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南梁领军将军曹仲宗、东宫直阁陈庆之联兵进攻北魏涡阳(今安徽蒙城)(参见陈庆之攻北魏之战)。魏军在梁军营后筑13座城堡,企图控制梁军。陈庆之乘夜袭击,连克魏军4座城堡,其余9座溃败,涡阳守将降梁。涡阳一战,魏军全军覆没。此后,北魏日渐衰落。

    点评:梁与魏互攻20余年,征战中,北魏多以骑兵长途奔袭,向南推进,后由于六镇、关陇等地民众起义的打击,内部矛盾激化,国力军力渐衰,才向北撤。南梁则处于防守境地,多以江、河为屏障,抗击魏军,阻其南进,间有出击;双方互有胜负,但各自均未达成战争目的。

中国战争 北周攻北齐洛阳之战

    北周保定四年(北齐河清三年,564年)九月至十二月,北周遣柱国尉迟迥等进攻北齐,于洛阳(今河南洛阳)被击败的作战。

    是年九月,北齐帝高湛为改善与北周的关系,曾派人将住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的北周权臣宇文护之母送往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不久,突厥在塞北集合兵力,遣使告诉北周,约定再次联兵攻齐。宇文护感念高湛送母之恩,不想再讨北齐,但又怕违背了和突厥的约定而更生边患,不得已,乃征内外诸军20万人东进。十月,宇文护军至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派尉迟迥率精兵10万为前锋直指洛阳;大将军权景宣率荆襄之兵前往悬瓠(今河南汝阳);少师杨铡进攻轵关(今河南济源西)。十一月,宇文护进驻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尉迟迥军包围洛阳,雍州牧宇文宪与同州刺史达奚武、泾州总管王雄等屯军邙山(今河南洛阳北)。杨劂自恃以往与北齐作战未曾失利,出轵关后轻敌深入,结果被北齐太尉娄睿袭破后降北齐。权景宣部围攻悬瓠。北齐豫、永二州刺史举州投降,权景宣遂占领二州。十二月,北周军乘胜进攻洛阳,三旬未克,宇文护分兵切断河阳(今河南孟县)道路,以阻遏北齐援兵。诸将轻敌,以为北齐军必不敢出,因而戒备不严,仅派少量侦察人员作例行侦察。北齐派兰陵王长恭、大将军斛律光救援洛阳、二将畏惧周军兵力强盛,不敢前进。高湛无奈,决定与并州都督段韶一起自晋阳南下,亲督诸军解救洛阳。段韶到洛阳后,即与诸将登邙阪(今洛阳东北)观察北周军形势。至太和谷(今河南洛阳东)与北周将遭遇,即传令诸营结阵以待。以段韶部为左军,长恭部为中军,斛律光部为右军,周军不意齐军突至,军心不稳,仓卒上山迎战,段韶且战且退诱敌深入;俟其疲惫发起反击,大败北周军。周军全线溃退,达奚武、宇文宪、王雄等被迫撤军。权景宣闻洛阳兵败,亦放弃豫州退还。

中国战争 邙山之战

    东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543年),东魏因御史中尉高仲密叛变而派兵进攻西魏,两军在邙山(今河南洛阳北)进行的作战。

    二月,东魏御史中尉高仲密因与吏部郎崔暹有隙,被贬任北豫州刺史,遂举州叛投西魏。是月,西魏丞相宇文泰率军东下,接应高仲密等,并派太子少傅李远为前锋,进抵洛阳(今属河南)。派开府仪同三司于谨进攻柏谷(今河南偃师东南),拔之。三月,宇文泰率军包围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南城。是时,东魏丞相高欢得知高仲密叛变,即率军10万自晋阳(今山西太原)南下,抵达黄河岸以迎击西魏军。宇文泰派兵烧桥以阻止东魏军渡河,未成功,遂退至廛水(由洛阳西北经城南至城东入洛水)。高欢等东魏军即渡河,据邙山列阵,数日不进。宇文泰派兵乘夜攀登邙山,袭击东魏军。十八日黎明,两军相遇,即战。东魏大将彭乐率数千骑兵为右翼,冲进西魏军营里猛攻,俘西魏侍中以下将领48人,东魏诸将乘胜追击,击斩3万余人。次日复战,宇文泰以中山公赵贵为左翼,领军将军若于惠为右翼,亲率中军,三军同时反击,中军及右翼军进展顺利,大破东魏军,俘其全部步兵。高欢仅领7人逃走。左翼军战不利。东魏军乘机重新集结,声势复振。宇文泰领兵与之继续作战,亦不利,遂撤军,退兵入关(今函谷关,位河南灵宝东北)。

