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玄宗即位后的一系列改革,使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国力强盛、社会繁荣昌盛,唐朝达到了全盛时期。开元二十年天下人口786万户、4543万人;开元二十八年,天下人口841万户,4814万人。唐都长安有人口百万,是着名的国际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代不仅商业发达,而且对外贸易兴旺,往来于唐和波斯、天竺、大食等地的商船络绎下绝。数以万计的外国使节、商人、僧侣和留学生居住在长安。开元五年、二十一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均在550人以上。气象万千的长安就是开元盛世的最好写照。

38。安史之乱

公元742年,唐王朝改元“天宝”。玄宗设置了十个节度使,负责边境地区的军政要务,后来事实上他们便成了这些地区的土皇帝。有个胡人安禄山,作了平卢节度使,管辖河北北部地区。

这个安禄山长得肥胖高大,内心跟李林甫一样奸诈狡猾,可外表上却装出一副憨厚老实的样子,让人看了误以为他缺少心计,对他不加防范。

有一次见皇太子,他故意不下拜行礼,左右的人都责备他。

他却装成一副傻样子问皇帝:“我是不识礼节的人,可太子是什么官呢?”玄宗说:“等我死了以后,就把皇位传给他。”安禄山仿佛恍然大悟似的说:“我真是太愚蠢了,只知道有皇上,却不知有太子,真是该死!”这才给太子叩头。他还装出一副诚恳的样子对玄宗说:“我受到陛下您过多的恩宠,又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加报,就希望我能代陛下您死吧!”由于他憨厚的样子,又装得特别像,竟然使玄宗感动不已。

安禄山也跟李林甫一样,收买后宫的宫监和嫔妃,替他传递宫中的消息,在皇帝面前说他的好话。玄宗越来越喜欢安禄山了,不时把他召到京城。李林甫投皇帝所好,也开始拉拢安禄山。李林甫善于揣摸安禄山谈话的意思,安禄山心里想的话还没出口,李林甫就替他说出来了。安禄山越发折服,竟以李林甫为神。有一次在中书省见面,天气很冷,李林甫便把自己的袍子脱下来披在安禄山身上。安禄山很感动,亲热地称李林甫为“十郎”。安禄山在范阳,派使者去京师奏事。使者回来以后,安禄山首先便问:“十郎怎么说?”如果使者传达的是李林甫的好话,安禄山就大为高兴。如果使者说:“十郎要你好生察看。”安禄山便失望地反手拍打床栏说:“我要死了!我要死了!”。

安禄山是个大胖子,肚子特别大,走起路来蹒蹒跚跚,十分笨拙。但在皇帝面前跳起《胡风舞》来,却是轻巧灵活。玄宗曾问他:“你肚子为什么这样大?”安绿山笑嘻嘻地回答:“只装着一颗忠诚于皇帝的赤心啊!”玄宗在长安给安禄山建筑府第,派太监去监工,吩咐说:“好好地布置,安禄山眼孔大,别让他笑话我。”结果府第建设得富丽堂皇,其规模、设备超过一些王府。

善于装呆卖傻的安禄山看到杨贵妃得庞,就又来了一次表演。有一天杨贵妃坐在皇帝身边。安禄山进来后先去给杨贵妃行礼叩头,然后再前拜皇帝。玄宗问他:“你为什么先拜娘娘?”。

安禄山回答说:“按胡人的风俗,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玄宗开玩笑说:“那么你方才是拜见母亲!”安禄山趁机说:“如果娘娘愿意收我这个粗笨的儿子,我愿意终生孝顺。”杨贵妃觉得挺好玩,便欣然答应。玄宗也来凑趣,还要让贵妃给安禄山来个洗儿礼。三个夫人也来送小儿的小衣小帽,尽作姨娘的情分。于是大家嘻嘻哈哈,喧闹一场。接着玄宗就提升安禄山作御史大夫。

安禄山一直伪装得很好,欺蒙住玄宗,作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把辽阔的北方领土,都置于他的管辖之下。安禄山暗中招兵买马,作夺取天下的准备。他拥兵15万人,还大量招收少数民族的青年当兵,用胡人作带兵的将领。天宝14年冬天,他认为一切准备都够了,便以“讨伐奸相杨国忠”为名,从范阳起兵,公开发动叛乱。安禄山发兵7万,号称20万,向南进军,准备大举进攻中原地区,打到长安,推翻唐朝,自己当皇帝。

从天宝年间以来,唐朝的统治已经腐朽不堪,军队毫无作战的准备,没有战斗力,加上这一带本来就是安禄山直接统治的地区,因此当叛军打来的时候,黄河以北郡的文官武将,有的开城迎接叛军,有的弃城逃走,有的被叛军擒杀。叛军没遇到什么抵抗,很快席卷了这一大片地区。叛军得逞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长安,这时候,昏庸了的唐玄宗才相信安禄山是真的反叛了。他匆忙调兵遣将,增募军队,部署平定叛乱。可是这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仓促上阵,哪里是叛军的对手?叛军打过黄河以后,向西、南、东三面继续攻城略地,一路势如破竹。在野蛮残暴、掠夺成性的安禄山的放纵下,叛军每到一个地方,奸淫杀掠,残害百姓,无恶不作,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天宝15年,叛军攻占了东都洛阳,直抵京城长安东边的大门潼关。接着,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建立起反动的割据政权。

