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作战整体。战斗伊始,狄军对晋军的新阵法不以为然,轻谩嘲笑,未整阵列即向晋军贸然发起攻击。晋军诱敌入阵,大败狄军。
点评:此战,晋将魏舒在战场形势不利于己方的情况下,果断地“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是此战获胜的根本,其所创的魏舒方阵对后世有着重大影响。
中国战争 戴之战
周桓王七年(公元前713年),在郑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郑军在戴(今河南民权东)全歼宋、卫、蔡联军的作战。
六年,郑攻宋之举因抗击北戎而暂停(参见郑抗北戎之战)。待击退北戎军后,郑庄公又将攻击矛头指向宋国。七年正月,郑庄公与齐僖公、鲁隐公在鲁地中丘(今山东临沂东北)会见,共谋攻宋;二月,三国之君又在鲁地邓(今山东汶河南、运河北)结盟,并议定作战计划及日期。五月,郑、齐、鲁三国军队攻宋。六月初,三国国君会于老桃。六月初七,鲁军首败宋军于菅(今山东单县北)。六月十五及二十五日,郑军先后攻占宋东北部之郜(今山东成武东南)、防(今山东金乡西南)2邑,并将两地划归鲁国。七月初五,郑撤兵回国,驻于新郑远郊。宋乘机联合卫。蔡出兵攻郑,并攻占郑属国戴。八月初八,郑庄公率军将入戴之宋、卫、蔡联军包围。三国军队联而不和,行动不一,仅战一日,即被郑军全歼。九月,郑军乘胜再度攻入宋国。
中国战争 楚攻郑费滑之战
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楚军进攻郑国费滑(今河南偃师南)等地的作战。
十七年冬,以晋为首的诸侯国联兵攻齐(参见平阴之战)。楚康王为拉拢齐国,牵制晋国,欲攻郑救齐。此时,郑简公率大夫子娇、伯有、子张领兵会晋师东征,而命子孔、子展、子西三大夫留守。子孔企图借楚军攻郑之机剪除子展、子西之势力,独掌郑国政权,便秘派使者与楚联络。楚康王急于救援齐国,决定出兵。楚令尹子庚认为诸侯多听命于晋,攻郑并无必胜之把握,建议由其率军作试探性进攻,若行动进展顺利,楚王再兴兵继进,否则回军;如此则国力不致损耗,国君亦不致蒙受失败之辱。楚王同意了这一建议。子庚遂在汾(今河南许昌西南)集结兵力,先派一部在上棘(今河南禹州西北,颍河北岸)筑城,控制颍水渡口,以保障军队进退安全。楚军至旃然(今河南荥阳索河)附近兵分两路,子庚率军攻郑都纯门(外廓城南门);公子冯、公子格率轻装精锐部队攻郑西北部费滑等地,后又进至郑东北部虫牢(今河南封丘北)一带。因子展、子西预先察知子孔之谋,各地均加强了防守,子孔又不敢与楚军会合,致使楚军劳而无功。晋平公得知楚军攻郑,即率诸侯之军回师救郑。子庚攻纯门两日未下,知晋军回师,下令撤军,经鱼齿山(今河南平顶山西北)返国。
点评:此役,楚军虽未遇郑军主力抵抗,但因遇雨天寒,长途跋涉,士兵死者甚众。
中国战争 夫椒之战
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吴王夫差率军在夫椒(今江苏太湖中洞庭山)大败越军的作战。
这年,越王勾践闻吴王夫差为报父仇,正加紧训练军队,准备攻越,遂不听大夫范蠡的劝阻,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吴王闻报,悉发精兵击越。两军战于夫椒。越军战败,损失惨重,仅剩5000余人,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吴军乘胜追击,占领会稽城(今浙江绍兴),包围会稽山。越王无奈,采纳大夫范蠡、文种建议,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吴太宰伯演,请其劝吴王夫差准许越国附属于吴。伍员请吴王勿许。此时,夫差急于北上与齐争霸,不纳伍员之言,遂与越讲和,并率军回国。
点评:夫椒之战,吴王夫差虽然获胜,但许越议和,没有乘胜一举灭越,为以后越国的发展及继而攻灭吴国埋下了隐患。
