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34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5师各两个团的合围。至此,第4连圆满达成穿插目的。此次穿插战斗,第4连沿途共歼灭南朝鲜军250余人,其中俘虏196人(内有美军顾问1人),该连仅伤亡4人。

中国战争 205高地及以南无名高地战斗

    1953年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反登陆战役准备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一部在朝鲜铁原以西驿谷川南岸,对美军进行的防御战斗。

    美军为试探志愿军正面防御状况,在总司令克拉克同意下,于1月25日发起名为“空、坦、炮、步协同作战实验”进攻作战。美军第7师以1个加强营兵力,在近百门榴弹炮、40架飞机的支援下,向志愿军第23军第201团第1连防守的芝山洞南205高地发起进攻。美军第7师第32团第2营在32辆坦克掩护下兵分3路,其中路两个连兵力在20辆坦克引导下,以半包围态势猛攻205高地第1连第1排防守的阵地。激战竟日,美军发射10多万发炮弹、投掷炸弹22万多磅,志愿军阵地表面工事被炸毁。志愿军第1连1个排依托坑道,隐蔽待机,适时投入战斗,近战抗击,3小时内连续击退美军第2营主力5次冲锋。美军无力再战,当日黄昏时分,向宋洞方向撤退。志愿军守住阵地,战斗结束。此战,共毙伤美军150余人,志愿军仅伤亡11人。

中国战争 二青洞以南战斗

    1953年7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金城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一部在朝鲜金城以南,袭击南朝鲜(韩国)军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的作战。

    金城战役发起后,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迅速突破南朝鲜军首都师防线,并继续向纵深发展。该师以第609团第2营及第607团1个侦察班组成穿插支队,于7月7月14日0时,在师主力攻占南朝鲜军第一线主阵地的同时,沿522。1高地以东公路,迅速通过3公里的炮火封锁区,向其纵深疾进。途中遇南朝鲜军约1个连的兵力向北增援,穿插营先头第5连当即以猛烈的火力将其大部歼灭。0时50分,进至三南里后,第5连向上枫洞方向前进;第4、第6连以侦察班为先导,向二青洞猛插。1时40分,在二青洞沟口与乘坐40余辆汽车的南朝鲜军机甲团第2营遭遇,当即对其首尾夹击,予以大部歼灭。次日凌晨,插至上枫洞、二青洞、下枫洞地区。配属该支队的第607团侦察班(12人)化装成南朝鲜军,在副排长杨育才率领下,巧妙越过多道岗哨,冲破南朝鲜军增援部队阻拦,直捣南朝鲜军首都师第1团(白虎团)团部,趁敌开会之际,突然开火,经短时战斗,将其全歼,毙伤参加会议的机甲团团长以下97人,俘19人,缴获了白虎团团旗,捣毁了该团指挥系统。尔后,该支队又继续分路作战,先后击毁2辆坦克,歼灭美军第555榴弹炮兵营大部和一个多管火箭炮连。时值首都师机甲团第2营分乘40辆汽车北援,进至二青洞东南地区。该支队乘其不备,突然发起猛攻,首尾夹击,歼其大部,后继续发展,于2时40分攻占421。2高地、400高地,抵达梨实洞、北亭岭以北地区,达成穿插目的。至14日拂晓前,该支队完成了穿插任务。

    点评:此战,第203师穿插支队在2小时40分内,一路插进,共战斗11次,前进9公里,直捣白虎团团部,对师主力全歼白虎团起了重要的配合作用。同时该支队又为西集团顺利发展,占领南朝鲜军师预备队阵地创造了有利条件。此战,志愿军共毙伤南朝鲜军1600余人、俘170余人,战后,杨育才由于战功卓著,被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朝鲜英雄、朝鲜一级国旗勋章和金星奖章。

中国战争 反绞杀战

    1951年8月至1952年6月,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协同,为抵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对“三八线”以北交通运输线实施大规模持续战略性轰炸,保障交通运输而进行的斗争。

