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李显继位之后,他继续留用了上官婉儿,而且更进一步,把她正式纳入后宫,成为自己的一名婕妤,如此一来,上官婉儿又成了李显面前的红人。
其实,李显不知道的是,上官婉儿的心里早有人了,这个人就是武三思,这两个人一直保持着通奸关系,因此上官婉儿也是武三思的人。
正是通过上官婉儿的铺路,武三思与韦皇后接上了头,可能是武三思很有魅力,韦皇后不久便与武三思对上了眼,两人关系发展迅速,已经超越一般的关系,最后发展到武三思、韦皇后、李显三人和平相处的地步。
有时武三思和韦皇后一起玩“双陆”(赌博游戏),李显就在一边给他们算筹码,明白人知道他是皇帝,不明白的还以为他是两人的家奴。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张柬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这么发展下去,吃亏的一定是自己。
张柬之开始给李显上疏,要求李显诛杀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势力,然而遭到了李显的拒绝。
张柬之往后退了一步,要求李显降低武三思等人的爵位,继续遭到拒绝,张柬之就此束手无策。
本来在兵变时可以顺手把武三思杀掉,然而张柬之担心有越俎代庖之嫌,毕竟在兵变中李显是真正的领导者,而他只是一个执行者,如果断然杀掉武三思,李显会对自己怎么看呢?
原本是避嫌,留待李显自己处理,没想到,最终却是养虎为患。
想到此处,张柬之经常抚摸座位,不停叹息,有时在愤慨之余居然把自己的手指挖出了血,对于李显,他们有些失望了,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在这之后,不断有坏消息传来,李显居然多次前往武三思的家中以示恩宠,曾经被视为落水狗的武三思彻底活了过来。
几个月后,一件令张柬之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等人被认定为复辟功臣,赏赐铁券,有此铁券在手,可以免除十次死刑,也就是说,在李显的手下,张柬之他们每人多了十条命。
令张柬之哭笑不得的是,跟他们一样多出十条命的还有一些人,其中便有武三思和武攸暨,他们同样被认定为复辟功臣。
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如同召开表彰见义勇为的大会,见义勇为的人被公开表彰,而与他一起被表彰的居然还有行凶的歹徒。
第九十四章 交锋
本来是痛打落水狗,没想到落水狗已经爬上了岸,于是正面交锋随之展开。
公元705年五月十五日,纳言敬晖率先发难,他率领文武百官上疏李显,要求贬低武三思等武氏势力的官爵,以维护国家利益,这个奏疏再次遭到了李显的拒绝。
奏疏被拒绝,敬晖并不慌乱,他知道不能把宝都押在李显身上,关键时刻还是需要自救。
想来想去,敬晖想到了培养间谍,他希望有一个经常接近武三思的人能成为自己的间谍,从而能及时反馈关于武三思的消息,自己也好提前准备。
把认识的人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敬晖最后选定了考功员外郎(文官部考核司副司长)崔湜,他决心把崔湜发展为自己的间谍。
崔湜痛快地答应了下来,然后开始比较敬晖和武三思。
经过比较,崔湜发现,敬晖等人已经没有前几个月红了,现在李显明显跟武三思更亲热,相比之下,武三思更红。
崔湜当即下定决心,跟更红的人走,做一个无间道。
当崔湜将敬晖的用意告知给武三思时,武三思吃了一惊,不过他马上反应过来,对崔湜许下了承诺。
不久,武三思兑现承诺,将崔湜由考功员外郎提升为中书舍人,算是给崔湜的见面礼,而这一切,敬晖还蒙在鼓里。
如果仅仅靠一个崔湜,武三思是对付不了张柬之等人的,不久之后,他又意外地迎来了一个怪人,这个怪人先是哭,后是笑,把武三思搞得非常诧异,这是哪来的怪人呢?