中国战争 辅氏之战
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将魏颗率军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东)击败来犯的秦军的作战。
春秋中期,在晋、楚两国争霸战争中,曾夺得中原霸权的晋国于崤之战中大败秦军,挫败了西方秦国东进中原争霸的企图(参见崤之战)。此后10余年,晋,秦两国之间争战不断,互有胜负。至晋景公六年(即周定王十三年)夏,楚国已从晋国手中夺取中原霸权。同年七月,秦桓公乘晋霸业中衰之际,领兵东进,攻入晋国,进抵辅氏。二十七日,攻灭潞氏之狄不久的晋景公在稷(今山西稷山南)集结、演练军队。随后,景公令晋军向东北挺进,勘定原潞氏之狄的疆界,并使灭亡于潞氏的黎国(今山西黎城东北)复国。待景公闻悉秦军入晋后,又急令晋军回师西进,抗击来犯之敌。晋军进驻距辅氏不远的雒(今陕西大荔东南)。不久,晋将魏颗领兵对驻于辅氏的秦军发起攻击,大败敌军,俘获秦大力士杜回。秦桓公被迫率军撤走。
中国战争 齐鲁乾时之战
周庄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齐军在乾时(时水支流,经山东桓台西北注入古济水,旱则干涸)击败鲁军的作战。
十一年冬,齐公孙无知杀襄公启立为君。齐大夫管仲等奉公子纠奔鲁;大夫鲍叔牙奉公子小白奔莒。十二年春,公孙无知被齐大夫雍廪所杀。随后,齐大夫高奚等暗中遣使赴莒迎公子小白。鲁庄公则亲自领兵护送公子纠归国,并命管仲率军把守住莒国通往齐国的道路,以阻止公子小白归国。当管仲军与护送公子小白归国的军队发生交战时,小白被管仲射中带钩,遂佯死,得以先入齐国继位,即齐桓公。秋,鲁庄公为助公子纠争位,再度领兵攻齐。齐、鲁两军在齐都临淄以西的乾时相遇。齐军以逸待劳,大败鲁军。鲁庄公丢弃所乘战车,改乘轻车逃回。其御手秦子及车右梁子持庄公的旗帜,在道旁诱骗齐军,被俘。不久,齐大夫鲍叔牙率军至鲁,对鲁施加压力,迫使其杀死公子纠,交出管仲。
中国战争 秦晋韩原之战
周襄王八年(公元前645年),秦穆公率军在韩原(今山西河津东)击败晋军的作战。
初晋惠公以割让黄河以西之地为条件请秦发兵,助其返晋为君,但晋惠公即位后背约。秦穆公对此极为恼火。六年,晋发生饥荒,求助于秦。秦不念旧恶,赠予晋大批粮食。七年,秦遭灾,向晋求粮,却遭拒。八年秋,秦穆公率军攻晋,三战皆捷,击败戍边晋军,并东渡黄河进入晋地纵深。晋惠公领兵迎敌。十一月,秦、晋两军战于韩原(今山西河津与万荣之间的黄河东岸)。晋大夫梁由靡于混战中率部截击秦穆公,将其击伤。随穆公作战的300名岐人(今陕西岐山东北)发现穆公被围,遂奋勇冲杀,将其救出。晋惠公因战车陷入泥泞之中,无法行动,被秦军俘获。晋军失去主帅,全军溃败。同年底,秦、晋媾和。秦穆公与晋大夫阴饴甥盟于王城(今陕西大荔东)。晋割让其河西之地予秦,秦释放惠公归国。
中国战争 河曲之战
周顷王四年(公元前615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晋、秦两军在河曲(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黄河转弯地区)的作战。
周襄王三十三年(前620年),护送晋公子雍归国继位的秦军,在令狐被晋军击败(参见令狐之战)。后,秦、晋在边界地区又数次交战,互有胜负。周顷王四年冬,秦康公为雪令狐战败之耻,亲率大军渡河攻晋,取晋西南部边邑羁马(今山西水济西南)。晋灵公任命赵盾为中军它帅、以邵缺、栾盾分率上、下军西进迎敌。秦、晋两军遇于河曲。晋上军副帅臾骈认为秦军孤军深入,经不起长期消耗,建议晋军高筑营垒,以逸待劳,伺机而动,被赵盾采纳。秦康公求战不得,遂听从晋逃臣士会的意见,发兵攻晋上军,诱使其部将赵穿出战。赵穿是赵盾堂弟,年轻气盛,无实战经验,见秦军来犯,即不顾禁令,率所部迎击。赵盾恐其有失,下令全军出击。因双方均缺乏进行决战的准备,故两军刚一接触即各自后撤。当日夜,臾骈发觉秦军有乘夜撤退的迹象,建议立即发起攻击,将其压迫至黄河北岸后歼灭—,又被赵穿阻止。秦军连夜退走。晋军亦随后撤兵。不久,秦军再次南渡黄河,攻占晋邑瑕(今河南灵宝西北)。
