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五胡录-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王恺让人买了很多的香料来刷墙,把自家的房屋从上到下粉刷的香气袭人,离几十里的人都能闻到。石崇就买了很多海外进口的赤石脂(可能是一种具有放射性的东西,小朋友们千万不要碰它哦^O^)来刷房子,到了晚上发出灿烂的光华,照亮了半个洛阳城。王恺这一回又失败了。    
  武帝对舅舅和石崇之间的比赛也很感兴趣,就支援给王恺一株珊瑚树(那时候珊瑚主要产于南海,还很难得),有二尺多高。王恺洋洋得意,把石崇和很多官员都叫到自己家里来,在他们面前炫耀自己的宝物。    
  大家看后都赞不绝口,只有石崇在旁边一言不发,忽然顺手摸出一把铁如意对着珊瑚树就是一通乱砸,转眼就把个价值连城的宝物砸了稀巴烂,王恺脸上的笑容伴随着这棵珊瑚树的香消玉殒而消失了。    
  御赐的宝物被砸毁,其他人都大惊失色,只有石崇莞尔一笑道:“这等小东西算什么,一会儿我送给你几个。”    
  石崇就叫随从回家把自己收藏的珊瑚树都搬过来,有好几十株,最大的有四尺高,次等的也有三尺,而像王恺拿出来给大家展示的那一种,几乎算是最次等的。    
  石崇对王恺说:“这些珊瑚树,您就随便挑几个,算我赔偿你的吧。”周围的人都看呆了,王恺也满脸愧色,连被打坏的珊瑚树也不再拿走,一溜小跑关上门,觉得自己没脸见人,好几个月不敢露面。    
  经过这场闹剧,石崇的阔气在全国都出了名。一些正直的大臣对此很看不惯,就屡次向武帝上表要求提倡勤俭治国。武帝一听到“勤俭”二字就烦,一拂袖子又回后宫,坐上羊车行乐去了。    
  国民的堕落不只是在经济,在行政上也开始腐化起来。为了弥补大肆铺张带来的亏空,武帝公开悬赏卖官,凡是给武帝送钱的(注意是给武帝送钱,而不是给国库)都能得到相称的官职或免祸。羊琇当官的时候接受贿赂,司隶校尉刘毅发现后认为羊琇罪应处死,羊琇赶紧向武帝行贿。武帝就把羊琇藏起来,半月之后又把他放出来官复原职,把刘毅气了个仰八叉。    
  到了元旦,武帝率领百官去南郊祭天,祭礼结束后,武帝看到刘毅在旁边站着,就问他:    
  “朕可以比得上古代的什么皇帝啊?”   
  刘毅回答:“陛下的功绩,可以与汉朝的桓帝和灵帝这样的昏君相比。”    
  武帝和文武百官顿时愕然,很多人都变了脸色,只有刘毅神态自若。武帝问道:“朕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是也算是开国之君,怎么能和桓灵之流相比呢?”    
  刘毅答道:“桓灵二帝虽然悬赏卖官,但是收入都上缴了国库,现在陛下您卖官的收入却归了皇宫,相比之下,陛下您还不如桓灵二帝呢。”    
  武帝突然放声大笑道:“呵呵,看来我还是比桓灵英明啊!他们那时候没有人提醒,而朕今天却有你这样的忠臣,看来朕还是很高明的啊!”说完之后,他命侍从赏赐刘毅黄金若干,然后抽身而去,留下一帮傻了眼的大臣站在那里发呆。    
  三   
  武帝的弟弟司马攸(就是过继给司马师的那位)被封为齐王,他性情温和,得到了百姓们的敬重,而武帝对他则非常疑忌。惟恐天下不乱的三杨和荀勖赶紧趁这个机会猛进谗言,建议武帝把齐王司马攸赶远点省得烦心。于是武帝就下诏书命令齐王攸为大司马,到青州去当军事长官。武帝以前就下过罢兵诏,解散了所有的军队,像洛阳这么大的城市才留一百个兵把守,所以这青州军事长官其实是个没有一点实权的光杆司令。   
  这道命令一发出来,文武大臣纷纷劝阻,其中尚书张华和中护军羊琇反对得最厉害。 张华为人正直,在内政方面颇有一套,很得武帝的宠信。因为张华反对陷害齐王,武帝对张华也怀疑起来。找了个理由先把张华派到幽州(今北京)边境当太守去了。    
  大臣们的奏折在杨珧的阻挠下武帝全然不闻。羊琇一看武帝不理他的茬,就扛着大刀率领一帮家丁要砸杨珧的家。杨珧听说后,一面推脱自己得了急病,不敢出门,一面从后门派亲信通知衙门来捉拿侵犯他人住宅的羊琇。    
