诙仁梗ㄏ姐⒃荩毋荩窀仕嚆ū保┮α钛月时5000到达京师。当时阴雨天寒,士兵多携带子弟前来,希望得到赏赐后交子弟携回赡家养口。但是,到京师未得到丝毫赏赐,便向长安以东潼关开拔。德宗下诏犒师,食物却是糙米霉菜,因而军士哗变,鼓噪而还。德宗仓皇出奔奉天(今陕西乾县)。泾原兵众进占长安城后,推朱泚为王,反官留京师的,多被任用。朱泚继而称大秦皇帝,改元应天,以朱滔为皇太弟,姚令言为侍中。当时,唐廷的中央军队正在攻打魏博,闻变后由李怀光、李晟率师还救长安。朱泚率军从京城进逼奉天,幸亏唐将浑⒑苇劦嚷示φ剑攀怪炀衿艽臁@罨彻饩现粒苤炀阱⑷ń裆挛骼袢保炀嘶爻ぐ玻钐熘私狻;彻庖蚧ぜ萦泄Γ晕伦诨嵴偌罱蛟紫嗦降淖枘樱焐肆司拥幕ぜ萸楦小@罨彻饽硕俦贡恚钡降伦诓坏靡呀奖嶂穑彻馊圆桓市荩途萄舨唤涤胫鞗佅嗤ㄗ急改毕钐臁5伦诩泵μ拥胶褐校ń裆挛髂现O兀C娑苑蛴当菩鄣睦Ь郑伦诓捎贸悸疥薜募撇撸纶饷饫钕A摇⑻镌谩⑼跷淇 ⒗钅傻热酥铮敌蟹只呓猓┒拦铝⒅鞗伈簧猓徊⒚獬婺扒⑺凹浼艿瓤辆柙铀埃∶裥摹6源虻母唬虿扇》彩怯祷ぬ仆⒌奈蘼鬯迫ǘ加枰猿腥希倨洹拔牙锒贰薄U暝辏786年),李希烈所占土地,先后被唐军收复。希烈被其大将陈仙奇毒杀,唐廷便任陈为淮西节度使。不久,陈又被淮西兵马使吴少诚所杀,唐廷又下诏以少诚为淮西留后。德宗自从逃亡奉天后,对藩镇采取姑息政策。当时全国藩镇共有40余处,布列四方,大的辖有十州之地,小的也辖三四州,大都在半独立的状态之中。贞元十四年(798年),吴少诚于淮西举兵,侵掠邻州,唐廷讨之不力,结果又赦免其罪。从此,藩镇的气势又甚嚣尘上。
唐元和元年(806年)至十五年(820年),是唐宪宗李纯“中兴”的盛世。“元和之治”的最大成就便是削平若干抗命的藩镇,如西川、镇海、淮西、河北诸镇,使全国至少在名义上复归于唐廷的直接管辖(参见唐宪宗削藩之战)。宪宗初立,便采纳宰相杜黄裳的意见,首先讨伐抗命的西川节度副使刘闢,连败刘军,进克成都(参见唐平刘闢叛乱成都之战)。同年(806年),夏绥(治夏州,今陕西靖边县白城子)留后杨惠琳,抗不移交节度使权,唐廷又讨斩之,唐中央声威大振。元和二年(807年),镇海(治润州,今江苏镇江市),节度使李锜又反,唐廷命淮南节度使王锷率军进讨擒斩之,以其家财充浙西百姓租赋。元和十年至十二年(815年至817年),唐廷讨伐淮西之役,是削藩最艰苦的战斗。此役之前,唐廷曾于元和四至五年(809年至810年)讨伐成德的王承宗,因未获胜而予以宽待;随后淮西乱起,王又叛变。经唐廷征讨,稍为安定。元和十三年(818年),王承宗病死,其弟承元摄于唐廷军威,不敢继为留后,上表归降。淮西节度使辖区仅有今河南省东部的申、光、蔡三州,地盘虽小,但是安史之乱后降将李忠臣长期作节度使,其后李希烈、吴少诚等人长期割据,该区与中央情感疏远,成见很深。唐廷调用16镇的兵力,以三年的时间,才得平定。元和十四年(819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及其二子被其部将刘悟杀害。刘将师道父子首级送唐廷。唐廷将其辖区分为三镇,从李正己以来割据54年的淄青节度使才重新听命于中央。在河北诸镇中,魏博节度使田兴对唐廷的忠诚,是绝无仅有的。田兴是田承嗣之侄。元和七年(812年)掌握魏博大权后,不顾其他镇屡次阻挠,坚持亲附中央。田兴本人入朝留住京,又命兄弟子侄在中央任职,以防他们继袭节度使与中央对抗。卢龙节度使刘济,在德宗时恭顺中央。宪宗时又因征讨王承宗建功。元和五年(810年),刘济子刘总杀父自领军务。唐廷不知底细,任刘总为节度使。刘总对中央阳奉阴违,与吴元济、李师道和王承宗等人暗中勾结。吴、李、王相继死后,刘总失掉支援,上疏唐廷,接受中央号令。总之,到元和十三年(818年),全国所有藩镇,至少在名义上都服从中央,这是“元和之治”的最高峰。此后,宪宗便荒怠国事,耽于池台馆宇的营建。后又迷信求长生,乱支国库,错杀无辜。元和十五年(820年),宪宗被宦臣陈弘志杀害。河北三镇(卢龙、成德、魏博)又乱,一直到唐廷灭亡也没有把它们收复。
