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1月的最后一天,苏联向芬兰发动了进攻,斯大林称之为保障俄国和大北方的通信联系以及波罗的海到列宁格勒的通路。尽管希特勒知道所谓“危及这个通信联系”的对象明明指的是德国,尽管德国人对芬兰人一直抱有同情心,尽管他自己困苏芬纠纷在轴心盟友中的形象不佳(因为意大利当时已向芬兰提供武器并撤回驻苏大使以示抗议),可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附加的密约中,已明确地将芬兰抛到苏联势力范围内,而此项条约当时又是他进攻法国的有力武器,于是他曾指示他的外交使团要坚持反芬兰的外交路线。当苏联提出需要军需品和其他援助时,希特勒也同意他们的要求,把燃料和给养用德国汽船转运到正在封锁荷兰的苏联潜水艇上。
继1939年8月19日苏德两国签订的经济条约后,12月份又和俄国签订了补充贸易协定,1940年2月11日,在莫斯科又签订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商业协定。俄国在所需物资一览表中列出的物资设备是不容易满足供应的,可在那时他竟像俗话说的患难之交那样对待俄国。俄国要未竣工的卢佐夫号巡洋舰和斯比伯爵号航空母舰及其图纸;甚至要更现代化包括伸斯麦号和蒂尔波尔兹号的图纸;他们要数套军舰上最重型火炮军械;还要用来制造新式克鲁普406毫米之炮塔大炮的57000张图纸,数套射击控制,以及配套的通讯设备。苏联海军要潜水艇的蓄电池和潜望镜的样品,还要求德国供应优质装甲钢板,以便俄国制造巡洋舰,他们还要水底音响装置、鱼雷和水雷。德国空军要向苏联提供最现代化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样品,机械性能优良的飞机引擎、高射炮、控制装置及炸弹。陆军要交出野炮、现代化炸药样品,坦克、工程兵设备无线电传送装置和化学制品。对于这些希特勒曾经支持里宾特洛甫,指示并催促军事和经济部门不仅应尽可能对全部要求一概应允,而且要竭尽全力满足俄国的要求(当然后来他又提议推迟交付许多东西,而且作为回报,他也能得到苏联的诸如粮食、棉花、石油、硅酸盐、铂等许多战备物资作为交换)。
眼下这个莫洛托夫的生硬态度,虽然着实可恼,可小不忍则乱大谋,由他去吧,何况认他的话语中不正是反映出斯大林对我希特勒早有警觉吗?这个“底”摸到了就足够了。现在需要的是镇静、敷衍,千万不要露出“巴巴罗萨”的马脚。一想到这里,他装做看看表:“啊哈,时间真快,我们该请尊贵的客人进午餐啦。”他的语调听起来很轻松。
席间东拉西扯,谈的都是沙龙话题:名牌葡萄酒,良种赛马和稀世钻石,。。希特勒笑容可掬,温文尔雅,极力给莫洛托夫留下和善的印象。席后希特勒彬彬有礼地与莫洛托夫道别,甚至在合影时还用胳膊搂着这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
三、精心的舆论蒙蔽
1941年初,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发布了“巴巴罗萨”指令,德军地面部队开始东调。大部分陆军师,包括在波兰的,都要调到更接近苏联边界的地方,这些调动应该说很难瞒过法国、德国和波兰的老百姓,当然也瞒不过德军士兵。既然军队调动隐瞒不了,德军就不得不制造混淆视听的舆论,为部队调
动编造一些“合乎情理”的理由。德国陆军和空军总司令部给一些部队下达的任务是保卫边境,给另一些部队下达的任务似乎是抵御英国迫在眉睫的入侵。
德军最高统帅部的宣传处与外国谍报组共同负责计划并指导对德国公众的欺骗,由此间接地实现对苏联政府的欺骗。宣传处的任务是引导德国公众舆论,使其相信德军最高统帅部打算入侵英国。宣传处使用以下媒介进行欺骗:
