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 第2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加紧侵华,而且不断策划瓜分中国。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中国北方兴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1900年夏,京、津地区义和团的声势尤为浩大,引起列强恐惧。4月6日,英。法、德、美等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限令于短期内将义和团“剿除净灭”。5月底6月初,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八国又借口保护使馆和租界,陆续派军队进入北京、天津,各国军舰则集结于大沽口外,伺机进犯。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使得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集团对义和团的态度发生转变,企图“用拳灭洋”,以维护其统治地位。慈禧任命支持义和团的端王载漪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并调董福祥部武卫后军入京,配合义和团行动。6月10日,驻天津租界的八国联军2000余人在英国海军中将西摩率领下,分批乘火车向北京进犯,揭开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序幕。侵略军在廊坊(参见廊房之战)、落垡、杨村等地遭到义和团与清军的阻击围攻,死伤惨重,被迫败回天津。正当西摩联军受阻于廊坊地区时,17日,联军以水陆夹攻战术突袭天津大沽炮台。天津镇总兵罗荣光率部顽强抵御,因兵力薄弱,腹背受敌,炮台相继失守。21日,清政府正式向列强宣战。清军在直隶(约今河北)、京津地区共有兵力11。3万人。联军攻占大沽前,在天津租界有军队3000余人,在北京使馆区有军队和由教士、教民组成的义勇队600余人。攻占大沽后,联军不断增兵,最多时兵力达12。8万余人。列强为集中兵力对付北方的义和团和清军,并维护其在南方各省的利益,拉拢东南各省督抚实行所谓“互保”,从而使清政府的宣战谕旨在南方数省不能贯彻实施,分散了抗击侵略军的力量。在联军攻占大沽炮台的当日,天津军民开始向盘踞在紫竹林租界和老龙头车站的联军发起进攻。清军与义和团在兵力上占绝对优势,但缺乏统一的作战计划,进攻多限于炮击和袭扰,以致失去有利战机。联军由于兵力有限,只得分区防守,以图自保。6月底7月初,双方都增兵天津,联军增至近万人,清军增至2。4万人,另有义和团数万人。7月5日,直隶总督裕禄决定对租界联军实施三面进攻,以浙江提督马玉昆部武卫左军和曹福田部义和团由北面进攻老龙头车站和租界;罗荣光部淮军、总兵何永盛部练军及张德成部义和团从西面进攻租界;直隶提督聂士成部武卫前军从南面进攻租界。经数日激战,清军、义和团虽取得一定战果,但均未攻占预定目标。9日,联军向租界西南发起反击,聂士成在八里台督战阵亡。联军乘势攻占南机器局,后又退回租界。12日,联军在大批援军抵达后由防御转入进攻,13日,一部攻至天津东北城下,14日,另一部由南门攻入城中,天津陷落。

    天津失陷后,清政府一面令从天津撤离的部队在北仓、杨村等地设防,一面调派其他部队增强北京及附近地区的防御。京津间清军兵力不下10万人。联军占天津后,决定集中兵力先攻占北运河两岸各战略要点,最后夺取北京。8月4日,1.8万联军沿北运河两岸北犯。5日至12日,连占北仓、杨村、河西务、通州(今通县)等地。13日由通州出发,分路进攻北京。时守城清军有六七万人,但没有统一部署和指挥,外不设兵阻击,内不构筑工事,以致广渠门、东便门、东直门、安定门、朝阳门于14日相继失守,联军攻入城内。15日至16日,城内清军大部溃散,仅部分爱国官兵和义和团坚持作战。15日晨,慈禧携光绪帝出西华门、德胜门,逃往山西。17日,联军占领北京全城,杀烧抢掠,无所不为。在天津军民与联军激战时,清政府即开始谋求与列强议和。8月7日,以新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负责和议事宜。北京失陷后,27日又令庆亲王奕勖立即回京,与李鸿章会同办理和局。联军侵占北京后,为胁迫清政府无条件满足其侵略要求,又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四面出击,至1901年3月,先后侵占了南至正定,北至张家口,东至山海关,西至娘子关的大片中国领土。9月7日,清政府被迫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奥及荷、比、西等11国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从此,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更加严重。