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宣武节度使张宏靖接替刘总为卢龙节度使。宏靖不善抚众,酿成军乱,卢龙将士囚禁宏靖而迎立朱滔之孙朱克融为留后,卢龙再次与唐中央对立。同年,成德王庭凑作乱,勾结牙兵杀田兴,自称留后,并表求封任;唐廷不许,发兵征讨。不久又委派卢龙留后朱克融为节度使以分王之势,但因进战无功,不得已于长庆二年(822年)任命庭湊为节度使。当王庭凑叛乱时,魏博节度使李愬正谋出兵,由于突染重病而未果。唐廷乃起用田兴之子田布为魏博节度使,并命其分兵讨伐王庭凑,被王打败。诸将逼迫田布起兵反唐,布不从而自杀。部众又拥戴牙将史宪诚为留后。宪诚是田布心腹,统帅全军精锐。魏博又是出名强藩,唐廷怕他谋反,乃任其为魏博节度使。宪诚表面服从中央,暗中又与朱、王相勾结,这样,河朔三镇(卢龙、魏博、成德)割据局面又再次形成。从敬宗宝历二年(826年)起,卢龙节度使的更替,取决于军乱。先是朱克融因军乱被杀。军中推其子延嗣为留后,不久大将李载义杀延嗣而代之。文宗、武宗时,卢龙节度使一职相继为杨志诚、史元忠、陈行泰、张仲武所据有。魏博节度使史宪诚也于文宗时因军乱被杀,何进滔继任;文宗末年何进滔死。其子重顺继立。太和三年(829年),成德节度使王庭凑因参加叛乱后又谢罪而被唐廷赦免。他死后其子元逵继之。以上三镇名义上受唐廷册命,实际上等于独立。其他藩镇纷纷效尤,同中央闹独立。武宗时昭义节度使刘从谏(即刘悟子)因谋世袭而与中央发生战争。会昌四年(844年),武宗命唐军与成德王元逵、魏博何弘敬合力讨伐,平定了叛乱。从懿宗时起,大唐帝国内乱迭起,先是裘甫、庞勋(参见庞勋起义)等人在南方起义,到僖宗时,黄巢、王仙芝起义(参见王仙芝起义、黄巢起义)又扩大到北方等广大地区,中央已无力削藩,因而便利用外族的沙陀军队平乱;在镇压黄巢起义过程中,黄河南北崛起了两大割据势力。即黄河以北的沙陀酋李克用,黄河以南的黄巢降将朱温(即朱全忠)。其余诸镇其后渐被他们吞并。关内方面各镇,属于唐中央系统的,虽曾发生过局部叛乱,但总的来说,还是唐廷直接控制的基本队伍。到唐末,有些藩镇也闹独立性。其中最出名的是长安城西部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北部静难(治彬州,今陕西彬县)节度使王行瑜和东部的镇国(治华州,今陕西华县)节度使韩建。这三大藩镇与中央敌对,唐廷危势可想而知。从自身讲,唐中央军权操纵在宦官之手,宦官与朝官矛盾斗争,又往往以勾结藩镇势力为相互制约的手段。唐廷从代宗时起致力削藩,旨在集权中央,统令天下。历经数代,藩镇不绝,这主要是唐廷本身的离心力所致。在遭受唐末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后,唐廷终被藩镇势力取代。
中国战争 唐与高丽、百济的战争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年)至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廷多次东征、先后攻占百济、高丽的战争。
唐朝初立,曾与高丽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渊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当时朝鲜半岛并存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其中新罗一直与唐廷保持朝贡关系。贞观十七年九月,新罗遣使入朝,述说百济攻占其40余城,并与高丽图谋断绝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农丞相里玄奖出使高丽,命其停止争战,遭高丽莫离支泉盖苏文拒绝,唐太宗遂决定发兵东征高丽。
十八年十一月,诏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太子詹事、左卫率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分道进击高丽(参见唐太宗攻高丽之战)。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五月初二,张亮率水军渡海袭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十七日,李勣军攻克辽东重镇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斩俘两万余人,以其地置辽州。六月,唐军进至安市城(今辽宁海城东南营城子)。