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唐重生李世民 作者:寻香帅- 第19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个国家要是没了法律,还成体统么?”
“这……”韩愈愕然道,“法家是帝王专修地学术。帝王心术,也不是平民百姓该了解和学习的。像太子殿下这样的人,当众采百家之长。我等仕子平民,当习儒术以修身养性、忠君报国。太子殿下博学多才,一览百家长短,在下十分佩服。”
“说得好。但你也不用夸我。我的这点见识都是跟东宫崇文馆里的那些学士们,天天讲学时学来的。”李世民轻挑嘴角微微一笑,说道,“看来,你是一个很懂得本份的人。做臣子的,就要有做臣子地样子。其实习哪家学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所学的东西是否能为国尽忠为民造福,能否落到实处而不是泛泛空谈。空谈,可是误人误己还会要误国的。我看你的试卷,其中有许多处地方,都是针讽当前时弊。比喻讽刺宫市与五坊小儿,暗骂架间税与除陌税,怒斥地方割据与节度使。你写这些,就不怕触怒皇族贵戚,拿你是问么?”
韩愈听到这些,心中反而没有恐慌了,朗朗说道:“学得文武才,贷与帝王家。在下所想、所写地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与现象。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大唐地长治久安,也威胁到国家百姓的安危。在下只是希望皇帝陛下能够引起重视,并在将来逐一的解决这些问题,让大唐日渐兴盛起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下写是写了,会不会被听取,就在于皇帝陛下等人,是否在意我这篇浅显之言。至于要再治罪于我,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事实上人人皆知这些问题,只是大多数的人都只想着回避或是闭口不言。如果人人如此,这些问题和矛盾将永远得不到解决。如果非要有一个人因为提出这些问题而遭殃,那就让在下来充当这第一人。”
李世民哈哈的大笑起来:“想不到这这个年纪轻轻弱不禁风的书生,还有几分风骨。告诉你吧,你非但不会遭殃,还会得福。从今日起,你就是我东宫崇文馆里的学士。在那里,有诸子百家的学士和有真知酌见的能人。你还是一块璞玉。现在我就给你这个机会,在崇文馆里打磨打磨。让你了解一下想要真正的为国为民做点事情,应该怎么做。希望你珍惜这个机会,多积累一点真才实学。”
“崇文馆学士?!”韩愈愕然一惊,怔了半晌慌忙拜道,“多谢太子殿下!”
李世民呵呵的笑道:“怎么样,当东宫地宾佐。比当地方刺史的幕僚要强吧?你这个进士,今日也算是入闱了。因为是本太子亲点的你的试卷,准你入闱。”
“多谢殿下!”韩愈惊喜的拜倒跪礼,转念又说道,“太子殿下如此礼贤下士。学生也想举荐一人!”韩愈既然是蒙太子亲点入闱,又入了东宫崇文馆,也就改口自称学生了。
“嗯?说来听听。”李世民来了兴趣。
“学生是河南河阳人,三岁而孤,从兄嫂而长大。自幼结识了一名好友。是河东闻喜人,出身仕族。”韩愈说道,“此人长我三岁。我以兄事之。今年与我是同科进士,他投的是行卷。但朱雀门一事后,收他行卷的仕族被驱逐出长安,他也因此而名落孙山不被问津,甚至连行卷都没有进入朝廷。无奈只得准备越年再考。此人学识渊博见识卓著,更为难得地是一腔热血正直不阿。在与学生的数年交往中,屡屡说起大唐若要中兴,一定要削平蕃镇收拢权力。在学识与见地上。此人胜过学生百倍不止。”
李世民眉头一拧:“此人姓什名谁?”
