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据《唐诗纪事》上所记载:“时太白齿方少,英气
溢发诸为诗文颇多”。然而,此时李白虽少年有成,可却气浮性躁,骄傲轻
狂。相传,李白当时听从父亲的安排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因天资聪颖,
所读的书,一目十行,过目能诵,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渐渐地便厌烦起来,
小脑袋瓜儿便想中途弃学,整日游山玩水,漫山遨游。忽然一天,李白走过
一条溪水旁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一根铁棒,说要把它磨成一根针。
李白听了很感动,改变了中途弃学的念头,从此就发奋读书,完成学业。后
来那条小溪便因此被称为磨针溪,至今民间还有“铁杵磨成绣花针,功到自
然成”的谣谚。
自从李白由“磨针”之事顿悟后,便发奋读书,不但读经诵古,而且也
读佛经、道书,并在学文的同时,与父亲学剑,以后他写诗,出口成章,挥
墨成文,均与这顿悟刻苦学习有关。另外,由于每日习武、舞剑、培养出了
他豪爽、豁达的性格,他不但剑术好,而且常亲自体验侠客之行,历史上记
载他“少年侠、手刃数人”李白自己也说:“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剑,成了他的武器,他的壮志的象征,他的一生几乎和剑没有分离过,剑且
常常出现在他的诗作中:“醉来脱宝剑,旅憩高堂眠”,“抚剑夜吟啸,雄
心日千里”,“长剑一杯酒,男儿方寸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李白愈来愈喜欢学习了,不但如此而且愈来愈觉得学
的知识技能不够用了,因此在他18岁时,把自己关在匡山中,从师东严子(当
时著名的隐士,梓州人赵蕤),苦练本领。现存的《拟恨赋》,便是他此时
所作。据说李白前后三拟 《文选》,不如意就烧掉,只留下《恨》赋。靠着
… Page 25…
这样的刻苦、认真的精神,李白不但使自己的学识更加深广、扎实,而且也
造就了自己豪爽飘逸、心胸豁达的可贵气质。
公元725年,李白24岁了。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刻苦修炼,他认为
大丈夫必须有四方之志,于是,他再次出游成都、峨眉,然后买了船顺流东
下,到三峡,经巫山过荆门,到江陵,开始了他的持剑行义,孤蓬万里征的
漫游日子。
近20年来,李白与四川的奇山秀水朝夕相处,不仅产生了极深厚的感
情,而且这里已成了他名符其实的故乡,但为了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又
不得不依依惜别,走上漫游的长途,带着这种心情,在途中,他写下了《荆
门浮舟望蜀江》的诗:“正是桃花流,依然锦江色。”“逶迤巴山尽,摇曳
楚云行。”深情地歌颂着可爱的家乡。尽管如此,离家远游毕竟是李白要走
向自我施展才华的第一步,因此,愉快欢欣、跃跃欲试的激情还是不由自主
地从心底涌出。现在世人尽知的著名七绝 《朝发白帝城》,就是在这次出蜀
途中离开白帝城到江陵时所作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
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此时,年青的李白犹如一只羽翼丰满的
雄鹰,充满着豪气,开始了他的雄伟之旅。
初出茅庐,李白一下子觉得天地宽阔、浩大,他思虑再三,决定先向南
游。于是,他下江陵、游洞庭、登庐山,在这种访山游水的过程中,李白把
他那一腔报国家展才华的豪情壮志尽情地表现在诗作中,写出了《大鹏赋》、
《望庐山瀑布二首》等不朽名作,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27岁那年,李白
遇上了两件终身难忘的大事:一是,在襄阳认识了孟浩然。二人一见如故,
同住同游,同进同出,他的著名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便是在此时创
作出来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
江天际流。”短短四句28个字,寓景于情,寄情于景,其情,其景真是令人
叹为观止。
李白遇见的第二件大事,是他因才华横溢而很快闻名江南,在安陆被宰
相许圉师看中,把自己孙女嫁给李白为妻,从此李白便长期居住在安陆,以
后即使去远游,也以安陆为中心,有了栖息之地。
游山玩水,交友娶妻,并没有消磨掉李白豪放的性格,他依然记得自己
漫游的目的。他带着青年人特有的浪漫情怀,对自己的才能很是自负,认为
一个富有才能的人是应当并且也一定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和施展才华的机会
的,因此常以大鹏鸟和良马自比,如他在《大鹏赋》里所说:“大鹏一日同
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泡溟水……骤骥车天马,
素非伏枥驹,长嘶向清风,倏忽凌九飞。”
