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人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豁达人生- 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种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也非常佩服。

回到西侯度村以后,乡邻们在一起聊天的时间就多了。闲谈中,薛德宽告诉薛廷臣:“四川汶川5、12地震的时候,我和赵世发两个发起了为灾区搞献爱心的活动,全村共募捐了一千多块钱,其中自悌妈一次就捐了二百块钱,收到捐款后,我们就把钱送到了镇政府。”聊到了村里老年人的时候,薛德宽说:“我和赵世发是咱村老年协会的成员,专管咱们村的老年工作,我们准备在“元旦”召集全村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开个座谈会。”薛廷臣听了以后不但很高兴,也很感兴趣,便问薛德宽道:“村里给了你们多少钱?”薛德宽说:“村里没给钱,我搞信用社挣了点钱,这个钱由我掏。”薛廷臣又问道:“你准备拿出多少钱?”薛德宽说:“有三百块钱就行了。”这个时候,薛廷臣对薛德宽的这种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的精神更加佩服了,他想:德宽搞信社能挣多少钱?他能拿出来300块钱的确很不容易。于是便产生了想和他一起为村里老年人做点好事的想法。

以前,薛廷臣每次回家,都曾参加过不少村里的喜事和丧事,看到全村的人都会到事主家去帮忙,村帮村、户帮户,民风很好。我也听家里人说,在他母亲病重期间,全村的人基本上都到家里来探望。他又回想到:自己的几位老人去世的时候,自己都不在家,村里人也都曾这样热情的帮着把自己的几位老人发送了,这种乡情是多么的珍贵!自己也要利用这个机会来报答乡亲们。于是,他便对德宽说:“你能拿出300元,我也拿出3000块钱,给咱们村里的老年人办点好事、实事。”于是,便拿出了3000块钱交给了薛德宽,让他给西侯度村的父老乡亲们办点有益的事,以了却自己报答西侯度村父老乡亲的心愿。

2009年元旦,薛德宽、赵世发和退休教师刘永福共同主持召开了西侯度村六十岁以上的老年座谈会。会上赵世发(曾任村里的支部书记)讲了话。主持会议的薛德宽也让薛廷臣讲了话,薛廷臣讲话时对薛德宽把村里信用代办点搞的很好给予了表扬和肯定,并说出了自己拿了三千块钱支持村里的老年活动。

2009年秋天,薛廷臣又一次回老家过冬。农历九月九重阳节的时候,薛德宽组织西侯度村的老年人到鹳雀楼、普救寺等地方去旅游,并邀请薛廷臣一起去。薛廷臣没有去,他不去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这几个景点他过去都曾去过。二是他去了就会多占一个位子,村里的老年人就会少去一个。

旅游回来以后,参加旅游的老年人心情都很愉快,但因为没有组织好等原因,全村九十几个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只去了三十几个人,还有将近三分之二的老年人没有能享受这个待遇。村里有人议论:应该让老年人享受同样的待遇,对那些没有参加旅游的人也应该和出去旅游的人一样对待。薛廷臣觉得大家的议论很正确,就去和薛德宽商量。

薛廷臣见了薛德宽以后,便和他商量如何把剩下的钱分给没有去旅游的人,使没有去旅游的人都能同样享受,薛德宽回答说:“钱不多了,只剩下四五百块钱了。”

为了把这件事处理好,薛廷臣决定,再拿出五千多块钱去看望那些没有去旅游的老年人。后来,他在村里老年协会会长薛俊虎的带领下,亲自登门,对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慰问,以表示他对西侯度村老年人的一点心意和报恩之情。

薛廷臣在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在我的心里,总觉得根据自己的力量,能为别人着想,能去帮助别人是一种乐事,所以我总愿意这么去做,只有这么做了,我才能觉得心情舒畅和欣慰。”“我生在西侯度、长在西侯度,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小米饭把我养大,风雨中教我做人,树高千尺总有根。是西侯度的山水养育了我,西侯度村的父老乡亲关照我成长。所以,我眷恋着我的家乡、眷恋着西侯度村的父老乡亲们。能为家乡的建设出点力,为西侯度村的父老乡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是我的心愿。过去我这样做了,今后,我还将一如既往。我要在我的有生之年,继续为西侯度村的父老乡亲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情,以了却我对西候度的父老报答之意,以实现我的心愿!”