中国战争 泌阳之战

    齐永明五年(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至次年。在齐与北魏的战争中,南齐军队与北魏军队在泌阳(今河南泌阳)等地进行的一场争夺战。

    是年正月,齐“荒人”桓天生自称是原篡晋称帝桓玄的宗族,与雍、司(今湖北、河南交界一带)二州蛮族联合起事,占据南阳(今属河南)故城,请魏发兵南攻。齐武帝萧赜命代理丹阳尹萧景先总率步骑,直指义阳(今河南信阳一带),司州诸军皆受其节度。又命代理护军将军陈显达率征虏将军戴僧静等水军开赴宛、叶(今河南西南部),雍、司诸军均受陈显达节度,共同讨伐桓天生等。桓天生引魏兵万余人至泌阳,陈显达遣戴僧静等与其战于深桥(今属河南泌阳),大破魏军,杀获以万计。桓天生退保泌阳,戴僧静领兵围攻,不克而还。不久,桓天生又引魏兵攻齐舞阴(今河南泌阳西北),舞阴守将殷公愍拒而反击,杀其副手张麒麟,桓天生受伤退走。三月,齐帝以陈显达为雍州刺史,进据舞阳城。五月,桓天生与魏南部尚书公孙邃等复攻舞阴,遭败而逃。次年四月,桓天生又引魏军出据隔城,齐帝命游击将军曹虎督军讨伐。齐辅国将军朱公恩途遇桓天生游军,将其击破,进围隔城。桓天生引魏步骑万余人来战,被曹虎击败,损失2000余人。接着,齐军攻拔隔城,斩其襄城太守帛乌祝,俘杀2000余人。桓天生逃走。魏军筑城于醴阳(今河南桐柏西),陈显达攻拔后,再进攻沘阳,十余日仍未下,又遭魏守将韦珍夜袭,乃领军南还。

中国战争 莫折大提起义

    北魏正光五年(524年)至六年,羌人莫折大提领导关陇(今陕西、甘肃一带)地区各族人民反抗北魏统治的起义。

    五年六月,当六镇起义蓬勃发展之时,北魏秦州(治今甘肃天水)人薛珍等聚众起义,擒杀刺史李彦,推羌人莫折大提为帅,大提遂自称秦王。南秦州(治今甘肃成县西)人张长命等杀刺史崔游,响应大提。大提遣将攻克高平(今宁夏固原),杀镇将赫连略和行台高元荣。不久,大提卒,其子莫折念生继之,自称天子,置百官,年号天建。七月,魏孝明帝元诩以吏部尚书元修义为西道行台,率诸将讨伐莫折念生。念生遣都督杨伯军攻仇鸠、河池(均在今陕西凤县境)二戍,遭北魏东益州刺史魏子建部将伊祥部反击,受挫。八月,念生遣弟莫折天生率兵下陇地,于陇口(今陕西陇县、宝鸡与甘肃清水,张家川之间)击败魏都督元志部。九月,魏帝以萧宝寅为西道行台大都督,率渚将征讨莫折念生。十一月,天生率众攻陷北魏岐州(治今陕西凤翔东南),擒杀都督元志及刺史裴芬之。念生又派卜胡等攻泾州(治今甘肃镇原东南),于平凉(今甘肃华亭西)东击败北魏光禄大夫薛峦部。十二月,念生派兵攻凉州(治今甘肃武威),城民赵天安擒刺史以应义军。六年正月,莫折天生屯兵于黑水(今陕西周至东),兵势甚盛。北魏以崔延伯为征西将军。率骑兵5万进击,与萧宝寅军屯马嵬(今陕西周至东),天生义军遭官军攻击,战败,损失10万余,遂撤兵,退守陇道,阻击官军。后莫折念生被部将所杀,其部众或散,或归附其它义军。

中国战争 北魏攻齐南阳之战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齐建武四年,497年)至次年,北魏军进攻南朝齐宛城(今河南南阳)获胜的作战。

