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先后增援。双方激战至29日,冯玉祥判断直鲁军兵力已展开,遂命全军于翌日全线出击。30日拂晓,韩复渠、石友三部击破吕屯、田康、固集一线。直鲁军方永昌、程国瑞、张敬尧各部向东溃退。至11月2日,国民联军孙良诚部占领内黄;石友三部占领李坝集;韩复渠军占领柳河。直鲁军褚玉璞、刘志陆、潘鸿钧等部向曹县、定陶方面退却。围攻归德的直鲁军袁家骥部也被国民联军内外夹击,于5日大部被歼。是役,国民联军俘直鲁军3万余人,缴铁甲车5列、枪2万余支、炮40余门。
中国战争 第二次兰封战役
1927年(民国十六年)11月,在北伐战争中,国民联军在河南兰封(今兰考)地区对直鲁联军的反攻作战。
第一次兰封战役后,国民联军总司令冯玉祥,鉴于何应钦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1路军尚未开始向蚌埠进攻,而当面直鲁军仅其左路损失较重,豫北方面直鲁军已攻陷汤阴、卫辉、淇县,遂率部退回兰封,以第3、第4、第5军及鹿钟麟、郑大章部配置于兰封、杞县、太康一线;刘镇华部集结考城;韩复渠军的1个师开赴黄河北岸,另两个师置于郑州;孙连仲军2个师开赴黄河北岸;刘汝明军从陕西省大荔调开封。直鲁军得山东方面增援后,分三路西进。其右路刘志陆、潘鸿钧及姜明玉等军攻势最猛,于19日攻陷考城,续攻爪营。但中、左两路,23日还滞留在野鸡岗、睢县以东。时南京政府北伐军第1路军已攻克蚌埠,国民联军遂于24日全线反攻。孙良诚率第3、第4军及骑兵第2师,与刘镇华部协同击溃直鲁军右路,并将其包围、压缩于考城,至26日击毙其军长潘鸿钧,俘2万余人,缴枪万余支;第3军进攻单县、菏泽;第4军进攻曹县,俘3000余人;韩复渠率第6、第5军与直鲁军徐源泉、王栋等部在柳河附近遭遇,激战至26日,将其击破,俘获4000余人;鹿钟麟部击破直鲁军左路后,于27日攻占归德(今商丘),12月1日攻占虞城。第二次兰封战役结束。
中国战争 东征战役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2月至5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山西省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的进攻战役。
当时红军的战略方针,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指导下,把国内革命战争同民族革命战争结合起来。红军的作战目标是向陕甘苏区的东面发展,以打通抗日路线和巩固、扩大现有苏区。为此,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红一方面军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实行东征,首先向山西和绥远进军,并逐步向接近抗日前线的华北广大地区发展,以便与日军作战;同时,留少数部队和游击队保卫抗日战略后方陕甘苏区。
2月18日,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政治委员毛泽东下达了东征的作战命令。20日,各部队开始渡河战斗,21日拂晓,渡河部队占领了三交镇,歼灭守军一部,22日占领留誉镇。至23日,红军全部渡河并控制辛关至三交镇之间的各渡口,向东延伸35公里、横宽50余公里的地区,接着围攻石楼城。方面军主力在留誉镇及其以南稍事休整,准备迎接新的战斗。
这时,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急忙调兵遣将,组织部分兵力向红军反击。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主力东进,在关上村全歼晋绥军1个旅部和两个团,俘约500余人,缴枪300余支(挺)、火炮6门。红15军团(总指挥徐海东、政委程子华)在石楼地区打败晋绥军的进攻。红军控制了石楼、中阳、孝义、隰县之间的广大地区,红军在河东初步站稳了脚根。
这时,阎锡山一面急电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求援,一面调集可机动的部队编成4个纵队,从南、东、北三面向红军反击。红军以一部兵力分别在石口、关上钳制晋绥军第1、第4纵队,集中主力对付兑久峪地区的两个纵队共3个师、1个炮兵旅总计14个团的进攻,经过红军两军团主力的奋击,毙伤晋绥军两个团。期间,红28军(军长刘志丹、政委宋任穷)进占陕北吴堡等地,恢复了部分被占苏区。
3月中旬,进入山西的蒋介石部队,行动谨慎,晋绥军4个纵队再次向石楼方向反击时,红一方面军鉴于晋南和晋西北守军兵力薄弱,决定分兵南下北上作战。红1军团和红81师主力为右路军,于19日南下,占领霍县至侯马间广大地区,并破坏同蒲铁路(大同至风陵渡)150公里,消灭晋绥军和民团各一部,扩大红军3000余人,筹资7万余元;红15军团主力为左路军,于18日沿汾河北上,袭击文水、交城,并向太原佯攻,随后向晋西北的娄烦、岚县挺进,在兴县曹家坡地区歼晋绥军两个营又1个连;另以少数部队组成中路军,钳制晋绥军在石楼、中阳、午城、孝义和隰县等地区的第1、第2、第3、第4纵队的进攻。
红军分兵南下北上之后,蒋军3个师集结在同蒲铁路南段和晋东南地区,阻止红军向晋东南发展;另5个师编成3个纵队会同晋绥军4个纵队向红军进攻,企图围歼红军于黄河以东地区。同时,蒋介石还命令东北军向陕甘苏区进攻。红一方面军右路军和左路军立即从南北两线向中路军靠拢,集中兵力准备歼击国民党军。4月初,右路军向西北转移,15日克吉县城,俘守军300余人,接着夺占平渡关至清水关各渡口,21日主力进至大宁以北。左路军(含入晋的红28军)向南转移,在金罗镇、师庄、三角庄等地共歼晋绥军1个团又1个多营,并击溃一部,14日进至大麦郊等地。4月下旬,红军各部靠拢后,阎锡山以7个纵队跟踪围攻,企图压迫红军于黄河东岸狭小地区消灭之。红军为避免不利的决战,向西撤退,5月2日至5日,西渡黄河回到苏区,5月5日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