“姓裴名度,字中立,河东裴家仕族这一辈中的佼佼者。”韩愈满是希冀的看着李世民,说道,“太子殿下若是信不过学生。可将此人唤到跟前亲与交谈,更可命他当面作文。高下立判。”
“河东裴家的人?”李世民点了点头,说道,“河东裴家是一个大仕族,数十年来屡出能人,更是宰相辈出。现在拘押在牢中地裴延龄,也是出身于河东裴家。但是清查裴延龄家门时,并没有发现裴度此人。想来却是同宗不同戚。如你所说,裴度既然是这样的能人,可以请来让我一见。如果此人当真学识见地不凡,也算是你立了一功。”
“多谢太子殿下成全!”韩愈感激不尽。
当天,韩愈就搬进了东宫,住进了崇文馆里,成了崇文馆里最年轻的学士。李世民马上派出了东宫的人,拿着韩愈的亲笔书信,去河东裴家找裴度了。
这么些日子以来,李世民越发地感觉,朝廷的多项制度需要大力整改。光说这科举一项,其中就存在多处弊病。朝廷很难从其中吸收到什么真正有才能的人,大半都是一些豪门仕绅举荐地门生党羽。韩愈和裴度这样的人,若不是自己运气好,还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知遇他们。
百废待兴,真是责任重大。
过了几天,裴度被请了来。第一眼见到此人时,李世民仿佛就是看到了几年前的武元衡一样。体态修长瘦削,面容白净俊朗,谈吐儒雅潇洒自如。和韩愈相比,年长三岁的裴度显得成熟了许多。在和太子的谈话中,裴度更多的是说一些实际的东西,比如讨论当前天下的几个重要蕃镇,以及改革当前一些制度地建议和意见。其中有许多的观点,居然与李世民不谋而合。李世民心中暗自惊叹:真是个难得的青年俊才!
李世民本想也将裴度像韩愈一样的安排在崇文馆进修几年,并亲自提点他入闱进士步入仕途。但裴度却要求能为一方之父母官,从低层开始励炼。他的这一做法,也让李世民颇为欣慰。于是,李世民将他交给了吏部尚书武元衡。让武元衡和吏部地官员量才用度,给裴度安排一个差事。武元衡自然知道这是太子有意要磨练提拔这个年轻人,将裴度安排在了京畿华阴县当县令。这样既方便太子随时注意此人,也方便随时再将他调到身边来。
裴度拜谢了太子和武元衡,即刻走马上任。原华阴县仅也因涉嫌参预朱雀门暴乱,被革职查办贬出京都。现在整个县城中的事务已经堆积如山,治下也有些混乱。现今正是京畿状况最差地几个县城之一。裴度刚刚步入仕途,马上就迎来了一个不小的挑战。
转眼已是秋天。秋收过后征收粮税,成了朝廷的头等大事。不久前的钱荒尤在眼前。今年关内动荡,粮食的收成还不知道怎么样,李世民着实有些心忧。他带着朝廷化作平服走访乡间农田,发现许多的农田都是荒废的。别说是丰收,百姓们能不能挨过这个冬天都还很难说。现在又还有几十万大军在外征战急需粮草供给,如果没有粮食外调入京,关内一带肯定会暴发饥荒带来动乱。到时候百姓肯定结伴逃荒,治安也会变得一片混乱。切身了解到这个状况以后,李世民对关内的粮食收成不再抱有什么幻想。他马上派人下令到蜀中、山南道这些地方,让他们竭尽所能支援关内,运来粮食,一定要保证关内的粮食不再出现问题。
与此同时,李世民热切的盼望着汴州那边的战事能尽早结束。李晟与伊慎如果能在入冬之前击败李希烈,那么漕运就能开通。江南、淮南一带的粮税才可以送入关内。
李世民暗下决心:一个月之内汴州再无捷报,我就亲率飞龙骑前去支援!

