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此战,罗马舰队击沉和迦太基舰共约100艘。罗马人损失战船24艘。埃克诺穆斯角海战的胜利为罗马人铺平了通往北阿非利加的道路,其军队在克鲁彼亚城附近顺利登陆。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B'波斯战争
公元前六至前四世纪,波斯(伊朗)国王对亚洲、北非、黑海北部沿岸地区和巴尔干半岛各民族进行的征服性远征。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创立者居鲁士二世(公元前558—前530年在位)为了建立世界霸权,开始推行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其常备军达5万人,在大规模征战期间,还征集当地居民补充。这支军队由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其中骑兵是主要兵种。士兵装备有弓箭、短矛和剑,并配有藤制盾牌和鱼鳞铠甲护身。
居鲁士二世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后,于公元前553年率各波斯部落起义,反对米太人(米底人)统治。公元前550—前549年征服米太(米底),后又征服安息(帕提亚)王国。公元前546—前530年,居鲁士二世统率的波斯军队接连征服了小亚细亚、巴比伦尼亚和三个中亚国家——大夏(巴克特里亚)、粟特(索格迪亚纳)、花拉子模。结果于公元前六世纪在其侵占的广大地域内建立了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西起地中海,东至印度河,北自里海,南达波斯湾)。然而,居鲁士二世建立的国家不过是一个由被征服的民族、部落和地区组成的一个毫不巩固的军政联合体。公元前530年,居鲁士二世对咸海沿岸低地的游牧部落马萨格特人进行远征。波斯军队在战斗中被歼灭,居鲁士二世本人阵亡。其子冈比西继位后,于公元前525年远征埃及。在佩卢修姆附近的交战中,波斯军击败埃及军队,征服埃及。公元前512年波斯王大流士一世,渡过伊斯特尔河(多瑙河),侵入黑海北部沿岸地区(斯基福)。斯基福人避而不战,退到草原腹地,不断出击袭扰。波斯军精疲力竭,转入进攻,大流士军队败退。波斯军队在退却途中屡遭斯基福骑兵袭击。结果,大流士军队完全丧失战斗力,仓皇退到伊斯特尔河以南。大流士在公元前518—前492年期间进行多次远征,最终将印度西北部、色雷斯等地区(见图)并入阿契美尼德王朝。争夺东西方商路控制权的斗争导致了长期的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49年),阿契美尼德王朝因而大大削弱。公元前五世纪末,米太(米底)爆发起义(公元前409年),约公元前404年埃及也赢得了独立。公元前四世纪,波斯国王仍竭力推行征服政策。公元前335年,大流士三世科多曼(公元前336—前330年在位)再次征服埃及。为了阻止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即将对波斯进行的远征,大流土三世打算派登陆部队在希腊登陆并在那里发动反对马其顿的起义。然而,这个计划未能实现。公元前334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军队侵入小亚细亚(参见亚历山大东征),在格拉尼库斯河河畔大败波斯军(参见格拉尼库斯河战役)。翌年,波斯军队在数量上虽居优势,但在伊苏斯城附近再次遭到失败(参见伊苏斯战役)。公元前331年,波斯军队在高加米拉附近被彻底击溃(参见高加米拉战役)。大流土三世逃到国家北部,公元前330年在该地被杀。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灭亡,其领土落人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统治之下。
点评:波斯人在公元前六世纪至前四世纪的军事学术的特点是:步兵和舰队举行联合远征;派出大批登陆兵登陆作战,大量使用骑兵。在波斯战争中,波斯军队的战斗队形由配置成数条战线的弓箭手、矛兵、战车和骑兵组成,有时还有战象。第一线由战车和战象,或弓箭手组成,用以与敌接战,打乱敌人阵形。第二线(主线)由重步兵(矛兵)组成,担负主要任务——在白刃战中消灭敌人。骑兵负责两翼掩护。有时为追击溃逃之敌还设第三线(由战车和骑兵组成)。在整个战斗队形之后“预备”队成一线列开,用以射杀本军中临阵怯敌和逃阵的兵士。波斯人在军事上的胜利为时短暂。波斯国领土的迅速扩大并不意味着它军事实力的相应增强。为了进行战争,波斯人须利用被征服的各民族的军队,然而,被征服民族对保卫波斯专制国家并不关心,因此,波斯人未能建立一支内部团结一致的军队。波斯人在军事学术方面不及希腊人,这也加速了波斯国的崩溃。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B'伯罗奔尼萨战争
公元前431—前404年,古希腊的两个城市国家(城邦)同盟——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建立于公元前478—前477年,雅典统一了爱琴海沿岸各城市国家和群岛)之间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争。
希腊各城邦经济的繁荣和希波战争(公元前500—前449)后各城邦之间贸易的增加,使希腊一些最大的手工业商业中心(雅典为一方,科林斯和迈加拉为另一方)的竞争加剧。斗争的焦点主要是争夺西部(意大利、西西里)和东北部(马其顿,色雷斯、黑海沿岸地区)的市场。雅典与位于科林斯地峡上的科林斯和迈加拉之间的利害冲突尤为激烈。对双方来说,占有克基拉岛(位于由希腊去意大利的航线上)的各港口,具有头等重要意义。