中国战争 泓水之战
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在宋襄公图霸中原之战中,宋军在泓水(古渔水支流,故道约在今河南拓城西北)之滨被楚军击败的作战。
十四年冬,在盂邑被楚成王俘虏的宋襄公获释后,不思富国强兵之策,依然醉心于图霸中原。十五年夏,宋襄公率卫、许、滕三国联军进攻附楚的郑国。秋,楚成正发兵北上攻宋救郑。宋襄公闻讯回师。十一月初一,宋军在泓水北岸列阵迎敌。当时,楚军正由南向北渡河。宋司马公孙固鉴于楚军兵力多于宋军,建议襄公乘敌半渡下令攻击,遭拒绝。须臾,楚军渡过泓水,然尚未列好阵势,公孙固遂再次建议襄公趁敌立足未稳下达进攻命令,又被拒绝。楚军从容布阵完毕,襄公方下令攻击。处于劣势的宋军遭到惨败。襄公腿部受箭伤,次年不治身亡,其卫队亦悉被歼灭。
点评:此战,宋襄公在战斗伊始,拘泥于“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等陈旧战法,一再坐失有利战机,终于导致兵败身亡,给后人留下深刻的教训。泓水之战规模虽不很大,但是在中国古代战争发展史上却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标志着商周以来以“成列而鼓”为主要特色的“礼义之兵”行将寿终正寝,新型的以“诡诈奇谋”为主导的作战方式正在崛起。泓水之战的结果使得宋国从此一蹶不振,楚势力进一步向中原扩展,春秋争霸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中国战争 萑苻泽奴隶起义
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郑国奴隶在萑苻泽(今河南中牟东北)聚众反抗郑国统治者的起义作战。
郑国地处四战之地,屡遭晋、楚等国攻打,并被迫不断向大国贡纳财物,以求得生存。郑统治者为应付大国的索求和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肆意剥削掠夺本国人民,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奴隶纷纷逃亡。这年,不堪忍受贵族统治的郑奴隶聚集于萑苻泽起义。郑国执政卿士子大叔发兵前往镇压。起义奴隶大部牺牲,起义失败。
中国战争 鸡父之战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在吴楚争霸战争中,吴军在鸡父(今河南固姑东南)大败楚联军的一次重要作战。
吴、楚两国为争霸江淮,从周简王二年(前584年)起,多次发生交战。周敬王元年,吴王僚又率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磕闾)等再度兴兵进攻楚战略要地州来(今安徽风台)。楚平王遣令尹田臼、司马薳越率楚、许、蔡、顿、沈、胡、陈等国联军救援;吴王见敌势众,遂释州来之围,移军钟离(今安徽风阳东),待机行动。联军开进途中,带病督军的楚令尹阳匄病亡。薳越资历浅,威望低,难以统驭全军,被迫回师鸡父。吴公子光认为,楚联军同役而不同心,今又新丧主帅,士气受挫,建议乘机进击,以奇袭取胜。吴王采纳公子光意见,挥师挺进,于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七月二十九日突然出现在鸡父。薳越仓卒部署它国军队为前阵以掩护楚军。吴王与公子光,公子掩余分率中、右、左三军主力预作埋伏,而以不习征战的3000名囚犯为诱兵攻击沈、胡、陈三国军队,刚接战,吴诱兵即佯败后退。三国军队贸然追击,痛遭伏击。胡、沈国君及陈大夫被俘。吴王又释放沈、胡战俘,使之奔向许、蔡、顿三国军队中,诈呼沈、胡国君被杀。吴军乘势进击不战自乱的三国军队,将其击溃。楚军未及列阵,亦遭到猛烈冲击,纷纷溃逃。战略要地州来遂被吴军攻占。此后,吴国牢牢掌握了对楚作战的主动权。
