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力。因为当时德军主力要进攻苏联,而且轴心国也没有掌握地中海的制海权。当时,德国大型水面舰艇沉的沉,被困的被困,很多军事补给物资无法运到北非前线。而意大利海军纯粹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1940年,英国21架双翅膀箭鱼飞机,偷袭意大利塔兰托军港,就把意大利海军吓得再也不敢出海。英国海军当时在地中海只有一艘航母,还坏了,临时又调来一艘,起飞了21架箭鱼轰炸机,这跟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规模没法比。结果意大利四艘王牌战列舰,不是受重创就是倾覆,全都不能参战,意大利海军也就不能出海为北非前线提供补给。
盟军实力在增强
美国参战后,给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十几万棒小伙子。后来美国巴顿64将军的主力也来到非洲,盟军实力不断增强。另外,美国发达的工业生产能力这时候表现得非常抢眼,美国参战前也做了准备,生产了大量坦克,像中型坦克谢尔曼坦克。这些坦克运到前线之后,大大增强了英军的装甲力量。
英军原来的坦克分成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巡洋坦克速度快,但是皮薄馅大,一打就穿;步兵坦克倒是皮糙肉厚,问题是速度慢。英国人设想的是,步兵坦克用来支援步兵,巡洋坦克用来快速突进,想得挺好,一打仗不是那么回事,两者的优点出不来,缺点倒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不知道英国人怎么缺心眼到这种程度。当美国的谢尔曼坦克运到前线,英国人才有了对抗德国4号坦克乃至后来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的本钱。
蒙哥马利出战
英国政府将敦刻尔克撤退时的英雄,当时的第3师师长蒙哥马利中将派到非洲,做第8集团军司令。蒙哥马利用兵极其谨慎,如果不占绝对优势,他不会轻易出手。蒙哥马利到了前线之后,首先是鼓舞士气,然后玩儿命地给国内拍电报,要人,要装备,要食品,要油料,弄得第8集团军兵强马壮。英军实力越来越强。
在这种情况下,蒙哥马利认为已经掌握了对轴心国军队的绝对优势,这才在阿拉曼地区发动反击。阿拉曼离开罗只有几十英里,一旦被攻克,后果不堪设想。据说,当时英国驻开罗的专员已经准备撤退了,把文件都烧了。如果埃及失守,德国人就会切断苏伊士运河,地中海也将被德国人封锁,德军就会进入亚洲。当时伊拉克、伊朗这些国家都是亲德的,当地贵族仇恨英法的殖民侵略。如果德国在当地扶植起亲德政权,跟日本在印度会师,轴心国两强联起手来麻烦就大了。二战最万幸的一点,就是结盟的轴心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可以忽略不计)在地理上相距遥远,没法协同作战,基本上是各打各的,不像盟国是配合着打。所以蒙哥马利必须要在阿拉曼挡住德国人,力挽狂澜。
04。阿拉曼对战
盟军“轻足行动”
1942年10月23日,一个平静的月圆之夜,英国第8集团军882门大炮齐射,轰击德军阵地长达5个半小时,125吨炮弹落到德军阵地上。据说,平均每门炮发弹600枚,炮管都打红了。盟军的炮手一直在开炮,震耳欲聋的声音,使一些炮手的耳朵都流了血,有的都被震聋了,现在炮兵戴着耳罩,那时候没有。
蒙哥马利把进攻行动命名为“轻足行动”,为什么呢?因为,首先出击的是步兵,步兵踩到反坦克地雷也不会炸,因为反坦克地雷是针对坦克的,人的重量轻,不会引爆地雷。英军步兵向前推进的时候,工兵随后为跟进的装甲部队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这条通道有24英尺宽。为什么开这么宽?因为这个宽度刚好可以让一路坦克纵队通过。工兵们很不容易,他们要在被称为“恶魔的花园”的反坦克地雷阵里,开辟出一条5英里长的通道。这任务太艰巨了,因为德国特别重视布雷,而且雷场的面积很大。实际上,这次工兵排雷的任务并不成功。
因为德军装甲力量不足,运到非洲的虎式坦克数量很少,以连为单位,只能充当消防队的角色。因此,隆美尔对付英国装甲优势主要有两个法宝,一个是反坦克地雷,一个是八八高炮。最早的反坦克炮都是37毫米,后来发展到50毫米,然后又发展到75毫米,再没更大的了,但是75毫米反坦克炮也很难击穿坚厚的坦克装甲。隆美尔在攻打法国的时候头一次遇到重型坦克,也就是法国的S35坦克,这坦克太牛了,德国坦克压根打不了,反坦克炮也打不了,隆美尔就拿打飞机的88毫米高炮打它。法国人不服,说你们怎么这么干,拿打飞机的炮打坦克?
