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洛夫摒弃了英法军队采用的在一个地段(方向)上突破防御的作法,准备在方面军所有集团军地带内,即在四个方向上同时实施突破。这样就达到了主要突击的战役伪装,使敌预备队不能向主要进攻方向实施机动。
西南方面军在有生力量(步兵57。3万人对44。8万人)和轻炮兵(1770门对1301门)方面比奥德各集团军(第4、第12集团军,南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略占优势,但在重炮兵方面尚不足敌人的三分之一(168门对545门)。俄军各集团军突破地段上形成的兵力兵器优势为:步兵2—2。5倍,炮兵1。5—1。7倍。以5个多步兵师(包括大本营进攻前转隶的西伯利亚第5军)组成方面军预备队。这些兵力对于扩大战果显然是不够的。
鉴于意军在特伦蒂诺受到重创(1916年5月)和盟国请求俄国提前开始进攻以把敌军从意大利战线引开,大本营决定比预定日期提前两个星期开始西南方面军的进攻。
6月4日,俄军西南方面军的进攻以猛烈而有效的炮火准备而开始。在卢茨克方向上进攻的第8集团军(司令为卡列金将军)地带内战果最佳。该集团军在诺索维奇、科雷托这一16公里的地段上突破敌军防(史称卢茨克突破)。到6月7日将突破正面扩至70—80公里,纵深达25—35公里,并攻占了卢茨克。到6月15日,第8集团军击溃了林辛根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所属约瑟夫·费迪南德大公奥匈第,4集团军,并向纵深推进65—67公里。由于预备队用尽和在基谢林地域遇到从法国及战线其他地段调来的德军的顽强抵抗,该集团军的进攻受阻。这也是因为该集团军的进攻未得到友邻西方面军第3集团军支援的缘故。6月16日至7月5日,第8集团军击退了马尔维茨将军、凡克尔海恩将军和贝恩哈迪将军所率领的各个集群的反突击。6月24日,第3集团军转隶西南方面军。第8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司令为列什)企图强渡斯托霍德河并攻占科韦利,但未获成功,因为德国调集重兵,在此建立了强大的防御枢纽部。
第11集团军(司令为萨哈罗夫将军)在萨帕诺夫突破敌人防线,但由于缺少预备队未能发展突破。第7集团军(司令为谢尔巴乔夫)在亚兹洛韦茨地域7公里地段上突破防御,但是,敌伯姆—埃莫利将军的集团军级集群和博特梅尔将军南集团军以重兵实施反突击,阻止了进攻的发展。第9集团军(司令为列奇茨基将军)进展顺利。该集团军在奥努特、多布罗诺乌茨11公里地段上突破了防线,击溃了奥匈第7集团军,并于6月18日攻克切尔诺夫策。
西南方面军的成功突破未得到其他方面军的及时支援。大本营不善于组织各方面军的协同动作。西方面军预定6月10—11日开始的进攻一开始就延期,后又于6月15日和7月3—9日先后两次发起,但进攻不坚决,终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形势迫切要求将主要突击从西部方向转到西南方向,但大本营直到7月9日当德国已在此集结重兵才定这一决心。7月,俄军向坚固设防的科韦利发动了两次进攻。大本营战略预备队别佐布拉佐夫将军的特别集团军(3个军)也参加了进攻。这两次进攻酿成斯托霍德河上的持久血战,从而使战线趋于稳定。第11集团军攻占了布罗德。第9集团军的进展最为顺利。该集团军于7月肃清了整个布科维纳和南加里西亚的敌军。到8月初,在斯托霍德河、基谢林、佐洛切夫、别列扎内、加利奇、斯坦尼斯拉夫、杰利亚京一线的战线稳定下来。
