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名族,怎么可能抵抗的住西方列强的进攻。虽然现在这个时候,西方还是中世纪,但是终有一日西方会成为世界的中心,而到了那个时候呢?中华大地会是什么样的光景?
难道那以德报怨就可以让洋鬼子把捅进自己胸膛的刀给抽回去?
难道那礼仪之邦就可以让欧洲列强把割地再还回去?
不能。
这个世界,就是强权世界。弱国不外交。哪怕你再怎么彬彬有礼,可是国力弱小,也不过是个乖乖的小绵羊而已,任人鱼肉。
可是中国的儒家思想,真的太重了,太重了。重的柴瑞都感觉到自己无能为力。新文化运动时期,有鲁迅,有李大钊,有胡适,有陈独秀,有刘半农等等一批人。他们在摇旗呐喊,他们在为思想的解放做着不懈的斗争。
而这里……
柴瑞就只有一个人。
一个普通的人而已。没有鲁迅的尖锐,没有李大钊的深刻,没有胡适的功底,柴瑞不过是一个翻过新文化运动记载的小人物而已。
可是就这个小人物,现在却想改变儒家思想的垄断地位。
就是这个小人物,想让百家争鸣的场面再现。
可是这个小人物,才刚刚创办报刊却发现事与愿违。似乎现在还没有到那么深刻的历史背景,没有人会像鲁迅一样站出来,战斗在文化的第一线。
李可馨看着两眼无神的柴瑞,从来没有看到柴瑞眼神是如此的无神。哪怕是最危险的时候,柴瑞都谈笑自如,淡定如常。可是今天的柴瑞,真的是两眼无神,彻底的失去了那种意气风发的样子。
这是一种来自灵活深处的彷徨和无助。
李可馨看着这样的柴瑞,心理感觉到非常的可怕。难道报社失败,真的有如此大的影响吗?李可馨也没觉得那些文章写的不好。她怎么也不会明白柴瑞心理到底在想什么。
不过李可馨可以肯定一定是报社的问题让柴瑞如此的消极。“柴大哥。”李可馨轻声的呼唤柴瑞。
“我没事。”柴瑞故作轻松的说。
虽然说自己没事,可是李可馨知道柴瑞此时心事重重。柴瑞不想千年以后,这片土地再被欧洲列强肆意的**,因此柴瑞把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揽上了身。文化的拯救,这是胡适、鲁迅等人的责任。柴瑞没有这个能力,又怎么抗的起。
该如何是好?
柴瑞迷茫了。
难道自己真的错了吗?
难道儒家思想真的无法撼动分毫吗?
难道千年以后的国人,还依旧是像被人拉着脖子的鸭子一样看热闹吗?还是被人揍了一顿之后,还去给别人道歉,说把别人的拳头弄疼了的吗?
积重难返的儒家思想,不是柴瑞一人就可以撼动的。
“不如,柴大哥,咱们就不要去搞那个报刊了。”李可馨轻声的说。
柴瑞马上摇了摇头说:“不行。办报刊,搞新闻,势在必行。”
“可是柴大哥,你……”李可馨终究还是没说下去。李可馨终究不忍心责备柴瑞。但是李可馨会无条件的支持柴瑞,还是对着柴瑞说:“不如柴大哥,其他地方的报刊,我们暂时别去搞了,我们也没有精力。我们先在益州创办个报刊。如果办的好的话,我们再推广。如果还是不满意的话,我们再慢慢改。”
看来只能如此了。
不过柴瑞自认为自己没有如此文采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但是柴瑞还是毅然的决定去报社当一名普通的撰稿人。
这次柴瑞真的是用心去做。
不成功,便成仁。
总有人要当先驱。所谓先驱,不过就是先用自己的躯体去填万丈深渊而已。
