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8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隋炀帝杨广统治残暴,骄奢荒淫,连年大兴土木,不断对外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是隋末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原因。大业七年,杨广征集大批士兵准备进攻高丽时,邹平(今山东邹平西北)人王薄在长白山(今邹平南)起义,作《无向辽东浪死歌》,号召民众不到辽东为隋炀帝打高丽送死,拿起刀枪造反,避征役者多往归附。同时,在山东、河北地区起义的,还有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等。九年,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孟海公、北海(今山东益都)人郭方预、河间(今属河北)人格谦、渤海(今山东阳信西南)孙宣雅、齐郡(今山东济南一带)人裴长才、济北(今山东聊城一带)人韩进洛、江宁(今江苏鱿京)乐伯通、平原(今山东陵县)人李德逸、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白瑜娑,又相继而起,每支义军少则数百人多至10余万。隋炀帝在暴力镇压的同时,又玩弄“抚慰”伎俩,以瓦解义军,但总还是扑不灭起义烈火。同年六月,隋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举兵反隋(参见隋平杨玄感之战),进围东都洛阳;虽然很快被击败,客观上大大削弱了隋统治阶级力量。反隋暴政的民众反抗斗争,从此掀起第二个高潮。当时“山东遂成大乱”,河北有张金称、王须拔等,江南一带也是“百姓思乱,从盗如市”,先后起义的农民军约百余支,人数达数百万,经过七个年头战争磨练,农民起义军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渐克服地域观念,散而复聚,走向联合。至大业十三年左右,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三支强有力的起义军,即: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参见瓦岗农民起义),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和杜伏威、辅公柘领导的江淮义军。三大义军的形成,直接促进了隋王朝的灭亡。

    瓦岗军创始人翟让,东郡(今河南滑县东南)韦城人,大业六年在东郡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聚众起义。同郡人单雄信,济阴离狐(今山东荷泽北)人徐世勣相继参加,先在荥阳郡(今河南郑州)和梁郡(今河南商丘)边界,夺取公私行舟的货物,多次打破隋王朝围剿。大业十二年,翟让在李密的辅佐下,攻下金堤关(今河南荥阳东北),及荥阳附近诸县和城堡后,直接威胁东都洛阳的安全与运河的畅通。后,在大海寺(今河南荥阳东北)击败前来征讨的隋军,乘胜攻占河南地区军事重镇荥阳。十三年二月,翟让又采纳了李密的谋划,乘杨广已去江都(今扬州),洛阳守备空虚之机,率精兵7000,一举袭占距洛阳百余里的洛口仓(又名兴洛仓,在今河南巩县东北)。瓦岗军开仓济贫,深得民众拥护,队伍迅速壮大。切断东都粮食供应基地,也使隋王朝失去了有战略价值的要地。隋东都留守越王杨侗为夺回洛口仓,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2。5万自洛阳东进,又令河南讨捕大使裴仁基自虎牢(今荥阳汜水镇)袭击瓦岗军侧后,在石子河(今巩县东南)又被瓦岗军挫败(参见石子河之战)。在取得这次大捷之后,翟让等推李密为主,上其号魏公,建元永平。各路义军闻讯,纷纷赶来归附。有些反隋地方武装首领也归附李密,瓦岗军迅速扩大到数十万人。李密一面遣将攻取安陆(今属湖北)、汝南(今河南汝阳)、淮安(今河南泌阳)、济阳(今山东曹县)等地,以巩固扩大在河南诸郡取得的势力;一面多次发兵袭击东都洛阳。在屡攻东都不下时,李密没有乘当时有利形势,率兵西入长安;也没有采纳泰山道士提出的南下江都、推翻隋炀帝夺取政权的建议,而是长期顿兵防守严固的坚城之下,与王世充军“前后百余战”,贻误了发展机会,又极大消耗了自己的力量。至唐武德元年(618年)九月,李密在连续四次进攻东都之后,终于在北邙之战中(参见黎阳之战),被隋将王世充击败,率残部进入关中,投降了唐王朝。后又欲逃出关中东山再起,被李渊遣将伏杀于熊耳山(今河南卢氏县南)。瓦岗军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势力最强大的一支义军,曾聚众至百万。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广大中原地区,长期拖住并歼灭了隋王朝的大量精锐部队,沉重打击了隋统治者,极大地支援了其他地区人民的斗争。在摧毁隋暴政的战争中,占有最显赫的地位。