点评:西南方面军的进攻是一次大规模方面军战役。尽管方面军的战役胜利(突破防御正面550公里、纵深60—150公里)并不是决定性的战略胜利,但在整个战争进程中却具有重要意义。奥德军5—6月间死伤、被俘近150万人,损失火炮581门、机枪1795挺、掷弹炮和追击炮448门。俄军损失约100万人。奥匈帝国的兵力损失惨重。为迟滞俄军推进,德军不得不从西线和意大利战线抽调30多个步兵师和3个多骑兵师。这就减轻了法国在凡尔登的压力并迫使德军停止在特伦蒂诺的进攻。奥匈君主制度的迅速解体和罗马尼亚参加协约国(罗马尼亚战线)是西南方面军进攻的主要政治结果。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同索姆河会战一样,使第一次世界大战进程开始发生转折。从军事学术上看,西南方面军的进攻标志着出现了一种突破战线的新样式(同时在几个地段上实施突破),这一新样式是布鲁西洛夫提出的,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尤其是在西欧战区的1918年战局中得到了发展。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一战…Y'亚眠战役
1918年8月3—11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后战局中,英法军队对德军发起的一次进攻战役。
协约国军队指挥部拟订的亚眠战役计划,是要肃清亚眠突出部的德军,消除其对亚眠和巴黎—亚眠铁路的威胁。在布拉什、莫朗库尔32公里宽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了英军第4集团军和法军第1集团军第31军(共18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2684门火炮、511辆坦克和约1000架飞机)。英法当面的德军是德国第2集团军(7个受创的步兵师、840门火炮和106架飞机)。该集团军防御阵地的工事十分薄弱。8月8日,英法军队未实施炮火准备,即在炮火掩护下由坦克引导出其不意地向德军阵地发起冲击,至日终前,已向德军防御纵深推进11公里。一天之内,德军伤亡达2。8万人,损失火炮400多门。8月9日,法军第1集团军全部投入交战。8月10日,第3集团军一部也投入交战。但是由于坦克损失严重,进展缓慢,逐渐变为局部性战斗。至8月13日日终前,英法军队在75公里的正面上向前推进10—18公里,完成了既定任务,使德军遭到重创(损失约4。8万人,其中3万人被俘)。
点评:亚眠战役之所以获胜,是由于正确地选择了突破地段(与正面其他地段相比,该地段德军防御纵深最小,工事较差),联军在兵力上占有巨大优势,突击出德军意外以及大量集中使用坦克。鲁登道夫把8月8日称为“德军最不幸的日子”。英法军队在亚眠战役中的胜利使协约国彻底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它标志着德国军事失败的开始。德国终于在1918年11月11日被迫投降。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现代…A'阿克纠宾斯克战役
1919年8月14日—9月14日,在苏联国内战争期间,土耳其斯坦方面军在伏龙芝指挥下对高尔察克所部别洛夫将军的南集团军(约6万人)实施的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对粉碎高尔察克军队具有重要意义。
在战役中执行主要任务的是第1集团军(司令为季诺维也夫),下辖3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和1个鞑靼旅(共3万人)。第1集团军以2个集群(奥伦堡集群1。2万余人,上乌拉尔斯克集群6000人)的兵力,在290公里的正面上发动进攻,向奥尔斯克,阿克纠宾斯克方向实施向心突击,将敌南集团军主力围歼于阿克纠宾斯克以北。从南面进攻的是土耳其斯坦共和国东北方面军。第1集团军上乌拉尔斯克集群在奥尔斯克以北150公里处遇白军优势兵力,前进受阻。奥伦堡集群进展顺利,于8月30日占领了奥尔斯克,9月2日又以骑兵第3师进行深远奇袭,占领了阿克纠宾斯克。9月10日,南集团军由于后方被切断,几乎全部投降(5。5万人)。9月13日,第1集团军在穆戈贾尔斯卡亚会让站与东北方面军会合。9月14日,伏龙芝向列宁报告战役已结束。
点评:此战,战役结果,南集团军被击溃,白军在土耳其斯坦方向的正面被突破,哥萨克白匪的乌拉尔斯克集团陷于孤立。该集团与在西伯利亚作战的高尔察克各集团军的联系已被切断。苏军通向土耳其斯坦的道路被打开。阿克纠宾斯克战役的特点是:在沙漠地道路稀少、交通工具不足的条件下,战役仍能高速度进行(每昼夜10—15公里)。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现代…A'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