中国战争 灞桥之战

    1867年1月23日(清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在捻军起义中,西捻军在陕西西安城东灞桥镇伏击清军的一次著名战斗。

    高楼寨之战后,捻军继续流动作战,在山东、安徽、河南的广大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清政府命曾国藩部署镇压捻军。曾国藩先后实施“以静制动”、“聚兵防河”的作战方针,都归于破产。1866年12月7日,清政府改任李鸿章为钦差大臣,节制湘淮各军,负责镇压捻军起义。捻军方面虽然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长时间不停顿地流动作战,使部队得不到必要的休整和补充,同时又得不到任何友军的支援,战略上的被动局面日益严重。捻军领袖赖文光等深感“独立难支,孤军难立”,试图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于是在1866年10月决定将捻军一分为二,由张宗禹、张禹爵、邱远才等率部分捻军西进陕甘,联络陕甘回民起义军,以为犄角之势,是为西捻军。由赖文光、任化邦、李允等率部分捻军留在中原地区,与敌周旋,是为东捻军。

    西捻军约有3万余人。在张宗禹等的率领下,1866年10月由豫东经许州、洛阳、陕州(今三门峡市西)、阌乡(今灵宝西北),于11月9日进入陕西华阴县境。署理陕西巡抚刘蓉当时正率1。4万湘军在陕甘交界处堵击回民起义军,在得知捻军入陕后,感到形势严重,请求清政府速派援兵。但左宗棠(刚被任命为陕甘总督)借口筹备粮饷,停兵湖北,踌躇不前。清军援军难以很快入陕,为西捻军的作战行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西捻军进入华阴后,立即西进华州(今华县)、渭南。刘蓉不得不将所部东调,对付捻军。11月14日,提督刘厚基率兵3000人由渭南东进,在赤水镇与捻军遭遇,一触即溃,败退渭南。25日,知府唐炯指挥湘军各营,分兵三路再次发动进攻。捻军于华州敖水东面的树林里设伏,大败湘军,歼敌近千人。

    初战获胜后,西捻军乘胜西进,于12月14日进抵西安东面的灞桥镇。然后折向东南,占领蓝田县的泄湖、蓝桥等地。为了调动西安清军,后又佯趋商州(今商县)、雒南(今洛南)。待清军东向追击,捻军又北走渭南,并虚造东攻潼关之势。当湘军北上堵截时,捻军又迅速西进,摆出攻打西安的架势,并在灞桥十里坡周围村庄设下伏兵,布好伏击圈,等待敌军到来。

    1867年1月23日,湘军追至临潼东北的新丰镇。捻军派出少数部队诱敌,与湘军且战且退,将湘军诱至十里坡。记名提督杨得胜、总兵萧德扬、提督刘厚基、道员黄鼎等部敌军相继进入伏击圈。捻军诱敌部队立即回马反击,伏军步队从两旁村堡杀出,马队从两翼包抄,将湘军团团包围,湘军阵势大乱。时值风雪弥漫,湘军士卒因连日奔走,疲惫不堪,冻饿交加,士气低落,无心作战,火药又被雨雪浇湿,不能点放。捻军则士气高昂,勇猛冲杀,与湘军展开白刃格斗。半日之内,连斩总兵萧德扬、提督杨得胜、萧集山、萧长清、布政使衔候补道萧德纲等湘军将领,歼灭敌军3000余人,收降数千人,取得了入陕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

    点评:此战,西捻军始终掌握着战场上的主动权。先是运用流动战术,主动出击,调动敌人,诱敌追击,使敌人疲惫不堪;然后是选择有利战场,预设埋伏,将敌诱至伏击圈,步骑协同,将敌包围;最后通过白刃格斗大获全胜。湘军方面则盲目追击,处处被动,被捻军牵着鼻子走,战斗力被拖垮,最后陷入重围,大败于十里坡,从而取得入陕以来的一次大胜仗。刘蓉也因此被革职回籍。

