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镖局春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镖局春秋-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家们也说法不一。 
  根据近代学者卫聚贤所著《山西票号史》考证,镖师之鼻祖,应当为山西人神拳张黑五。《山西票号史》里面是这样记载的:“考创设镖局之鼻祖,仍系乾隆时神力达摩王,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嗣由其子怀玉继以走镖,是镖局的嚆失。”后来的镖师们一旦看到远处山上有土匪,就大喊:“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据说,这个“合吾”即“黑五”的谐音。   
  关于押镖的更早记述   
  鼻祖的意思是“始祖”,一般情况下都是用来比喻创始人。那么镖局作为一个存在了几百年行当,难道就没有一个鼻祖吗?肯定有,但是都缺乏有力的考证。如果单从武士替人押送钱财的记述,《水浒传》第十五回“杨志押送金银担,吴用智取生辰纲”,就是标准的押镖和劫镖行为,书中这样说到:却说北京大名府梁中书,收买了十万贯庆贺生辰礼物完备,选日差人起程。当下一日在后堂坐下,只见蔡夫人问道:“相公,生辰纲几时起程?” 
  梁中书道:“礼物都已完备,明后日便可起身,只是一件事在踌躇未决。” 
  蔡夫人道:“有甚事踌躇未决?” 
  梁中书道:“上年费了十万贯收买金珠宝贝送上东京去,只因用人不当,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至今未获;今年帐前眼见得又没个了事的人送去,在此踌躇未决。” 
  蔡夫人指着阶下,道:“你常说这个人十分了得,何不着他委纸领状送去走一遭?不致失误。” 
  梁中书看阶下那人时,却是青面兽杨志。 
  梁中书大喜,随即唤杨志上厅,说道:“我正忘了你。你若与我送生辰纲去,我自有抬举你处。” 
  杨志叉手向前,禀道:“恩相差遣,不敢不依。只不知怎地打点?几时起身?” 
  梁中书道:“着落大名府差十辆太平车子;帐前十个厢禁军,监押着车;每辆上各插一把黄旗,上写着“献贺太师生辰纲”,每辆车子上,再使个军健跟着。三日内便要起身去。” 
  杨志道:“非是小人推托。其实去不得。乞钧旨别差英雄精细的人去。” 
  梁中书道:“我有心要抬举你,这献生辰纲的札子内另修一封书在中间,太师跟前重重保你,受道勒令回来。如何倒生支词,推辞不去?” 
  杨志道:“恩相在上,小人也曾听得上年已被贼人劫去了,至今未获。今岁途中盗贼又多;此去东京又无水路,都是旱路。经过的是紫金山、二龙山、桃花山、伞盖山、黄泥冈、白沙坞、野云渡、赤松林,这几处都是强人出没的去处。便兼单身客人,亦不敢独自经过。他知道是金银宝物,如何不来抢劫!枉结果了性命!以此去不得。” 
  梁中书道:“恁地时多着军校防护送去便了。” 
  杨志道:“恩相便差一万人去也不济事;这厮们一声听得强人来时,都是先走了的。” 
  梁中书道:“你这般地说时,生辰纲不要送去了?” 
  杨志又禀道:“若依小人一件事,便敢送去。” 
  梁中书道:“我既委在你身上,如何不依,你说。” 
  杨志道:“若依小人说时,并不要车子,把礼物都装做十余条担子,只做客人的打扮;行货也点十个壮健的厢禁军,却装做脚夫挑着;只消一个人和小人去,却打扮做客人,悄悄连夜上东京交付,恁地时方好。” 
  梁中书道:“你甚说得是。我写书呈,重重保你,受道诰命回来。” 
  杨志道:“深谢恩相抬举。” 
  当日便叫杨志一面打拴担脚,一面选拣军人。 
  但是事与愿违,杨志尽管打扮成了商人的模样,所押之镖还是被劫了个干干净净。除此之外,《儒林外史》第三十四回里面也有关于押镖的故事,写的是武林高手萧昊轩陪同孙解官从四川押送饷银进京被劫的情节。虽然这些故事说的都是和押镖相关的故事,但是毕竟都是官方行为。   
  山西戴家说   
  还有一种说法,说是镖局的鼻祖应该是以山西戴家为核心的反清复明人士,他们打着保护商家的镖局旗号,其实为了护送反清的庞大资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戴家又是怎样一个家族? 