(1)无线电广播(2)谣言(3)给部队的命令(4)国事接待的准备(5)新闻发布在对公众的无线电广播中,德国人表现出欺骗方面的狡诈和丰富想象力。例如,在平常“听众点播”的音乐节目中,许多德国士兵和部队点播了流行歌曲,宣传处就利用这个机会,让听众知道,德军精锐部队仍在西线,而东线则是素质较差的防御部队。下面一段话,是宣传处塞进点括节目的,它清楚地展示了欺骗的曲折和隐蔽性:“近卫军官兵寄给他们受伤的连长三瓶‘亨尼西’酒,祝他早自康复。”近卫军是武装党卫军的精锐部队,‘亨尼西’是法国名牌白兰地。收听到这段广播的德国老百姓和外国军事情报机构都不难推断出,阿道夫·希特勒的精锐部队近卫军在西线,也许在法国。1941年5月25日至6月22日,德军在东线的兵力集结达到了顶峰。在这段时间里,德军向波兰东部集结了75 个师。他们千方百计隐蔽部队的调动,用火车运往前线的武器装备都盖着防水帆布,但是它们的外形是掩盖不住的,许多德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有一批精锐部队已在东线集结。然而,宣传机器却想方设法,让德国老百姓和军人都相信,这次部队集结是为了进行一次大规模欺骗性演习,目的只是遏制苏联,以保证对英国的进攻能顺利进行。
宣传处巧妙地在德国平民、军人以及居住在德国的外国人中间利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对英作战大肆散布谣言,欺骗公众。
例如,在柏林和德国其他大城市里,无中生有的谣言往往与确切的新闻消息掺合在一起,通过批发部门和报纸零售点传向四面八方,什么“斯大林要访问德国”啦,什么“斯大林正同意把乌克兰租借给德国99年”啦,还有诸如“斯大林即将到巴登进行为期四周的疗养治疗”,“下星期没有向西开的民用过站列车”等等,极力制造苏德关系已在友好顺利的发展,进攻英国已迫在眉睫的假相。
在进攻苏联前不久,宣传处进行了一次也许是最富于想象力的欺骗。”他们大张旗鼓地准备迎接苏联政府贵宾。他们下令在柏林的德国政府宾馆摆满鲜花,挂起红旗。同时还下令在晚间秘密装饰柏林火车站,以便迎接苏联贵宾。这些准备工作故意以秘密方式进行,表面上不大肆张扬,但这些工作明明需要宾馆服务人员和铁路员工的合作,他们成了义务宣传员,反而更快地传了出去,成为众所周知的新闻。
宣传部门在进攻苏联的前夕把整个欺骗活动推向高潮。进攻日期原本定在1941年5月15日,但由于1940年至1941年的冬季严寒期较长,春季相应地解冻较晚,加上4月在巴尔干地区遇到新的麻烦,使希特勒不得不把进攻日期推迟到1941年6月22日。德国政府宣传部长亲自出马,组织欺骗宣传战。他直接对宣传部的职员说,计划中的“东方战役”(指“巴巴罗萨”)取消了,由于入侵英国迫在眉睫,“我们现在必须为这个可能发生的事情做好准备。”6 月中旬,他亲自为国社党的党报《人民观察家报》撰写下一篇题为《克里特岛就是榜样》的文章,文章中无意地流露出两个月内英国将遭到入侵,以及“丘吉尔先生将转喜为忧”,给人的感觉好象入侵英国已指日可待。为了加强欺骗效果,在希特勒6 月13 日从外地回柏林的当天,德军统帅部似乎是受命,立即下令在大街小巷没收这份报纸,警察局也搜查了柏林的报纸销售处,“没收了”剩余的报纸。其实许多普通订户早就从邮递员那里收到了报纸。如此一来,反倒引起外国情报机构的注意,花许多气力去把这张报纸弄到手。无形中增强了欺骗的可信性。第二天,当戈培尔向希特勒讲起此事时,他高兴得为面前这位部长造谣成功而开怀大笑。希特勒每次听到他这位精明的宣传部长讲到筹划的新奇细节时,不是捧腹大笑,就是拍起了大腿。
东线的德军部队在欺骗活动中受到了特殊关照,在法国战役之后第一批调往东线的作战师,给他的指令是在东线保卫安全,防范友好的苏联、同时宣称东普鲁士和波兰有更大更合适的训练场地,让部队进行整训。这些指令很容易使他们同意。