中国战争 白朗农民起义

    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至1914年(民国三年)8月,白朗在河南宝丰领导河南农民起义。

    清朝末年,河南连年荒旱,民不聊生。1911年宝丰、鲁山地区遭大雹灾,农业歉收,农民更加无法生存,出现了“千百成群,揭竿起事”的局势。宝丰大刘村人白朗于是年10月,组织二三十人的武装组织,公开举义,在宝丰、鲁山、叶县、禹州、舞阳等地农村往来游击,袭击地方官府和地主武装,打富济贫,深受群众拥护,一年间队伍发展到二三千人。1913年5月底6月初,起义军在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鼓动和影响下,分兵两路向外发展。一路由高鑫、宋一眼率数百人,在叶县、襄城、许昌一带活动;白朗率主力2000余人南下唐县(今唐河)、泌阳一带,5月31日攻克唐县,旋即返回鲁山,6月“日奇袭攻取禹州城。之后又率军向西南方向发展,在豫西南和鄂北边境20多个州县辗转作战,采取灵活机动,避实击虚的战法,袭卢氏、破淅川、据枣阳、取宝丰,半年之内,攻破10多个城镇,队伍发展到近万人,并打出“中华民国抚(扶)汉讨袁军”旗号,给北洋政府和豫鄂地方军以沉重打击。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积极复辟帝制,加紧对起义军进行镇压。11月,北洋政府调集军队3万多人,企图把白朗起义军围歼于豫西南地区。为打破“围剿”,白朗率主力于是年底跳出包围圈,挺进京汉铁路以东,先后攻克豫东南的光山、光州(今潢川)、商城和皖西六安,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第一次“围剿”。起义军进据皖西后,北洋政府又调集军队2万多人进行“围剿”,企图把起义军围歼于霍丘、霍山、叶家集之间。白朗起义军声东击西,先克霍山,南攻英山,转北向西,突破重围,从信阳南部进取湖北老河口,又一次打破了北洋政府的“围剿”。起义军发展至2万多人,达到了最兴盛的时期。面对起义军的节节胜利,袁世凯决定对起义军发动更大规模的“围剿”,遂命北洋政府陆军总长段祺瑞兼河南都督,赴信阳“督剿”。当段祺瑞调兵部署,计划进行八路“兜剿”之际,起义军做出了西征陕甘、伺机入川的决策。其时,起义军改称“公民讨贼军”,提出“驱走袁世凯”,“设立完美政府”的奋斗目标。1914年3月17日,起义军由荆紫关分路西进陕西。袁世凯先后调动北洋军和豫、鄂、陕、甘、川等省20万大军围追堵截。起义军29日攻占镇安,欲南下入川受阻,遂北出秦岭,渡渭水,连破渭北7州县,4月底由陕甘边境固关进入甘肃。5月4日破秦州(今天水)后,取道徽县入川,被川军所阻。转西破阶州(今武都),拟从碧口入川,又受阻。折向西北破岷州(今岷县)、洮州(今临潭东),引起当地藏民和回民的反抗,在北洋政府军围追下陷入危困境地。白朗在众意难违的情况下,决定东返河南,经连续苦战,突破岷洮、宝鸡、荆紫关三道防线,于6月底到达豫西地区。返豫后,队伍难以控制,由大小杆头带领各自返乡,被袁军各个击破。8月3日,白朗率余部在三里寨战斗中阵亡,起义最后失败。

