谋,是他主动献出了赵姬,其目的就是要使嬴姓之秦国变成吕姓之秦国。由司马迁所记,仅凭“吕不韦怒”这一“怒”字,我们就知此。 

事并非先有预谋。吕不韦一心所念,是怎样扶立子楚登上秦王宝座,自己当上相国。至于要想改变秦国的“颜色”,恐怕他还没有想得那么深远,即以当时的情况而言,也一时无法顾及,是许许多多碰巧凑在一起的“偶然”造成了以后的事实。 

当子楚酒醒或是得知赵姬乃吕不韦新娶之爱妾后,他肯定会为自己的轻佻放肆后悔得不行。然而,吕不韦不仅宽宏大量地原谅了他,还忍疼割爱将赵姬拱手奉献给他。这回,子楚真的感动了,他双腿一软,当即匍匐在地,三拜九叩,将吕不韦视为再生父母。 

举行了一个简单的仪式,子楚就名正言顺地将赵姬匆匆娶为夫人。婚后一个月,赵姬才敢将怀孕之事告知子楚。而这时,肚里的孩子已有三个来月了。他们婚后七个月,就生了一个儿子。幸而孩子长得又瘦又小,赵姬就欺骗子楚说正因为不足月,所以孩子才又瘦又小;要是长得胖墩墩的啊,那才不正常呢。一席话,硬是哄得子楚半点疑心都不曾有过。 

小孩取名为政,因生在赵国,也就跟了母亲姓赵。赵政不仅瘦小,还长得尖嘴猴腮,丑陋难看。这恐怕也与子楚的日夜折腾有关,一个长期缺少女性的三十岁男人,一旦拥有了一位如花似玉的娇妻,那个欲火呀,不将他烧成炭块才怪呢。从医学、生理学、卫生学等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身怀六甲的女人在前三个月内夫妻应严禁同房(此后也是越少越好)。子楚不知赵姬有孕,就是知道,要他忍住欲火,恐怕也是一件难事;从赵姬而言,越能瞒着子楚越好,对他的同房不仅不好拒绝,还得违心地配合着才是。而受害最深的当数赵姬肚里的胎儿,在他娘肚子里就罩上了折磨、受虐的阴影。 

这孩子不是别人,就是日后统一中国的秦始皇!这枚坚涩的苦果将以变态与报复、血腥与残酷的形式作为一种补偿,注定要让天下之人吃足苦头。此为后话,笔者将在《铁血之王嬴政》一文中予以详尽描述。 

秦始皇出生时,吕不韦、子楚都在赵国。一个是实际上的父亲,一个是名义上的父亲,不管实际还是名义,两人对赵政的出生,肯定都非常高兴,很有可能又在一起喝酒庆贺了一番。 

就在赵政还只两岁时,一件重大的事情发生了。长平之战后,赵国军力顿衰,昭襄王决意乘机一举吞并赵国。他先后派出数十万秦军,将邯郸围了个水泄不通。直到此时,赵国才如梦初醒,对秦国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与幻想,于是,赵王决意杀掉人质子楚。 

一旦子楚被杀,吕不韦的计谋将成泡影。因此,当他通过赵宫内线获得这一信息后,比当事人子楚更加着急。经过一番谋划,吕不韦又一次运用了他那超常的智慧与超常的财富,拿出黄金六百贿赂守城将军偷偷放行。一出城门,就是将邯郸围得铁桶般的秦军阵营,子楚这才得以脱离虎口,返回离开了二十年的故土秦国。 

就在子楚逃出赵国之际, 吕不韦又在邯郸城内为赵姬母子找了一个偏僻的藏身所在。子楚一走,他的位置自然而然地就由吕不韦来填补了,他们在一起生活、做爱,半点顾忌都没有。随着赵政的一天天长大,朦胧的男女意识在脑海里日渐凸显,出于对母亲的本能卫护,他的心中,慢慢就生出了一种对吕不韦的恨意。当然,这恨意并不是那么明显,也不可能变成什么行动,而是长期地在内心积聚着。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驾崩。安国君继承王位,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安国君继位后,秦赵两国重修和好。 身为太子的子楚没有忘记吕不韦的恩德,也没有忘记曾经立下的誓言,更没有忘记夫人赵姬与儿子赵政。于是,在太子的督催之下,秦国马上派出使节,专赴邯郸迎接赵姬母子归秦。而这时,赵政已年满八岁,一到秦国,也就不再姓赵,马上改为秦国王室的姓氏——嬴。至于吕不韦是什么时候离开赵国的,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也许是与赵姬母子一同归秦,也可能在这之前早就到了秦国。 

安国君守丧一年后,才正式举行登位大典,是为孝文王。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在王位上仅只坐了三天的孝文王猝然而崩! 