怪人的名字叫郑愔,事实证明,武三思扳倒张柬之等功臣,靠的全是他。
说起来,郑愔此时的境遇也不好,或者可以说糟透了。
原本他投靠张昌宗和张易之,做到了殿中侍御史,后来张昌宗兄弟被杀,他作为党羽就被贬到了宣州做司士参军(工务官)。在司士参军任上没干多久,他又因为受贿贪污被审查。为了逃避处罚,他就脚底抹油溜了,一溜就溜回了洛阳,然后藏起来等待机会。
不久,他敏锐地发现,张柬之和武三思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正是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便以待罪之身来给武三思指点迷津。
甫一见面,郑愔先是悲切哀哭,后是纵声大笑,弄得武三思心里直发毛,哭什么?又笑什么?
郑愔说:“我刚见大王时哭,是哀叹大王将被诛杀并且全族灭族,后又大笑,是为大王庆幸得到我郑愔的相助。”
随后郑愔展开了分析,他的分析让武三思冷汗直流。
经过郑愔的分析,武三思发现自己与张柬之等人和平相处已不可能,不是他们死,就是自己死,如果自己不先除去他们,自己就是早上的露珠,随时有可能消失。
由此,武三思将郑愔视为心腹,并把他擢升为中书舍人,这样武三思同时拥有了两个智囊,一个是无间道崔湜,一个是怪人郑愔。
在郑愔的指点下,武三思开始出招,而且一出招就很致命。
武三思的招数是隔山打牛、借力打力,隔着韦皇后这座山,打李显这头牛,事实证明,非常有效。
在武三思、韦皇后、李显三人和平相处时,武三思和韦皇后便开始构陷敬晖等人,在他们口中,敬晖等人就成了有恃无恐的权臣,这正好刺中了李显的软弱内心。
在中国古代,兵变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要以为参与兵变就能得到回报,有时得到的可能是负面的回报,并因此受到君王的猜忌。
试想,兵变本身就是非法事件,今天你能造前任皇帝的反,或许明天就能造现任皇帝的反。因此当武三思指出敬晖等人恃宠专权时,正触及李显的最痒处,这是他一直担心的,也是最害怕的。
那么怎么解决敬晖等人潜在的威胁呢?
武三思给李显支了一招:明升暗降。
五月十六日,武三思的第一次出招获得成功。
张柬之等五人一起由郡公升任为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
封王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是张柬之等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封王的同时,他们被剥夺了宰相资格,同时规定只有每月的一日和十五日才能进宫朝见,这就意味着他们由之前不可或缺的宰相,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闲人。
武三思的刀已经向他们砍下,而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反击的机会,余下的时间只能不断躲闪,然而能否躲得开,还得看各人的悟性和造化。
同样参与政变的杨元琰无疑是悟性最高的,他从这次封王中已经看出了武三思的杀机,他果断地选择了自救出家为僧。
在决定出家之前,杨元琰找到了敬晖,让他跟自己一起出家,没想到敬晖却跟杨元琰开起了玩笑。
由于杨元琰的胡子比较密也比较长,看起来像胡人,因此敬晖打趣道:“出家?别逗了。我要早知道,一定请求皇上,直接剃光你这个胡人的脑袋,那将是多有趣的一件事情。”
杨元琰看着敬晖,有些生气地说:“功成名遂,不退则危,我是真心来做这件事的,不是闹着玩的。”
杨元琰的这句话敲醒了敬晖,敬晖呆在原地,不知所措。
不久之后,杨元琰毅然决然地走了,从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九十五章 连续出招
交锋已经开始,升级随之而来。
在张柬之等五人封王之后,武三思的杀招继续进行,他要将五王一个一个剪除。
首先被打压的是博陵王崔玄暐,他被武三思调整到梁州(陕西汉中)出任梁洲刺史;
接下来是汉阳王张柬之,他是自己走的,八十岁的他请求退休回襄州(湖北襄樊),李显便顺水推舟将张柬之委任为襄州刺史,只拿俸禄,不需管事;
时间进入公元706年,武三思的打压继续进行,他把敬晖、桓彦范、袁恕己都贬出了洛阳,一一赶到了滑州、洺州、豫州担任刺史。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桓彦范已经叫韦彦范了,韦皇后将他列入族谱,以示恩宠。
然而所谓的恩宠都是虚的,注定抵挡不了武三思的杀招。
不久之后,武三思继续出招,除张柬之之外,其余四王再次遭到贬黜。
敬晖被贬为郎州(湖南常德)刺史,崔玄暐被贬为均州(湖北丹江口)刺史,韦彦范被贬为亳州刺史,袁恕己被贬为郢州(湖北京山县)刺史,四个人去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欠发达地区。
这会是四王的终点吗?
