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牛不好吧?”张居正道。
“你可以告我呀。”沈默无所谓道。
“唉, 我倒想告,可是衙门不开门,”张居正紧紧跟上道:“我牙口不太好,能不能煮的再烂点?”
“不能,”沈默摇头道:“我的蹄筋我做主……”两人说着话,消失在徐阶家的巷尾处。
~~~~~~~~~~~~~~~~~~~
在徐阶和几位大人的大力安抚下,官员们终于勉强答应不再上书,但也不知是巧合,还是真有天意,自打嘉靖放出风来,说要南巡开始,北京城的天空就一直阴沉沉的没出过太阳,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让人恍若置身地府一般;更邪乎的是,西苑南海子的湖水暴涨,涌起四尺有余,还冲垮了一座桥,重又引得议论四起。
官员们议论的焦点,已经从这次该花多少钱,变成了这次出巡有多么的凶险了……就连那鼓动皇帝出巡的方士熊显,都被拿来说事儿,熊显凶险,凶险熊显,看,多不吉利 !
便真有人信了这种说法,御林军都指挥佥事张英决定以死劝谏皇帝,遂背着个沉重的包袱,坦胸露乳,怀利刃于腰腹,突然出现在皇帝的精舍外,跪在跸道上放声大哭道:“变征率生,驾出必不利!说着,将谏疏往地上一搁,使用利刃自刺其胸,登时血流满地。
大汉将军们赶紧夺下他的武器,把他五花大绑起来,然后把他背上的包袱打开,却见里面只是一包黄土。问他是干什么用的,张英用最后的力气道:“恐污帝廷,洒土掩血耳……”说罢咽气而死。
嘉靖知道了,不禁赞道:“义士也!”命其长子入替,值守宫掖。但张英的鲜血,并没有让皇帝改变主意,嘉靖四十二年正月十六,皇帝正式下旨,于二月南巡。
第十一卷 严东过尽绽春蕾 第六六四章 淮安知府
皇帝南巡,乃国之大事,那真是万乘出动,天下劳扰,有太多的准备工作要做,百官虽然被淫威震慑,敢怒不敢言,但想让他们心甘情愿的配合,也是不可能的。
幸亏有袁炜的全情投入,虽然朝中沸反盈天,他却意坚志定,认定了这是树立地位,跟徐阶抗衡的关键一役,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对嘉靖南巡一事,任听圣意自裁、唯诺奉行,绝无半点异议,甚至比皇帝想得还周全,提了许多建设性意见,被嘉靖倚为臂助,将一应筹备工作尽数托付。
嘉靖见他为了维护自己,不惜与百官对立,感动之余也十分好奇,问他为何如此顺从,甚至不顾一切的奋往直前。袁炜感慨道:“南巡之举虽出自圣意,但是一时人情汹汹,纷纷反对,臣只不过秉承上意,用心办差,便被同僚归咎为罪人。臣愈是尽忠,便越发狼狈……”
“这么委屈,那就随波逐流吧。”嘉靖淡淡道。
“臣已经欲避不能,只得奋往直前,旦夕扈从。”袁炜一脸慷慨道:“哪怕成为众矢之的,也绝不有负圣君!”一番话,将自己代君受过的“悲壮”,表达的淋漓尽致。
对于这种忠狗,嘉靖自然要大加提拔,亲手书写“贞敬”二字赐予袁炜,并下旨其召见议事及诸般赏赐,皆与外戚勋臣、内阁首辅相同,地位与徐阶比肩。
二月十二日,皇帝又宣布了扈跸的大臣名单,除了跟着充数的几位国公、侯爷之外,从行大臣有内阁次辅袁炜,吏部尚书高拱、礼部尚书严讷、刑部尚书何宾、工部尚书胡植、左都御史刘焘,以及其他府、部、院、寺扈从官员,近二百人……这些人随时可组成一套运转良好的班子,取代北京城那副官僚体系。
南巡队伍中,除了护卫和官员之外,另外有道士、方士二百余人随行,那熊显自然在列,又有妃嫔、宫女、太监随侍,胥吏、人役、厨役、乐工等甚众,共计千余人、以上所有人,都由“总领南巡随扈大臣”,全权负责各方面的安排。