    在瓦岗军不断获胜的同时,窦建德起义军转战于河北中部,有力地支援了瓦岗军(参见窦建德起义)。窦建德原在清河(今河北清河西北)高士达起义军中任司兵。后高士达战亡,窦建德率领余部继续战斗,队伍发展到l0余万人。大业十三年,窦建德于河间乐寿(今河北献县)自称长乐王,建元丁丑。接着,攻打信都(今河北冀县),占领清河,处决双手沾满义军鲜血的大刽子手杨善会,大长了义军将士的志气。同年七月,又主动撤出诸城,星夜奔袭敌营,重创隋涿郡留守薛世雄,赢得“河间大捷”(参见河间之战)。后又夺取易州、定州,攻破冀州;攻击幽州(今北京西南)前后百余天,终未得手,于是又撤回乐寿。武德二年闰二月,攻占聊城,生俘叛隋自立皇帝的宇文化及。六月攻占沧州,八月攻占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取得齐州(今山东济南)、济州(今山东聊城一带)。武德三年进军河南,在焰州“劝课农桑”,发展农业生产,使河北义军达到最兴盛的时期。十一月,窦建德亲自帅兵攻克周桥(今山东曹县东北),虏获盂海公及其3万义军后,又带兵10万余人,西援自立为帝的王世充。部队行至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参见洛阳、虎牢之战、虎牢之战),窦被秦王李世民擒俘,后斩杀于长安。窦建德失败后,其部将刘黑闼于武德四年七月,袭破漳南,重新树起义旗,起兵反唐。第二年正月,刘自称汉东王,改元“天造”,定都洺州,重建了农民政权。刘黑闼南渡焰水与唐军交战(参见洺水之战),被李世民掘堤水淹,兵败北走突厥。武德五年六月刘黑闼借突厥兵进攻山东,于十月收复了以前重失的城池,回到掐州,声势大振。随后,刘黑闼又攻陷恒州(今河北正定),与唐李建成、李元吉所率大军对峙交战于魏州(参见唐灭刘黑闼之战)。武德六年,刘黑闼被叛将执送李建成。二月,就义于洺州,余部被唐军击破,河北义军至此最后失败了。以窦建德和刘黑闼为首的河北义军,在山东河北前仆后继进行了约12年的反隋反唐斗争,是隋末农民大起义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推翻隋炀帝暴政的斗争中作出了光辉的贡献。