不,远远不够。
不久,洛阳城发生的一起谋反未遂案又成了武三思打压五王的理由。
这起谋反未遂案由曾经参与过兵变的驸马都尉王同皎而起,王同皎是李显的女婿,此时正担任光禄卿(宫廷膳食部长),按说王同皎应该对现状很满足,不会与谋反沾边,可惜他偏偏沾了边。
其实,严格论起来,王同皎是个忠臣,他策划的其实不是谋反,而是货真价实的“清君侧”,他想清理的是武三思和为虎作伥的韦皇后。
正是因为武三思和韦皇后不断地有绯闻传出,王同皎起了“清君侧”之心,于是便关起门来策划清理武三思。
本来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王同皎却大意了,他忘了约定一起起事的张仲之家里多了两条流浪狗,一条叫宋之问,一条叫宋之逊,两人是亲兄弟,刚从岭南逃回洛阳,被他收留在家中。
随后,宋之问上演了“农夫和蛇”的故事,将王同皎告发,王同皎最终被处死,而宋之问和宋之逊却由此平步青云。(最终也不得好死)
本来王同皎的“清君侧”跟五王没有任何关系,然而即便这样,还是被武三思扯上了关系,五王被诬告与王同皎暗中勾结,针对五王的贬黜再次升级。
公元706年六月六日,敬晖被贬为崖州(海南琼山)司马,韦彦范被贬为泷州(广东罗定)司马,张柬之被贬为新州(广东新兴)司马,袁恕己被贬为窦州(广东信宜)司马,崔玄暐被贬为白州(广西博白)司马,五王的去处全部属于传统的岭南地区,而且同时被剥夺了王爵。
在被贬的同时,还有附加条件,五人此时的官职均属于编制外,永远不享有调迁的权利,也就意味着,不出意外,他们的人生就将在这五个地方定格。
同时韦彦范被剥夺了姓韦的权力,又改回来了,还姓桓!
这会是五王的最后结局吗?
还不是。
几个月后,武三思又出招了。
他偷偷地命人将韦皇后的丑闻写到一张纸上,然后又把这张纸贴到了人流量最大的洛阳城南洛水桥上,在这张纸的最后还写道,要求将韦皇后废黜。
这一下触到了李显的炸点。
在被拘禁的岁月里,正是韦皇后的支持才让他挺了过来,现在他已经是君临天下的皇帝,他不能容忍任何人侵犯韦皇后。
气急败坏的李显下令追查,不久就得出结论:这是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干的!
真的是张柬之等人干的?
八十一岁的张柬之没有那么下三滥,如果张柬之真的能做出那样的事,武三思的脑袋早就搬了几回家了。
这就是一个社会怪状,有原则的人往往路越走越窄,而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底线的人路却越走越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第九十六章 痛下杀手
韦皇后的丑闻曝光后不久,司法部门匆匆结案,最终认定以张柬之为首的五王需要对此次事件负责。
原本在武三思的授意下,主审此案的官员主张将五人灭族,然而新的问题来了,张柬之他们有免死铁券,足足有十条命,五个人加一起就是五十条命。
李显恨得牙根发痒,但是碍于已经颁发过铁券,只能放弃了处死五人的念头,将他们全部判为“无期流刑”,然后通知五人继续搬家。
敬晖被流放到琼州(海南定安县),桓彦范被流放瀼州(广西上思县),张柬之被流放泷州(广东罗定),袁恕己被流放环州(广西环江县),崔玄暐被流放的最远,去了古州,古州便是今天的越南国谅山市。
与此同时,五家十六岁以上子弟全部流放岭南。
这会是五王的最后结局吗?
