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2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1月初,红一方面军主力与红15军团(总指挥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副总指挥兼参谋长刘志丹)会师,合编为红一方面军,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下属第l、第15军团。之后,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原在鄂豫皖边区坚持斗争的红军第25军(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于1934年11月16日开始长征,在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苏区,为策应红一、四方面军的北上和与陕甘红军会合,于1935年7月16日决定向西转移,于9月7日进入陕甘苏区,15日到达陕西省延川县永坪镇,与红26、红27军会师,胜利地结束了长征。接着,三部合编为红军第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

    坚持南下分裂的张国焘,于9月下旬指挥原左路军和右路军的红4、红30军再次通过草地,于10月进入四川、西康边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虽然开始打了几个胜仗,但很快遭到国民党军重兵进攻,并在粮食补给等方面遇到种种困难,致使红军遭到严重损失。

    原在湘鄂川黔苏区的红2、红6军团,在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下,1935年11月从湖南省桑植地区出发开始长征,转战湘中,进军黔东和黔西,西进云南,北渡金沙江,越过大雪山,于7月2日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于甘孜,5日,奉中共中央命令组成红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红32军编入红二方面军序列。

    红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在中共中央的来电督促下,经过朱德、任弼时、贺龙等力争,并得到红四方面军许多指战员的支持,红二、红四方面军终于共同北上,重过草地,先后到达甘南的哈达铺。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会宁,同红一方面军前来接应的先头部队会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静宁以北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接应的先头部队合。至此,红二、红四方面军结束了长征。

    点评: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转战14个省,冲破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经受了坚难险阻的考验,终于胜利地完成了战略转移,为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战争 中央军区九路突围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至5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中央军区机关及所辖部队一部在江西省雩都县南部地区进行的突围战斗。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的中央军区直属红军第24师与独立第3、第7、第11团,以及江西、福建、闽赣、赣南等省军区部队共约2万人,在国民党军20个师、约20万人的大举进攻下,遭受很大损失,中央苏区日益缩小,中央军区机关及所辖部队近万人被国民党军压迫在雩都南部的狭小地区内。1935年2月5日、13日和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先后电令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立即改变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使之与游击战争的环境相适应。中央分局遂决定留一部分人就地坚持,其余分9路突围,另图发展。具体布置是:由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率独立第7团,由会昌穿过封锁线,经(长)汀瑞(金)边转至闽赣军区进行游击战争,如有可能再转至博生(宁都)县以北,恢复与领导该地区的斗争;由中央分局委员陈潭秋及谭震林率红24师4个连,到闽西与张鼎丞部会合,坚持闽西游击战争;由中央分局保卫局长汪金祥率红24师4个连,至寻邬以南及蕉岭、安远、武平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由原湘赣红8军军长李天柱等率红24师4个连,进至寻(邬)南游击区,并向广东东江地区发展;以红24师的两个连,挺进三南(龙南、定南、虔南),建立三南游击区;由中央军区参谋长龚楚等率红24师第7l团(约9个连)越过南安江,经赣粤边之油山转至湘南,收容红34师在西征中失败的队伍,并在该地区开辟游击区;由独立第3团团长徐洪、政治委员张凯率该团越过信丰河,到湘赣边开展游击战争;由中共赣南省委书记兼赣南军区政治委员阮啸仙、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等率赣南军区机关及独立第6团,留赣南坚持游击战争;由中央分局书记、中央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项英,中央分局委员、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中央分局委员、中央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率红24师第70团(团长由红24师师长周建屏兼、政治委员杨英)在赣南、闽西穿插游击,并指导各地斗争。在项英、陈毅等统一指挥下,各路突围部队从2月中下旬开始,陆续实施突围转移。各路突围的情况是:陈潭秋、谭震林率领的4个连于2月底突围到达长汀四都,尔后与先行抵达这里的邓子恢一起辗转到达永定,与张鼎丞部会合。而在此之前与邓子恢同行的何叔衡在突围中牺牲,瞿秋白被捕后就义;李才莲率领的独7团行至瑞金九堡遭国民党军阻击,部队被打散,余部到达汀瑞边铜钵山区。随后,李才莲在战斗中牺牲;汪金祥、李天柱所率两路,经一路拚杀,部队损失很大,仅二三十人到达寻邬南部。5月,李天柱在战斗中牺牲;龚楚等率领的红71团,经赣粤边油山到达湘南。不久,龚楚带1营人叛变,余部在湘南坚持游击战争:毛泽覃率1个连到达长汀四都,与福建军区会合。4月下旬,毛泽覃在瑞金红林地区阵亡;徐洪、张凯率领的独3团在赣县王母渡渡河时部队被截为两段,徐洪阵亡,在信丰石背和安远岗头再遭截击,仅剩100余人在安远、寻邬南部山区坚持斗争;阮啸仙、蔡会文、刘伯坚率领的赣南军区机关和独6团共1800令人,在国民党军步步进逼厂突围,在畚岭、马岭和牛岭几次被粤军包围,激战中部队被打散,阮啸仙阵亡,刘伯坚被捕后遇害;项英、陈毅、贺昌率红7O团最后突围。但几次突围没有成功,贺昌阵亡。项、陈在原中共代英县委书记曾纪才带领下,几经周折抵达赣粤边游击区的中心油山,与中共赣粤边特委书记李乐天等及随后到达这里的蔡会艾、陈丕显所率赣雨军区余部会合,后蔡会文被派往湘南,项、陈留在赣粤边坚持厂三年游击战争。