第三卷 九鼎 第311章 愚者千虑

转眼又过了二十多天。秋风吹起的时候,已经有了几分凉意。落叶飘飞稻米入仓的时候到了。不出意料,关内的农田收成不尽如人意,顶多只有往年的六成收成。好在蜀地依旧丰收,韦皋已经派了万名民夫运送大批粮食入京。山南道的严震等节度使,也奉命运来了大批的粮食。长安的太仓里至少可以保证明年一年的供给了。关内的百姓们收割了粮食,正愁交纳粮税和其他杂税以后难以度日,都筹画着是否要去集体逃荒。不料朝廷一纸政令下来,关内各州县免征今年粮税,让关内一片欢腾。
其实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李世民感觉也是很为难的。关内全凭外地接济粮草,这不是一个长久之计。但是眼下关内的局势如此动荡,如果还因为强征粮税让百姓们无法度日了,大批的逃荒肯定会出现。到时候,就是有千万大军镇守帝都,那也是守不住大唐的江山的。百姓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皇朝?于是李世民力排众议,拍板决定坚决不收今年粮税。宁愿皇族的人都勒紧裤带过一年,也不能失去了关内的百姓。因为这样无疑是杀鸡取卵。
与此同时,西川也送来了一个大好的消息:太子妃吴月琳,顺利生下了一个女儿。母女平安。听到这个消息,李世民自然是欢喜异常,同时也有了一些忧虑:看来这立后和立储的事情,又要多一些波折了。吴月琳的肚子并没有争气,生了个女儿……
其实这时候,李世民最关心的仍然是汴州那边的战事。李晟出征已经有二个多月了。他和伊慎加起来有七万人马,据险而守。而淮西李希烈出动了十万大军,攻势也异常凶猛。两方人马在汴州厮杀了二个多月,大小数战,各有胜败。但大的正面战役。还没有打起来过一次。李希烈很狡猾,他似乎是意识到了唐军粮草难以为继,有意的在拖延时间。而李晟等人也打得相对比较保守,并没有大规模的主动出击。因为临行时李世民曾叮嘱过他,只需要阻止强敌不犯东都,没必要与之死战杀敌。李晟心里也清楚,他手上地这五万大军。现在就是太子最重要的一份家底。要是打得太狠、太凶了,就算能获得大胜,太子的这点家底也要耗得差不多,这是不划算的。
于是汴州的战事,一直处于一种胶着的状态。打了两个多月。双方十七万大军死伤的人数加起来还不足五千人。
时间一天天过去,李世民有些等不及了。这个冬天之前如果还不击败李希烈,那江南和淮南一道地粮税根本就收不上来。而且,冬天征战的话还要例外准备许多的过冬物资,关内的冰天雪地里。粮草转运也会变得极其困难。
李世民叫来了李怀光、浑和高固,让他们用心镇守长安。然后自己在东宫六率中清点起了人马,准备带领一万飞龙骑。杀奔汴州去助战。剩下的飞龙骑,就让他们镇守皇城。
几乎就在李世民已经清点好了粮草准备出发地时候,一匹流星快马从东都飞奔而来,报到李世民跟前:“报太子殿下,汴州大捷!大元帅李晟与汴州刺史伊慎,于九月二十七出三路夺兵,在丰成山麓合击李希烈前部吴少诚大军,斩首七千余俘虏五千余。取得重大胜利。许州刺史曲环率一万兵马袭击蔡州攻打李希烈身后。李希烈首尾不得相顾粮道断绝,已经挥师退避回援蔡州,十万叛军已经近数撤退不留一人。汴州解围,东都无虞。李晟大元帅上书请旨,请太子殿下下令指挥大军动向!”
“好!”李世民和李怀光、浑等人顿时齐声欢呼。一起拍起了拳头来。李怀光更是哈哈大笑道:“我早就知道,就没有李晟那个老蒜头打不赢的仗。淮西的那群乌合之众在剑川军和泾原军这两股骁勇之师的合击之下。哪里还有不溃败的道理?!”浑也大笑道:“李晟自然是不必说。那伊慎也是个人物啊,李大帅可别小看了他。”
李怀光哈哈笑道:“不管怎么样,打赢了就好。汴州解围漕运开通,朝廷可以指望上江南和淮南运来地粮食了。更重要的是,只要老蒜头班师回朝,太子殿下就能登基了!这才是天大的事情你知道么?!”
李世民微笑着摆了摆手:“这话先不要提。让阁部下发圣旨,传令:李晟率本部人马班师回朝,回镇帝都面君受赏;伊慎继续镇守汴州,等候朝廷封赏。”
汴州捷报传来,帝都里一片欢腾。最热闹地,自然还是东宫。大家心里都清楚:扫除了眼前的这个兵乱危机,太子殿下总算是可以顺利登基了!
