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部队不以绵亘的正面,而以断裂的正面大胆向前推进,已成常规。苏军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中的机动行动,使其有可能合围波兹南、施奈德米尔等城市的德军重兵集团,粉碎德军退却兵团和预备队。所有这一切使德军无法恢复绵亘的防御正面,而便于苏军迅猛推进。在突破德军战术防御之后,装备45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的庞大的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兵团和战役军团,成了两个方面军进攻的主导力量。快速军队进入交战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各独立坦克军系在进攻第一天进入交战,参加突破主要防御地带,从而保证了高速突破防御的战术地幅(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突破速度为每昼夜8—20公里,乌克兰第1方面军为每昼夜10—15公里)。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坦克第4集团军)于战役第一天在主要防御地带第三阵地前进入交战,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1、第2集团军)则在战役第2—3天,即德军防御的战术地幅被完全突破后进入交战。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所属空军第16集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空军第2集团军,对进攻的陆军提供了巨大支援。他们在复杂的天气条件下出动约5。4万架次,共进行214次空战,击落敌机200余架。国土防空军第5、第10军负责遂行两个方面军的交通线和重要目标的防空任务。领率机关在突破防御和追击敌人时成纵深梯次配置。这次战役值得注意的另一点是,在河流几乎没有结冰、少雪、温暖的冬季条件下,迅速强渡大的水障碍。应该说,苏军部队较好地掌握了基本的战役要求——以宽大正面前出至河边,并在德军沿河岸占领防御阵地之前,从行进间强渡这些河流。通常,这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正如前西德军事历史学家、前德国法西斯军队将军梅伦廷后来写道:“俄国人的进攻以前所未有的威力和速度发展着。很清楚,他们的最高统帅部,完全掌握了组织大量机械化集团军进攻的技术。1945年头几个月在维斯瓦河和奥得河之间发生的一切是难以描述的。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后,还没有过任何类似的情况。”由于英勇善战,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481个兵团和部队被授予荣誉称号,约1200个兵团和部队被授予勋章。
兵书战策 '二占…W'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
1941年9月30日—10月23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维亚济马,奥廖尔—布良斯克地域对苏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的两次大规模的围歼战,是莫斯科战役的组成部分。
奥廖尔—布良斯克战役(1941年9月30日—10月23日)
按照“台风”战役计划,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应以南突击集团(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群,司令分别为魏克斯上将和古德里安上将)由绍斯特卡地域和罗斯拉夫利以南地域实施向心进攻,突破布良斯克方面军防御,围歼该方面军,尔后以快速兵团从南面和东南迂回莫斯科。布良斯克方面军(第50、第3、第13集团军,叶尔马科夫少将的战役集群;司令为叶廖缅科中将)在兵力上少于德军:炮兵为1∶2。6、坦克为1∶4。5、飞机为1∶10—11,未能建立纵深防御,且战术密度小(每公里正面火炮和迫击炮4门、坦克0。3辆)。
9月30日,德军经炮火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至日终前,坦克第2集群(10月6日起改称坦克第2集团军)所属部队突破了第13、第50集团军的薄弱防御,开始从南北两面迂回布良斯克方面军,并前出其基本兵力后方。因此,最高统帅部大本营命令在姆岑斯克地域展开近卫步兵第1军(军长为列柳申科少将),为对冲向布良斯克方面军后方的德军坦克集团实施突击而建立了航空兵集群。10月3日,德军占领了奥廖尔,并沿奥廖尔—图拉公路推进,但被得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航空兵第6集群和方面军航空兵支援的近卫步兵第1军部队所阻住。在这些战斗中,卡图科夫上校的坦克第4旅表现了特别顽强的精神和善于同数量上占优势德军作战的本领。设伏的坦克兵对德军纵队实施了突然的强大火力突击,并迅速退到新地区。德军被迫在别廖夫、姆岑斯克一线滞留两周,以便调拢新预备队。
14日,德军将苏军布良斯克方向军所属第50(司令为彼得罗夫少将)、第3(司令为克列伊泽尔少将)、第13集团军合围在布良斯克南北地区。德军统帅部为消灭被合围的苏军,动用了坦克第2集团军5个军中的4个军。陷入战役合围的布良斯克方面军各集团军,除部分在10月23日前突围后退到了别廖夫、姆岑斯克、波内里、法捷日、利戈夫一线外,其余大部被歼。
维亚济马战役(1941年10月2—13日)