中国战争 中原大战

    1930年(民国十九年)3月至1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军同国民党西北军冯玉祥部、晋军阎锡山部等在山东、安徽、河南、湖北境内进行的战争。

    蒋为建立专制独裁统治,继1929年全国编遣会议后,又利用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排斥异己,扩充嫡系,引起阎、冯、李等人的不满。1月,蒋介石在消灭唐生智部以后,又将以阎锡山为首的晋军势力排挤出河南,造成蒋阎矛盾的尖锐化。从2月上旬起,蒋阎双方电报频繁,互相指责,阎通电要蒋下野,其“党人治党,国人治国”、建立“统一的党,整个的国”的主张,在地方实力派中引起广泛响应,因此,很快同西北军首领冯玉祥、桂军首领李宗仁等结成反蒋联盟,要同蒋介石决一高低。3月15日,原第2、第3、第4集团军50余名将领联名通电讨蒋,并推举阎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李和张学良为副总司令,刘骥为总参谋长。4月1日,阎锡山经原第2、第3、第4集团军将领57人提名,宣布就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就任副总司令,张学良则保持沉默。随后,成立于中华民国军总司令部,阎、冯、李、石(友三)、樊(钟秀)等部共约60万人组成5个方面军,将桂军编为第1方面军,西北军180多个团、近30万人编成第2方面军,晋军120多个团、约20万人编成第3的建国豫军编为第8方面军。各方面军按划分的路线,分别集结于许昌、郑州、新乡、顺德(今河北邢台)、衡水、归德(今河南商丘)、全县(今广西全州)等地,企图在河南境内陇海铁路(兰州…连云港)、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沿线取攻势防御,在津浦铁路(天津…浦口)沿线和湖南取攻势,得手后与蒋军决战,彻底消灭蒋军,推翻南京政府。蒋介石看到战争不可避免,早在2月16日就制定了“讨逆军作战计划”,先后调集约70万人组成4个军团和4个路军,分别集结于禹城、徐州、砀山、宿县(今宿州)、漯河、武汉、萍乡、衡阳、广州等地,企图以一部兵力于津浦铁路沿线先取守势,集中主力于陇海、平汉铁路沿线,先发制人,夺取联系各战场的交通战略要地归德、许昌,与阎、冯军主力决战;以武汉行营主任何应钦指挥的部队围歼李军。为调整部署和肃清后方的异己部队,于3月初开始了作战行动。首先在安徽灵璧将移防途中的第49师两个旅包围缴械,师长任应歧率师部和1个旅突出包围,向河南转移。中旬,为掩护驻开封的第3路军韩复榘部向山东移防,第2路军刘峙部向驻守商邱、宁陵的阎锡山第3方面军第5路孙殿英部发动进攻,孙部顽强抵抗后,于24日退守亳县。4月1日,蒋介石正式颁布了以韩复榘为总指挥的第1军团8个多师、以刘峙为总指挥的第2军团12个多师、以何成浚为总指挥的第3军团17个多师、以陈调元为总指挥的总预备军团的战斗序列,并将部队沿山东禹城、济宁、菏泽,安徽砀山、河南永城、安徽涡阳、太和,河南漯河、内乡,湖北襄阳之线部署。4月初,蒋军又将亲阎锡山的高桂滋部由山东莒县、诸城驱赶到了益都。在蒋军行动的同时,阎锡山为夺取德州、济南间的战略要地,于3月30日以部分兵力由德州向平原进攻,蒋军第55师稍事抵抗,即退到禹城。在豫西南和鄂西北,冯部第2方面军第6路张维玺部以一部兵力出紫荆关占淅川、均县,佯攻襄阳,主力攻占内乡。蒋军第17、第51、第53师企图合围张部于内乡以东,但张部行动迅速,在蒋军未形成合围以前,于4月11日到达鲁山、叶县的预定地区。至此,冯、阎联军沿平原、濮阳、兰封(今兰考)、许昌、叶县、鲁山之线部署完毕。5月11日,蒋军由平汉、陇海路沿线同时发动进攻,第3军团何成浚部虽一度占领临颍、强攻许昌,但到6月上旬就被反蒋的第2、第8方面军击溃,退到漯河以南;第2军团刘峙部沿陇海路向西进攻,逼迫晋军退守民权及其以南,但6月下旬遭冯、阎联军反击,被迫退守宁陵南北之线,双方展开拉锯战;第军团所属的第15路军和第26军攻占东明和考城(今兰考北部),不久也在第4方面军石友三部反攻下大败。5月21日,阎锡山乘蒋军主力被吸引在平汉、陇海线之机,指挥第2、第4路由鲁西北发起进攻,到6月下旬,把蒋军赶到高密以东、兖州以南。7月,蒋介石为扭转不利局面,决定改变作战方针,采取稳定平汉线,固守陇海线,集中兵力于津浦线的策略,首先击败晋军。8月上、中旬,蒋军重兵沿津浦线向北进攻,晋军由于兵力分散,无力抵挡,于8月14日全部退到黄河以北。下旬,蒋军全部集中于陇海、平汉线,并于9月初发动进攻,冯、阎两军节节败退。20日,东北军首领张学良奉蒋介石的命令率部入关,黄河以北的晋军全部向西溃退,陇海、平汉线的冯、阎部队更是一败不可收拾,许多部队倒戈投蒋。冯玉祥眼看败局已定,于10月23日通电下野,阎锡山也于11月4日宣布辞职,部队听候蒋介石编遣。