1935—1941年,意大利帝国主义者对埃塞俄比亚发动的殖民主义侵略战争。
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阿比西尼亚)垂涎已久,1887年和1895年曾两次发动侵埃战争,均遭失败。三十年代初期,法西斯意大利为占领埃塞俄比亚,在自己的殖民地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集结了大量军队。1934—1935年,意大利殖民主义者挑起了一系列边境事件后,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求援,但未得到西方大国的支持。意大利为了准备战争,开始在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边界地域扩建港口,修筑铁路、公路、机场,架设通信线路。意大利统帅部计划在北、南战役方向上及中部部分战役方向上向埃塞俄比亚腹地实施向心进攻。北部(厄立特里亚)方向为主攻方向。侵略军企图在短期内打败埃塞俄比亚军队,占领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为此将其本兵力(厄立特里亚第1、第2、第3军,以后又增加厄立特里亚第4军,以及马里奥蒂和库图雷将军各5000人的两个纵队,总兵力达25万人)在北战场展开(司令官为德博诺将军,1935年11月起为巴多利奥元帅)。在南战场(索马里)有2个战役集群(约11万人),由格拉齐亚尼将军指挥;中央方向有一个战役集群(近17000人)。埃军由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的禁卫军(1万人)和各省、各部族地方军队(35—45万人)组成。战斗力最强的是原来在意大利殖民军中被雇佣的5万士兵。军队装备有旧式步枪,200—300挺轻、重机枪,约200门野炮、近50门高射炮。埃塞俄比亚统帅部计划在山区进行机动防御,配合以游击战,为转入决定性反攻创造条件。根据埃军展开计划,在北战场集结了塞乌姆、古克萨、穆鲁格塔等拉斯(公爵)的军队集群(15—20万人),在南战场集结了涅西布和德斯塔二拉斯的军队集群(10—15万人)。在中央方向约有1万人。禁卫军和一些地方部队留作预备队(近11万人)。
1935年10月3日晨,意军不宣而战,北路意军首先空袭埃北方军事重镇阿杜瓦,地面部队20余万人在德博诺指挥下,以坦克部队为先导从厄立特里亚分两路侵入提格雷省;对阿杜瓦发起进攻。阿杜瓦守军2。5万人顽强抗击;终因力量悬殊于10月6日放弃该城。11月初,意军12万人向提格雷省首府默克莱发起进攻。8日;埃军投降。埃陆军大臣穆鲁吉埃塔公爵率10万大军和伊姆鲁公爵指挥的军队进入提格雷省,经激战挫败意军进攻锐势。中路意军约1。7万人从阿萨布进入埃境,因坦克陷入沙漠无法行动,改用马队和骆驼队向前推进,遭顽强阻击。埃军民采用夜袭战法并实施坚壁清野,阻滞意军进攻。南路意军11万人由索马里总督格拉齐亚尼将军指挥侵入欧加登地区,企图攻占科拉黑,直逼埃第二大城市哈勒尔,切断亚的斯亚贝巴至吉布提的铁路线。德斯塔公爵和纳西布侯爵率埃军10余万人抗击,重创意军后于11月8日放弃科拉黑。11月6日;德博诺被免职;意军由总参谋长巴多利奥元帅直接指挥。12月中旬,伊姆鲁和埃尤厄鲁二拉斯的军队集群在阿克苏姆地域对占领军进行突然袭击,击毁许多坦克。1936年1月,塞乌姆和卡萨二拉斯的军队在滕姆比恩省击败敌人,解放了亚比亚迪城。在埃军反突击过程中,意军相当大的一些集团陷入合围,损失惨重。意军虽拥有军事优势,使用野蛮的作战方法,但很久未能挫败埃塞俄比亚人的抵抗。只是大规模使用空军和毒剂,大量消灭埃军,并使成片的和平居民区变成废墟之后,意大利统帅部才得以于1月末击退埃军的猛攻。同时在外交上粉碎英、法斡旋〃议和〃的阴谋。3月初,意军发动进军亚的斯亚贝巴的新攻势,对埃城镇狂轰滥炸并大量施放毒气;逐步掌握战场主动权。3月下旬;海尔·塞拉西一世亲临北线指挥作战,31日率主力在迈奇奥地区迎战意军,企图阻止意军向首都逼进。经3天激战;埃军被意军击溃,亡8000余人。4月1日,古都贡德尔失守。15日,埃皇前线指挥部驻地德塞陷落,通向埃首都的大门被打开。与此同时,南线意军向哈勒尔和吉吉加推进。海尔·塞拉西于1936年5月3日逃亡国外。伊姆鲁拉斯担任临时政府首脑。5月5日,殖民军占领了亚的斯亚贝巴。1936年6月1日,意大利宣布由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组成“意属东非”殖民地。