李世民心中也免不了有些激动。隆登九鼎,这样的事情可不是谁都能干的,而且一辈子也干不了两次。更为重要的是,有许多的事情,还得要自己真正登基了才能去做。
当晚,李世民就将李勉、武元衡、薛存诚、陆贽这四个人请到了自己的房中,商议下一步的重要计划。
李勉地话不多,只说了两点:第一是无论如何要将两名太子妃和世子、郡主请到长安来,太子方能登基;第二,皇帝仍然健在,这是禅位,一定要发一篇令天下人信服的禅位诏书。
对于这两点,众人都没有异议。接下来李世民又与武元衡等人商议了登基大典的各项细则,整整一个通宵没有歇停。从大军的驻防到城内治安,从礼仪的安排到日子地选择,都商议了个草案出来,准备他日在朝堂之上拿出来公议。到时候,还得要李勉和孔巢父、张万福这样的老臣出面,请太子登基,劝皇帝禅位。虽然只是场面工夫,但也要做足了道场。
李世民到大明宫见了一回李适,李治正和几个妃子在玩斗鸡,忙得不亦乐乎。听说了李晟打退了李希烈以后,李治愣愣地回了一句:“打赢了?好啊!那要重赏李晟。”
李世民静静的站在那里。看着李适和那几个妃子玩乐,不肯离去。李适半晌才回过神来,恍然大悟的说道:“哦,对了……李希烈一退,河北三镇的叛王没了援手,估计也不敢造次了吧?叛乱平安,局势安稳。朕也可以禅位给你了。唔……你自己安排个日子,再来通知朕吧。到时候朕传令天下,告诉天下人你是皇帝了。”
李世民苦笑了一笑:“父皇,儿臣今日专为此事而来的。这里是儿臣与众臣商议的禅位地一些细则,父皇过目一下吧?”
李适这才摆了摆手示意那些妃子们退下。然后接过了李世民手中的黄皮折子看了看,点点头说道:“安排得不错,朕没有什么意见。只是这日子是不是太远了一点?要到明年二月啊?这还有四个月呢!”
“儿臣的妃子和子女,都在西川。大臣们的意思是,最好是将他们请到了帝都。儿臣才好登基。”李世民说道,“再说,新组建的朝廷也需要一段时间来磨合。帝都还有许多的事情需要安排妥当,人心也需要安抚。到时候才好举行这样的大典。如果太过仓促,儿臣担心到时候会有意想不到地麻烦事。”
“哦……那好吧。就依你的。”李适将折子递回给了李世民,然后微皱着眉头,定定的看着他。
李世民疑惑道:“父皇还有什么要叮嘱的?”
“没什么。”李适摇了摇头,说道,“这江山……朕就这样交给你了。将来如何向列祖列宗交待,你自己看着办。短短的两个月时间。地确是让朕看到了你的功夫。你办的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我能办下来的。你有能耐也有魄力。但是有能耐有魄力不等于就能当个好皇帝。当皇帝,比你想像中的难。有时候也是要受许多闷气、闲气地。”
李世民也不答话,轻轻的点了点头。李适有点自嘲的说道:“朕知道,你看不起我这个软弱地皇帝。但有件事情。朕还是想说给你听听。你愿意听么?”
李世民拱手拜了一拜:“请父皇赐下。“李适满意的点了点头,说道:“淮西李希烈与河北三镇。短时间之内我们是无法彻底削平他们的。现今大唐已经变成了一副空壳子,已经是打不起仗了,这个想必不用我多说,你是当家人,清楚这个家底。我的意思是,在你登基之前,下一道圣旨对,是圣旨,就以我的名义去下,安抚淮西李希烈与河北三镇的蕃帅。就说,朝廷对于他们的过错既往不咎,希望他们能够以大唐天下的苍生为念、以和为贵,罢兵免战。如果他们愿意罢兵免战,朝廷愿意赐他们王爵。”
“赐王爵?”李世民眉头一拧。
李适啧了一声,说道:“一个王爵有什么大不了?李晟、浑、李怀光、马燧那些人,还不都是郡王吗?用一个虚名换取几年难得地平静,你说这划不划算?要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