    二十年,北魏迁都洛阳(今属河南洛阳东北)后,魏孝文帝元宏派荆州刺史薛真度等进攻南齐宛城,被齐太守房伯玉部击败。魏帝对攻宛战败十分恼怒,以为南阳(治宛城)小郡,志必灭之,遂于次年六月,征调冀、定、瀛、相、济等州兵20万准备南攻。九月,亲率大军直指雍州(治今湖北襄阳),魏彭城王元勰等36路兵马继进,号称百万,分路攻齐。魏帝遣诸将攻赭阳(今河南方城东),自领兵南攻至宛,是夜克外城。齐将房伯玉退内城坚守。魏帝派中书舍人劝房伯玉投降。房伯玉拒绝。随即,魏帝率军自宛城东南角一桥上经过,遭房伯玉事先埋伏于桥下的敢死队突然袭击。魏帝即令神射手救援,方免于难。在攻宛不克的情况下,魏帝决定留部分士卒继续攻宛,亲领兵向新野(今属河南)进攻。新野太守刘思忌登城拒守。至十月,魏军攻城不克,遂筑长围久困。北魏右军府长史韩显宗率领一支部队驻防赭阳附近,击破齐军的进攻。齐将裴叔业为牵制魏军,攻克北魏虹城(今安徽五河西),俘4000余人。十二月,齐帝萧鸾诏度支尚书崔慧景领兵2万,骑兵1000救雍州,裴叔业等攻北魏楚王戍(今安徽临泉西南),遭伏击,大败,遁走。二十二年正月,北魏统军李佐率军攻克新野,擒守将刘思忌,后杀之。于是,沔水(即今汉江及其北源陕西留坝西沮水)以北地区大震,湖阳(今河南唐河西南)、赭阳、舞阳、南乡(今河南浙川西南)等戍主相继弃城南逃。二月,北魏军攻克宛北城,守将房伯玉出降。

    点评:此战,北魏以大部队进攻南齐之南阳,先扫清外围,后攻主要目标,终获胜利。南齐因兵力不是,防守乏力而失败。

中国战争 宋与北魏彭城之战

    宋泰始二年(北魏天安元年,466年)至次年,在宋与北魏战争中,宋与北魏在彭城(今江苏徐州)等地进行的一场争夺战。

    是年正月,宋晋安王刘子勋称帝,即帝位于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徐州刺史薛安都、冀州刺史崔道固等举兵响应。八月,刘子勋被宋将沈攸之所杀。十月,薛安都等遣使乞降。宋明帝刘或命镇军将军张永、中领军沈攸之率甲士5万往迎。薛安都等闻朝廷大兵北上,惧而降魏。汝南、新蔡二郡太守常珍奇亦以悬瓠(今河南汝阳)降魏。北魏遣镇东大将军尉元、镇东将军孔伯恭等率骑1万出东道援彭城,镇西大将军拓跋石等援悬瓠。十二月,张永、沈攸之进逼彭城。尉元率军至彭城,薛安都出迎。张水夜攻彭城南门,不克。次年正月,张永等退走,士卒因天寒冻死者大半,魏将尉元及薛安都等乘机袭击,大破宋军于吕梁(今江苏徐州东南)之东,死者以万计。张永、沈攸之逃走,宋梁、南秦二州刺史垣恭祖等为魏军所俘,宋淮北青、徐、冀、兖四州及豫州淮西(汝南、新蔡、南顿、颍川诸郡)皆为魏所有。同年七月,宋明帝复遣沈攸之等攻彭城。沈攸之以粮道不畅为由提出不可出兵,宋明帝怒而逼其进军。八月,沈攸之领兵北出。魏将尉元遣孔伯恭率步骑1万迎战,又将宋军前战所败受伤者送还沈攸之,以沮其气。宋军进至焦墟(今江苏宿迁西北),距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50里,闻领兵迎接的陈显达部已被魏军击败,遂引兵退。孔伯恭率军追击,大破宋军,沈攸之仅以轻骑南逃,退驻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下邳、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淮阳(今江苏清江市西古泅水西岸)等地,均被北魏军占领。

    点评:此战,宋将本无斗志,加之气候条件恶劣,粮运不继,宋帝却不容异议,不计后果,盲目下令进攻,终至惨败,丧失大量兵员器械,丢掉大片土地。使本已处于守势的力量更加削弱。魏军务部善抓战机,配合密切,行动敏捷,故屡战屡胜。