    1951年7月,朝鲜停战谈判开始。敌在其地面部队发动夏季攻势的同时,依恃其空军优势,出动大批飞机,对朝鲜北部交通枢纽和重要路段实施狂轰滥炸,企图摧毁北部的交通运输补给系统,瘫痪中朝军队后方,破坏其防御的稳定,窒息我前方作战力量,从而达到其在谈判中迫我方就范的目的,美军把这种持续的战略性轰炸称为绞杀战。在防空火力薄弱、技术装备和物资器材极端缺乏的条件下,志愿军以顽强的战斗精神,进行反“绞杀战”斗争。这一斗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1年8月中旬至8月底。其特点是抗洪与反“绞杀战”同时进行。其间,特大洪水灾害已使志愿军后方交通运输线受到严重破坏,8月18日,美国空军乘朝鲜北部发生40余年来罕见的洪水灾害之机,开始出动大批飞机不分昼夜地反复轰炸、封锁朝鲜北部的铁路交通线。至8月底;被炸毁和洪水冲坏的铁路桥梁165座次、线路459处次,整个铁路线处于前后不通、中间半通的状态,1200余公里的铁路能够维持通车的仅存290公里。为扭转运输和物资供应困难的局面;志愿军在抗洪的同时;开始了反“绞杀战”斗争。中朝军队为粉碎绞杀战,将当时掩护交通运输线的高射炮兵集中用于保卫主要铁路桥梁,以铁道集中力量抗洪,抢修部队重点抢修大同江、清川江、沸流江上被破坏的铁路桥梁;在铁路桥梁和线路不通地段,以工兵、汽车运输部队和装卸部队在桥梁线路被破坏处组织漕渡或分段倒运,使各段线路有机地联系起来,维持线路通车。整个8月份;经努力抢运到前线的作战物资仍有1134车,约3。4万吨;初步改善了前线粮食、弹药供应的状况。

    第二阶段是9月至12月。其特点是我反“绞杀战”战斗全面展开,敌轰炸封锁的重点转向平壤以北铁路枢纽,并阻我修建机场。8月底,朝鲜雨季结束。从9月起;美国空军将轰炸、封锁的重点转向位于清川江以南、平壤以北之新安州、价川、西浦铁路“三角地区”。该地区为开城—新义州铁路(京义线;纵向)、顺川—满浦铁路(满浦线,纵向)、西浦…高原铁路(平元线,横向)的枢纽;是朝鲜北部铁路运输的咽喉。美空军平均每天出动5批100余架次飞机,集中轰炸新安州至渔波、价川至顺川间的铁路,长仅73。5公里的几段线路上,此后,又逐渐缩小轰炸范围,至11月缩小到肃川至万城之间里程碑为317至318公里地段和泉洞至龙源里之间里程碑为29公里处的一小段上,造成难以修复的深度破坏。4个月共落弹38186枚,平均每两米中弹一枚,致使该地区铁路80%的时间不能通车,给志愿军供应造成困难。

    9月初抗洪基本结束后;志愿军全力进行反“绞杀战”斗争:(1)出动空军掩护平壤以北主要交通线。9月中旬~12月底;志愿军以歼击航空兵协同苏军航空兵集中在清川江南北三角地区上空,打击美机,掩护地面部队抢修抢运,志愿军空军先后出动5个师、飞机3526架次;共击落美机70架、击伤25架。(2)增强防空兵力;保卫重要目标。9月下旬开始;志愿军按照“集中兵力;重点保卫”的原则,从掩护机场修建的和在后方休整的高炮部队中抽调兵力,加上原有的兵力共14个团又23个营,占志愿军高炮部队70%,部署在铁路干线附近,其中70%的兵力配置在铁路“三角地区”,实施重点掩护。仅12月,即击落美机38架、击伤68架。志愿军空军和高射炮兵的积极作战,迫使美国空军将战斗轰炸机活动空域收缩到清川江以南,其B…29型战略轰炸机也全部转为夜间活动。(3)加强力量,确保重点抢修。9月中旬,志愿军铁道兵补充近万名新兵,另得到5个新兵团的加强,加上朝鲜铁道工程旅,铁路抢修力量达到7。6万余人。志愿军铁道兵4个团、工程总队1个大队,协同朝鲜铁道工程旅2个联队(团),重点抢修“三角地区”铁路及东、西清川江和东大同江3座桥梁。至12月底,“三角地区”铁路全部恢复通车。与此同时,志愿军还组织7个工兵团和在二线休整的部分部队加固、加宽原有公路2158公里,新建公路292公里;改善了运输状况。经4个月斗争,中朝人民军队终于打破了美国空军对“三角地区”铁路的重点封锁。在此期间,运输部队采取密集的“列车片面续行法”(在一定地段一定时间内,两列以上列车按一定间隙,向同一方向运行,不对开。),突击抢运,铁道兵部队集中兵力抢修。经铁路抢运过封锁区的作战物资共15483个车皮,汽车运输能力较4~8月提高了75%,逐步改善了我军的供应情况,基本上保证了前线部队的作战需要,并使前线各军开始有了粮食储备。