孝文王此前并未大病,没有半点死亡的迹象。即位仅只三天,就不明不白地死去,这实在是太蹊跷了,不由得不令人疑窦丛生。 

于秦国频繁而仓促的王位更替,史书显得相当客观而平静,所记一切正常,并无什么了不得的特殊与疑窦。然而,这却为家们提供了展开想象翅膀的巨大空间,对此,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做了如下描述: 

孝文王除丧之三日,大宴群臣,席散回宫而死。国人皆疑客卿吕不韦欲子楚速立为王,乃重贿左右,置毒药于酒中,秦王中毒而死。然心惮不韦,无敢言者。于是不韦同群臣奉子楚嗣位,是为庄襄王。 

吕不韦刚到秦国不久,对秦国及秦宫的有关情况恐怕都还来不及熟悉,他就具有这样神通广大的本事吗?再则,吕不韦立足未稳,还只能算是一个“外来户”,那使人“心惮”惧怕的威严所从何来?当然,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证据为他开脱与洗清,吕不韦的家庭背景、个人出身及被人视为不择手段的行径使得他的形象几千来一直不是那么光彩,将一些不实之词、难解之谜或怀疑猜测栽在他的头上、塞在他的怀里原本就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情。更何况,孝文王即位时虽已五十三岁,一直有病在身,但活个十年八年,甚至二十年也不是没有这种可能。那么,子楚得何时才能即位啊?不论再等多久,子楚已立为天子,进了王位的“保险箱”。可他吕不韦就很难说了,他还得在秦宫谨小慎微、诚惶诚恐地待上多久啊?他与子楚所立的“君子协定”不过是两人的私下协议,日子一长,到时候子楚变卦翻脸不认人怎么办?还有,秦人对子楚、吕不韦及赵姬母女的态度与议论肯定也十分不利,子楚不过是一个落魄逃归的空空人质;赵姬不过是一个流落邯郸街头、与婊子没有多大区别的舞女,并且还做过吕不韦的小妾;而他们的儿子嬴政则很有可能是一个杂种,那尖嘴猴腮的样子哪一点像有着嬴家高贵血统的后代?还有那位子楚器重不已的吕不韦则是一个低贱的商人。就是这样的一群“邯郸党”,却极有可能要主宰秦国的未来,这,秦人接受得了吗?夜长梦多,吕不韦不得不思考“速成”之法。以他超常的智慧想出毒死孝文王的计谋,又凭超常的财富大肆贿赂一干人等,然后施行一次超常的冒险,这在吕不韦来说并非没有可能。他真的这样做了吗?谁也不知道,谁也说不清楚。,有时候清晰得纤毫毕现,有时候又是一团纠结缠绕、无法解开、模糊不清的谜团! 

不管怎样,子楚一旦登上王位,吕不韦一直苦心经营着的“异人之赢”终于达到了目的。公元前250年,秦国太子子楚继承王位,是为庄襄王。封养母华阳夫人为太后,赵姬为王后,嬴政为太子,吕不韦为丞相。 
  

 
玩弄“上帝骰子”的千古奇商 三
 
吕不韦做了丞相,如果仅此而已,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权欲熏心、不择手段之人,也就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他的伟大就在于官居丞相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立功与立言之举措。 

自从第一次见到异人——也就是后来的子楚、当今的秦国国君庄襄王时,吕不韦的心里似乎就起了一种预感,这辈子,他注定要与秦国捆在一起绑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了。 

吕不韦虽然是个商人,但他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加之心怀壮志 也就时时留意着纷争的局势,并不断地进行着一些深刻的分析与梳理。当他与异人第一次见面达成“私下协议”的那一时刻起,肯定就在为日后的官居丞相进行着一定的积累与准备了。十年时间一晃而过,等他熬到这一天时,已是五十一岁的衰迈之年了。长久的积蓄、准备与期待,一旦喷薄而出,该将释放多大的能量啊!因此,吕不韦刚一登上相位,就要放手大干一番了。他的弃商从政,并不仅为图得一个虚名尸位素餐,更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很大程度上是为地位低下的商人争得一口气,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要向世人宣示,一个出身低贱的普通商人,有着高出常人的智慧才能,也能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伟业。 

秦国起于西陲之地,由一个蛮荒小国历经五百多年的刻苦经营,国力渐盛。特别是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竟像变魔术般地由弱而强。战国七雄相争也有两百多年了,虽然至今谁也没有吃掉谁,但局势已渐趋明朗,能够扫平其他六国的,唯有秦国而已。吕不韦面临着的,就是要担当起这一统天下的千秋大业。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吕不韦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拿东周开刀,率兵消灭了它。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发兵灭掉周王赧,挂名的周天子已不存在,只遗留下一个位于巩(今河南巩义市)的东周君。东周君又称周公,虽不称天子,但总还是周王室的血脉与残余。此时的东周,只剩下屁股大那么一块地盘,实力微弱得不值一提,但自我感觉却相当良好,几百年的统治使得他们具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七国再强大,也不过是周王室的一些属国呢。在一个凭借实力说话的时代,这些所谓的属国早就不把东周放在眼里,根本不把它当一回事儿了。然而,东周总还有某些方面可以利用、发挥的“余热”,于是,他们不想将事情做绝,也就在表面上尊奉着东周,有时还故意做出一些姿态哗众取宠,以博取所谓“道义”上的得分。这就使得周公的自我意识更加膨胀,一如既往地以大周王朝之正统代表自居,并做出一些不自量力的举动。 