除经济上的原因外,还有政治上的原因,即斯巴达和雅典由于全希腊的内部政治事务而引起的斗争和争夺希腊霸权的斗争。雅典积极支持希腊各城邦的民主派,而斯巴达则支持与雅典结盟的希腊各城邦的贵族集团和寡头政治集团。随着各城邦联合的趋势——这种趋势与城邦的自治制度发生了激烈的冲突——的增长,雅典与斯巴达争夺政治统治权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战争爆发前夕,雅典与其盟邦共同拥有一支庞大的舰队(基地设在设防的比雷埃夫斯港口,有三层战舰约300艘)和一支4万余人的军队(1。3万名重步兵、1200名骑兵和1600名弓箭手用于野战;1。6万名兵士用于防守雅典要塞;其余8000余人为其它要塞和城市的守备队)。
雅典国家首脑伯里克利的战略计划是:利用制海权,劫掠伯罗奔尼撒沿海地区,迫使伯罗奔尼撒同盟投降。这项任务由舰队完成,陆上则采取防御行动。斯巴达拥有人数较多的陆军(6万人),他企图攻取阿提卡并将其摧毁,从陆上封锁雅典。
历史文献把伯罗奔尼撒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阿希达穆斯战争(以斯巴达王阿希达穆斯二世的名字命名)、西西里战争、泽凯利亚(爱奥尼亚)战争。有时文献把西西里战争和泽凯利亚战争合并为一个阶段。
阿希达穆斯战争(公元前431—前421)伯罗奔尼撒军队在公元前431年4月袭击普拉塔亚城之后,于6月中旬又侵入阿提卡。雅典的局势由于鼠疫流行(公元前430—前429年),以及米提利尼(公元前428—前427年)和克基拉岛(公元前427—前425年)先后爆发反雅典起义而日趋恶化。
公元前425年,雅典军队和舰队在德摩斯梯尼的率领下在皮洛斯(麦西尼亚)港夺取了登陆场,并筑垒设防。斯巴达人企图把雅典人逐出皮洛斯,但未获成功。于是一支斯巴达重步兵部队(420人)占据了位于皮洛斯港入口处附近的斯法克蒂里亚岛。后来,雅典军队和舰队在德摩斯梯尼和克里昂的统率下击溃了斯巴达人。
公元前422年10月,克里昂统率的雅典军与布拉西达斯统率的斯巴达军在阿姆菲波利斯(艾佐尼亚)附近发生战斗。克里昂和布拉西达斯都战死。这次战斗后,于公元前421年4月11日签订了有效期为五十年的所谓尼基阿斯和约。
西西里战争(公元前420—前413)这次战争的特点是双方争夺制海权。尼基阿斯和约的条款未能消除战争根源。公元前420年,亚西比德(伯里克利的侄子)领导一个最好战的集团,建立了伯罗奔尼撒城邦(阿尔戈斯、曼蒂尼亚、埃莱亚)同盟。同盟在雅典的支持下反对斯巴达。公元前418年8月,同盟军在曼蒂尼亚附近被击溃。
公元前415年春,雅典人(260艘三层战舰、3。8万人)开始远征西西里,但未能攻破锡拉库茨的筑垒工事。雅典舰队在锡拉库茨港战败并被焚毁,向西西里岛腹地败退的雅典军也遭围歼。公元前413年,雅典又出动一支2。6万人的军队进攻锡拉库茨,但也未获胜。雅典的军事冒险遂告破产。
泽凯利亚战争(公元前413—前404)这次战争是由于斯巴达人夺占距雅典22公里的泽凯利亚所引起的。公元前410年,雅典新建舰队在阿比多斯附近连获两次胜利,但随后在诺蒂乌姆角附近战败。公元前406年,在波斯援助下组建的斯巴达舰队(由海军统帅吕山德指挥)在靠近小亚细亚海岸的阿尔吉努西群岛附近被雅典人击溃。此后,波斯再次帮助斯巴达人重建舰队。公元前405年,这支舰队在埃戈斯波塔米附近的交战中击败雅典舰队(参见羊河战役)。公元前404年4月,陷入海陆重围的雅典投降。胜利者斯巴达迫使雅典接受以下媾和条件:解散提洛同盟;交出雅典舰队(12艘护卫舰除外);拆除雅典和比雷埃夫斯的筑垒工事,与斯巴达结盟并依附于斯巴达。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果是:希腊所有国家——不论胜负,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希腊奴隶制度加速解体,希腊的国际威望下降,波斯强国的地位有新的加强。公元前四世纪,由于城邦政体在社会经济、政治方面发生了危机,希腊沦为马其顿的附庸。
点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交战双方都是非正义的,战争给希腊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破坏,促使小农经济与手工业者破产,不少城邦丧失了大批劳动力,土地荒芜,工商业停滞倒闭。大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投机商人和高利贷者乘机而入,大肆兼并土地、聚敛财富和奴隶,中小奴隶制经济逐渐被吞没,代之而起的是在大地产、大手工业作坊主为代表的大奴隶主经济。大批公民破产,兵源减少,城邦的统治基础动摇了。贫民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不满富人和豪强的统治。柏拉图曾经写道:“每个城邦,不管分别如何的小,都分成了两个敌对部分,一个是穷人的城邦,一个是富人的城邦。”因此,在斯巴达、科林斯等城邦,都曾先后发生贫民起义,打死了许多奴隶主,瓜分了他们的财产。风起云涌的起义打击了奴隶主的统治,进一步加速了希腊城邦的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不仅结束了雅典的霸权,而且使整个希腊奴隶制城邦制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伯罗奔尼撒战争在古代军事史上占有相当地位。战争促使军事学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交战双方都根据各自政治斗争的目的和武装力量的特点预先详细制定作战计划。争夺盟邦和制海权是这场战争的根本问题。战争进程中,完成了由自由市民组成的民军向雇佣军队的过渡。职业军人的出现使军队的训练和教育复杂化了。战斗行动持续的时间更长,并且一年四季都在进行。希腊军战斗队形编成的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方阵仍是战斗队形的基础,但步兵的一种——轻皮盾步兵的出现,改变了交战的性质,这种步兵能以密集队形和散开队形在起伏地进行机动作战。于是,战斗中以重步兵和中等装备的步兵协同行动为基础的机动,已成为获胜的重要因素。夺取要塞的方法有所改进:强攻部队列成纵队,两侧和上方用盾牌防护;使用水淹、火焚和挖掘地道。舰队的使用方式更加复杂。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争夺海上交通线、从海上封锁和侵入敌国领土等行动都达到了很大规模。这些都对希腊以及西欧军事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战地图