  
 颐养天年 '本章字数:3094 最新更新时间:20140104 07:45:02。0'
062 颐养天年

二0一三年秋,年过85岁的薛廷臣有了自己的一个新想法,他知道,到了这个年龄,已经不是奉献的年龄了,保护好自己的身体,不给儿女增加负担,是自己今后的全部任务。于是,他将2013作为自己人生的一个新的转折点,开始步入消闲静摄,颐养天年,“健康、自由、幸福、快乐”的晚年生活。

如何过好晚年生活呢?薛廷臣觉得自己应该做好四件事:一是锻炼身体,二是吃好喝好,三是心情愉快,四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基于此,他有了自己新的想法和打算:

一、坚持锻炼。“养身在动,养心在静”。他认为:颐养天年就是养生,养生应该是运动养生,心理养生相结合。于是,他把运动健体放在首位,骑自行车、步行是每天的必修课;再就看书、听戏自找乐趣,始终保持心情舒畅。

三、吃自己想吃的食物。老年人养生长寿要从吃开始。古人想长生不老,拜佛求神,炼丹吃药。今人迷恋补品补药。他都不采纳。绿色、环保、粗茶淡饭是他的追求。

四、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是最低层次需要,心理需求才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到了这个年龄,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做自己想做、爱做的事。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因此,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高兴干什么就干什么,达到自己心情愉快。

五、选择一个清净的环境。他认为,心情平静、心理平衡才是更高境界的养生之道。只有在清净的环境下性情才能得到陶冶,只有“宁静致远,淡泊明志。”才能达到“消闲静摄;颐养天和”。

基于上述想法和打算,薛廷臣便开始了自己“想做什么做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的自由生活。

今年他的第一愿望就是在老家度过一个冬天,过了年天气暖和了在到西宁。老家的亲情,老家的气候,对他的吸引太大了。于是,他将这个想法告诉了孩子们。长子尚文理解老人的心情,但觉得老人毕竟已经八十六岁了,让他一个人回去总是不放心,便提出开车将他送回去,到老家把老人安顿好。因为两个儿子都有车,送老人回家在情理之中,但薛廷臣却不同意,他对儿子说:“我的身体很好,自己坐火车回去就行了,不用耽搁你们的时间,也不用浪费能源。”孩子们心理总不踏实,坚持要开车送他回去。为此事两代人一直达不成一致意见。

为了证明自己一个人回去没有问题,薛廷臣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演给孩子们看:他连续五天,坚持每天从大通县的桥头骑自行车走到西宁,然后再从西宁返回来。这一来回七、八十公里路;现在的中年人未必能做到,他却轻松做到了。五天过后,他对尚文说:“我每天能骑自行车到西宁跑一趟,从西宁到西安一个晚上的卧铺就到了,我怎么就不行?现在你们还有什么不放心的!”

孩子们看着老爸那么固执,也就只好顺从了他。

薛廷臣原本计划坐公共汽车到西宁火车站,然后上火车到西安。临走的时候,孩子们却坚持要用车子将他送到西宁火车站,他坚持要自己坐公共汽车区。但孩子们根本就不答应,为了不佛孩子们的一片孝心,他做了让步,同意让尚文用车将他送到西宁火车站。

2013年9月26日,火车快到西安的时候,薛廷臣给学仁打了个电话,说自己回来了,到家里再见面。巧的是学仁在西安给凤母看病,他接到电话非常高兴,说道:我正好在西安,在旅馆包了一个房间,你到西安后在这里住几天。

下车之后,学仁到车站接他。好久不见,两个人都很高兴,就在西安住了下来。

在西安期间,他们两个就住在了学仁包的那个房间里。因为不是家里,吃饭全是在饭店里,好在西安的饮食习惯和老家一样,他们也是专门找那个可口的小吃去过瘾。因为见到了亲人,饭菜也很可口,薛老的心里很高兴,不觉就过了五天。

薛老猛然想起,应该回家了。10月1号,他离开了西安,坐大巴回到了家乡。

回到家后,径直就去了侄子会忍家里。见到老人,孩子们非常高兴,一家人其乐融融。

第二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给父母、祖宗烧纸上坟。

他洗把脸就到村里的小商店去买纸和纸钱,没有想到,竟然吃了一个闭门羹。他又去了另一家小商店,但到那里后门上也挂着猴。村子里就这么两个小商店,他没了办法,只好返回家里。

吃罢早饭,在家里坐不住的老人就想到巷道里转转。可他没有想到,在巷里转了四圈,竟然没有遇到一个能和他说上话的人。他这个时候才潘然醒悟: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基本上都离开了人世,村子里只剩下一个叫润子的老头比自己大些,但润子连说话都说不清,听也听不见,几近痴呆的人。费劲说了几句以后,便大失所望。那些六七十岁的人们,因为子女们外出打工,还都要到田间去干农活,很难遇到能和自己聊天的人。

在巷道里徘徊了一会儿后,他突然想起学仁在西安时曾告诉他:咱风陵渡有了敬老院,听说那里很不错。他就想到那里看看。

回到家后,他没有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会忍和淑云,怕他们阻拦。隔了一天,早上吃过饭后,便去了文管所,和俊虎聊了一会,便说了自己的想法。老年人和老年人的想法是一致的,得到了老薛的支持。薛俊虎用摩托车把薛廷臣带上,径直去了风陵渡的敬老院。

敬老院是芮城县民政局办的,条件很不错,他们到灶房、宿舍等地方看了以后,心里很满意。特别是那里的家乡家常饭和那些住在敬老院的退休干部群体,让他更为满意:能吃好,能有许多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相伴,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于是,他就当即决定住在敬老院。