    大业七年后,江淮一带的反隋斗争发展迅速。大者数万,小者千百成群,依托山林川泽,攻郡打县,各自为战。大业九年李子通、左才相、杜伏威和辅公柘等领导的几支义军南下后,逐渐形成了以杜、辅为首的江淮起义军。杜伏威,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辅公祏是齐州临济(今山东高苑北)人。他们于大业十三年正月,打败了隋炀帝右御卫将军陈棱前来围剿的部队后,乘此大捷进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北),攻占历阳(今安徽和县),建立了农民政权。义宁二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等杀炀帝于江都,立秦王浩为帝,拥兵北上。四月,杜伏威不接受宇文化及率隋主力西归长安前的委任,也没有抓住联合雄据海陵的李子通等义军,消灭隋在江都割据势力的大好时机,却于同年八月,上表称臣接受了越王杨侗小朝廷授予的官爵,模糊了斗争目标,涣散了人心。第二年九月,又遣使长安请降于唐朝。杜伏威先为淮南安抚大使,和州总管,封楚王;后,李渊又委任杜主宰东南半壁军事。当李子通义军在江南大发展之时,杜伏威却从武德三年十二月起,率兵渡江多次进攻义军,将战败于余杭城下的李子通等人执送长安,又尽收其地,成为江淮地区最强盛的势力。武德五年七月,李世民乘打败刘黑闼之机,移师曹、兖围剿义军徐圆朗,声震淮、泅,威胁杜伏威,令其入朝。杜伏威留在京师被任命为太保。去长安前,留辅公祏坐镇江南,却将兵权交给了任副职的心腹王雄诞。杜伏威走后,辅公祏与左游仙等人积极活动,于武德六年八月,夺取兵权,称帝于丹阳,自称宋国,建元天明(后改乾德),树起了反唐大旗。唐王朝派兵水陆俱进,由南、西、北三面进攻辅公祏(参见唐灭辅公祏之战)。经过近半年鏖战,辅公祏兵败出走,行至武康(今浙江杭州西北)为敌所擒,被杀于丹阳。这支江淮义军,从大业八年至武德七年,前后13年,在江淮广大地区英勇奋战,消灭了隋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势力,扫荡了江淮一带反动地方割据势力,在推翻隋炀帝暴政的斗争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点评:隋末农民起义规模巨大,起义军作战勇猛,指挥灵活,采取攻其不备,诱敌轻进,以逸待劳、迂回奔袭等谋略和战法,节节获胜,击败了隋军主力,摧毁了隋王朝的统治,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它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如陈胜吴广起义、绿林起义、赤眉起义、黄巾农民起义、黄巢起义、明末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起义军在后期模糊了斗争方向,在战略和作战指导上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不善于利用敌对势力之间的矛盾,终被起兵晋阳的隋官李渊有计划有步骤地镇压收降,先后均遭失败。

中国战争 隋平江南之战

    隋开皇十年(590年)十一月至次年春,隋内史令杨素率军平定江南士族豪强高智慧、沈玄侩、沈孝彻等叛乱的战争。

    江南自东晋以来,世家士族一直欺压寒门庶族。隋灭陈统一中国后,南方士族豪强因对隋实行的限制政策不满,便利用民间对隋欲移民关中流言的惊恐心理,乘机煽动叛乱。十年十一月,婺州(治今浙江金华)汪文进、越州(治今浙江绍兴)高智慧、苏州沈玄侩等均举兵反隋,自称天子,署置百官。蒋山(今南京钟山)李忮、乐安(今浙江仙居西)蔡道人、温州沈孝彻、泉州(治今福州)王国庆等,都自称大都督,起兵攻陷州县,反乱大抵遍及原陈属地。其规模大者数万人,小者数干人,互相呼应,残杀隋朝官吏。隋文帝杨坚命内史令杨素为行军总管率军平叛。杨素军由杨子津(今江苏扬州南)渡江,首先击破叛军朱莫问于京口(今江苏镇江),继而击败晋陵(今江苏常州)顾世兴、无锡叶略。时沈玄侩等正围攻苏州,刺吏皇甫绩屡战不利,杨素军赶到将其击败,沈玄侩逃走,被迫获。高智慧率部据守浙江(今钱塘江)东岸营垒,周围百余里,船舰千艘,遮盖江面,鼓噪而进。杨素采纳子总管来护儿建议,并命其率轻型战船数百艘,偷渡浙江,以奇兵突袭,并焚烧高智慧后方营垒,使其恐惧不安;杨素则乘机率军从正面突击,大败高军。尔后,杨素派行军总管史万岁率军2000人进攻婺州,自率主力由海道追击逃入海中的高智慧,直趋温州。史万岁军平定蔡道人、汪文进,翻岭越海,转战千余里,历经700多次战斗,击败叛军无数。杨素军在温州击败沈孝彻后,便由陆路转向天台、临海(今属浙江),继续追击反隋散兵,前后战斗达100多次。高智慧退守闽、越。杨素恐留下后患,继续率军由会稽(今浙江绍兴)走海道向泉州追击。王国庆逃跑,其众或入海岛,或守溪洞。于是杨素分遣诸将,水、陆分进追捕,并派人密劝王国庆执送高智慧以赎罪。王国庆遂抓获高智慧,送交隋军,杨素将其斩首,余众全部投降。