    第三阶段是1952年1月至6月。其特点是持续时间较长,敌对铁路线的破坏更为严重,而我军斗争经验则越来越丰富,并最终挫败了敌之“绞杀战”。从1月起,美国空军为避开志愿军在“三角地区”的防空火力,将袭击地域移向三角地区外围,重点轰炸新安州至宣川、价川至熙川、高原至文川间和新成川东西段的铁路,还将固定的定点封锁改为机动的重点突击。敌调集150架F—86战斗截击机,并补充了一批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初则轰炸铁路两头,封锁物资运输的来路和去路,继则集中封锁清川江以北线段。3月份以后,又实施“饱和轰炸”,即昼夜24小时不停地集中所有能用来执行封锁铁路线任务的飞机,对铁路线上的几个小段实施突击。半年中,铁路破坏量较前两个阶段增加42。6%。对此,志愿军航空兵协同苏军航空兵采取相应的对策:志愿军空军加强与美军航空兵进行空战,并仍采取轮换作战的方针,经常保持3个师的兵力,掩护清川江以北的运输线安全;高射炮兵部队实行“重点保卫,高度机动”的方针,划分区域,以一部兵力重点掩护车站、桥梁、兵站、仓库等目标,以大部兵力实施机动作战,共击落美机198架;铁道兵部队在“以集中对集中,以机动对机动”的方针指导下,一方面保障三角地区运输畅通,另一方面对美机重点轰炸地区配备较多兵力,对其他地区则视破坏程度临时机动兵力进行抢修。在重要桥梁和地段,修筑大迂回线和便线、便桥,确保顺畅通车;工程兵部队加宽加固原有公路,构筑新的公路,保证通车不间断;运输部队针对美机活动规律,利用夜暗环境组织行车,提高运输效率,使汽车运输能力较1951年上半年提高了76%。志愿军经过积极斗争,采取各项措施,使重要铁路各线通车夜达到68。9%至96%,公路运输能力提高70%。5月份即超额完成半年运输任务。并提前完成朝鲜政府赋予的物资运输任务。这个阶段,志愿军航空兵出动飞机2588架次,击落美机198架。美国空军被迫于6月下旬停止了“绞杀战”。

    点评: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一起,在10个月的反“绞杀战”中;打破了美国空军的空中封锁;志愿军后方交通线形成前后贯通,纵横交错的“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基本解决了作战物资的补给运输问题;取得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胜利。斗争中,志愿军伤亡2300余人,损失飞机80余架、高射炮30余门、机车502台、车辆4550节。在反“绞杀战”中,我志愿军表现得特别英勇顽强,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在解放战争中曾荣获“登高英雄”称号的铁道兵第1师第1团第1连副连长杨连第,于1952年5月15日在抢修东清川江大桥时英勇牺牲,后被朝鲜方面授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詹姆斯·范佛里特将军在汉城记者招待会上供认说:“虽然联军的空军和海军尽了一切力量企图阻断共产党的供应,然而共产党仍然以难以令人置信的顽强毅力,把物资送到前线,创造出惊人的奇迹。”战后,美国空军官方出版的《朝鲜战争中的美国空军》一书承认:“对铁路线进行的历时10个月的全面空中封锁,并没有将共军挫伤到足以迫使其接受联合国军方面的停战条件的地步”。