德军统帅部在制定向莫斯科战略方向实施进攻的计划时,拟由杜霍夫希纳、罗斯拉夫利地域向维亚济马总方向实施强大突击以突破苏军防御,合围并歼灭苏军于维亚济马地域,尔后再向莫斯科发展进攻。为此目的,德军在斯摩棱斯克以东集中了“中央”集团军群基本兵力,第4(司令为克鲁格元帅)、第9集团军(司令为施特劳斯上将),坦克第3(司令为霍特上将)、第4集群(司令为霍普纳上将)。
西方面军(司令为科涅夫上将)辖第22(司令为尤什克维奇少将)、第29(司令为马斯连尼科夫中将)、第30(司令为霍缅科少将)、第19(司令为卢金中将)、第16(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第20(司令为叶尔沙科夫中将)共6个集团军,在安德列亚波尔以东、亚尔采沃以东、叶利尼亚以西长达340公里一线占领了防御。预备队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布琼尼)以第24(司令为拉库京少将)、第43(司令为索边尼科夫少将)2个集团军在100公里宽的正面掩护罗斯拉夫利方向,另以第31(司令为多尔马托夫少将)、第49(司令为扎哈尔金中将)、第32(司令为维什涅夫斯基少将)、第33(司令为奥努普里延科旅长)4个集团军在西方面军后方沿奥斯塔什科夫、奥列尼诺、叶利尼亚一线占领阵地。两个方面军的任务是:阻止德军在最重要的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突破,并为在此组建和集中新的预备队赢得时间。战役开始前,德军在数量上占很大优势,特别是在罗斯拉夫利方向(人员多2。2倍,坦克多7。5倍,火炮和迫击炮多6倍)。苏军高射炮和反坦克炮奇缺。防御具有基点性质,纵深不大(15—20公里),且工程构筑薄弱。党政工作保证军队在防御中坚务必坚守首都接近地每一地区。在危险临头情况下,要求不惜任何代价阻住德军,以便调拢预备队。
10月2日晨,德军德军第3、第4装甲集群转入进攻,当天即在杜霍夫希纳和罗斯拉夫利两方向突破苏军防御并前进了15—30公里。从10月3日晨起,两方面军司令采取了消除突破口的措施,即以方面军预备队和集团军预备队实施了反突击,但他们未能完成受领的任务,于是形成了德军各坦克集团从北、南两面前出维亚济马地域的现实威胁。10月5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批准了西方面军司令科涅夫上将关于把军队撤向勒热夫—维亚济马防御地区的决心。但这一机动在当时条件下未能实现。迅速前进的德军各坦克集团于10月7日在维亚济马附近会合,切断了苏军4个集团军(第19、第20、第24和第32集团军)的退路。10日,德军一部从格扎茨克、米亚特列沃和卡卢加以两地域向莫斯科方向发赵进攻、另一部向加里宁方向实施追击。在这种情况下,西方面军和预备队方面军于同日合并为1个方面军即西方面军,朱可夫大将任方面军司令。西方面军和各友邻方面军所属航空兵用于对德军机场和地面军队突击集团实施密集突击,并对己方军队进行空中掩护。被合围的苏军抗击了德军连续冲击和航空兵袭击。最初几天,他们牵制了28个师,其中14个师至10月月中前未能被抽调去实施尔后的进攻。12日,苏联国防委员会决定建立莫斯科防御区,动员45万市民构筑上事,新建若干民兵师、做好巷战准备。13日,苏军维亚济马集团大部被歼、一部突围,卡卢加失守。苏军部分军队突围出来并退到莫扎伊斯克防线,一些部队和分队留在敌后进行游击战。
14日,德军占领加里宁市。17日,苏军成立以科涅夫上将为司令的加里宁方面军。18日,德军占领莫扎伊斯克,继而突破苏军第二道防线,莫斯科面临危机。
点评:此战,德军行动迅速,以精锐的装甲部队对苏军纵深进行迂回,再对其进行分割包围,德军在此战中共俘虏苏军67。3万人,取得了辉煌战果。但由于苏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德军进攻已近强弩之末。苏军虽损失惨重,但被围军队的斗争,使苏军统帅部得以采取紧急措施巩固莫扎伊斯克防线并恢复被摧破的战线。这对莫斯科附近防御交战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维亚济马交战图
兵书战策 '二战…W'维堡战役
1944年6月10—2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列宁格勒方面军右翼军队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和拉多加湖区舰队协同下,于实施的进攻战役,是列宁格勒会战最后几次战役之一,与斯维里-彼罗扎沃茨克战役一起是苏军1944年对德军十次打击的第四次打击。
战役目的是从敌人手中解放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全境和列宁格勒州北部,在卡累利阿地峡恢复苏芬国界。预定通过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的协同进攻行动(参见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迫使芬兰退出战争。
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芬军有担任防御任务的第3、第4军,还有各种主要的预备队(总计6个师另4个旅),后来它们合编为“卡累利阿地峡”集群。防御纵深120公里,包括3道地带和维堡防御围郭。芬兰湾有芬兰和德国各种军舰160余艘。统帅部的战役企图规定第21集团军向别洛奥斯特罗夫、维堡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于战役第9—10日攻占维堡。第23集团军应在第21集团军进抵谢斯特拉河后转入进攻。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应支援第21集团军进攻,并准备实施登陆。拉多加湖区舰队(司令为切罗科夫海军少将)应配合第23集团军进攻。空军第13集团军、防空军近卫歼击航空兵第2军、红旗波罗的海舰队航空兵共计900余架飞机支援陆军的行动。由于在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右翼集中兵力兵器,苏军步兵比敌人多1倍,炮兵和坦克多5倍,航空兵多2倍。在主要突击方向,苏军的优势还要大。