托马水平欠火候
阿拉曼战役开战当天,英国第13军在南方发动了佯攻,与德国的21装甲师和意大利的阿利埃特装甲师交火,英国第30军在德军雷场中为第10军的装甲师开辟道路。到晚上10时,第30军的步兵开始推进,步兵前进到第一片雷场时,工兵开始为装甲部队开辟通路,到第2天凌晨,500辆坦克开始推进。但由于坦克数量太多,在雷场当中只能以一线纵队前进,卷起了太多尘土,后面的坦克看不见,能见度太低,交通堵塞的情况比较严重,基本上相当于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北京城区。
即便如此,对于德军指挥部来讲,第一天的战斗仍是一场灾难。盟军的炮击切断了轴心国军队的通信,那时通信大部分是有线的,电线被炸断就联系不上了。而且,战斗打响之前,德军三易主帅。隆美尔当时回国休养,不在北非,他走了之后委托施登姆将军指挥战斗,没想到施登姆将军心脏病突发去世了,临时接替施登姆的是托马将军。隆美尔走时,把权力交给施登姆,是认可施登姆的能力。施登姆死了权力交给托马,至于托马的能力,不恰当地说,可能比隆美尔低了两个等级。关键是他又做不了主,因为司令还是隆美尔。托马一下被打蒙了。蒙哥马利或许得到了情报,发动战役的时机非常好。
双方在苦战
在阿拉曼战役中,盟军还掌握了制空权。阿拉曼开战当天,盟军出动了1000多架次的飞机轰炸德军阵地。暗杀希特勒的施陶芬贝格,就是在这次空袭中丧失了一只眼、左手两根手指和整只右手。
到了日出之后,德军装甲部队才开始攻击英军,但进展很小,德国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迎战澳大利亚的装甲部队,双方投入了100多辆坦克,到了晚上,半数都被击毁,但双方仍在僵持。就在澳大利亚坦克与德军坦克战斗的时候,英军第51师的步兵抵抗着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他们用步兵来对付德军装甲部队,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英军在付出极大伤亡后,最终夺取了基德尼山脊。
到了10月25日,双方已经连续战斗两天,盟军穿越了雷场,前进到了东南方向的山体地带。因为轴心国士兵事先挖好了战壕(意大利人最擅长干这事),双方进入到相持阶段。剩下的七天非常可怕,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发动了一系列反攻,竭力寻找英军的薄弱环节,但一无所获。同时,英军第51师,也是英国的王牌师,连续发动了三次进攻,但步兵进攻装甲部队的结果非常可怕,第51师损失惨重。
在英军第51师苦战时,澳大利亚军队正在进攻一座标高只有20英尺的小山(即“第29点”),德军在这里有一个观察哨所,被蒙哥马利确定为重点攻击对象。就在这么一个小山上,盟国飞机投弹115吨,几乎把小山炸成盆地,海拔20英尺变负的了。盟国军队占领小山后,德国军队仍拼命反攻,想把小山夺回来,这小山就像阿拉曼战场上的“上甘岭”。
05。大战后的苍凉
攻敌所必救
10月26日,隆美尔回到了北非,收回了托马将军的指挥权,德军从最初几天的混乱中缓过劲儿来。这时候轴心国形势已经不妙了,意大利的特兰托师,所谓的精锐师,损失了一半步兵,第164轻装甲师损失了两个营,轴心国士兵都只剩下一半的口粮,还有很多人生了病。最关键的是,油料储备只够使用三天,坦克、卡车都得用油,在沙漠里靠骡子、马机动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隆美尔到前线之后,仍然试图扭转颓势,发动了猛烈反攻,盟军的进攻被挡住了。丘吉尔不耐烦了,抱怨说:“我们真的找不到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吗?”隆美尔下决心要夺回“第29点”那座小山,德军21装甲师、意大利阿利埃特装甲师开始发动猛烈进攻。
