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史并不如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 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人的眼睛永远看不到自己的后背,李世民是人,所以他也看不到。

挑战

幸福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短暂到你应该为这段幸福买上一份保险。

登基的喜悦还没有尽情享受,麻烦却已经悄悄地找上了门。一场潜在的危机正在慢慢酝酿,并将随后给了李世民当头一棒。

什么人如此大胆?

在当时的世界上,除了东突厥人,就没有别人了。

为什么东突厥人一直跟唐朝过不去呢?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唐朝比东突厥富,身上有太多的油水可捞。在东突厥眼里,唐朝就是一只不宰白不宰的赤裸肥羊,对于这只肥羊,东突厥人始终保持着隔三差五打秋风敲竹杠的惯例,反正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

以往东突厥人的打劫一般都是单独行动,不需要别人插手,可武德九年八月的这次进攻却有所不同。因为这一次进攻,实际是由老牌起义山头头领梁师都策划的,可以说是梁师都策划,东突厥执行。

要说梁师都这个人也很没溜,从早期起义到现在还是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东突厥人一直就是他的保护伞。好不容易连蒙带唬收编了陕西北部和山西西部的稽胡部落酋长刘山成,却又听信谗言把刘酋长给做掉了。如此背信弃义,稽胡部落的人们自然人心思变,腿脚好的都南下投奔了唐朝,只剩下腿脚不好的跟着梁师都养老。

众叛亲离的梁师都无法独力支撑下去,索性彻底对东突厥人称臣装孙子。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梁师都搜集了唐朝的相关情报,然后拼了老命的忽悠颉利、突利两位可汗对唐朝用兵。本着有利可图的原则,颉利和突利同意了梁师都的策划,两人合兵十余万骑兵攻击泾州,进至武功,长安城全面戒严。



武功离长安有多远呢?21世纪的高速公路,驱车只需要一个小时,东突厥人的十余万骑兵离李世民就是如此之近。

八月二十八日,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进至渭水便桥之北,刀尖递到了李世民的面前。

为了进一步从气势上吓倒对手,颉利可汗派出了本方最能忽悠的心腹执失思力进入长安。一来震慑李世民,二来探一探长安城内的虚实。

执失思力绝对是个人才,瞎话张嘴就来,一见李世民便盛气凌人地说道:“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现在带军一百万前来领教。”(十几万号称百万,比曹操都能吹!)

换作一般人,听到一百万这个数字恐怕早就腿肚子发软了,换做南宋的皇帝们恐怕早已割地求和了,然而偏偏御座上坐的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对于东突厥人的兵力,李世民心中是有数的。以东突厥人的人口和生产力来看,十余万骑兵是有的,一百万骑兵是吹的。不过即使只有十万骑兵,长安城的守军也无法与对方死磕。眼下自己刚刚登基两个月,内部尚未理顺,这样的大战不能打,也打不起。

尽管打不过,也打不起,但是李世民不能让东突厥人看出来,因此气势上一定要压倒对手。

李世民一瞪眼睛,大声喝道:“我大唐当年跟你们可汗结和亲,赐金帛无数。你们可汗怎么背负盟约引兵前来?他就不愧对大唐?还妄下海口自夸强大?我今天先杀了你!”

执失思力不由自主的软了,双腿禁不住哆嗦了起来,他早听说唐朝秦王李世民不怒自威,没想到面对面站着,此人真的有莫大的杀气。

执失思力装不下去了,只能求饶。他知道眼前这个李世民心狠手辣,连自己的亲兄弟都能下手,更何况自己这个敌国使者了。

朝堂上的空气凝固了,没有人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左仆射萧瑀、右仆射封德彝忐忑不安地走到了李世民的面前,建议还是把执失思力礼节性的送回去吧,此时不能轻举妄动。

李世民看着两位仆射,说道:“我要是把他放回去,东突厥肯定会说我们害怕他们,他们就会更加嚣张。”说完,冲下面一挥手,押下去,先让他在门下省老老实实呆着!