中国战争 志愿军反坦克作战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运用多种手段,阻滞和击毁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南朝鲜(韩国)军坦克的作战行动。

    在朝鲜战场上,“联合国军”拥有大量坦克,并将其广泛使用于各种作战:进攻时,用于支援、掩护、引导步兵冲击;防御时,作为固定的或移动的火力发射点,配合步兵防守阵地或实施反冲击;被围时,用于突围作战或从外部增援解围;退却时,作为掩护力量;保障部队快速撤离阵地;追击时;以坦克和摩托化步兵组成特遣支队,快速推进。

    为减少“联合国军”坦克造成的危害;志愿军各部队充分利用各种火器;广泛开展反坦克作战。入朝之初,志愿军反坦克兵器很少,主要以步兵反坦克器材打坦克。在步兵连内,组成数个反坦克歼击小组,每个小组由2~3人组成,携带反坦克手雷、爆破筒、炸药包等,并配备冲锋枪等自卫武器,必要时也采用以山炮、野炮直射的方法,打击“联合国军”坦克。第一次战役的云山战斗中,第39军以步兵排反坦克小组为主,采取先打头尾,后炸中间坦克的灵活战术,充分发挥无坐力炮、火箭筒等多种火器的威力,击毁和缴获“联合国军”坦克28辆。第三次战役高阳追击战中,第50军第149师追击分队,以炸药包、爆破筒、手榴弹打、炸英军坦克,激战3小时,击毁和缴获英军第8骑兵(坦克)团31辆坦克。第四次战役中,第26军坚守七峰山、海龙山的部队,有1个班创造了一次作战中用反坦克手雷击毁“联合国军”坦克9辆的战绩(参见92。7高地战斗)。随着装备的不断改善,志愿军部队反坦克兵器逐渐增多,反坦克作战能力得到明显增强。防坦克炮兵迅速发展,其第31师在1951年5月机动防御作战中击毁击伤“联合国军”坦克25辆。装甲兵、工兵在反坦克作战中也发挥了较大作用。

    志愿军转入战略防御后,反坦克作战有了进一步发展。为打、炸“联合国军”坦克;各部队重视构筑反坦克阵地,在山脚挖坑道;沿公路和谷川地构筑火器掩体、交通壕、反坦克壕及埋设反坦克地雷、设置防坦克障碍物等。第12军第31师第91团在古直木里地区防御时,构筑了以反坦克壕为骨干,与堑壕、交通壕及各种障碍物相结合的反坦克阵地,反坦克分队在该阵地灵活机动打坦克,取得在一次作战中击毁击伤坦克6辆、缴获坦克1辆的战果。此间,打坦克的组织与战法也有很大改进,突出表现在集中使用反坦克兵力、兵器;与“联合国军”坦克作斗争。1951年10月;“联合国军”在其秋季攻势中;于文登里地区实施“坦克劈入战”;企图一举突入志愿军防御阵地纵深。担任该地区防御的志愿军第68军第204师第610团,将建制的和加强的反坦克武器及工兵1个连编成反坦克大队;对沿公路及其两侧突进的“联合国军”坦克;以76。2毫米口径加农炮、无坐力炮、火箭筒及手雷层层打击。激战十日;击毁击伤坦克36辆,使“坦克劈入战”遭到失败(参见文登川之战)。在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第67军第一梯队师、团也组织了反坦克部队,积极开展反坦克作战,在金城以南地区抗击“联合国军”进攻十昼夜;共击毁敌坦克39辆、击伤8辆。在1952年春夏巩固阵地作战中,志愿军一线部队还组织单炮、单辆坦克依托工事,对“联合国军”阵地上活动的坦克突然开火,予以击毁或击伤。

    志愿军部队在2年零9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