点评:此战,吴军选择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发起进攻,大大增加了战役的突然性。作战时,又诱敌设伏,痛歼敌人,堪称一次出色的奇袭之战。楚军的失败,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恃强好战,昧于谋略;二是主将缺乏威信,内部矛盾重重,不能实行集中统一指挥;三是对吴军的动向疏于了解和戒备,以致为对手所乘;四是临阵指挥笨拙,缺乏机动应变能力。所有这些凑在一起,遂导致楚军在整个战役行动中陷于被动。覆军杀将,固其所宜也!鸡父之战是对楚国的一次沉重打击。战后不久,楚司马薳越因楚夫人出走吴国而畏罪自杀,庸碌无能的囊瓦担任了令尹要职。从此楚军很少主动出击吴军,而基本采取消极防御的措施,在吴楚战争格局中逐渐趋于被动了。
中国战争 齐鲁稷曲之战
周敬王三十六年(公元前484年),鲁军于稷曲(今山东曲阜附近)击败齐军的作战。
去年,鲁曾助吴攻齐(参见吴鲁邾郯攻齐之战)。这年春,齐为对鲁实施报复,派大夫国书、高无邳率军攻鲁。当时,季孙氏主鲁国政,不愿率军出城迎敌,欲动员盂孙氏与叔孙氏出征。孟孙氏、叔孙氏因不满季孙氏专权,拒不从命。季孙氏宰冉求以国家利益为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利害,极力说服三家联手抗齐。三家遂达成协议,决定在鲁都曲阜近郊组织防御。鲁军分成左、右二军。左军为主力,由季孙氏之甲士7000人组成,冉求任主帅,布防于南门之外;右军系盂孙氏属下,孟孺子泄为帅,协助左军御敌。齐军到达鲁都近郊,从稷曲向鲁军发起攻击。孟孺子泄畏敌怯战,右军军心涣散,遭齐军攻击后即败退至城内。左军士卒起初因不信任冉求,不愿越过壕沟迎击齐军。冉求遂向全军三次申明军纪,并身先士卒,率先持矛越沟出击。众将士紧随其后,冲向敌阵,勇不可挡,斩获敌首级80多个。齐军大乱,乘夜撤兵。
中国战争 晋重耳争位之战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6年),在晋文公图霸中原之战中,秦军护送晋公子重耳归国争位的作战。
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出逃至白狄,后流亡齐、曹、宋、郑、楚等国。重耳流亡国外期间,晋惠公因治国无方,使晋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国人怨声载道。十六年秋,晋惠公亡,其子圉立,为怀公。其时,重耳自楚国抵达秦国。晋大夫栾氏等人闻讯,暗中遣使赴秦,劝说重耳归国称君。十七年春,秦穆公派兵助重耳返晋争位。秦军东渡黄河入晋。晋西南部的令狐、桑泉(均在今山西临荷境)、臼衰(今山西永济东北)三邑相继归降重耳。怀公发兵西进迎击秦军,驻于庐柳(今山西临猗西北)。秦穆公遣使赴庐柳游说晋军,使其倒戈,退至郇邑(今山西临猗西南)。跟随重耳流亡在外的晋大夫狐偃与秦、晋两国大夫在郇邑会盟,支持重耳称君。随后,重耳率秦军经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进入晋都翼(又称绛,今山西翼城西南)继君位,为晋文公。怀公逃奔晋北部的高梁邑(今山西临汾东北),后被文公派人杀死。怀公近臣吕甥、邵芮曾反对文公归国。文公初立,吕,郁二人畏诛作乱,欲杀文公。文公向秦穆公求援。穆公遂将二人诱杀于黄河岸边。夏,秦穆公派3000秦军入晋,助其加强防务。至此,晋文公在历经19年的流亡生涯后,开始了在晋国的统治。
中国战争 晋楚争霸战争
春秋中期,晋、楚两国为争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进行的战争。
楚国、晋国分别位于中原地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