在众人还在不知所措时,李世民已经起身,示意高士廉、房玄龄在后面跟上,他这是要做什么呢?

跟颉利当面谈判。



城门大开,李世民带领高士廉和房玄龄来到了渭水南岸,一行人马加上李世民只有六人。

渭水北岸的颉利以为来的是唐朝的使者,然而旁边的随从却提醒他:这六人中领头的就是大唐皇帝李世民!

啊,他就是大唐皇帝,身边只有区区五个人。东突厥的士兵纷纷瞪大了眼睛看着对岸的六个人,大唐皇帝的胆子也太大了,怪不得人家能做大唐皇帝。

在东突厥士兵还在看热闹的同时,李世民的身后出现了大批旌旗招展的唐军,漫山遍野,不知道究竟来了多少人,也不知道究竟来了多少匹马,目测的结果来看,至少要有几十万人。

看着李世民轻身而出,居然带着五个人走在最前面,颉利不知道李世民的葫芦里究竟卖的是什么药,莫非他早有准备?莫非刚刚登基两个月的他已经理顺了军队?这也太快了点吧?

对了,执失思力呢?这家伙去谈判怎么还没回来?莫非被李世民扣押了?

颉利越发不知道李世民唱的是哪一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李世民压根不怕他!

对面的李世民冲乌泱泱的唐军一挥手,唐军随即退后几步就地列阵,颉利早听说李世民带兵有方,没想到今天就亲眼目睹了李世民的临阵指挥。也就是颉利一愣神的功夫,对岸的唐军已经列阵完毕,而李世民甩开其他五个人策马一直走到了渭水南岸的最边缘,他是来跟颉利当面谈判的。

渭水北岸的颉利观望着李世民的举动,他断定眼前这个人一定是成竹在胸,一定在长安城内有了准备,不然怎么会如此气定神闲。

其实颉利并不知道,“泰山崩于前而不形于色”这正是李世民的本事,这个本事怎么练的?战场上练的。



没有人知道李世民与颉利究竟谈了些什么。从最终的结果来看,两个人一定进行了一番讨价还价。总之这场谈判,李世民让了步,出了血,因为没有利益打发颉利,颉利不可能退兵,毕竟十余万骑兵不是马戏团的,而都是真刀真枪实战的。

两天后,李世民在渭水便桥与颉利可汗阿史那咄苾一起盟誓,为了让这次盟誓更加庄严,他们还杀了一匹白马,史称“斩白马盟誓”。盟誓过后,东突厥骑兵全线撤退,长安城解除戒严。

然而无论盟誓的内容多神圣,无论盟誓的形式多庄严,都挡不住盟誓人的私心杂念。在阿史那咄苾看来,这只不过是一个形式,来一次就盟一次,反正代价就是一匹白马;而在李世民看来,这种屈辱的盟誓只能是最后一次,总有一天,他要让东突厥臣服在大唐脚下。

渭水盟誓,大唐与东突厥的拐点。从此之后,大唐向左,东突厥向右。几年后,李世民的誓言终于成真。

最后的兄弟

东突厥的危机被暂时化解,李世民的精力再度集中到大唐的内政上来。此时有一件事始终压在他的心头,沉重的让他透不过气。

说起来,还是他的家务事。说直白了,就是如何处理建成和元吉的身后事。尽管处理了十个侄子,赦免了建成和元吉的余党,但事情还没有完,究竟该如何给这两个手足兄弟盖棺定论呢?难道“犯上作乱”四个字就能了结一切吗?李世民不断的在心中问着自己。

兄弟?死敌?对手?

我们兄弟三人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到头来如此扭曲?



