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中国战争 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秦大将军白起率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全歼赵军的大规模歼灭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

    四十九年(前266年),范睢代魏冉为秦相后,实行其“远交近攻”战略,认为“秦之有韩,若木之有蠹,人之病心腹”(《战国策·秦策三》),力主先攻韩国。自五十一年始,连年向韩进攻。五十二年攻占南阳(今河南境太行山南、黄河以北地区),五十三年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切断韩本土与上党郡之联系,韩桓惠王被迫献上党予秦以求和。上党位于太行山西侧,秦得此郡,在战略上可形成夹击赵国的有利态势。但郡守冯亭不肯降秦,将该郡17县献赵,企图使赵韩联合共同抗秦。五十五年初,秦昭襄王派一部兵力攻韩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牵制韩军,使其无力援赵;同时命左庶长王龁率主力攻取上党。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将率军增援,进至长平,与上党败退至此的军民汇合。赵前锋与秦先遣部队初战失利,裨将茄战死。六月,秦军发起进攻,先攻下两障城、俘四尉。七月,又攻破西垒壁、俘二尉。廉颇鉴于连战失利,遂采取筑垒壁固守、伺机反击的防御战略。秦军出国远征,利于速决,难以持久。范雎遂派间谍入赵制造流言,说廉颇不是虑,即将降秦,秦惟惧赵奢之子赵括为将。同时盛待赵王所派求和使者,使各国诸侯误认秦、赵已和,动摇齐、楚救赵决心;并暗割垣雍(今河南原阳西)于魏,诱其不援赵国。赵孝成王本已疑心廉颇怯战,闻流言后,拒绝了蔺相如及赵括之母所提赵括不适于统兵的谏言,改令只能“纸上谈兵”的赵括代廉颇为将。秦王得知赵军易将,即任白起为大将军,至长平指挥作战,并下令有泄白起为将者斩。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规定,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既设阵地,然后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赵军进攻,白起命秦军败退。赵括不查虚实,小胜之后,误认秦军士气不高,遂亲率主力发动总攻。赵军进至秦军营垒时,被阻于坚壁之前。赵军多次攻击,均未奏效;白起即指挥预先部署于两翼的2.5万奇兵,迂回至赵军背后,切断其退路;同时另以5000精锐骑兵,插入赵军垒壁间,断其联络。赵军被分割为各自孤立的两部分。赵括所率主力,处于进退两难境地。秦又派出轻兵猛攻。赵军作战不利,被迫就地筑垒防御,等待援军。秦王自河内征发15岁以上所有男丁,增援长平,阻绝赵援军和粮食。至九月,赵括部已绝粮46日,发展至偷相杀食的惨境。赵括组织四队士卒多次突围,均被秦军击退,便亲率精兵突围,亦告失败,并被乱箭射死。赵军主将阵亡,又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完全丧失斗志,40万军民皆降于秦军。白起认为,“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复,非尽杀之,恐为乱”(《史记·白起列传》)。遂以欺诈早段,将其坑杀,仅放回年少者240人。连同战斗中所杀,秦军共歼灭赵军45万,自己也死伤过半。

    点评:此战,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赵括则是纸上谈兵,在作战指导上,不察战场实际情况,轻率发动进攻,又未采取必要措施,确保后方联络,是赵军被全歼的主要原因。而白起能针对敌方弱点,先诱敌脱离既设工事,再分割、包围,俟其饥疲,一举歼之,反映了战国时期野战指挥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长平之战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其规模之大、战果之辉煌,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白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使之成为继孙武之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卓越的军事统帅。

中国战争 垂沙之战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齐将章子(匡章)率齐、韩、魏联军于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楚军的夜间奔袭作战。

    战国中期,齐、秦两强对峙。秦东向中原扩展,进占韩、魏部分土地。两国因连年受秦国进逼,倒向齐国,以借强齐之力抗秦。齐为拓地,与楚订约,欲联韩、魏抗秦。秦为离间四国合纵,于十年(前305年)与楚怀王联姻,并送厚礼与楚。次年,又以上庸(今湖北竹山西南)还楚为条件,与楚盟于黄棘(今河南南阳南)。于是齐以楚负约为借口,于十二年联合韩、魏共同攻楚。楚以太子横为质于秦,秦派客卿通率军救楚。三国联军闻讯后,当即退兵。次年,太子横因私斗杀死秦大夫而逃回楚国,秦楚联盟又告破裂。十四年,齐将章子率三国联军进攻楚国方城。楚怀王令唐昧率军迎击联军。双方在垂沙隔水列阵,相持6个多月。在齐王派大臣周最多次催促下,章子派人探测水深,欲渡水进击,但因楚军射箭受阻。后从樵夫口中得知楚重兵把守处水浅可渡,于是选精兵乘夜涉渡奔袭楚军。唐昧因联军6月余没有动静,放松戒备,在联军上岸后才仓卒调兵应战。楚军大败,2万余人被歼,唐昧被杀,余部溃散。联军乘胜攻占垂丘(今河南沁阳北)、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被迫以太子横为质,向齐求和。