然而,这种豪放的性格和侠义的行为,在严酷的现实面前,是不可能尽
心顺意的。一方面李白自己恃才孤傲,不屑与庸俗的官场文人为伍,另一方
面当时的那些居高位者同样也讨厌李白的为人,不能接受他的孤傲。转眼李
白四处漂泊已到三十五六岁了,仍旧是一介平民,虽胸有韬略,却得不到用
武之地,但是倔强的李白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正如他自己诗里所说:“时
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宣父犹能畏后生,大夫未可轻年少。”“珠
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他还是一直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
经过十几年的漫游,李白也感到了周游的疲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
是,在他的诗中一去雄心壮志,出现了一小部分的柔情默默的思乡之作,更
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艺术,如今连黄发小儿也能背诵的《思乡》“窗前明月
… Page 26…
光”便是最著名的一篇,此外,还有“朝忆相始台,夜梦子云宅”之句,有
名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
断,三秦三月忆三巴。”看后真让人愁上心头,思念故乡。
时光飞逝,李白已年届42岁,好象上天有眼,这时生活在李白面前来
了个180度大转弯。由于他诗名传天下,唐玄宗得知后,三次下旨,宣李白
入京作官。这个消息对于李白来说,真是喜从天降,他一方面为自己有出头
之日而高兴,一方面又很为自己“不自谋”而得意,这时他的家已在安徽南
陵,李白掩饰不住自己的喜悦,接连写了《南陵别儿童入京》、《别内赴征
三首》等诗,其中这几句尤其感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篙人。”
“出门妻子强牵衣,问我西行几日归?归时尚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
可见当时李白的心绪于一斑。
刚入长安,李白的心情是相当激动的。他心想这一次自己报效国家之心
终可如愿以偿。入京第二年李白被任为侍诏翰林,史书记载说,初春唐玄宗
游玩于宜春苑,李白奉旨作诗 《宫中行乐词八首》,仲春皇上与杨贵妃在兴
庆池赏牡丹,李白奉命作 《龙池柳色初春,听新莺百啭歌》,暮春玄宗与杨
贵妃于兴庆池赏牡丹,李白奉旨作《清平调三首》……等等,这种生活开始
令李白很是苦恼,他本是抱着一展治国兴邦宏图而来,哪想到在这里成了笼
中之鸟,成了无所事事的御用文人,于是李白索性每日纵酒,用以麻醉自己,
解除苦闷。并与贺知章等人结为“酒中八仙之游”,杜甫的《酒中八仙歌》
说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
中仙”李白的“诗仙”之名大概是由此而得。
李白在长安呆的时间不长,仅有3年,但在这3年中,诗人名声大噪,
产生了许多关于他的优美动听的传说,最著名的莫过于:“力士脱靴、贵妃
劳指”的故事。相传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前往沉香亭赏花,需要新词演唱,
急命人去找李白,而此时李白正在一家酒楼狂喝滥饮醉得一滩泥,宦官高力
士派人将李白抬于宫中,玄宗让贵妃亲调醒酒汤,扶李白躺于玉床,酒醉中
的李白习惯性将脚伸于站在身旁的高力士,使这个在当时权倾满朝的大宦官
不得不单腿跪地,为诗人脱靴。一阵忙乱过后,李白从酒醉中醒来,奉命作
《清平调三章》,诗人遂乘酒兴,一挥而就,“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
露花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玄宗看歌词写得美丽流畅,
于是便更加器重李白了。
李白虽受器重,也不过是做一个皇帝驾前的御用文人,这可与李白当初
想入京做一番事业的志愿相去太远了。李白很快对长安这种腐败生活产生了
厌倦,再加上高力士一伙嫉贤妒才,屡次进馋言,唐玄宗渐渐开始远离李白,
这种势头李白也看到了,又因为诗友贺知章等几个好友死的死,走的走,终
于在公元774年提出辞呈,离长安而走了。
长安3年,诗人虽无政治建树,然而诗作却很多,前期多是想报效国家,
后期多抒发愤怒之情。
实际上,远离长安对李白诗歌创作是件好事,诗人回归自然如鹰回长
空,龙归大海,心里也是重新一朗,别去京城便取道上洛郡东去,游历了河
南、山东、安徽等地,写下了许多气势磅礴的诗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
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
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公元740
年,李白已46岁了,仍决心重新南游,以温旧梦,乃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