高丽北部耨萨(相当于唐的都督)高延寿、高惠真率15万大军前来救援,被唐军击败,余众归降。高丽举国震恐,自后黄城(今辽宁沈阳南)至银城(今辽宁铁岭南)一带空无人烟。七月,唐军开始围攻安市城。由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时近深秋,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师还朝,没有达到征占高丽的预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决定再次东征。朝议认为高丽依山为城,易守难攻,应派偏师进袭骚扰,使其国人疲于应付,耽误农时,几年后即可使高丽因粮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纳这一建议,命牛进达和李勣率军从水陆两路进扰高丽。唐军数次击败高丽军,高丽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谢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卫大将军薛万彻率3万大军乘楼船渡海,入鸭绿水(即鸭绿江),在泊沟城(即今辽宁丹东东北)大败高丽军。唐军偏师连续骚扰,使高丽已穷困凋弊,唐太宗乃决定二十三年征发30万大军,一举灭掉高丽,并命人大造舰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东征之役遂罢。
高宗李治即位后,唐与高丽、百济之间几年内相安无事,百济还曾遣使入朝。永微六年(655年),高丽与百济、靺鞨联兵入侵新罗,夺其33城,新罗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遂命营州都督程名振和左卫中郎将苏定方率兵击高丽。唐与高丽、百济之间烽烟再起。
显庆三年(658年),程名振攻克高丽赤烽镇(约在今辽宁海城境),斩首3000级。四年,唐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在横山(今辽宁辽阳附近华表山)大败高丽军。百济依恃高丽为援,多次侵扰新罗。唐高宗遂决定先攻下百济、再灭高丽,于五年三月命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水陆大军10万出兵百济,并诏令新罗出兵5万策应唐军行动(参见唐灭百济之战)。
八月,苏定方引兵自成山(今山东荣成)渡海,在熊津江(即今韩国南部锦江)口大败百济军,然后水陆并进,直趋百济都城俱拔城(今韩国全州)。百济倾国迎战,仍被苏定方大破,国王扶余义慈被迫率众归降,百济遂灭。唐在百济置熊津等五都督府,使高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唐灭百济后,高宗欲乘胜进军高丽,乃于龙朔元年(661年)命几路大军分道进击。七月,平壤道行军总管苏定方在浊水(今朝鲜大同江)击败高丽军,乘胜进围平壤。九月,辽东道行军总管契苾何力在鸭绿水重创高丽军3万。在此之前,百济僧道琛和故将福信再次起兵反唐,立扶余丰为国王,围攻唐留守百济的刘仁愿军。而苏定方围平壤久攻不下,又逢大雪天寒,高宗遂于二年二月命唐军自高丽班师(参见平壤之战)。
龙朔元年至三年,唐检校带方州刺史刘仁轨率军多次击败百济军,再次征服百济。乾封元年(666年),高丽内部发生动乱,唐抓住机会,以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分道合击高丽(参见唐灭高丽之战)。二年九月,李勣攻拔高丽军事重镇新城(今辽宁抚顺北高尔山城)。接着,唐军在金山(今辽宁昌图西)大败高丽军,斩首5万余级。总章元年(668年)九月,唐军攻占平壤,灭掉高丽。唐廷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检校安东都护,率兵2万驻守此重镇。
中国战争 唐与回纥等击灭后突厥汗国之战
唐天宝元年至四载(742—745年),唐与回纥、拔悉密、葛逻禄三部击灭后突厥汗国的作战。