  在山西的镖局中最著名的当属祁县戴家的广盛镖局了。戴氏家族是祁县的名门望族,戴家祖上本是明朝的官宦人家,明亡后戴家后人不再做官而转为经商,家业依旧兴旺。 
  戴家作为明朝的官宦人家,自然富甲一方。清兵入关后,因受当时满汉情绪对立的影响,应晋商所邀,成立了自己的镖局,打着“以文会友”的幌子,广交天下反清复明义士,与顾炎武、傅山共谋反清大事。但随着清廷政权的逐步稳定,复明的希望也逐渐破灭了。到了乾隆年间,戴家镖局的掌门人戴龙邦有缘得到了在江湖上失落了多年的“心意拳”秘笈,于是开始潜心修练,不仅光大了自己的镖局事业,而且也使自己成为了武林界心意拳的一代宗师。 
  戴龙邦的儿子戴二闾,自幼承授父教,功夫更是了得。当时河北沧州一带常有强人出没,领头的是一位绿林英雄。这位沧州好汉也素闻戴二闾的大名,但心里却不服气,于是设下擂台,特邀戴二闾前去一试高低。沧州在历史上素有“武术之乡”的称谓,许多镖师更是视沧州为畏地,走镖到沧州地面时,向来是掩旗悄声而过,这就是后来江湖上的“镖不喊沧州”之传。这位沧州好汉自恃这个名头,自料戴二闾必不敢前往应战。但没想到戴二闾艺高胆大,居然果敢前往。比试中,交手只几个回合后,戴二闾佯败,却以一招“美人挂画”的轻功,将自家的身子从对方拳脚下轻轻脱出,又如被轻风吹起一般,牢牢贴在了身后的墙上。这一招让瞧热闹的外行看,分明是戴二闾被打出了擂台,但在能看出门道的内行眼中,戴二闾的功夫何等了得。戴二闾这一招既给了对方足够的面子,也显示了自己高超的功夫,一下子折服了对手,也折服了所有在场的武林中人。擂台上的对头由此而成为朋友,戴二闾的名声一下子传遍天下武林。戴二闾与对手成了朋友,从此沧州一带,也成了晋商平安过往的大道。到了祁县随意与当地人聊天,说起历史上的武林高手戴龙邦、戴二闾父子来,男女老幼无人不知。 
  戴龙邦、戴二闾过世后,戴氏传人是戴奎。此人是一位隐居乡间的武林高手。但因性格孤傲,一般商人请不动他。当时山西祁县最大的商号是史家开办的“大盛魁”和乔家开办的“复盛公”。两家虽然势力威壮,但其运货驼队却在草原上时常遭到土匪抢掠。匪头儿叫“流矢儿”,武艺高强,伸臂可举起牛犊,抬脚能踢伤烈马,摔跤赢遍草原,射箭百步穿杨。但却暗中勾结贼寇,作恶草原,商家无不受其伤害。一日,史、乔两家派一名叫二旦的商人,手提重礼来到戴宅。一一诉说“流矢儿”为非作歹的恶行,待戴奎听得怒形于色时,二旦又把厚礼送上,请他出山相助。谁知戴奎一言不发,竟将二旦连人带礼推出家门。二旦无奈,只好垂头丧气重返包头。 
  途中,二旦被一群土匪围住,要其留下千两买路银,否则暴尸荒野。领头的自称是“流矢儿”的大弟子飞骆驼。正当二旦危难之际,戴奎却像从天而至一样出现在面前,一挟一跃先将二旦放在临近屋顶,随后飘然落地,对众匪大打出手,转眼就撂倒七八人。飞骆驼见状便亲自上阵,照戴奎致命处就是一拳,戴奎轻轻闪过,未等敌手回转,已插进敌裆,大喝一声,将飞骆驼打翻在地。众匪见状,纷纷逃窜。戴奎也不追赶,只对瘫在地上的飞骆驼说了句“我是祁县戴奎,不服气到包头找我”,便与二旦扬长而去。 