几日之后,关闭了数日的报社再次开张。而其他地方的报社都还是关闭状态。那些地方官吏还巴不得不开。又是免费给百姓阅读,那又岂不是分文不取?本来财政就很吃紧,还要来开个报社,县衙表示压力很大。
这一次,柴瑞把重新开张的报社沿用了新文化运动中的《新青年》这个名字。柴瑞希望孩子看完《新青年》之后,能够正在的成为新青年,而不是被儒家思想所束缚的老学究。
这一次,柴瑞就已经做好了长期战斗的准备。一步一步的去改变,柴瑞不会像开始那样心急。
《新青年》
第一期终于发售。
这一期,只有一个主题,就是白话文运动。
好在新式学堂就已经采用了白话文教学,而且不在注重四书五经。四书五经只不过出现在语文系和道德系,而且只作为普通课程来对待。有了一定的基础,推广起来,虽然阻力非常大,但是起码不是毫无人支持。
柴瑞没想到杜甫竟然也会反对自己这个白话文运动。杜甫,同样是儒学大师,虽然他赞同白话文教学,但是杜甫却不赞同柴瑞这种大肆推广白话文的作法。在杜甫看来,这是让下里巴人的方式去取代阳春白雪。
第二百二十一章 白话文
杜甫,只是反对者当中的一个代表。
杜甫认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是非常错误的事情。这样下去,饱读诗书的人和没读多少书的人有什么区别。而且白话文,非常不利于诗歌的发展。长此以往下去,怕是连打油诗都没人会做了。
这是文学的倒退。
杜甫坚决的反对柴瑞大肆的推广白话文,甚至连论语那些四书五经都要译成白话文教学。那不仅增加了老师的负担,而且也让论语变味了。论语的内涵,翻译成白话文之后又怎么会有?而且每个人读论语的感受都不一样。
柴瑞没想到推广白话文的阻力非常的大。想要说服杜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倒是李白却不怎么反对,但也没表示赞同。
没有支持的人,如何推广下去。
而且王昌龄,岑参等大文豪带着不少的士子学子堵在柴瑞的节度使府外。
靠,游行示威呢……
看着外面那黑压压的人头,柴瑞心理不由的一惊。怎么会如此多的人堵在自己的门口,不过就是推广下白话文而已。殊不知柴瑞此举是动摇了传统教育的基础。这些人思维早就被传统教育所禁锢,怎么可能会接受柴瑞的离经叛道。
难道真的是众叛亲离?
不会如此悲惨吧?
柴瑞看着外面那一群群人,真有种想揍人的冲动。这些人怎么就那么冥顽不灵呢?顽固的抱着大部分都听不懂的文言文就很厉害吗?
不过这些人也不敢随便冲进节度使府,他们只是希望柴瑞收回推广白话文的决定,没想过要拿柴瑞怎么样。
阻力越是巨大,柴瑞就越是下定决心要好好的整顿下文言文。白话文的推广是势在必行。那些听不懂的文言文只适合于文学创作,和社会早已经脱节。绝大部分百姓根本就不明白那些之乎者也。在日常交流当中,那些文言文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可是这些儒生似乎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反而认为自己高高在上。就连新式学堂里的学生也有不少人在游行示威的队伍当中。
而这些人似乎以王昌龄为首。
柴瑞只好把王昌龄和杜甫请入府中,柴瑞希望劝服这二位能够接受白话文。
可是这两个人进入节度使府只后,就一言不发。
想当哑巴?以为不发言就可以安然无事吗?
没那么容易。
柴瑞看着这两个文豪,两个一言不发的文豪,心理默默的想着。不说话,想无声的抗议?