中国战争 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指挥赵军在番吾(今河北平山南)击败秦军的作战。

    十四年,桓齮率秦军在肥之战中被赵军全歼(参见肥之战)。十五年,秦王嬴政再次派军兵分两路攻赵,一路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北上,准备渡漳水向邯郸(今属河北)进迫;一路由太原取狼孟(今山西阳曲)后东进番吾,拊邯郸之背。赵将李牧率军抗击。邯郸之南有漳水及赵长城为依托,秦军难以迅速突破。李牧遂决心采取南守北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针。他部署司马尚在邯郸南据守长城一线,自率主力北进,反击远程来犯的秦军。两军在番吾附近相遇。李牧督军猛攻,秦军大败。李牧即回师邯郸,与司马尚合军攻击南路秦军。秦军知北路军已被击退后,料难获胜,稍一接触,即撤军退走。此战,为赵国赢得喘息时间,获得短暂的稳定。但由于在肥之战及此战中损失惨重,军事实力丧失殆尽,已无力组织远程追击及反攻,仅能退守邯郸,暂时自保。

    点评:此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攻歼秦军。

中国战争 肥之战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在秦灭六国的战争中,名将李牧率赵军在肥(今河北晋州西)全歼秦军的截击战。

    十三年,秦军在平阳大败赵军。十四年初,秦将桓齮又率军东出上党,越太行山深入赵国后方,攻占了赤丽、宜安(今河北葶城西南),对赵都邯郸构成严重威胁。赵王迁急命北部边防名将李牧为将军,率所部南下,指挥全部赵军抗击秦军。李牧率边防军主力与邯郸派出的赵军会合后,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峙。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如仓促迎战,势难取胜。遂采取筑垒固守,避免决战,俟敌疲惫,伺机反攻的方针,拒不出战。桓齮认为,过去廉颇以坚垒拒王龁,今天李牧亦用此计;秦军远出,不利持久。他率主力进攻肥下,企图诱使赵军往援,俟其脱离营垒后,将其击歼于运动之中。李牧洞悉敌情,不为所动。当赵将赵葱建议救援肥下时,他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秦军主力去肥后,营中留守兵力薄弱;又由于多日来赵军采取守势,拒不出战,秦军习以为常,疏于戒备。李牧遂乘机一举袭占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李牧判断桓齮必将回救,遂部署一部兵力由正面阻击敌人,将主力配置于两翼。当正面赵军与撤回秦军接触时,立即指挥两翼赵军实施钳攻。经激烈战斗,10万余秦军,全部被歼。桓齮仅率少量亲兵冲出重围,畏罪逃奔燕国。李牧被封为武安君。

    点评:此战,李牧在战略上采取避其精锐、击其惰归之策。当得知敌军识其意图,诱其出战,全歼于野时,遂将计就计,用围魏救赵之策,攻其必救。在交战时,又采取正面阻敌,两翼包抄的战术,全歼秦军。这是一个围魏救赵的典型战例。

中国战争 鄗代之战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赵军在鄗(今河北高邑东)、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击败燕军进攻的作战。

    赵国自长平之战败于秦国之后,国力大大削弱。此后,不仅受到秦国军队的屡次进犯,而且其他诸侯国亦想乘机侵赵获利。十五年,燕国丞相栗腹以给赵王祝寿为名,出使赵国,侦探赵国虚实。回国后向燕王建议,赵国青壮年在长平均被秦将白起坑杀,国内尽是孤儿寡妇,无力再战,乘此良机攻赵必胜。燕国名将乐毅之子乐间认为赵国连年同秦作战,百姓熟悉军事,若兴兵攻赵,燕军一定会败,坚决反对出兵。燕王喜不听乐间劝告,决意发兵攻赵国。他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战车2000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栗腹令部将卿秦率一部攻代,自率主力攻鄗。燕军到达宋子(今河北晋县南)后,赵孝成王令上卿廉颇、乐乘统兵25万前往抗击。廉颇分析燕军的来势后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决定采用各个击破的方略。令乐乘率军5万坚守代,吸引攻代燕军不能南下援郎,自率军20万迎击燕军主力于鄗。赵军同仇敌忾,决心保卫国土,个个奋勇冲杀,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攻代燕军闻听攻鄙军大败,主帅被杀,军心动摇,失去战斗力。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卿秦。两路燕军败退。廉颇率军追击500里,直入燕境,进围燕都蓟(今北京城西南)。燕王只好割让5座城邑求和,赵军始解围退还。战后,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