中国战争 北周击北齐平阳之战

    北齐隆化元年(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十月至十二月,北周武帝宇文邕率军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击败北齐军的作战。

    北周建德四年,周武帝率军攻北齐,因病班师。五年十月,复攻北齐,以越王宇文盛、杞公宇文亮、隋公杨坚为右三军;谯王宇文俭、大将军窦泰、广化公丘崇为左三军;齐王宇文宪、陈王宇文纯为前军。宇文邕率军至晋州(治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境),驻于汾曲(今山西临汾西南汾水弯曲部),命宇文宪领兵2万守雀鼠谷(今山西介休西南),宇文纯率步骑兵2万人守千里径(今山西霍县东),宇文盛率步骑兵1万人守汾水关(今山西灵石西南),达奚震率步骑兵1万人守统军川(今山西石楼西),以阻遏晋阳(今山西太原)的齐军南下;命韩明率步骑兵5000人守齐子岭(今河南济源西北),尹升率步骑兵5000人前往鼓钟镇(今山西垣曲北),以阻遏河内的齐军北上;另派辛韶率步骑兵5000扼守蒲津关(今山西永济西),以保证后方的安全;命宇文招率步骑兵1万自华谷(今山西稷山西北)攻打北齐汾水以西诸城,派内史王谊指挥主力进攻平阳城。北齐海昌王尉相贵据城固守。北齐帝高纬率诸军自晋阳向晋州进发。宇文邕从汾曲到晋州城下督战,北齐行台左丞侯子钦出城降周。北齐晋州刺史崔景嵩防守北城,见无后援,请降于北周宇文邕令上开府仪同大将军王轨应之。王轨遣部将段文振率数十人为先遣,在崔景嵩接应下,首先登城。俘尉相贵及士卒8000人。北齐兵溃散,北周军占领平阳。十一月,齐帝高纬率援军至平阳。宇文邕见齐军兵盛,引军西还以避其锋。北周诸将皆认为不可撤军,宇文邕权衡利弊得失后,将主力撤出晋州,留兵一万,命梁士彦坚守。齐军追击西撤的周军,周军后卫宇文宪、宇文忻等,在阻击中斩齐骁将贺兰豹子等,齐师乃退。宇文邕命宇文宪率军6万屯于涑川(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支流涑水河),声援平阳,并留诸军于河东,自返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周军退走后,齐军包围平阳,昼夜攻之,梁士彦激励将士奋勇抵抗,以一当百,多方固守,击退齐师。宇文邕回长安后,得知北齐军攻平阳甚急,又率军赴救。十二月,宇文邕复至平阳。周军集结约8万人,近城列阵,东西20余里。周军奋力进击,大败北齐援军,斩万余人,齐后主败退晋阳,周军乘胜向晋阳进军。

中国战争 破六韩拔陵起义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魏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起义。

    魏初,北魏为防御北方柔然攻扰,在平城(今山西大同东)以北自西而东设置六个军事重镇,并派鲜卑贵族任镇将。六镇居民多是发配而来的犯人和强迫迁此的各族人民,倍受镇将奴役和压迫。加之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因此,镇将与居民的矛盾日益加剧。四年二月,柔然饥荒严重,求魏援救,未得满足,遂于四月入魏境剽掠。怀荒镇(今河北张北境内)居民向镇将、武卫将军于景请求赈济,遭拒绝,遂怒杀于景。不久,沃野镇居民匈奴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魏,杀镇将,改元真王。邻近诸镇各族人民纷起响应。破六韩拔陵领兵南攻,另派部将卫可孤率军围攻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怀荒二镇。北魏急忙调兵遣将,镇压义军。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西南)镇将杨钧以贺拔度拔为统军,以其3个儿子贺拔允、贺拔胜、贺拔岳为军主,率军抵御起义军。五年四月,高平镇(今宁夏固原)人赫连恩等反,推举敕勒族酋长胡琛为高平王,攻高平镇以响应破六韩拔陵。遭魏军反击北走。卫可孤攻陷武川、怀朔二镇,擒贺拔度拔及其子。五月,破六韩拔陵与魏临淮王元或战于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胜。起义军乘胜击败魏将李叔仁部,占领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魏孝明帝元诩遂以尚书令李崇为北讨大都督,率军进攻起义军。七月,破六韩拔陵与魏将崔暹部战于白道,大败之。又攻李崇部,迫使李崇退还云中(治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遂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