元年八月,臣属于突厥的拔悉密、回纥和葛逻禄三部落联兵攻杀突厥骨咄叶护可汗,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逻禄自封为左、右叶护。突厥余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唐玄宗遣使召乌苏归附,乌苏不从。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屯重兵于碛口(今内蒙古苏尼特右旗西)以威胁乌苏。乌苏惧,请求归降。王忠嗣知其不是真心归附,乃遣使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共攻乌苏,乌苏兵败遁去。十五日,突厥西叶护阿布思及葛腊哆等率部众千余帐相继来降,唐封阿布思为奉信王,赐名李献忠,封葛逻哆为怀恩王,后突厥汗国从此衰落。三载(744年)八月,拔悉密攻斩乌苏可汗,传首京师。突厥又立乌苏弟鹘陇匐白眉特勒为可汗,其内部十分混乱。玄宗敕令王忠嗣乘机出兵攻打突厥,王忠嗣率军在萨河内山击败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又与回纥、葛逻禄联兵攻打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将其斩首。唐玄宗册封回纥酋长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怀仁向南占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犍山(即今蒙古共和国境内杭爱山脉),统药逻葛、拔悉密、葛逻禄等部。四载正月,怀仁可汗攻杀白眉可汗,传首京师,后突厥汗国灭亡。
中国战争 唐与南诏的战争
唐天宝年间至唐末(750一875年),唐廷与南诏政权之间的多次互相攻战。
唐初,在洱海地区分布着六个较大的部落,史称“六诏”。“六诏”之一“蒙舍诏”(因其在其他五诏之南,又称“南诏”)。在唐廷支持下,逐渐吞并另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廷封蒙舍诏主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赐名蒙归义。史学界一般都将这一年作为南诏国建立时间。唐廷扶植南诏的目的是联合南诏与吐蕃抗衡,以确保唐帝国西南疆的安全。
而南诏羽翼丰满后,开始东进,约在天宝五载(746年)占据滇池地区,实力大增,引起唐王朝不满,但为共同对付吐蕃,双方表面上仍维持和平友好的局面。七载,皮罗阁死,其子阁逻凤继位。时唐玄宗沉缅声色,不理朝政,杨国忠专权,朝政腐败。直接管理南诏事务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骄横暴躁,其部属云南太守张虔陀贪财好色,导致阁逻凤于九载起兵叛乱,杀张虔陀,攻陷羁縻州30余个。
唐廷早对南诏占据滇池不满,现阁逻凤杀死朝廷命官,唐决定兴师讨伐南诏,于十载派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击。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迫使南诏被迫向吐蕃求援。四月,在诏、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西洱河(即洱海),“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十一载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吐蕃赞普之弟,云南国王。从此,南诏与吐蕃结盟,共同反对唐廷。
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唐诗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再次进讨南诏。南诏采用诱敌深入、坚壁不战的策略,使唐军兵疲粮尽,瘟疫流行,在还军途中被南诏军全歼,李宓被擒(一说沉江而死)。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参见唐平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