秦国一年之内连丧二主,政权也就在一年之中两次更迭两次转移,内部之无序与混乱可想而知。于是,东周君觉得报仇雪恨的机会来了,心中顿时生出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神圣使命感,立即亲自出马联络六国,筹划重组“合纵”、联合讨秦事宜。 

秦国探得这一消息,这对踌躇满志的相国吕不韦来说,无异于为他提供了一个建功立业、站稳根基的绝妙良机。此时伐周,借口都不用,只管发兵打过去就是了。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就竭力提倡“乐战轻生”之风,以获取军功作为门第的最大荣耀。在一个最讲究以军功晋爵的王国里,像吕不韦这样一个出身商贾的外籍客卿,如果没有显赫的军功,就不可能获得秦民的尊敬,也很难坐稳相国之位。于是,吕不韦决定领兵亲征东周。 

庄襄王一听吕不韦要率军征伐东周,心里着实吃了一惊。吕不韦虽然经商有术、谋略过人,可从来就没有上过战场,压根儿就不懂什么布阵、冲击、战术之类的军事行动,他能担当得了领军的重任吗?兵者,天下之凶器也,弄不好可要惹出杀身之祸来的呀!可是,吕不韦却胸有成竹地说道:“冲锋陷阵有士兵,布阵攻略有武将,我只须胸中一盘棋,正确决策就行了。以我大秦威武之师,对付区区弱小东周,不过小菜一碟而已,大王请勿担忧!”庄襄王又问:“要是东方六国派出精兵勇将,联手护周,奈之若何?”吕不韦道:“还没等到他们有所行动,我早就拿下那块弹丸之地了;再说,想那六国强盛之时,全力合纵也奈何我大秦不得,何况今日他们已然羸弱,各国自顾不暇呢?” 

于是,庄襄王也就释然了,他拜吕不韦为大将,率精兵十万伐周。 

吕不韦毕竟不同于一般武将,他最懂得攻心战术与舆论先导的力量。在东渡黄河时,发布了一篇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谈西周之显赫,数东周之不义,言国运之轮转,警告六国不要轻举妄动,争取民众的同情与支持……檄文一下,六国没有一个出头露面,哪怕是口头声援也不曾有过。大军踏上东周国土,竟没有遇到半点抵抗,一直开到国都巩城,也没有进行一场像模像样的战争,周公就打开城门自缚而降。这胜利也来得太容易了,直让做有充分准备的吕不韦觉得太不过瘾了。于是,他又颁布军令:“继续前进,占领东周所有城池。”河南、洛阳、谷城、平阴、偃师、缑氏等东周的所有城池很快就全部囊括在秦国的版图之中。 

与春秋战国时期那些酷烈的战争相比,吕不韦征伐东周的胜利算不得多么辉煌,然而它却具有非凡而深远的意义。正是吕不韦的致命一击,东周才算正儿八经地彻底退出了舞台;秦国占据东周地盘,也就取得了东进的战略通道;秦国囚禁周公于国都咸阳,尽管人们早就不以东周“唯余马首之是瞻”,但秦国还是在观念上取得了统一天下的合法地位,此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肯定在吕不韦身上获得过一定的灵感与启示。 

因此,当吕不韦班师回朝,当威武雄壮的秦军凯旋归来铁蹄踏踏作响,当俘虏中押着的竟是立国八百多年的周王朝最后一代末君周公时,庄襄王亲到咸阳郊外隆重迎接,秦人也很是高兴热闹了一番,而吕不韦的威望与权力一下子就飙升到了大众认可的高度。很快地,他的身边就团结了一批文武大臣,聚集了不少狂热的追随者与崇拜者。 

为了表彰吕不韦灭周有功,也算对他十多年耿耿忠心的回报,庄襄王首开秦史、诸侯史之最,将刚刚占领的东周之地河南、洛阳十万户赐予相国,并封他为文信侯。 

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最懂得怎样笼络人心、团结部众了,封侯赐地后,他对忠于他的下人及有功部众全都论功行赏,并予以相应的“物质奖励”,少者数百石,多者一二千石。与此同时,他又开设馆舍广招宾客,网罗天下英才。一时间,宾客多至三千,僮仆亦近万人,达到了秦国及六国个人势力之最。 

此后,吕不韦虽未亲自带兵打仗,但在他的主持下又采取过一系列重大的军事行动,平定晋阳叛乱,击退五国联军,镇压长安君反叛,对赵、魏、韩三国攻城掠地……在吕不韦为相的十三年间,秦国取得的土地至少有十五个郡之多,占统一以后全国总郡数近二分之一。更主要的是,六国在吕不韦主持的一连串沉重的军事打击下迅速衰落,再也无力联合在一起,一个个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苟延残喘,除了被动挨打等待秦军逐个消灭外已别无他法。 

吕不韦根据自己的军事经验,参照历代有关兵书,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它们虽然比不上《孙子兵法》、《尉缭子》等著名兵书,但也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思想价值,《吕氏春秋?十二纪》就收录了其中较有影响的八篇。 

当然,吕不韦也曾吃过败仗。就在庄襄王继位三年之时,魏国公子信陵君联合赵、韩、楚、燕,组成一支五国联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