沉思数日之后,李世民下诏,追封故太子建成为息王,谥号隐王;追封齐王李元吉为海陵王,谥号剌王,按照亲王之礼,重新安葬。

葬礼是给死人办的,同时做给活人看的。李世民就是要用两个兄弟的葬礼向天下表明自己的胸怀。其实葬礼两个兄弟已经不需要了,总不能为了这次隆重的葬礼让两兄弟再死一回。

从心底说,是李世民自己需要这样一场宏大的葬礼。只有这样,他才能在心中将玄武门这一页翻过去。出殡的那一天,他登宜秋门望着兄弟的灵柩哭泣,哭得谁也拦不住。在哭声中他回到了兄弟们亲密无间的岁月,在哭声中他想起了当年一起生活的点滴。哎,该死的皇权,该死的王者天下。

在魏征和王珪建议下,李世民亲自护送两兄弟的灵柩到了墓地,并亲眼看着灵柩下了墓穴埋上了黄土。从此一母同胞的兄弟四人只剩下他孤零零的一个人。从此李世民怕过重阳节,因为在这一天,他,“遍插茱萸只一人”。

兄弟入土,竞争结束,从此贞观就是李世民一个人的贞观。无论皇位如何得来,无论过程是否流血,这一切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要对得起你所得到的东西。

因为来自不易,所以倍加珍惜。一般人如此,李世民更是如此,至少他要对得起曾经与他争斗的兄弟,至少他不能让兄弟在九泉之下还戳他的脊梁骨。

这一定是一个开天辟地的贞观之世,李世民在心中暗暗发誓!

论功行赏

竞争结束了,危机解除了,也该到了为大臣们论功行赏的时候。

公元626年九月二十四日,李世民亲自拟定功臣的行赏名单,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列第一,五人均封为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

要说李世民也是个挺民主的领导,评定完功绩后,还不忘跟大家客套一下: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意思是说,我评的可能有不得当的地方,大家心里有委屈的,有不服的尽管说出来。无疑,李世民也就是跟大家客套一下。

李世民只是跟大家客套一下,还真有人不跟他客套,这个人就是他的堂叔淮安王李神通。

李神通腾地站了起来,直愣愣盯着李世民说道:“当年起兵,我首先响应,如今论功却让房玄龄、杜如晦这些只会耍笔杆子的人排在我前面,我不服!”

李神通发炮,其实正中李世民下怀。李世民正等着拿这样一个老牌皇亲开刀。李世民望着自己的堂叔,看似温和而又不失威严的说道:“当初起兵,叔叔是第一个响应,可你也是为了自己躲避祸事;窦建德征战山东时,叔叔你全军覆没;刘黑闼再次作乱时,叔叔你望风而逃。相比之下,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人运筹帷幄,策划军机,安定社稷,论功在你之上难道不对吗?你虽是朕的叔父,但无功也不能滥赏!”

李世民的话说完,李神通眼睛直扫地面,恨不得找个地下室钻进去。其他原本还有牢骚,还有不忿的都把话咽到了肚子里,连皇叔都没有资格争功,其他人就更没有资格了。



总体而言,秦王府资深旧人基本都得到重用,但并非滥用。因为李世民知道,此时的他是大唐皇帝,是一国之主,而不只是秦王府一府之主。这时的李世民要做到胸怀天下,泽被众生,就绝不能因私废公。

在此次论功行赏之后,秦王府已经成为过去,李世民用人再也没有府第的区分。无论是前太子府,还是齐王府的人,只要能用,只要有才,那么你就能成为李世民的螺丝钉。

起用魏征

魏征在历史上的名望实在太高,高过了长孙无忌,高过了房玄龄,高过了杜如晦,更被树成了“千古良臣”的典范。

事实上,我要说,魏征被严重拔高了,甚至被拔高到不像人而像仙的地步。历史上的魏征,其实很务实,很功利,很会投李世民所好。他与李世民的君臣际遇与其说是千古君臣之典范,不如说是君臣二人联袂给世人演出的政治双簧。他俩演的是相声,互为捧逗,彼此都是对方的托。

李世民为什么要起用魏征呢?一是因为魏征确实有才,二是因为魏征身上的符号意义:太子余党。

在当时,没有比魏征更大号的太子余党。当年正是他和王珪劝说李建成出征刘黑闼,抢了李世民到手的战功。再后来甚至屡次建议李建成早点动手除掉李世民,对李世民下黑手到这个程度,魏征不是太子余党谁又是呢?