    点评:此战,历时半年有余,反蒋军各派由于各怀异志,保存实力,缺乏统一组织指挥而被击败。混战使双方官兵共伤亡30余万人,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

中国战争 遵义战役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2月,在四渡赤水战役中,中央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省遵义地区对国民党军的进攻战役。

    中央红军为避开川、滇两军的合击,由扎西(今威信)回师东进,二渡赤水,向兵力空虚的黔北地区前进。2月24日,红军占领桐梓县城,回师黔北。国民党军第二路军第4纵队司令、第25军军长王家烈见红军主力重返黔北,急调部队向娄山关增援,国民党军第二路军第l纵队第59、第93师也向遵义开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中央红军以红5军团(总指挥董振堂,政委李卓然)、红9军团(总指挥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在桐梓西北地区阻滞川军,集中主力夺取娄山关,再取遵义城,以争取主动。黔军杜肇华旅和第15团防守娄山关,企图凭险固守,掩护遵义,阻止红军前进。25日拂晓,红3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向娄山关疾进,先头部队第13团在红花园击溃黔军柏辉章部第6团,红军乘胜追击,歼其一部,进至娄山关以北地区。当晚,进攻娄山关的部队,以正面攻击和两翼迂回的战术,猛攻娄山关,经数小时激战,红13团攻占娄山关的制高点——点金山。26日,黔军约6个团组织多次反扑均被红军击退。接着,红1军团(总指挥林彪、政委聂荣臻)、红3军团主力分别从两翼向黔军后方黑神庙、板桥镇迂回,断其退路。黔军余部向遵义撤退。红1、红3军团发起追击,在遵义以北的董公寺、高坪、大桥、石子铺(今十字埔)地区击溃黔军6个团的阻拦,28日晨,红军重占遵义城。当天上午,红军与第59师主力和第93师1个团激战于遵义城南忠庄铺和老鸦山一带。黄昏时,红军全线反击,发起猛攻,红1军团乘夜幕之机从黔军防线插入吴奇伟在忠庄铺的指挥部。在红军的猛烈攻击下,吴奇伟丢下第59师、第93师残部约1个团,向滥板凳(今南北镇)方向撤退。红军追击到乌江边。吴奇伟弃甲曳兵,率先逃过乌江,立即下令砍断浮桥,把残部抛在江北,成了红军的俘虏。王家烈向打鼓新场(今金沙)撤逃。留在老鸦山地区的第59师,被迫转入防御。黄昏时,红军干部团从正面投入战斗,红1军团一部从红花岗迂回攻击,红3军团全力反击。第59师向西南方向溃败,大部被歼。至此,遵义战役结束。

    点评:是战,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师、8个团,毙伤2400余人,俘虏近3000人,取得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中国战争 涿州战役

    1927年(民国十六年)9月至1928年1月,京汉、京绥路战役中,国民革命军北方军(原晋军)在河北涿州地区对奉军进行的城市防御作战。

    9月,国民革命军北方军总司令阎锡山为策应北伐,夺取(北)京、(天)津,率所部主力北出大同;东出娘子关,分别沿京绥路(北京至绥远)、京汉路(北京至汉口)向奉军发起进攻。为截断京汉铁路间奉军的联络,以配合主力作战,其第6军第4师在师长傅作义率领下,于l0月5日由蔚县出发,以袁庆增团为先遣支队,轻装急进,深入奉军腹地,奇袭涿州。袁庆增团于11日突入城内,经一昼夜巷战,击败奉军王以哲卫队旅1个团,完全占领涿州城及涿州火车站。14日,傅作义率师主力进驻涿州。时沿京汉、京绥路进攻的北方军已被奉军击败。阎军主力纷纷退守山西,致使傅部孤守涿州城。傅作义只好令部署赶修工事,固守待援,令4个营担任守城任务;师主力守备城外各要点。15日,奉军以3个师的兵力反攻涿州,激战两日被击退。在奉军的猛烈攻击下,守军死伤惨重。战至17日,傅作义为节约兵力,将城外兵力撤入城内,作持久战的准备。奉军为攻克涿州,调集万福麟军及野炮、重炮各1个团,工兵3个营,在月余时间内发动数次总攻,并用飞机轰炸,装甲车冲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