随着“巴巴罗萨”方案兵力集结阶段的最终正式展开,原在东线集结的部队不但没有西调的迹象,反而又见到源源不断地增加新的作战师。德军最高统帅部和宣传部门再要使部队相信不会进攻苏联显然就困难多了,尽管当时的背景仍很有利于说服工作:对英作战,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巴尔干战争,还有德军在利比亚的作战,但部队总是坐地下动,也引起一些猜疑。此时宣传部门在陆军和空军总司令部的配合下,向东线部队不断发出命令和情况通报,反复强调入侵英国对于战争的结局至关重要,因而必须将敌人的注意力转移到东线。除重弹这些老调外,德军统帅部又制定了向西线调运大批部队的铁路运输计划,并命令东线部队频繁进行登车训练。好像部队即将有西调的可能。此时,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谣言一直在东线德军中流传:德军将获准经苏联领土取道波斯,以便在中东和南亚打击大英帝国。这一谣言正中德军最高统帅部的下怀,它十分有利于掩护迫在眉睫的“巴巴罗萨”计划,因而宣传部门既不辟谣也不急于澄清,听之任之,顺其自然。
德国围绕“巴巴罗萨”方案,有计划、有组织地散布了旨在将对方导入歧途的消息。与这种主动欺骗相对应,还在进攻准备中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措施。这些保密措施使苏联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情报来证实德国要发动进攻及进攻的日期。
1941 年2、3 月间,德军在中央集团军群经过伪装的司令部里进行了“巴巴罗萨”作战的图上演练,参演人员只有集团军群司令、两个集团军司令和几个参谋。德国陆军元帅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巴巴罗萨”作战开始之时他正指挥北方集团军群的一个装甲军)后来回忆道:他的军“直到最后阶段”,也即1941 年5 月,才接到作战命令。别的军、师指挥官也证实:直到13 日前几个星期,才有极少数指挥官和参谋得知要发起进攻。中央集团军群的一个装甲军在其作战日志上第一次提到“巴巴罗萨”这个方案的名字是1941 年4 月15 日。这本日志的记录表明,直到1941 年5 月13 日,才将“巴巴罗萨”告知各师级指挥官和少数核心人物。由于德军中也只有少数人知道“巴巴罗萨”(此计划因其绝密也就只复制了9 份文本。其中1 号文本呈报陆军司令部,2 号文本呈报海军司令部,3 号文本呈报空军司令部,其余6份由德军武装力量最高统帅部存档——即锁在最高统帅部参谋部的保险柜中,其中5 份——5 号至9 号文本归最高统帅部“L”作战部使用),苏联政府很难证实有这么一个进攻计划。尽管英国政府和著名的间谍组织“红色乐队”都警告苏联,德国将于1941年发动进攻,但是德国严格的保密工作使苏联无法获得起决定作用的证据。
四、隐蔽接敌
为了保密,德军在进行空中作战准备时,尽量推迟把作战飞机调往东线的时间。他们预备和使用的空军基地距离苏联边境都有大约50公里以上。在部队为发动进攻而进行集结的过程中,德军保持了无线电静默。
早在1941年3月中旬,德军逐步加剧了对英国的轰炸,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西线战争。大约有400架德国轰炸机不断地进行轰炸,并且夜间的轰炸效果日益提高,给人以德军投入的力量比实际要大的感觉。事实上,德军1941年春季,展开的轰炸攻势纯粹是为了转移注意力,他们企图使对手相信德军主力仍在西线。德国空军总司令部似乎已把第2和第3航空队的大部分飞机都用于轰炸英国,为了支持这一假相,总司令部还精心策划了一个骗局。中央集团军群的第2航空队当时由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指挥,该航空队的飞机约有二分之一将要投入东线作战,但他却总是呆在设在布鲁塞尔的司令部里,故意给对方造成错觉。实际上,在1941年3月,凯塞林早已忙于准备“巴巴罗萨”作战,只要骗局许可,他都尽可能呆在离东部前线不远的华沙他的真正司令部里。