点评:此战,红军共歼国民党军7个团,俘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4000余支(挺),扩大红军约8000人,筹款30余万元,并在山西20余县开展群众工作,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扩大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推动抗日运动发展,巩固和发展了陕甘苏区。
中国战争 东北抗联游击战争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1月至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黑龙江、吉林、辽宁3省和内蒙东部地区反抗日军侵略的作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由于国民党政府推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在几天内就占领了沈阳、长春、吉林等大城市,接着侵占了中国东北大部分领土。为了抵抗日军侵略,中国共产党号召人民起来抗日。东北人民和东北军部分爱国将士组成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武装,统称东北抗日义勇军,在东北各地抵抗日军的进攻(参见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作战)。中共满洲(今东北三省)省委员会首先动员共产党员和广大群众参加抗日义勇军。1932年1月开始组建自己直接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日作战,到1933年,已组成10余支抗日游击队,在黑龙江省巴彦、汤原、吉林省珠河(今尚志)、宁安、密山、饶河(四县今属黑龙江省)、珲春、汪清、延吉(今龙井)、和龙、盘石、辽宁省海龙、安图(今均属吉林省)等地开展游击活动。主要领导人有杨靖宇、赵尚志、童长荣、夏云杰等。中共满洲省委还派周保中、李延禄等共产党员到东北义勇军中进行工作。1933年1月,中共中央提出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和同其他军队共同抗日的方针后,各游击队开始和抗日义勇军、抗日山林队共同作战,部队得到迅速发展,相继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到1936年春,相继成立6个军:第1军,军长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第2军,军长王德泰,政治委员魏拯民;第3军,军长赵尚志,政治部主任冯仲云;第4军(东北抗日同盟军),军长李延禄,政治部主任何忠国;第5军(东北反日联合军),军长周保中,政治部主任胡仁;第6军,军长夏云杰,政治部主任张寿(即李兆麟)。第1、第2军活动于南满和东满地区;第4、第5军活动于吉东地区;第3、第6军活动于北满地区。各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军。人民革命军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斗争,粉碎了日伪军多次讨伐,歼灭大量日伪军,发展到万余人,扩大了游击根据地。1936年2月,东北人民革命军陆续改为东北抗日联军。将原来的6个军依次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至第6军,以后又组建了第7至第11军。第7军,军长陈荣久,政治部主任郑鲁岩,活动于饶河、虎林、抚远地区;第8军军长谢文东,政治部主任刘曙华,活动于依兰、方正、勃利地区;第9军,军长李华堂,政治部主任王克仁,活动于勃利、依兰地区;第10军,军长汪亚臣,政治部主任侯启刚,活动于五常、舒兰地区;第11军,军长祁致中,政治部主任金政国,活动于桦川、富锦地区。到1937年底,东北抗日联军发展3万余人,在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70余县的范围内展开积极作战,相继进行子莲花泡、兴山镇、舒乐河、大蒲柴河、哈达河、抚松、西关街、佛山、冰趟子、依兰、汤原、五道岗、辉南等许多重要战斗和反讨伐作战,牵制日军数十万人的兵力。从1938年下半年开始,日伪军集结重兵对各抗日游击区进行大讨伐,此间,谢文东、李华堂、郑鲁岩相继叛变。抗日联军在斗争极端残酷,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继续坚持斗争。抗联各军先后组成了第1、第2路军和第3路军,但因兵力过于分散,无力粉碎日伪军的进攻,被迫进行远征,部队受到巨大损失,除新开辟的黑龙江、嫩江平原游击区外,各军原有的游击根据地和深山中的密营先后丧失,处境极端困难,到1942年初,大部斗争受挫,各部除留下若干小部队坚持斗争外,其余部队先后退入苏联境内整训。
点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进行了长达13年多的斗争,历战斗数千次,从1931年至1945年8月,共致日本关东军死、伤、病17。82万人,伪军警死伤则是日军的数倍。其艰苦的斗争条件,远远大于为红军长征之时。抗日联军阵亡的有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李光宇、夏云杰、李学福、陈荣久、汪亚臣、祁致中等3万余人,还涌现出“甘将热血沃中华”的著名女战斗英雄赵一曼。抗日联军的斗争,对全国抗战起到了战略上的配合作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光辉的业绩和前仆后继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中国战争 东北抗日义勇军对日作战