安禄山的叛乱使本来就岌岌可危的唐王朝统治更是走向了穷途末路。

39。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

唐朝国力强盛,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造就了唐代文化的繁荣,达到了当时世界文化发展的高峰。唐朝诗歌更是光彩夺目,进入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则是诗歌星空最灿烂、最辉煌的明星。

李白(公元701年~762年)字太白,生于中亚的碎叶城,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18岁隐居大匡山发奋读书。李白好剑术,曾到青城山学道。他的青少年时代就在隐居苦读、热衷神仙道教、仗剑任侠中度过。24岁时李白离家漫游。他游山玩水,访朋交友,很快就因才华横溢而名满江南。27岁时在湖北安陆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并以安陆为中心漫游,结识了郭子仪、孟浩然、吴筠等。后来吴筠向玄宗推荐他。于是,玄宗三下御诏,宣李白入京做官。李白42岁到长安。玄宗很是赏识他,让他供职翰林院,但不久李白就遭到权贵的谗毁和排挤。三年后李白离开长安,继续漫游,在洛阳与杜甫相遇,结下了千古传颂的深厚友谊。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慷慨从军,加入永王军幕。不久,永王因谋反被打败,李白入狱。由于郭子仪的保护,他免遭死刑,被流放到夜郎。李白晚年流落江南,靠他人接济为生,后患病而逝。

李白一出现便震惊了诗坛。李白诗歌的主要内容有:歌颂祖国美丽的山川自然,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另外还有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如“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等。李白诗歌最突出的特点是浪漫主义,以想象和夸张将浪漫主义推向最高峰,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等。他的诗歌继承了风骚和乐府的传统,气势雄放,想象奇特,语言畅快,音调激越,想人之不敢想,言人之不能言,故被称为“诗仙”。李白以他豪迈奔放、清新飘逸、想象丰富、语言轻快的诗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非凡自信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格魅力,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祖父杜审言是初唐着名诗人。他从小受儒家教育,形成了他忠君爱民的思想。他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那是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24岁时回洛阳考进士落第。他怀着兼济天下的信心于34岁时到长安,在参加由李林甫操纵的考试中,再次落第。杜甫过着贫困失意的生活,甚至寄养在外地的儿子也被饿死。十载长安行,历尽人生辛酸的杜甫看到了生民的疾苦,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被叛军俘获。逃出长安后,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这是他一生政治上最辉煌的时期。但不久他就弃官,开始了晚年漂泊西南的生活。他到成都后曾有一段一生难得的安定时期。杜甫暮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最后死于旅途客船中。

杜甫是一个勤于创作的诗人,留传于世的作品有一千多首。

其诗作表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强烈关注,国家的不幸、战争的灾难、百姓和困苦和统治者的骄奢淫逸都反映在诗歌中,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等,杜甫的作品有“诗史”之称。杜诗内容充实,思想深刻,风格深沉凝重,语言精练朴实。他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尤其是他系念国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的思想情操,被后人称为“诗圣”。

40。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也叫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唐宪宗时,两党政争开始,穆宗时朋党正式形成,历经敬宗朝、文宗朝、武宗朝、宣宗朝,两党此起彼伏,反复较量,持续达半个世纪之久。两党斗争的形式是交替掌权,一党掌权,就积极排挤另一党,把朋党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牛李党争的源起是808年宪宗制策考试。应试的牛僧孺、李宗闵等指陈时政得失,言辞激烈,被考官录取。宰相李吉甫认为他们针对自己,便向宪宗哭诉,宪宗无奈,罢免了考官。牛僧儒、李宗闵长期不被任用。从此,牛僧孺与李吉甫结怨,揭开牛李党争的序幕。

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翰林学士李德裕对牛僧孺、李宗闵13年前贤良科试中批评其父李吉甫怀恨在心,便和元稹、李绅等指斥李宗阂等科举舞弊,于是李宗闵等被贬官。牛李党争正式形成。牛党主要成员有牛僧孺、李宗闵、李逢吉等。李党主要成员有李德裕、李绅、元稹等。穆宗为对付藩镇起用裴度,但李党官员处处加以阻挠和破坏,致使河朔战火不熄,从此朝廷再也无法收复河朔。不久,牛党骨干李逢吉得势,他大报私仇,提拔同党。823年,牛僧孺为宰相,李德裕被贬,并且8年不调任。敬宗继位后,牛党又掌权,李逢吉内结宦官外联党羽,导致敬宗在位2年便下台了。