如果说空军部队可以在进攻前几天甚至几小时集结起来,从这离前线的地点发起进攻,那么,远为庞大的各野战集团军则必须在1941年6月21日晚上进入前沿的出发阵地。而又不被对方发觉,却是一项十分困难的任务,为了给苏联造成错觉,希特勒的军队可谓熬费苦心,采取了多重欺骗。
1941年2月3日,希特勒批准了德军总司令部的“巴巴罗萨”作战序列。次日起,直到1941年6月22日,德军为进攻苏联,精心组织了陆军部队的集结。他们要从法国和德国调77个师到东线,使已在波兰、东普鲁士和罗马尼亚的44个师抵近苏联边境线,此外还要在1941年6月22日之后,再调24个师在先头梯队之后跟进。所有这145个师的调动都必须掩蔽起来,使苏联推想不到一场大规模进攻已迫在眉睫。从1941年2月4日至3月12日,德国陆军从波兰境外调了8个师至格但斯克一卡托维落一线,这里离苏联边境线大约165公里。为麻痹对方,这次调动进行得不紧不慢,使用的是和平时期的火车时刻表,并在离苏联边境较远的地方完成。
1941年3月16日至4月,进行了第二次调动,这次是把在法国和德国的18个师调到柯尼斯堡、华沙和塔尔努夫一线,距苏联边境线大约90公里。这18个师调动,连希特勒自己都说过,“1941年4月以后的进攻准备就难以隐蔽了”。恰逢此时,南斯拉夫发生了政变,推翻了南斯拉夫保罗摄政王的亲德政府,取而代之的是杜尚·西莫维奇将军领导的中立政府和新宣布登位的彼得二世国王。保持巴尔干半岛的稳定以至控制权,既是德国的生命线,又能掩护“巴巴罗萨”,他决定立即进行武装干涉,这也为大量地从德国南部、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向东线调集军队找到了可信的借口,几十万德国军队出现在东欧,运输网上一片繁忙景象,明明是忙着“巴巴罗萨”的准备工作,可被说成是为了支援德军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而进行的活动,巴尔干战争为“巴巴罗萨”作战计划打掩护提供了良好机会,希特勒真是喜不胜收。
1941 年4 月至5 月10 日期间,德军又向东线集中了16 个步兵师,这次调动组织得非常成功,与巴尔干战争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这些师配置在阿伦施泰因至拉多姆一线,离苏联边境线大约70 公里,步行也就是一两天。部队在调动过程中使用了和平时期的火车时刻表,并实行了无线电静默,人员和装备井然有序,没有发生什么混乱。在“巴巴罗萨”准备工作的这一阶段,只有极少数军官知道部队东调的真正原因。德国人的欺骗首先针对德军部队自身。
为了使部队真的以为调到东线,表面上是防止苏联进攻,而实际上是为了进攻英国而采取的行动。1941 年5 月,德军部队又组织了学习英语和地理知识的活动。就在进攻苏联之前几周,东线各部队还收到陆军总司令部一份秘密电报,要求上报所有士兵掌握英语的情况。
1941 年5 月22 日至6 月22 日,德军把进攻初期所需要的最后一批部队调到东线,从而使东方集结进入高潮。在战役开始前的最后几天里,德军用火车和汽车把47 个师从法国和德国调往波兰和东普鲁士,其中包括28 个装甲师和摩托化步兵师,这个动作是巨大的,数字是惊人的。此外,原已在东普鲁士、波兰和罗马尼亚的86 个师要从1941 年2 月至5 月他们下火车的地点调到离苏联国境线仅数公里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