    点评:此战,杨素辞谢回朝休养诏令,坚持除恶务尽,连续追歼彻底平定江南之乱,对巩固隋朝统一,发展生产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战争 隋平李佛子之战

    隋仁寿二年(602年),隋平息交趾(郡治宋平,今越南河内)俚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地)首领李佛子叛乱的作战。

    李佛子占据越王故城,并派其侄子李大权据龙编城(今越南北宁仙游东),别帅李普鼎据乌延城。因左仆射杨素推荐,隋文帝杨坚诏命瓜州刺史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27营隋军前去平叛。刘方军令严明整肃,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士兵皆愿为之效命。隋军进至都隆岭,遇俚人2000据险抵抗,刘方派营主宋纂、何光、严愿等击破之。隋军继续前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刘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李佛子恐惧,被迫投降,被执送长安。

    点评:此役,刘方恩威并施,使士卒在人地生疏的恶劣环境下,纪律严明,团结致胜。

中国战争 隋平杨谅之战

    隋仁寿四年(604年),汉王杨谅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对其兄杨广称帝而被镇压的一场军事政变。

    杨谅系隋文帝杨坚的五子,曾任并州总管,统领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北达燕门关,南距黄河的52个州,长年据守在当时天下出精兵之地。杨谅对杨广夺取杨勇的太子地位心怀不满。及蜀王杨秀得罪,尤不自安,恐殃及己身,暗中准备起兵。及杨广杀父杨坚自立后,谅更感到安全难保,遂起兵反炀帝。四年,杨谅坐镇晋阳,派所署大将军余公理率部出太谷(今屑山西),向河阳方向(今河南巩县、孟县之间地区)进攻;大将军綦良部出滏口(今河北磁县西北鼓山),进攻黎阳(今河南浚县);大将军刘建部从井陉关(今山西阳泉东)出兵,攻取燕、赵之地;柱国乔钟葵兵出雁门关(今山西代县雁门关西雁门山上);主力由柱国裴文安、纥单贵、王聃、大将军茹天保率领直指京师长安。距蒲津关(今山西永济西)还有百余里地时,杨谅突然改变战前意图,命令纥单贵拆断黄河木桥,坚守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召回裴文安。随后,又任命王聃为蒲州刺史,裴文安为晋州刺史,薛粹为绛州刺史……采取分兵把口,消极防御的下策。炀帝任命右武卫将军丘和为蒲州刺史,镇守蒲津关,初战失利后,又速派杨素率5000轻骑袭击蒲州。赶到黄河岸边时,已是夜间,收买数百艘商船连夜渡河,清晨即发动攻击,纥单贵败走,王聃投降。这次战斗后,炀帝任命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领数万士兵征讨杨谅。綦良、余公理等各路军也出师不利,节节败退。炀帝又采纳了杨素的推荐,以前江州刺史李子雄为上大将军,以左领军将军长孙晟为相州刺史,征集山东兵,与李子雄共同配合镇压谅军。李子雄又调动幽州兵步骑3万人,从井陉向西攻击杨谅部,在抱犊山(在今河北获鹿西)下击退了曾围攻隋军的刘建。当时,隋军在西线作战的李景被围困达一月之久。接到朝廷救围诏书以后,朔州刺史杨义臣率步骑2万,夜出西陉与乔钟葵部交锋,以军中牛、驴数干头潜匿涧谷,及两军交战,令士卒驱牛、驴疾进,同时鸣鼓,尘埃涨天,乔钟葵军以为伏兵,溃散,被击败。杨谅派赵子开率10余万大军紧守高壁山关(今山西灵石南),又被杨素击败。杨素主力越过嵩泽天然障碍,再败杨谅亲自率领的l0万人于清源(今山西省清徐),进围晋阳。杨谅兵败计穷,向杨素乞降。隋炀帝虽未即刻杀谅,但除名为民,绝其属籍,终身监禁致之死地。这次军事政变被镇压后,杨谅部属官吏平民,有20余万家因受牵连被斩首或徙边。

中国战争 隋平杨玄感之战

    隋大业九年(613年)六月至八月,隋炀帝杨广派兵平息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隋起事的作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