想逼柴瑞放弃,那是不可能的。
柴瑞已经下定决心推广。实在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就强制推广。虽然这样后果非常严重,但是效果却是立竿见影的。而且百年只后,肯定已经被推广开来。到时候早就忘记了柴瑞的蛮横。
不过不到万不得已,柴瑞还是不希望如此。因为强制推广,必定会带来无法想象的恶果。说不定自己在历史上就会成为“焚书坑儒”一般的典型。
“二位先生,请坐。”
杜甫和王昌龄才缓缓的坐下,不过还是一言不发。
而此时杜甫又对着杜甫和王昌龄说:“你们现在不说话,难道你们以后都不说话吗?要知道你们可说的都是白话文啊。”
杜甫和王昌龄假装没听见,而端起茶杯,慢慢的品茶。
柴瑞有继续说:“其实,你们都知道,白话文的重要性。因为没人可以不用。除非那个人不和其他人交流。你们说对不对。”
杜甫微微的手指一颤,柴瑞所说的话,其实杜甫也考虑过。不过就算没有推广白话文,千百年来,还不是相安无事。
柴瑞也端起一杯茶,没喝,就倒了出去。
杜甫和王昌龄看了看柴瑞,这个柴瑞到底在玩什么花样。
而后柴瑞又往茶杯里倒入一杯凉茶一饮而尽,然后慢慢的对着杜甫、王昌龄说:“文言文就好比一道好茶,而且还是刚刚泡好的好茶,可是我现在非常的渴,而我把文言文倒掉,再换上一杯凉茶,正好可以解决我口渴的问题。而现在,口渴的是社会,白话文正是那一杯凉茶。”
“此话怎讲?”杜甫还是开口说话。
柴瑞这才拿出那份工业**时期的科技文化调查报告给杜甫看,可是这些简体字杜甫却不认识。柴瑞这才拿笔用繁体字照抄了一些递给杜甫看。
“你给我看这些干什么?”
“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东西,每一样都可以改变人的生活。”
“你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就是从这里来的?”杜甫问道。
柴瑞点了点头,又对着杜甫说:“你说记载这些东西,是用白话文好,还是用文言文好?”
“当然是白话文。”杜甫随口就说了出来。而当杜甫刚一说出口,杜甫就知道自己已经中计了,柴瑞已经起码说服自己一半了。
看到杜甫已经松口,柴瑞微微一笑。
这说明不是没有机会。柴瑞还真怕杜甫和王昌龄来个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既然肯说话,就表示已经接受了推广白话文。
“没错,的确是白话文。这样让后人完全可以明白如何制造,这样才有利于技艺的传承。再说文言文,谁都知道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可是现在呢?谁知道地动仪如何制造,难道就凭史书上那百来字吗?怕只是制造出一个外壳而已。可是这又怎么能知道地震的方位。”
“我承认你说的没错,文言文的确有很多地方不如白话文。这些技艺的确不适合用文言文来记载。但是文言文,乃艺术的最高形式,多少年来有多少文人写下让人惊艳的文章。可是白话文呢?”
柴瑞马上就说:“我相信白话文一样可以有令人无法忘记的文章。只是前人从来没有写过,可是谁有能保证,后人没有能够让白话文同样散发文艺的光彩。杜先生,王先生,我知道二位都死当世名士,我知道二位在文言文上的造诣也是让人难以企及,可是二人有没有想过,白话文同样可以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
“这……”
无论是杜甫和王昌龄都没有想过,二人只是一味的认为白话文不该登上大雅之堂,还真没有想过白话文有如何效果。
第二百二十二章 文学改良运动
当杜甫和王昌龄慢慢的沉思去思考,而不再是一味的反对之后,柴瑞终于可以松了口气。门外的那些人都以杜甫和王昌龄马首是瞻。
只要这两个人不再反对,推广白话文起码是扫除了两个最大的障碍。
而且柴瑞的话,句句在理,让杜甫、王昌龄想反驳也没有机会。
思索了片刻之后,杜甫对着柴瑞说:“推广白话文,可以。不过绝对不能放弃文言文,如果天下没有多少人会用文言文,我想再现古文风采的日子将是遥遥无期。”
杜甫的担忧不是没有到底。
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全中国十三亿人当中,有多少人还会用文言文写诗作赋。怕已经没有多少人。不能说只是教育的问题,而且文言文真的早已经不符合潮流,那些生涩的语气已经被社会摒弃。
当然教育的轻视也让文言文加速的被人所遗忘。