而嘉靖选择了袁炜,担任这个至关重要的“总领大臣”之职。这个任命看似合情合理……毕竟人家袁炜付出最多、也最上心,由他统筹也是应该的,但在百官看来,不啻于晴天霹雳、无比震惊!因为总管皇帝出巡,向来是内阁首辅的差事,现在徐阶没病没灾,嘉靖竟将这任务交给了袁炜,不禁让所有人,尤其是徐阶目瞪口呆,
但很快,嘉靖专门下一道诏书解释,“因为国政繁多,必需仰仗首辅在京城总理,所以由次辅担任随扈总管。”这说法平息了一部分议论,但还是有很多人,坚持认为这是陛下和首辅大人出现裂纹了……因为大明朝的驿传系统已经相当完备,不管圣驾移动到哪里,京城和地方的情况都能及时送抵驻跸,政令也能顺畅的传达到帝国的各个角落,所以他们认为,皇帝这样说,不过是给首辅个面子而已,其真实目的欲盖弥彰,就是有意疏远徐阁老。
~~~~~~~~~~~~~~~~~~~
当然,比起哪位阁老随扈,哪位阁老留守来,还有更引人瞩目的事儿,那就是哪位王爷监国?因为监国向来是太子的权力,虽然皇帝短期内不可能立太子,但哪位王爷被指定监国,绝对可以说明其在皇帝心中,是第一位的。
但嘉靖从不愿被轻易看透,他命裕王留守北京,但不给予监国的身份,又命景王随侍帝侧,使人们又一次无法分清,两位王爷究竟孰轻孰重。
但无论如何,嘉靖四十二年二月二十六日,大运河彻底畅通,圣驾终于自京师启行,由通州水路向南进发……队伍浩浩荡荡、首尾不见,其中锦衣卫扈行精壮旗校八千人,有六千人专管护卫嘉靖帝所坐的舆辇,有二千人专管摆执驾仪及承担各种巡察传令事项。把嘉靖帝紧紧地围在当中,真可谓万无一失!光为供应这支队伍的粮草和沿途修理桥道等,就支用了太仓银二十万两……这还是因为国库实在拿不出钱来,将护卫精简一半的结果。
嘉靖有自知之明,虽然做着“帝喾”的梦,却也知道自己这次出巡,很可能是最后一次,所以他没有选择二十年前的陆路,而是走大运河南下。一来,他的身体已经经不起颠簸了,二来他也想看看传说中美好如天堂的江南,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说起来也真可怜,身为帝国的拥有者,嘉靖一生只在安陆和北京生活过,足迹也仅仅在这两地之间打了个来回,从未涉足过其它地方,所以皇帝这次出巡,铁了心的要多走走、多看看,把沿途的名胜古迹、山林景致,一处不漏地全玩个一遍。不然这皇帝当得真太亏了。
这可苦了沿途的官员百姓,虽然知道皇帝走的是运河,可圣驾停在哪儿,歇在哪儿,谁也不知道,也打听不到准信儿,只好全都准备着,把芦棚扎好、酒食备好,为皇帝和随行大臣准备的歇脚的地方,也打扫的一尘不染,按说这也不是什么重活,不就是备天净水洒地、黄上铺衡吗?大伙儿受点累也就干完了。
可等一天皇帝不来,等两夭又不来、等三天还不来,这损失可就大了……现在可是农忙时节,役夫们都是家里的壮劳力,整天待在县城里候着,把家里的农活全都耽误了;而且那么多的酒食每天都要换新的,哪怕是富县都支撑不起;迎接圣驾的激动之情很快退却,大家就盼着皇帝赶紧来,赶紧滚蛋,最好路过不要停脚,大家好早日解脱。
当然,那只是一般老百姓的想法,但对于沿途的官员和宗室王爷们来说,平生想见一次皇帝,比登天还难,想要求官办事儿,到北京送礼,甚至连各部尚书都见不着,现在皇帝带着朝廷大员们来到家门口,给他们一个尽地主之谊的机会,那真是再苦再累也甘之若饴,只求能让皇帝和诸位大人满意……为的是混个脸熟。
不要以为只有官员才需要巴结上峰,那些宗室王爷们更需要因为当他们的王位需要传承时,究竟降不降格、推不推恩,全凭北京一句话;哪怕是在位的王爷,封地大小、年俸多少也会出现变化,哪能不小心奉承着皇帝、大学士和有司官员?