一代名将、“沙漠之狐”隆美尔,毕竟刚从德国返回,还没适应战场的环境,这个时候有点儿晕头,判断明显错误,为了这么一个小山包,发动如此猛烈的进攻得不偿失。英军一直在坚守阵地,而隆美尔的部队由于缺乏油料,坦克、卡车动不了,也不能撤退,所以必须攻下这座小山。这个地方就相当于一战时的凡尔登,双方要在这儿把血流干,攻敌所必救。蒙哥马利要进攻敌人绝对不能放弃的地方,吸引敌人的主力部队来决战,这个“第29点”,20英尺高的小山,恰好成了这么一个地方。
德国人不明智地来跟蒙哥马利决战,攻不下来,退不回去,坦克没有油料,只能原地停着,当固定炮塔使。问题是,盟军掌握了制空权,这些坦克都成了铁皮棺材,任由盟军的飞机轰炸。更加要命的是,英国的轰炸机在托布鲁克外海击沉了德军“路易西亚诺”号油轮。补给油船被炸了,隆美尔部队的最后一丝希望破灭了。
当时的战斗非常惨烈,一本名为《阿拉曼》的回忆录中写道:“炽热的沙漠在抖动着。士兵们躲在战壕中,从他们满是尘土的脸上流下来的汗汇成了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一群群苍蝇像乌云一样盘旋在尸体与粪堆上空,折磨着伤员。战场上布满燃烧着的坦克与运兵车,还有损坏的枪炮与车辆。当枪炮中的高爆炸药爆炸时,烟雾与尘土便四处飘散。”
失败是很明显的
双方战斗到10月29日太阳落山的时候,英军还有800辆坦克,轴心国军队还有148辆德军坦克和187辆意军坦克。意大利坦克是皮薄馅大的轻型坦克,只有40毫米主炮。最关键的是没有油料,当隆美尔得知“路易西亚诺”号油轮在托布鲁克外海被炸沉的消息后,跟他手下的军官讲:“对我们来说,撤退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油料,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在阿拉曼战斗到底。”
到10月30日,战斗继续进行,异常激烈,经常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尽管轴心国士兵(主要是德国士兵)恪尽职守,英勇抵抗,但还是没能夺回任何失地。激烈的战斗带给隆美尔部队的只有人员和装备的损失。对于隆美尔来讲,失败是很明显的,所以他计划撤退。最逗的是,在这时候,元首给他送来了1200吨油料,可惜太晚了,隆美尔只能把油料白白地烧掉,要不然就便宜敌人了。
实施“增压行动”
到了11月2日凌晨1时,盟军开始“增压行动”,目标是消灭轴心国军队的装甲部队,迫使敌军在开阔地作战,消耗敌军的油料储备,切断敌军补给,最终瓦解敌军。“增压行动”是阿拉曼战役开始以来最紧张、最血腥的阶段。盟军空军连续7个小时对轴心国阵地发动空袭,360门大炮连续炮轰4个半小时,打出去1。5万发炮弹。新西兰军队作为盟军的先锋发动了猛烈进攻,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问题是,工兵在雷场中开辟安全通道的工作完成得不好,所以盟军第9装甲旅无法趁夜色进攻敌人,等到天一亮,轴心国军队就看清了英国坦克在什么位置,德国的八八高炮开始逞威,击中了一辆又一辆英军坦克,第9装甲旅有75%的人员伤亡,128辆坦克中有102辆被击毁,几乎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毕竟在敌军防线中撕开了一个缺口,使英国第10集团军第1装甲师可以与敌人决战。正午时分,120辆意大利和德国坦克出发,打响了阿拉曼战役中规模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后一场坦克大战——阿恰齐尔山脊之战,这也是德国非洲军装甲兵为了维护自己的荣誉进行的一场尊严之战。