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从1936年5月持续到1937年4月。埃军不再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而化为分散独立的队伍,分别撤到西部和南部各省。其中,伊姆鲁、德斯塔、菲克雷·马里亚姆等拉斯的队伍规模最大。埃塞俄比亚人进行了顽强的反抗,曾多次战胜殖民军,消灭其大量有生力量和军事技术装备。以伊姆鲁拉斯为首的埃塞俄比亚临时政府负责协调各爱国力量的作战行动。游击队不断对殖民军的驻地和交通线实施相当规模的突击。他们保护在许多地区人民免遭意大利法西斯的大规模掠夺和迫害。意大利统帅部把220—250架飞机投入战斗,并继续大量使用毒剂,才于1936年12月底俘虏了伊姆鲁并击溃了他的队伍。1937年2月又击溃了德斯塔拉斯的队伍。“意属东非’总督格拉齐亚尼将军指挥了这次战役。占领军在清剿主要抵抗根据地的同时,还加紧对埃塞俄比亚人民使用恐怖手段(1937年2月爱国者对格拉乔亚尼行刺未遂,有3万人被杀)。在战争期间和埃塞俄比亚沦陷期间,全国军民共死亡76万余人。然而,野蛮的镇压并未能使人民群众放弃反对外国奴役者的斗争。游击战在埃塞俄比亚一直持续到1941年11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进程中,英军于1941年1月对驻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和意属索马里的意军发起进攻。在这种形势下,反抗意大利占领者的游击战加强了。由于游击队员和全体埃塞俄比亚人民的积极行动,英国军队才取得了胜利。在把意大利人全部赶走之后,埃塞俄比亚成立了民族政府。但是,英国向埃塞俄比亚提出解散政府的要求。被这一要求激怒了的埃塞俄比亚人民在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和索马里展开了反对新占领者英军的斗争。1941年4月6日,埃军开进首都。埃塞俄比亚每年都把这一天作为国庆节来纪念。5月5日,海尔·塞拉西一世回到首都。18日,意大利总督投降。至1941年底,意军被全部肃清,埃塞俄比亚人民取得抗意战争的最后胜利。
点评:此战,埃塞俄比亚人民遭受巨大牺牲,死亡76万余人(其中28万余人死于毒气)。他们不畏强暴,英勇斗争,给法西斯意大利以沉重打击,消灭意军14万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并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现代…B'北高加索战役
1920年1月17日—4月7日,在苏联国内战争中,高加索方面军为粉碎邓尼金将军的白卫军而在北高加索实施的战略进攻,是苏军南方秋冬季总攻(参见南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的进攻)的继续。
进攻开始前,高加索方面军(司令为绍林,2月4日起为图哈切夫斯基;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为古谢夫、斯米尔加、特里福诺夫,2月3日又增加奥尔忠尼启则)在从塔甘罗格湾到里海的基兹利亚尔湾800余公里的地带内展开。方面军的编成为:骑兵第1集团军,第8、第9、第10、第11集团军(22个步兵师、7个骑兵师、1个骑兵军和1个远征军);步兵47600人,骑兵22700人,火炮590门,机枪2732挺,共计215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