  没出五天,流矢儿战书传到戴奎手中。戴奎如期从包头赶到归化应战,流矢儿见戴奎骨瘦如柴,气焰更盛,遂顺手将场外一个300斤重的圆椎石磙举起,扔到戴奎脚下。戴奎嘿嘿一笑,右脚一踩,将石磙就地转了两圈,猛一抬脚,已将石磙送到半空,不等石磙落地,一个“蜇龙登天”,已将石磙送出一丈开外,物落原地。流矢儿所带之人见状大吃一惊,流矢儿也不敢怠慢,便先向戴奎动手。其实,流矢儿根本不是戴奎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流矢儿已渐处下风。而戴奎却愈战愈勇,借流矢儿闪身时露出的空档,戴奎疾手如箭,呼的一下点住了对方腋下“夹窝穴”。不可一世的流矢儿一下子蹲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只对众徒弟艰难地说了声:“扶我回去。”回到家没出七天,就一命归天了。消息传到包头,史、乔两家闻风后,急忙置厚礼上门拜谢,但却又被戴奎谢绝了。 
  且不说镖局的鼻祖是不是山西戴家,仅仅是戴家这种英勇仗义、扶弱济危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的了。一个人具有了别所达不到的能力之后,能力已经不应该是其炫耀的资本,而应该成为扶危济困的倚仗,做不到这一点,具有了超凡的能力,取得了超凡的成就又有何用呢?   
  “镖局”和“标行”   
  在前面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明代的时候镖局被称做“镖行”,而且写法是“标行”,到了清朝才改作“镖局”,那么“标行”是怎样改成写成“镖局”的呢?“标行”之“标”的本意是什么呢? 
  据有关文字记载,关于“镖”,那是有一整套的说法的。有说是刀鞘上装饰的嵌铜花纹,有说是“刀锋”,更多的说法是“暗器”。拇指按定四指虚托,仰手打出的叫“阳手镖”,俯手打出的叫“阴手镖”,肘下打出的叫“回手镖”,还有什么“接镖还镖”之类的名堂。“镖”不是一种吉祥物,是武器。但成立“镖局”,保护商人财物安全押运,这个“镖”就失去了原来暗器伤人的味道了。 
  李尧臣在《保镖生活》中也谈到:“有些镖行的人能使飞镖,因此有人以为镖局的得名,就是因为使用飞镖的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会。所谓保镖是指保送的财货、银两,所以装着财货、银两的车辆就叫镖车;财货银两被劫去,就叫丢了镖。镖局的镖旗、镖号,都是因此命名。至于飞镖,不过是一种武器罢了。镖行的人也不是人人都能使飞镖。” 
  话虽如此,那么“镖局”之“镖”到底作何解释,何以由此得名,它与此行有何必然联系呢?或言之,“镖局”或“保镖”之说究竟源出于什么物事呢? 