唐文宗时,牛李党争达到高潮。先是牛党掌权,排挤李党;后是李党执政,排挤牛党。后来,牛李两党同朝为相,又意气用事,互相攻击。凡牛党以为对的,李党必起而抨击,李党认为对的,牛党必反对。每次议政,是非蜂起,弄得文宗不知所措又无可奈何。在一次朝议上,文宗提议把李宗闵从外地调回来,李党一成员就表示李宗闵可移近京师,但如再重用李宗闵,他就辞职;另一成员也表示不应怜惜这类以朋党敌政的小人。牛党成员奋起抗争,指出任官不应凭爱憎,要靠公正。文宗见双方争执,就决定稍稍提升李宗闵,李党仍然反对,接着双方激烈争吵,各不相让。面对党争,文宗忧心忡忡又束手无策,感叹“去河北贼河朔非难,去朝廷朋党实难!”。

武宗时期是李党的鼎盛时期。李德裕掌权,牛僧孺被贬官。

李德裕不断给牛党罗织罪名,在汉水猛涨、当地闹灾荒时,他把罪责推到牛僧孺头上;又诬告李宗阂和节度使串通一气,致使牛僧孺、李宗阂不到两个月,就贬官三次。宣宗刚即位就将李德裕罢免,完全清除李党分子,牛党则与日俱升。牛党得势后,对李党疯狂报复,凡李党做的事,牛党都反其道而行,如武宗在李德裕的建议下实行过毁佛运动,牛党上台后,就宣布恢复拆毁的佛教寺院,还俗的僧尼重新剃度入佛。李德裕一贬再贬,于848年死于贬所,从此李党瓦解。牛李党争以牛党的胜利告终。宣宗以后,牛李两派的领袖人物相继去世,朋党终于停息。

历经六朝近40年的牛李党争,使官僚集团陷于严重的内耗之中。他们为争夺自身的政治权力而丧失理智,不惜一切,乃至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但两党官员有些还是做出一些政绩的,如李党首领李德裕曾经辅佐朝廷北破回纥,安定边缍;又平定昭义镇叛乱,抑制宦官权力,并裁减冗官。但他却又不择手段维护自己的同党,陷害敌党,可惜一代名相身陷朋党倾扎中而“功成北阙,骨葬南溟”。

41。黄巢起义

唐朝后期,统治黑暗,土地兼并严重,苛捐杂税繁重,农民四处逃亡,社会动荡不安。从肃宗开始,唐朝实行食盐专卖制度,严禁私盐贩卖,盐价猛涨。许多百姓买不起盐,许多人从事食盐走私活动,因此私盐贩子越来越多。他们组织武装,反抗官府的追捕,和逃亡的农民联合起来,成为反唐的重要力量。

唐僖宗初年,河南、山东一带连年天灾,庄稼颗粒不收,许多人以草籽、槐树叶充饥,而官府只知向百姓搜刮。于是,唐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里爆发。875年,山东人王仙芝率众首先起义,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起义军席卷山东。同年,山东人黄巢率众响应,两支起义军汇合在一起。王仙芝、黄巢以贩私盐为业,他们在武装贩卖私盐的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斗争经验。

起义军在王仙芝、黄巢领导下,日益壮大。朝廷见义军声势浩大,立即调集兵马,诏令淮南等五节度使镇压义军。王仙芝、黄巢采取了避实就虚的流动战术,转战于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各地官吏闻风丧胆。唐朝政府在调兵遣将进击义军时,又封官招降。在诱降面前,王仙芝动摇了,黄巢严厉地斥责他。义军也群情激愤,义军内部由此分裂。黄巢率军北上,王仙芝继续转战湖北,后来被杀害,余部投奔黄巢。义军推举黄巢为黄王,号“冲天大将军”,建立了起义政权,定年号为“王霸”。

为了发展起义力量,黄巢自北南进,转战大半个中国。黄巢率领10多万义军渡过长江,不久攻克广州。黄巢在广州发表檄文,揭露唐朝罪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它的腐朽统治。不久,黄巢挥师北上,60万大军渡过长江,攻占了东都洛阳,接着,又突破憧关。唐僖宗在田令孜的挟持下逃往四川。公元880年,起义军进入长安,黄巢即位称帝,建立大齐,年号金统。黄巢任命尚让为宰相,朱温等人为大将军,没收官僚和富豪的财产分给百姓。

起义军攻占长安后,没有乘胜追击西逃的僖宗,也没有及时对长安以外的中央禁军和藩镇势力乘胜追击。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所经之地包括洛阳在内也没留兵设防,致使唐军有机会进行反攻。881年,唐政府号召各地节度使进攻起义军,又联合沙陀族贵族李克用围攻长安。黄巢与各路唐军展开殊死搏斗。在这紧要关头朱温叛变降唐,黄巢被迫撤出长安。起义军节节败退,而尚让又临阵投降。884年,黄巢被困于狼虎谷,被迫自杀。

长达10年之久的唐末农民大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政权,导致统一王朝彻底的大分裂。黄巢虽没有灭亡唐朝,但土崩瓦解的唐王朝已名存实亡。

42。五代十国的分裂

唐末农民战争失败后,藩镇混战更加激烈。各军阀之间相互兼并,在中原形成了三个最有势力的集团:梁王朱温、晋王李克用和岐王李茂贞,其中朱温势力最大。907年,朱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所谓五代,是指在黄河流域地区相继建立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5个王朝。

与此同时,在南方地区相继出现了9个割据政权: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