薛廷臣知道,做出这个决定之后,必然带来很多反对意见。首先,会忍、淑云他们就会发对,且不说其他,让他们在村里说不起话。为什么老人家回来了,去住了敬老院?是不是因为他们管得不好,还是嫌弃?!本家的侄子、孙子们肯定都会反对。可没有办法,他有他的难处和想法。在侄子家,饭菜、住处都很好,对他从来都是招呼周到,无微不至。可他觉得三天五天、十天半月,这倒没有什么,可几个月时间,让孩子们每天为自己操心,他觉得很过意不起,这是其一;其二,村子里面同龄的老人没有多少了,自然条件也不方便,本来想开心几个月,在村子里却受到限制。住在敬老院,时不时还可以回去转转,即满足了自己亲情的心理需要,又能自由自在地活动。

作出决定之后,薛廷臣便回家做侄子、侄媳们的思想工作。这个工作的确难做,经过几天的说服,亲人们总算心悦诚服地把薛廷臣送到了敬老院。风陵渡敬老院是由中国福利彩票赞助,芮城县民政局主办的中心敬老院。由于当地政府的重视,敬老院办得很好,入园人员共有三十几位,大部分是退休的干部或职工,基本上都有工资收入,其中一部分行动不太方便,但生活能够自理,这些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自己掏钱自愿来住。薛廷臣便是其中一位,他的入住,绝对是百分之百自己的决定。

住进养老院后,薛廷臣感觉非常满意。首先是饭很可口。第一,这里的饭全是地道的家乡饭,在这里,他吃出了青少年时期的那种饭的味道,特别是葱花炒酱豆,味道太地道了!第二,饭菜煮的很熟。这里的人都是年纪大的,牙齿都不好,那些从农村来的厨师,很能理解老人的需求,把饭菜煮的很熟,好咬。第三,食堂里的馍馍蒸得非常好,地道的起面馍味道很纯正、可口。能吃到这么可口的饭菜他真的很开心,在这里呆了没有一个月,体重竟然增加了一公斤。其次是很开心。

他喜欢听蒲剧,这里蒲剧的光碟很好买,因为有了满足精神需求的条件,他总是能沉浸在有滋有味的幸福之中。

他喜欢聊天,这里的老年人多是退休的干部职工,共同语言多,和大家一起聊天,了解家乡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回顾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是一大乐事。

他喜欢和家乡的亲朋好友交往,在这里,给他提供了来去方便的客观条件……

在老家的这段日子里,他过得很愉快,很充实。由于心情好,加之离开了青海的高原气候,清新的空气让他感觉很舒适,短短一个月,他在青海时候的那种头闷的感觉竟然慢慢地消失了。他觉得这次在老家过冬天收获很大,心里非常满意。

  
 后  记 '本章字数:1917 最新更新时间:20140104 08:52:00。0'
后 记

和薛老结缘是西侯度文管所薛俊虎先生牵的线。那是2009年12月的一天,薛俊虎和一位老先生每人骑着一辆摩托车来到我家。看着站在刺骨寒风中的两位老人,不由我肃然起敬,就赶紧将他们请到家里。

进门以后,俊虎兄便向我介绍了和他一起来的这位老先生:“这是我们村的臣子,大名叫薛廷臣。是从青海离休的老干部,今年82岁了。”

我原以为他们两个年龄相仿,也就是70岁上下年龄吧。没有想到,站在我面前的竟然是一位82岁高龄的耄耋老人。老人家的身体很棒!不说他走路如风、思维清晰,口若悬河,竟然还能骑着摩托车走山路,太不可思议了!

俊虎兄是个直性子,快人快语,开门见山道出了他们的来意:“臣子写了一个回忆录,想让你给改一下,另外还想要你写的那几本书。”

这些都是举手之劳,我当即慨然答应。

看到我慨然答应,薛老先生非常高兴,顺手从包里掏出了一个U盘。当我弄清楚他那十多万字的回忆录手稿是他自己用电脑打出来的时候,心底里更增加了对老先生的佩服和敬仰。

因为老人家过罢年还要回青海,我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就放掉了手头的一切,赶紧着手给老先生修改文稿。

因为过去不熟识,就得先了解情况,接受任务以后,我用了三天的时间,详细的看了一下薛老的全部文稿。看完文稿之后,对老先生其人、其书便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当然也有许多感受:

一、可以看得出,这位仅断断续续上过四年私塾的老人没有正规写过文章,所写文字全是口头语言,应该是一本记录,的确不能成书。但是,这样一位从旧社会历尽磨难走过来的老人,能有这样的写作水平已是很不简单了!按他目前的水平,少说也有高中文化的底功,他的水平完全出乎了我的预料。

二、虽说写的是一本“流水账”,但事实清楚,素材丰富,修改起来能得心应手,不愁“无米下锅”。

三、观点明确,真实感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精神生活条件的改善,老年人写回忆录已成为时尚。但多数人都不能实事求是的去对待自己,或夸大功劳,或回避过失,千方百计往自己头上套光环,总想给乡邻、亲友和后辈们留下一个完美的形象。而他的风格却和常人完全不一样,自始至终实事求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