  查阅镖局内部秘传的《江湖走镖隐语行话谱》,也只是说“齐云获愿,祁明走标,除忠访友”,或者是“走镖者,英雄也。白龙马,梨花枪,走遍天下是家乡”,仍然难得其解。但是,这部手抄秘本的用字上,却给人一点启示,即该书中11处用“镖”字者,有5处写作“标”。无独有偶,明代成书的《金瓶梅》的镖行、镖船,也均作“标行”、“标船”。至清末,梁启超笔下仍写作“标客”,如其《中国地理大势说》:“燕齐之交,其剽悍之风犹存。至今响马标客,犹椎埋侠子之遗。”也就是说,明代有关镖局事物用“标”字;入清后“标”、“镖”间用,但仍以“标”字居主;民国以来,均改用“镖”字,如今,则一律写作“镖”行了。 
  从语言学或训诂学来看,这无疑是一例通假字现象。一般说,汉语假借字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无其字而代以别字,另一类是本有其字而代以别字。语言学家认为:“前一类可以说是不造字的假借,后一类是在用字当中的假借。在用字当中既然本有其字,为什么还要另外写一个假借字呢,其中可能有两种原因。一种原因是写书者仓促间写了一个音同的别字,后来被认同下来;另一种原因是某一时期、某一地区、或某一师承,经常习惯以某字代某字用,后世传写也就一仍其旧,这从《周礼》故书和长沙马王堆汉墓所出帛书可以略知消息。”到了清朝以后,人们把“标”字改写为“镖”,这也是一种假借现象,“镖行”本应作“标行”。 
  另据文献显示,所谓“夺标”,就是夺取锦标,源于历史上南方的龙舟竞赛。锦标是一种锦制的旗帜,用来奖励龙舟竞赛中的获胜者。这项活动,区域较为广泛。每年四五月间,茧实麦小收,老百姓稍有空闲,便聚集在一起,像北方人冬季喜欢举办个“社火”一样,举办一些自娱自乐的活动。龙舟竞赛就是此类。唐白居易《和春探》诗第15首中说:“齐桡争渡处,一匹锦标斜。”说的就是这种“夺标”活动。唐代另位大诗人元稹也在《竞舟》诗中说:“楚俗不爱力,费力为竞舟。买舟俟一竞,竞敛贫都赇。……此时集丁壮,习竞南亩头。……建标明取舍,胜负死生求。一时欢呼罢,三月农事休。”诗中的“建标”之“标”,即竞舟者拼力争夺的锦标。之后的五代和明清诗中亦多有龙舟竞标的诗说。 
  由此可见,古代竞舟游艺的“标”,系指获胜的荣誉标志“锦标”,亦即锦旗。在标行说来,其“标”则发生了语义偏离,即被以隐喻的方式视为当行所具体护卫的对象。因而,简言之,“标行”即“保标”的行当;“保标”,即以武术保护指定的对象,如人财的安全。同是竞技,但已从一般游艺竞技转为拼命性的武术较量,对抗的性质已从娱乐转化为敌我抗争。 
  上述事实说明,有人以为镖局的得名,就是因为使用飞镖的缘故,这实在是一种误会,至少在明朝镖局出现之初,“标”的含义是指一种特定保护对象,与飞镖这种武器无关。   
  镖局鼻祖众说纷纭   
  镖局鼻祖究竟是谁?为什么后来叫“镖局”而不叫“标行”了,史料中没有详细记载,难道现在研究史学的专家们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吗? 
  有一种说法是“标”之所以改为后来的“镖”,是清朝山西票号发展起来之后的事情。“镖”字是“金”加“票”,“金”代表十八般兵器,“票”是代表票号的银两,所谓的镖就是以武力来保证钱的安全。这种解释虽然有点牵强,但与镖局的性质,业务联系在一起,也不失为一家之言。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对于“镖”字是这样解释的:“镖是一种形状像长矛头的旧式武器。”镖在武侠小说里称之为“金镖”,说明“标行”后来之所以演变为“镖局”确实和这种旧式武器有关系。 
  最初,一些习武练功的人上路为商旅押运镖物时,都要推着独轮车。独轮车上往往都插着一些长短不一类似短矛的飞镖。如果遇到贼匪抢劫,飞镖可以快速甩出去,击中贼匪。一般每辆独轮车上,往往带着几支甚至十几支光亮闪闪的飞镖,一路上威风凛凛。路人看到车上插着飞镖,也就知道这些人正在为商旅“押运保镖”了。久而久之,人们称独轮车为“镖车”。而那些押镖的人,自然就被称作“镖师”了。而“标行”的本字“标”也就渐渐被人遗忘了。 
  但是,在后来镖局镖师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镖师在押运走镖时,并不用飞镖。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央电视台2006年就“镖局”的话题专门组织了一档栏目,专家和权威人士就这一问题以及镖局鼻祖、镖局起源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发言:张中伟(山西地方志学者):镖局出现,应该是从乾隆年间山西人张黑五在前门大街成立了兴隆镖局为标志。因为张黑五是山西人,他当时是乾隆皇帝的一位师傅,他在家里教学,在乾隆皇帝其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