… Page 27…
篇章之一《梦游天姥吟留别》,追述往事,有若梦游,托天姥以寄志,决心
放纵青山,重又像年青时一样,下扬州,转金陵,过庐江,开始了新的十载
漫游。
俗话说得好,江山易改,秉性难移。李白素有建功立业之心,虽屡遭失
败,仍时时想找机会,这种思想终于造成了他的晚年悲剧。公元751年安史
之乱已爆发,李白怀着报效朝廷的决心加入了永王军幕,却不料陷入了皇家
父子兄弟之争,兵败入狱,后虽因郭子仪相保而免遭死刑,却在58岁时被流
放夜郎,终至暮年,流落江南,无可归宿,在南陵一带靠人接济为生,后归
当涂,患病而逝,时年62岁,有绝笔《临终歌》一首。
一代伟人,诗仙之体,如一颗星辰,就这么默默陨落了。人们总是不愿
这样的伟大诗人平凡地死去,于是民间便赋予他种种美丽而浪漫的传说,梦
中“酒醉入水捉月而死”便是最著名的一个。传说李白晚年嗜酒如命,一日
泛舟采石江上,酒醉对月而歌,后见水中明月,豪兴顿发,要入水邀月对饮,
失足落水成仙而去。这是多么美丽的传说啊!在李白诗中,咏月的很多,这
如李白终生顽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把他的死和月亮联系在一起,不但是人
们对这位天才的怀念与崇敬,从感情上讲也是十分合理、合情的。
强盛的唐王朝的确是一个养育伟人与天才的时代。就在和李白同一个时
代里,唐朝又出现了另一位可与李白相提并论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他和李白如双峰对峙,共同把唐代的诗歌艺术推上历史的顶点。
杜甫,字子美,是晋代名将杜预的第13代孙子,公元712年生于河南
瑶湾。他的祖先多半充当过太守、刺史、县令一类的官吏,如诗人自己在给
他的第二个姑母所写的墓志铭里写道:“远自同室,迄于圣代(唐朝),传
之以仁义智礼信,列之以公侯伯子男”,可说是出身于一个有悠久传统的官
僚家庭。杜甫的母系祖先也很炫耀一时,其外祖母的母亲是舒王李元名的女
儿,李元名是高祖的第十八子,太宗的弟弟,然而这个名门望族到了杜甫出
生时已败落下来。首先是祖父的一支,官位一辈比一辈做得小。而其外祖父
的一支由于冤狱,几乎绝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生活的杜甫,从小性格中
有悲凉,沉稳,凝重的气质,对他一生的诗歌艺术有很大影响。
杜甫的幼年是在病痛的折磨中度过的。关于他的病有传说,杜甫的母亲
在生下杜甫后几年内就死了,其父在外作官,便把杜甫寄养在二姑母家。姑
母是位舍已为人的人,一次杜甫和表哥一同生了病,姑母看护着这对表兄弟,
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姑母总是先照看杜甫,这样杜甫病渐渐好了,表弟却
病逝了,这事也在杜甫心里种下了沉重的负担。他后来在姑母死后为其守孝
3年,亲写碑文,这同样给杜甫一生涂上了悲剧色彩,同时也形成了他能体
察民情,同情穷人的善良之心。
公元731年,杜甫20岁了,根据当时社会上文人游学成风的习俗,杜
甫也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但这次漫游时间不长,地方也到的不多,他只不
过到江南的“二谢”、阴何、鲍庾那些诗人所歌咏的地方转了一圈,便在公
元735年由于要考进士而回到巩县故乡。当时进士考试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
事,每次投考的两三千人中,录取的往往不及 1%。杜甫投考的那一年进士
只录取27名,杜甫落选了。当时年轻的诗人刚从吴越归来,只是饱览了江南
的山水,还没有注意到现实的人生,另外对自己的才学也颇自负,进士落第,
对于那时的杜甫并不算什么打击,因此他在洛阳住了不久,便开始了第二次
的漫游。这一次漫游,诗人去了齐赵一带,大约在他二十八九岁时,他写出
… Page 28…
了保留下来的他的最早的诗《登兖州城楼》和《望岳》。其中《望岳》也可
谓一首千古绝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充分显露了诗人的不同寻
常的抱负,虽然这仅仅是一颗宝贵的思想萌芽。这一次漫游一直持续到公元
741年,这几年诗人过得十分浪漫、逍遥,他后来所说:“放荡齐赵间,裘
马颇清狂。”便是对这一时期的形象描述。
和浪漫诗人李白不同的是,杜甫从小受儒家思想教育太深了。他多少受
其祖父辈的熏陶,心里自有一份追求功名的思想,因此公元746年,在他35
岁时,杜甫自觉可以去施展一下平生学识,便独自来到长安。当时的长安,
正在李林甫的统治下,开元盛世所留下的一些较正直,有才能,或是放荡的
狂放人士,几乎都遭到李的暗算与陷害,年轻气盛的杜甫在这种环境下,其
宏远志向,自然也是不能实现的。
但杜甫并没因此绝了做官的梦想,他在京城先后写了两篇进表,充分表
述了他渴望当官的愿望。同时,为了达到目的,他也开始不加选择、不择手
段地投诗给那些他并不十分尊重的权贵,请求他们帮忙。然而即使这样,他
也并不能得来一丝的好感。在他40岁后,不但穷,身体也渐渐衰弱了,这种
生活在他著名的《奉赠书左丞丈二十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