    点评:白朗起义历时3年,转战5省,攻破40个州县,沉重打击了袁世凯的反动统治,配合和鼓舞了南方革命党人的反袁斗争。

中国战争 楚雄之战

    1860年(清咸丰十年)5月至6月,在云南回民起义中,义军击败清军,夺取楚雄府城的攻坚作战。

    滇西回民起义军在大理建立政权之后,力量逐渐壮大,多次击败清军和团练的进攻。1860年1月,新任云贵总督张亮基奏请以总兵褚克昌署理云南提督,办理滇西军务。褚克昌分兵一部进攻起义军占据的姚州(今姚安)、大姚等地,自率主力由镇南(今南华)西进。面对清军的大举进攻,杜文秀致书激江(今澄江)滇东、滇南回民起义首领马德新,请求派兵支援,以切断褚克昌部的后路,并造成东西夹击之势。马德新派马如龙等率部西援。1860年4月底,滇东、滇南回民起义军万余人,由南安州(今双柏北)直逼楚雄。5月3日,攻克广通(今禄丰境)。5日,于广通西南回镫关大败楚雄援军,8日又于小腰站歼灭楚雄清军千余人。21日,包围了楚雄府城。楚雄知府杨觐一日数次向褚克昌告急。褚克昌无兵可派,只得尽撤镇南大营清军赴援。6月4日,褚克昌亲抵楚雄督战。马如龙等指挥起义军日夜攻城,于11日在城西北角用地雷轰塌城墙数丈,突入城内。清军一部投降,大部被歼。知府杨觐、副将庆连等被击毙,褚克昌逃往镇南。

    点评:此战,起义军一举攻克楚雄府城,不仅切断了进攻滇西回民起义军的褚克昌所部清军的后路,而且由于褚部官兵的父母妻子多寓居楚雄,以致引起该部官兵军心动摇,无意作战,为尔后将其全歼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战争 大成国起义

    1854年(清咸丰四年)6月至1864年(清同治三年)5月,两广天地会领导的反抗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武装起义。

    鸦片战争,随着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广东、广西地区越来越多的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小商贩、船民、无业游民等加入天地会组织,走上。反清斗争的道路。在太平天国节节胜利的鼓舞下,从1854年6月开始,何六、陈开、李文茂等领导广州地区的天地会众相继起义。起义风暴迅速席卷广东全省,数月之内攻克府州县城数十座,队伍发展到数十万人。起义军以反清复明为政治口号,号召全国志士仁人同举义旗,推翻清朝政府。但各部起义军没有牢固的军事联盟,也未形成统一的领导核心,加上缺乏作战经验,起义不久即多被清军各个击破。仅陈开、李文茂领导的起义军,在久攻广州不克、各地起义军遭血腥镇压的情况下,毅然实行战略转移,于1855年5月下旬溯西江而上,向清朝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广西进军。9月27日,攻占广西浔州府城(今桂平),建立“大成国”,改元“洪德”,改浔州为秀京,并蓄发易服,颁布法规,分官设守,开炉铸钱,积极进行政权建设。此后,大成国成为广西天地会起义的中心。广西巡抚劳崇光鉴于广西兵单粮缺,只得消极防守,起义军便乘机发展。10月初,李文茂、梁培友率部攻克贵县(今贵港市),当地起义军首领黄全义、黄鼎凤和活动于横州(今横县)、永淳(今峦城)一带的李文彩率部参加大成国起义军。至1856年10月,起义军已攻克武宣、平南等地,初步开辟了以浔州为中心的根据地。同月,陈开分封诸王:李文茂为平靖王兼陆路总管,梁培友为平东王兼水路总管,区润为平西王,梁昌为定北王。陈开自称镇南王,后改称平浔王。随后李文茂率部北攻柳州,梁培友率部东攻梧州,区润、梁昌率部向西发展,进一步扩大根据地。11月,李文茂率部由象州北攻柳州,12日占领城外要隘,完成了对柳州城的包围。劳崇光急忙调兵增援。起义军一面阻援,一面加紧攻城。1857年3月15日攻占柳州。接着又连克柳城、罗城、庆远(今宜山)、融县(今融水),控制了柳州、庆远二府所属州县,打通了与贵州苗民起义军联系的通道。与此同时,梁昌、区润等率部西进,于同年2月克永淳,4月下横州,5月溯邕江往攻南宁。守军弃城逃走,起义军不战而得该城。梁培友拟肃清平南团练后再东攻梧州,不幸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