    点评:此战,赵军在名将廉颇的指挥下,利用燕军轻敌、疲劳,赵军则同仇敌忾,保家卫国之机,对来范之敌予以痛击,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中国战争 桂陵之战

    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齐军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一说今山东菏泽北)大败魏军的一次著名截击作战。

    战国初年,魏国由于实行变法而首先强盛起来,并一度形成称霸中原的局面。魏惠王(即子罃)即位后,连年四面征战,对外扩张,遂感国力不济。于是改变策略,积极联络齐、韩、秦三国,专意对赵。此时,齐国也因推行改革迅速强大,为了争雄中原,亦极力拉拢韩、赵以抗魏。十五年,赵国在齐国支持下进攻卫国,迫卫从赵。而卫原是魏国的从属,魏不容许赵国染指,便派将军庞涓率军8万围攻赵都邯郸(今河北境)。次年,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领兵8万前往救援。其时,魏、赵相持已一年有余,魏实力大损,邯郸也危在旦夕。田忌欲率兵直赴邯郸,进攻魏军主力。孙膑认为,魏攻赵、精锐在外,国内兵力空虚,如果南攻其军事重镇襄陵(今河南睢阳),魏军必然回兵自救。这样既可解赵之围,又使魏军疲于奔命,便于被我截击。田忌采纳了这一计谋,率军南下,会同宋、卫两国军队围攻魏之襄陵。孙膑先派不懂军事的齐城、高唐二邑大夫率兵强攻襄陵,结果兵败。庞涓误认为齐军不堪一击,遂不以为虑,继续加紧围攻邯郸。于是,孙膑又派轻车锐卒直扑大梁城郊,“以怒其气”,并“示之寡”(《孙膑兵法·擒庞涓篇》)。庞涓震怒而轻敌,攻克邯郸后,急忙撤离邯郸,放弃辎重,兼程回师。田忌、孙膑料定魏军必经桂陵,即.率主力先期到达该地布阵设伏。魏军进至桂陵,突遭齐军截击,仓卒作战,伤亡过半,丢弃车辆、军资无数,招致惨重失败。魏国延续一年多的灭赵之战亦功亏一篑。

    点评:此战是齐国进入战国时期后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在中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战中,孙膑实行避实就虚、攻其必救等战法,大破魏军,创造了“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其成功经验,为历代兵家所借鉴。

中国战争 函谷关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在合纵攻秦之战中,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军在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北)进攻秦军的作战。

    秦国的东向扩张和张仪的连横策略,严重威胁到东方各国。二年,在齐、楚、燕、赵、韩等国支持下,魏王驱逐张仪,改用公孙衍为相,行“合纵”之策。次年,在公孙衍的推动下,魏、赵、韩、燕、楚五国共推楚怀王为纵长,组织联军进攻秦国。公孙衍还联络义渠国由侧背进攻秦国,配合联军。秦送“文绣千匹,好女百人”(《战国策·秦策二》)给义渠,以缓其威胁,然后发兵于函谷关迎战。联军因各有所图,步调不一。楚、燕两国暂时受秦威胁不大,态度消极。只有魏、赵、韩三国军队与秦军交战,被击败。联军向东撤退,至修鱼(今河南原阳西南)。同年,义渠君认为秦送厚礼实是暂时策略,秦国强大终对己不利,便乘五国攻秦之机,出兵袭击秦国李帛。秦军一支仓促迎战,大败于此。然而,这一战并未影响全局。四年(前317年),秦遣庶长樗里疾率军出函谷关反击韩、赵、魏三国联军,于修鱼大败联军,斩杀其主力韩军8。2万人。联军再败退观泽(今河南清丰南)。秦军追至观泽再败韩军,俘虏韩将鲮(一作鲠)申差。关东诸国大为震恐。

中国战争 邯郸之战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秦军与赵、魏、楚联军在邯郸(今河北境)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

    秦军分多路进攻赵都邯郸。因秦壬听信范雎言,准赵割六城求和而退兵。当赵孝成正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如此赵将灭亡;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境)送楚相黄歇,结好楚国,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秦昭襄王见赵既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五十六年九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攻赵。秦军长驱直入,于次年正月进抵赵都邯郸城下。赵上卿廉颇率军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并选3000精兵,不断出击,疲惫秦军。王陵战至第二年,秦军五校(每“校”领军800人)阵亡,仍不能取胜。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认为,赵自长平之战后结亲于燕,连好于齐、楚,合纵之势业已形成,其元气恢复,国库充实,而秦军虽然胜于长平,但将士死亡大半,国内空虚。现在,却要隔着千山万水,争夺别人的国都,如果赵与诸侯盟国内外夹击,则秦军必败。白起推说旧疾复发,不肯应命。昭襄王无奈,只好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

    魏王派晋鄙率军10万救赵。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