到当天夜里,轴心国部队只剩下32辆坦克。隆美尔赶紧给希特勒发电报,说他的部队现在已经不堪一击了,问希特勒怎么办,其实他准备撤退。希特勒却告诉他,再坚持一下。希特勒这人就是固执,认为他的部队打到哪儿,哪儿就是国界线,德国军靴踩到哪儿,哪儿就是德国的边境,不管这地儿有用没用。当时托马将军报告隆美尔,第15装甲师还剩10辆坦克,21装甲师还剩14辆坦克,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还剩17辆坦克,隆美尔给托马将军看了希特勒的电报说,元首不管咱有几辆坦克,让咱们再坚持一下。托马将军只好回到前线继续指挥战斗,跟几乎被全数歼灭的第15、第21装甲师并肩作战,迎击150辆英军坦克。应该说,托马将军也是硬汉,他坐在指挥坦克中亲自督战,一直到德军最后一辆坦克被摧毁。而指挥坦克装的是木头假炮,根本不能打仗。托马将军命大没死,独自一人站在自己那辆燃烧的指挥坦克旁边。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德国坦克的坟场”。
盟军惨胜
在轴心国的坦克几乎被摧毁以后,剩余的军队仍在战斗,但他们的防线已被撕开了一个12英里宽的缺口。托马将军实在不想再做无谓的牺牲,他告诉隆美尔:“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这里的话,我的部队连三天也坚持不了了……如果我执行元首的命令,那么我的部队可能拒绝服从……我的部队是第一位的!”这时候,隆美尔终于违背希特勒的指示,命令部队大规模撤退。
随着隆美尔的归去,阿拉曼战役结束,盟军获得胜利。但盟军损失也很惨重:有2。35万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8集团军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当温伯利将军向第9装甲旅旅长约翰·居里询问哪些是他的剩余部队时,他指着12辆坦克说:“它们是我剩余的装甲部队。”温伯利将军说:“不许再这样了。”
第七章 硝烟正浓鏖战急(亚洲战区、太平洋战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题记
01。军事理念贼落后
中国太不好搞定
1937年7月7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在开战之前,日本人对战争的前景十分乐观,计划三个月内结束对华战事。但是,日本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淞沪会战就打了三个月。中国军队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也打死打伤了日军6万多人。这场战役后,中国军队开始了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持久抗战。
从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到1938年10月底广州、武汉沦陷,这一年多的时间,正面战场连续进行了淞沪、太原、徐州、武汉几大会战,以牺牲200万人的代价,打死打伤日军70余万,使日军再也无力发动大规模进攻,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在这期间,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收复失地,建立了多个敌后根据地,扰乱了日军的后方。日本侵略中国本想以战养战,利用中国的物资来打中国。但现在敌后被八路军、新四军控制,农村的物资日军利用不上,麦子熟了,没等鬼子去抢,八路军一敲锣,“老乡们收麦子去!”全弄走了。
所以,小日本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他们这才明白:中国太不好搞定了,行军这么老远,这地方还叫中国,要搁我们那儿出国二十几趟了。中国大得没边儿,还有许多硬骨头的中国人,日本几十万精锐部队陷在里面,也没能征服中国。到1940年,侵华日军总数达到60万,最夸张的时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