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多少人可以像古人那样的出口成章,举手投足之间就诗赋已成。
“好的,我答应你,文言文是新式学堂的必修课程之一。”
杜甫略微有些担心,但还是和王昌龄一起点了点头。杜甫和王昌龄已然同意推广白话文,门外的那些学子嘟嘟嚷嚷了几句之后,也纷纷的散去。没有了主心骨,自然烟消云散。
当得到了杜甫和王昌龄的支持之后,柴瑞马上就开始推广白话文。而那些论语,中庸,史记柴瑞都要求统统的翻译成白话,这样才好让大众接受。为了缓和那些儒生学子的反抗情形,柴瑞也改变了“白话文运动”的名字,而采用“文学改良运动”
省时间、免枉读、便幼学、煅思想、便贫民。
文学改良运动轰轰烈烈的在益州开展。
而不少人其实是阳奉阴违。而柴瑞一点也不介意。因为白话文,是大众化的文体。当开始推广之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
不久,一些聪明的学子慢慢的开始用白话文写文章。《新青年》报社每天都会受到不少的投稿。柴瑞完全可以从这里面选出一些用于《新青年》报刊当中。
李漼的美文,不时的用些文言文的语调,更增添不少美感。
刘德凯的小故事,每天一篇,也是非常的生动。
等等,不少学子开始接受了白话文。而且他们在使用之后更加发现,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才能。
毫无束缚……
天马行空……
不讲语法,不论结构……
让人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也正是从文言的束缚当中解放出来,民间艺术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不少长篇故事已经在新青年上连载。
此时,《新青年》一扫当初的颓废,而一跃成为充满朝气的报刊。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投稿。完全是因为柴瑞采用了一些现代报社的做法。投稿过来,一经采用,立即付出不少报酬。
不少文人家境不好,给人写写家书之类的勉强糊口。而柴瑞的《新青年》却给了他们一丝希望。当投稿失败几次之后,这些人马上发现了柴瑞的胃口。一些新奇的故事更容易被采纳,另外时事评论,抨击社会黑暗的文章也会被采纳,而且还是头版头条,那是《新青年》报酬最丰厚的版块。
这些人也不是傻蛋,当知道柴瑞中意那些抨击社会黑暗的文章,一时间柴瑞的桌子上堆满了这些文章。在这战乱纷飞的年代,到处都是贪官污吏,草菅人命更是无处不在。虽然在益州这个地方情况要好些,但是全国各地到处都有真人真事发生,想要写这样的文章,那不是信手拈来。
而且柴瑞也在《新青年》上面的第二版写了不少东西,什么《天演论》之类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八个大字慢慢的随着《新青年》的推广而逐渐推广开。
当报刊发展到这个地步,终于不再是像开始那样只知道歌颂的御用报纸一般。而且这些报纸都是免费阅读。柴瑞在益州特别设立了十七个报亭。这些报亭专门提供免费的报纸给大家阅读。
现在这十七个报亭也是益州人非常乐意去的地方。
一是有免费的茶水可以喝,二是地方宽敞,可以容纳不少的人,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交流。
人都喜欢热闹,益州报亭自然而然的成为益州人茶余饭后消遣的地方。古人吃完饭之后,还真没多少可以去消遣的事情,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去和周围的人聊天。如今柴瑞免费提供了一个聊天的场所,自然也成为大家茶余饭后非常乐意去的地方。
不过普通百姓去的人不多,在这里大多还是一些文人。
这些人或褒或贬,针砭时弊,慢慢的也形成了不少派系,渐渐的以后发展成为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慢慢的主导了文学改良运动的发展。
既然报社已经走入正轨,柴瑞自然而然的鼓励各地政府建立公立报社,同时也鼓励私人建立报社。
慢慢的渝州的《曙光》,嘉州的《觉醒》,益州的《益州日报》等等报社都开办起来。不过从此以后报纸也不再免费提供。就连《新青年》也开始收取一些费用。只要三个铜板就可以买份报纸。
毕竟报社不是公益事业,创办报刊的那些富商也需要赚钱的。没有利润的行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