原本李世民对于这个魏征也是恨之入骨的,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找来魏征,冷冷地扔出一句话:“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

魏征倒是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坦然模样,故作平静地说道:“太子如果早点听从我的话,就没有今天的灾难了!”

历史总是有惊人的相似,魏征与李世民的一问一答,与汉初韩信谋士蒯通与刘邦的问答几乎如出一辙,结局也有惊人的相似。所不同的是,蒯通只是免除了杀身之祸,而魏征却就此搭上了唐朝的权力快车。

看着倔强的魏征,李世民突然没有了怒火,甚至发现眼前的这个人有一点可爱。事实上,现在要杀魏征对于李世民而言太容易了,而杀了魏征又有什么意义呢?毫无意义。

李世民死死盯着魏征,他意识到,眼前这个人不就是自己所需要的吗?以他的经历,终其一生是不可能与秦王府的旧将融成一体的,因为他注定进不了秦王府旧将的圈子。如果自己将他大赦,进而重用,那么他能不对自己肝脑涂地吗?此人不正是制衡秦王府旧将势力的最佳人选吗?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他了!

李世民随即和颜悦色,对魏征以礼相待。杠头魏征没有等来杀身成仁的机会,等待的却是李世民的格外垂青,当场被任命为太子宫总管府秘书官。从此以后,你魏征就是我李世民的人了。

魏征,你愿意成为李世民的下属,无论生死,无论贫富疾苦吗?

魏征在心口刻上了三个字:我愿意。



与魏征同时被重用的还有魏征的两位前同事,被李渊发配到雋州(今四川西昌)的王珪和韦挺。王韦二人被紧急从雋州召回,一路忐忑不安下定决心杀身成仁,结果等来的却是李世民的委任状,双双出任门下省谏议大夫,从此与魏征一起成为李世民的朝臣。





第五章 目标东突厥


往日恩怨

公元五世纪后叶,突厥族开始强盛。公元552年突厥打败柔然,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蒙古高原。此时中原政权与突厥族直接接触的是东魏和西魏,随后是由东魏和西魏演变而来的北周和北齐。无论是哪一个北方政权对于突厥这个庞然大物都无可奈何,只能用金钱向突厥人买和平。以至于突厥可汗生活非常奢侈,奢侈之余还不忘叫嚣:“我在南方有两个孝顺儿子,我想要什么,他们就会送什么!”

突厥族的黄金时代并不长,前后也只不过三十年。三十年以后,突厥族开始走下坡路。公元582年,突厥人的好日子到头了,已经强大起来的隋朝可以跟突厥人叫板了,而突厥人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内讧了。

公元582年,突厥沙略可汗命阿波可汗南侵,结果被隋军击败。猜忌成性的沙略可汗藉口阿波可汗先行撤退,悍然袭击了阿波可汗,阿波可汗不得已只能投奔西部达头可汗,两人联合与沙略可汗对立。于是突厥正式分裂为东西两汗国。东突厥沙略可汗在隋北境,西突厥达头可汗在隋之西北。

分裂后的东西突厥再也没有往日的强盛,而此时,轮到中原政权隋朝发威了。隋文帝杨坚乘机出兵,专攻东突厥。东突厥屡战屡败,一度沦为隋的附庸国,尔后隋出兵大破西突厥,其余部奉隋命迁往河套一带。

然而中原政权的好景也不长,由于隋炀帝杨广太能折腾,三征辽东耗干了帝国的精力,而东西突厥则在不被人注意的情况下东山再起。公元609年,隋册封的东突厥“启民可汗”死,其子“始毕可汗”立,娶隋朝义城公主为妻。随后势力不断壮大,到公元615年,始毕可汗已经有了叛隋的资本,居然把视察边防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