世界战争 '古代…B'布匿战争
公元前264—前146年,迦太基与古罗马先争夺西西里,后争夺地中海整个西部地区统治权的侵略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人为布匿人,故名布匿战争。布匿战争共三次,是奴隶制社会时期军事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第一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锡拉库茨雇佣兵(马美尔提亚人)发动兵变占领西西里的墨西拿城,双方因而发生冲突,是为战争的导火线。锡拉库茨的统治者希耶罗二世想夺回城市,对马美尔提亚人展开军事行动。马美尔提亚人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罗马军队和迦太基军队开到西西里后发生冲突,揭开战争序幕。公元前264年,罗马人挫败迦太基人,夺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锡拉库茨与罗马结盟。公元前262年,罗马人经过六个月的围攻;攻占迦太基据有的西西里重镇阿格里真托。罗马人虽在陆战中获得全胜,但对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舰队的报复行动却无能为力。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舰队,其战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是,罗马人在战船上使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装置(乌鸦吊),从而保证了他们在以后的海战中占有优势。罗马土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并在敌船上进行白刃战。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113艘战船)在米莱附近的海战(参见利帕里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诺穆斯角附近发生海战,迦太基人战败(参见埃克诺穆斯角海战),执政官雷古卢斯统率的罗马军队长驱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败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罗马人却被克桑西普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击败,雷古卢斯被俘。从公元前254年起,战事在西西里持续进行。公元前251年,罗马人占领帕诺尔穆斯,又企图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贝奥两城,但未得逞。哈米尔卡·巴卡统率的迦太基军队于公元前247—前241年对罗马人进行了一系列打击。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战局,整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虏,还向罗马偿付巨额赔款。第一次布匿战争虽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主要问题——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统治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迦太基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实力并没有被摧垮。
第二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18前20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哈米尔卡·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境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围困8个月,占领该城。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开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层开军事行动之目的。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动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抵到陶拉西亚一带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参见特雷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