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至1933年春,中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一部抗日军民组建的东北抗日武装反抗日军侵略的一系列战斗。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继续扩大侵略战争,企图一举占领东北全境,作为进攻中国全境的基地。在日军的疯狂进攻面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采取完全不抵抗政策,把东北三省大好河山拱手送给日本侵略者。东北三省军民和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的影响下,在北平(今北京)组成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倡议组成义勇军对日作战;东北军部分将领黄显声、李杜、冯占海、马占山、苏炳文等和中下级军官唐聚五、高文斌等拒绝执行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命令,先后在辽西、辽东、辽北蒙边、吉林、黑龙江各地组成各种名义的义勇军、自卫军和救国军(通称义勇军),开展抗日斗争;绿林首领张海天、高鹏振、宫长海、李海青等率部走上抗日战场;早先被裹胁编入伪军的王德林、田霖等部也相继率部起义,重新举起抗日旗帜,对日作战;原东北地方当局的部分下级官员、爱国知识分子、开明人士邓铁梅、苗可秀、王风阁、包景华等也四处奔走,组织武装,奔向抗日战场;民间武装组织大刀会、红枪会也纷纷揭杆而起,参加各地义勇军的对日战斗。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积极参加义勇军的组织领导工作,派遣周保中、李延禄等大批党员骨干参加义勇军的战斗。各地义勇军的斗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1931年9月至1932年3月的组织阶段,主要进行嫩江桥抗战(参见江桥抗战)、锦县、哈尔滨、方正保卫战和镜泊湖连环战。东北抗日义勇军发展到近20万。1932年3月至10月的大发展阶段,义勇军发展到50余万人,遍及东北三省102余县,先后进行了哈尔滨、齐齐哈尔、敦化、宁安、扶余、海城、沈阳、沈海铁路等反击战、破击战或其他一些样式的战斗。1932年冬以后为反讨伐阶段,义勇军在日军采用逐次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针进行讨伐下,由高潮走到低潮,最后失败。
点评:义勇军在战斗中牵制了十数万日军和伪军,给日伪军以巨大打击。据日方公布的数字,1931年10月到1933年2月的l7个月中,义勇军平均每月反讨伐150余次,1年半中共击毙伤日军将校官兵以下6875人,被消灭的伪军则更多。义勇军自己也遭到巨大损失,总计战死、病死和冻饿而死5万余人,负伤8万余人,溃散7万余人,退入苏联境内3万余人,退到热河(今内蒙古、辽宁、河北边区)3万余人,留在当地坚持斗争的4万余人大部伤亡,一部分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吸收、改编,一部分溃散和投降日军。义勇军由于得不到国民党政府支援,本身组织松散不统一、部队装备低劣以及战略战术上的失误而失败,但它打响了抗日战争的第一枪。
中国战争 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反围剿
1930年(民国十九年)11月至1931年1月,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在湖北、河南、安徽3省边界地区粉碎国民党军围剿的作战。
1930年11月上旬,国民党武汉行营调集6个师另1个旅的兵力,在鄂豫皖边区绥靖督办李呜钟指挥下,组织对鄂豫皖苏区第一次大规模围剿。红1军未悉国民党军围剿意图,正由河南罗山地区南下,准备向长江沿岸发展,打通与蕲(春)、黄(梅)、广(济)苏区红军第15军的联系。中旬,红l军进攻湖北姚家集、黄安(今红安)未克,下旬,奔袭谢店、新洲,歼国民党军第13师1个营和第26师第2混成旅。其后,红1军转兵但店休整。红1军的作战行动,打乱了国民党军的围剿部署。12月初,国民党军调集兵力,准备于新洲地区夹击红军。但红1军已东进皖西,国民党夹击红军的计划落空。上旬,国民党军兵力增至8个师又3个旅近10万人,对鄂豫皖苏区大举进攻。这时,国民党军已进占皖西地区的主要城镇,其进攻的重点置于鄂豫边地区。至12月12日,国民党军第44师先后进占黄安、河口镇。面对国民党军的进攻,以曾中生为书记兼主席的中国共产党鄂豫皖临时特别委员会和临时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约有300余支枪的地方武装和约2万人的红色补充军,以广泛的游击行动,牵制、袭扰、打击国民党军。此时,原在蕲、黄、广苏区的红15军经皖西、豫南转战至黄安、麻城地区,随即投入反围剿作战。16日,红15军攻占河口镇,歼国民党军一部,接着在七里坪对国民党军第30、第3l师实施阻击,予其一定杀伤后,转向外线作战,而红军地方武装则继续在内线袭扰国民党军。同时,红1军在皖西发起攻势,12月中旬在金家寨、苏家埠、韩摆渡等地歼国民党军第46师3个营,并一度兵围六安、霍山,收复皖西苏区大部失地。国民党军急忙增兵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