还不是,武三思还有招没出完呢。
武三思和智囊郑愔又想出了彻底的斩草除根之策:矫诏杀人。
不是有免死铁券吗?好,那就先绕过皇帝,杀了再说。
随后武三思物色到一个人,这个人正担任大理正(最高法院大法官),而且与五王有着深仇大恨,这个人叫周利贞。
原来,周利贞曾经与五王不睦,并有过从洛阳贬到嘉州(四川乐山)当司马的经历,因此与五王势不两立。现在武三思将屠刀交到他的手里,他毫不犹疑,痛痛快快地接了过去。
不久,周利贞出任摄右台御史(地方监察官),前往岭南视察,就此拉开了报复之旅。
当周利贞抵达五个人的贬所时,他有些失望,他来晚了。
在他到来之前,八十一岁的张柬之已经去世了,六十八岁的崔玄暐也去世了,他们躲过了周利贞复仇的屠刀。
然而桓彦范没躲过,敬晖没躲过,袁恕己也没躲过。
周利贞走到贵州(广西贵港市)时,正好遇到了桓彦范,周利贞的兽性顿时发作,命左右将桓彦范绑了起来,然后放在竹刺上来回拖。桓彦范的肌肉被一片片撕下,露出了白骨,这时周利贞才停下了手,然后将桓彦范乱棍打死。
接着被逮捕的是敬晖,他也很惨,被周利贞一刀一刀剐死了。
最后一个是袁恕己,他被逼喝下了有毒的野葛汁,这种东西喝下去有如铁钩钩入咽喉,痛苦万分。
然而,即便喝下数升野葛汁,袁恕己还是没有死,痛苦至极的他用手不断抓地,指甲全部脱落,最后被周利贞乱棍打死。
至此,五王各得其所,各有各的归宿,张柬之和崔玄暐算是善终,而另外三人则是惨死。
在这五人之外,还有一位,这位就是曾经提醒张柬之斩草除根的薛季昶,他不断地被贬,最后被贬做儋州(海南儋州)司马,心灰意冷的薛季昶最终选择了服毒自尽,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他终于知道了自己的归宿:死于儋州。
如果将岁月的时钟向后拨转,此时距离那场光复李唐王朝的兵变,还不到两年。
将五王一一收拾完毕,摄右台御史周利贞圆满完成自己的任务。返回洛阳之后,他被李显擢升为御史中丞,算是对他此次行动的奖赏。
从这个结果来看,周利贞诛杀五王,其实不是矫诏,而是在李显的默许之下。所谓的十次免死铁券其实就是五块废铁,只要李显动了杀心,一百次的免死铁券也不过是一块铁。
此时我不禁要怀疑李显的人品以及智商,究竟是什么样的动机让他最终抛弃了五王,要知道如果没有五王,他能否顺利登基还是个未知数,那么他为什么这么快就恩将仇报呢?
只能归结为智商太低,人品太次。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五王被整肃的过程几乎与长孙无忌、褚遂良、韩瑗的被整肃如出一辙,都是不断被贬,然后被痛下杀手。
然而具有对比意义的是,痛下杀手的武则天跟长孙无忌等人是有仇的,因为他们挡过自己的路,而张柬之等对李显是有恩的,是张柬之为他铺平了路。
武则天杀跟自己有仇的人,而李显杀对自己有恩的人,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