~~~~~~~~~~~~~~~~~~~
肩负供给北京城的大运河变成了御道,其它船只自然禁止通行,嘉靖又走走停停,让大明的漕运命脉,一下子滞塞起来,南方的粮食没法运到北京去,结果一头嗷嗷待哺、米价飞涨,一头看着装了船的大米日渐发霉腐坏,都是一筹莫展。
粮食不运不行,可谁也不敢催促皇帝,只好另寻他途,人们的眼光自然转向了蓬勃发展的海运;这时候大明朝已经开海数年,官府和海商们组建起了十几支、可以经受住风暴考验、远赴南洋的大船队,想要把粮食走水路运到天津卫,自然不在话下,将漕运改海运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漕运牵扯的利益面太大,且正是与当权者的利益挂钩,所以一直未受批准。
但嘉靖四十二年这次南巡,却让海运成了唯一的选择,于是权力者做出了妥协,命漕粮暂由海路发运,待大运河畅通后,再改回漕运……
这些台面下的权力斗争,向来不影响台面上的风风光光,皇帝所到之处,大小官员迎接不暇,亲王宗藩出城候驾,跪迎道旁……嘉靖这次出来,本就有散散心、解解闷的恝法,现在这么多人奉承他,伺候他,所到之处排场阔绰的难以形容,又能饱览瑰丽的山河,自然心情舒畅,完全感觉不到旅途的疲劳。
在这一片巴结奉承的主旋律中,却也有那不和谐的音符……话说到了四月里,南巡的队伍才进了南直隶,结束了与当地官员的应酬,袁炜提前回到船上,安排接下来几天的行程,他看着悬挂在舱壁上的巨幅地图,缓缓吩咐左右道,“今晚连夜行船,如果皇上不下令停船,就一直南下,后日在淮安府驻跸。”每次停船靠岸,对他都意味着事无巨细的繁冗工作,已经让原本就不胖的袁炜,愈发消瘦下来,所以他在职权范围内,加快了队伍的行进速度。
袁炜拟定了下一站的驻跸之所,下面人赶紧快马加鞭,赶往淮安府城山阳县,督促当地准备迎接圣驾。
一路狂奔,换马不换人,当天下午就赶到了山阳县城下,但眼前的景象令官差们惊呆了……沿途所到之处,哪里不是店铺关门,彩棚沿街,老百姓全都被关在家里,只有穿着老百姓的兵丁充数?怎么到了这淮安府城,就两个样了呢?只见街上店铺照常营业,百姓们各行其是,万全看不到一丝迎接圣驾的架势,这是他们从没见过、也不敢想象的……
“竟然没有丝毫准备?”官员们从震惊中回过神来,马上意识到大事不好,因为皇帝出巡要求规格极高,地方上必须早作准备,全力应付,尚不能避免有疏漏,而遭到严厉惩罚——出京以来,已经有七品以上七十二名官员被逮入狱,拟以不敬之罪,罢官去职,甚至处以徒刑或被流放。
现在这淮安府山阳县,竟然丝毫没有准备,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活得不耐烦了。
“大人,这可咱么办?”身着便装的官员们凑到此行的头领,督办此次接驾事宜的太仆寺少卿王襞身边,一脸焦急的问道。
虽然嘉靖出巡绝对称得上铺张靡费了,但按照惯例,还是要做做勤俭朴素的表面文章,为自己装点门面,嘉靖在出巡之前,已经明文告示各省各府各州县,宣称自己生性简朴,不喜欢别人逢迎,各地应秉承俭朴节约,不要过分奢华,浪费钱财云云。
尽管下面谁也没把这圣旨当真,都比着赛着的奢华浪费,但朝廷的表面文章还是要做得。比如说一开始,不派官员督促地方、指挥接待事宜,让地方官们自己安排接驾,结果一个个错漏百出,不合礼制,还闹出不少笑话。
所以后来,每到一地之前,袁炜都会派出些官员,微服先行,到地方上督导接驾,以免再出什么纰漏。
~~~~~~~~~~~~~~~~~~~
这已经是王襞第八次执行督导了,却还是第一碰到这种若无其事的场面——皇上还有一天多就要到了,这里竟一点都没准备!让王襞无名火起,但现在不是发火的时候,他强压着怒气,问从身边经过的一个老者道:“这位老丈,您知道皇上南巡的事儿吗?”