6月10日,第21集团军转入进攻,突破了第一防御地带,强渡了谢斯特拉河,并继续向纵深和两翼发展进攻。方面军司令戈沃罗夫以方面军预备队的步兵第108军加强第21集团军。第21集团军步兵第97军转隶给6月11日转入进攻的第23集团军。第21集团军各兵团于6月13日日终前进抵第二防御地带,但未能从行进间突破该地带,因为敌人已用战役预备队和从第一防御地带撤回的部队予以占领。方面军司令考虑到芬军主要集团集中于维堡公路地带,遂将主要突击方向转到左翼(沿滨海公路)。步兵第110军由方面军预备队转隶第21集团军,并调来约110个炮兵营。6月14日,开始了夺取第二防御地带的战斗行动,该地带于6月17日前被突破。在夺取第二防御地带的战斗中,近卫坦克第1旅实施大胆机动,迂回了重要防御枢纽部库泰尔塞凯,战绩特别显著。芬军统帅部急忙将第5军由南卡累利阿调至维堡地域和武奥克萨河,在卡累利阿地峡集中了3/4的军队。但未能阻止苏军的进攻。第三防御地带和维堡筑垒地域的内层围郭于6月19日被突破,6月20日苏军攻占维堡市。第21集团军继续进行紧张战斗,在维堡西北推进了10—12公里。第23集团军清除了敌在武奥克萨河南岸的登陆场,并在北岸夺取了登陆场。第59集团军调到卡累利阿地峡加强列宁格勒方面军的一部分兵力,与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协同,肃清了维堡湾15个岛屿的敌人。
点评:此战,苏军击溃了芬军重兵集团,前进了110—130公里。芬兰的军事政治情况大大恶化,为卡累利阿方面军于6月21日实施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创造了有利条件。维堡战役是高速度(平均每昼夜10—12公里)逐次突破坚固筑垒的多地带防御的范例。维堡战役的突出之处是及时改变主要突击方向和在进攻过程中大规模变更部署。突破敌人第一防御地带的特点是,进攻前夕以炮兵火力和航空兵突击预先摧毁永备工事。强击支队和强击群在突破防御时起了重要作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和拉多加湖区舰队给了方面军巨大支援。目的明确的党政工作激发了方面军和海军全体人员的旺盛政治热情和进攻锐气,这是顺利实施维堡战役的重要条件。对军队在特殊地形条件下的进攻训练颇为重视。军人士气旺盛,发扬了集体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精神。6。9万余名军人获得政府奖励,27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48个兵团和部队获得了“维堡”和“列宁格勒”的荣誉称号。
作战地图
兵书战策 '二战…W'维也纳战役
1945年3月16日—4月15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乌克兰第3方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为粉碎匈牙利西部德军并攻占奥地利首都维也纳而实施的进攻战役。
苏军当面守军是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为陆军上将沃勒),辖第8集团军、“巴尔克”集团军级集群(匈牙利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党卫坦克第6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在其以南与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和南斯拉夫第3集团军对峙的是“E”集团军群部分兵力。敌人在苏军进攻地带内构筑了3道防御地带,但德军仅占领了主要防御地带。山林地及完备的堑壕和交通壤配系增强了德军的防御能力。第4航空队(700架飞机)负责支援陆军集团。参加战役的有:乌克兰第3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辖近卫第9、第4集团军,第27、第26、第57集团军,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坦克第23、第18军,近卫机械化第1军,近卫骑兵第5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左翼即第46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多瑙河区舰队和空军第5集团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企图规定两个方面军并肩实施两个强大分割突击:一个以近卫第9、第4集团军向帕波、肖普朗方向实施,另一个以第46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向杰尔方向实施。尔后,两个方面军应向维也纳发展进攻。多瑙河区舰队的舰艇应以舰炮火力支援乌克兰第2方面军,保障渡河,并实施登陆。
在战役准备时节,各方面军首长为在主要突击方向构成必需的对敌兵力优势而变更了部署。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突击集团下辖18个步兵师,3900门火炮和追击炮,19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空军第17集团军800余架飞机支援其行动。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突击集团共有12个步兵师,2686门火炮和追击炮,165辆坦克和自行火炮。空军第5集团军支援其行动。
3月16日,乌克兰第3方面军突击集团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之后发起进攻。这一进攻出德军意料。近卫第9、第4集团军在塞克什白堡以北突破防御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