老者是个爱说话的,闻言笑道:“知道,当然知道,老汉我姓包,人家都叫我包打听,哪有我不知道的事儿。”
“那太好了。”王襞又问道:“我从北方来,见一路上所有的府县都忙着接驾,怎么你们这淮安府、山阳县,却一点动静都没有?”
“呵呵,这是我们府尊大人的意思,”老者答道:“府尊大人说了,接驾一事,只要听他的指挥便好,他不下令谁也不用忙活,等他下了令再干也不迟。”
“还有这等糊涂的知府?”王襞吃惊道。
“你怎能这么说我们府尊大人呢?”老者闻言不快道:“我们府尊大人,是天下最好的青天大老爷!得亏你是外乡人,得亏遇上我这脾气好的,要不你们非挨揍不行……唉,我还没说完呢,你们跑什么呀?”原来王襞一干人,已经快步往不远处的府衙走去。
到了知府衙门,已经到了晚饭时间,但府衙大门仍然敞开着,还挂着两个还没点着的灯笼,王袈定睛一看,只见灯笼上分别写着“清廉”、“公正”四个大字,再看门上的对联,也很有特色,上联是“漆黑衙门八字开”,下联是“有钱没理莫进来”,横批是“本府日夜受理案子”。
“呵呵,这淮安知府有点意思。”随员们笑道:“架势十足啊。”
“哼,表面功夫而已。”王襞冷哼一声道:“越是爱做表面文章的人,实际上越是昏庸无能、贪得无厌。”说着一指大门道:“开着大门,却连个门子都没有,这不是摆空城计,存心不让人进吗!
“大人,门边挂着牌子。”随员指着墙上的一块木牌道:“上面写着……本府不养闲人,入内无需通报,直入二堂击鼓即可。
“搞什么玄虚。”王襞皱眉道:“进去看看!”他现在对这位知府大人,已经有些好奇了
一行人穿过仪门,直入大堂,又过大堂,再入二堂,果然一个人都没见到,有随员嘟囔道:“不会是自知理亏,全吓跑了吧?”
王襞黑着脸,走到堂前的一面大鼓前,拿起悬在鼓架上的鼓槌,重重敲击起来,咚咚咚的鼓声,便传遍了暮色中的府衙。
王襞等了一会儿,没听到簌簌的脚步声,也没听到“威武……”的升堂声,不由冷笑道:“我说的没错吧,净做表面文章!”说着一挥手道:“给我找!看看这里有没有活的!”
“有……”手下人还没应声,一个清淡的声音便从后门处响起,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个消瘦的中年男子,身穿布衣,头扎布条,手里提着个简陋的灯笼,从外面走进来。
见来人打扮寒酸、瘦骨嶙峋,王襞心说:“这淮安知府真是刻薄,看把府里下人给虐待的……”便皱眉道,“你们家知府大人呢?”
“我就是。”那人提着灯笼上堂,竟在大案后、知府宝座上坐定。
“什么?”王襞等人仿佛听到今年最好笑的笑话,闻言不由大笑起来,有人捧腹道:“你这样的要是知府,我们就是首辅。”
“本官就是淮安知府。”那人不卑不亢道:“你们有什么事情只管道来,明日府上来人,自然知道我是不是。”
见他神态不似作伪,王襞等人止住笑道:“你要是知府的话,为何不穿官服。”
第十一卷 严东过尽绽春蕾 第六六五章 大胆、胆大、胆大包天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