  犯人是皇帝的堂舅,司隶衙门也不敢把他怎样。武帝赶快派人和稀泥。把羊琇降为太仆了事。    
  羊琇咽不下这口气,回到家就给气死了。    
  杨珧为了推脱责任,又向武帝献了一回谗言,说百官已经都有拥立齐王做皇帝的意思,那些家伙们都拼命反对贬斥齐王,正好说明他的观点是对的。武帝一看群臣争相挽留齐王,十分怀疑,于是连番催促齐王赶紧起程。齐王压根儿不愿意去青州,反复上表请求免行,都被驳回。齐王憋了一肚子气,慢慢地得了吐血的病。武帝听说后,派御医去探病,御医揣摩着皇帝的意思,大概是要整齐王,于是回来汇报说齐王身体健康得很呢。    
  武帝一听,更加催促齐王快点动身。齐王于是上殿辞行。    
  齐王这个人爱干净,来见武帝前先梳洗打扮了一番,武帝一见齐王毫无病容,更加怀疑齐王蒙他,于是袖子一拂把齐王晾到大殿外面,让他赶快启程。    
  当时齐王已是到了油尽灯枯的地步,回去的第二天就呕血不止,随即过世了,年仅36岁。    
  为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的贾充在这个时候也寿终正寝了。贾充一辈子除了拍马以外就没做过别的好事,史官认为贾充这个人悖礼违情,首乱大伦,按照谥法,昏乱纪度的人应该请谥为“荒”,请求谥贾充为“荒公”。武帝喜欢和稀泥,命令改谥为“武”。于是贾充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大奸臣就戴着“鲁武公”的帽子去见了司马昭,没有看到他种下的乱世。    
  时间慢慢地推移,朝中大批的忠良干将都死去了,那个刚直敢谏的刘毅也去世了,朝廷中比较正直的人只剩下司空卫瓘一个。    
  上层的腐化直接导致人民的反抗,四下里小的暴动此起彼伏,幸得边境主事的都是些像张华这样有才能的将领,这些暴动没有引起太大的风波就被平定了。一帮佞臣赶紧大吹法螺,说叛乱的家伙都是些妖魔小丑,不堪一击,怎么能敌得过武帝这位德配环宇,古今无匹的圣明天子?    
  这个时候,有一个没啥名气、叫做江统的官员,发现暴动的大都是一些在国内居住的少数民族,他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徒戎论》,主张对少数民族严加看管,最好是全部迁出中国。这种观点虽然尖锐,但若看了后几百年的走势就发现他的观点还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文章一出,正赶上军队已经平息了各处的叛乱,上至武帝下到大臣都对江统嗤之以鼻,认为他是一派胡言。江统和他的作品瞬间便淹没在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人影中。    
  到了晚年,武帝感觉自己已经干得不错,就胡思乱想起来,开始琢磨为什么自己的祖宗能夺了曹氏的天下,大概是因为曹氏的宗室都没有势力,一旦朝廷发生了变故没有帮忙的。于是他做了这辈子自认为最正确的一件事,把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和一些宗室都分封为诸侯,这些诸侯得到了很大的地盘,并拥有独立的兵权。最有实力的有十个,他们是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梁王肜,淮南王允,河间王颙,成都王颖,东海王越。武帝加封他的叔叔汝南王亮为太尉,管理国家内务。    
  武帝的长子司马衷,和他的这些亲戚们相比,自然是狼群中的一只羊。武帝敢于如此有恃无恐地大封诸侯,部分原因是因为太子生了个聪明的儿子。以前武帝曾和一位姓谢的宫女相处过,觉得这个宫女既聪明,又漂亮,于是把谢宫女赠送给他的儿子司马衷(老爸临幸过的女人给儿子?!)。过了一年,谢宫女就生了一个男孩,取名为遹。这个司马遹长得很像武帝的爷爷司马懿,而且聪明过人(不明白怎么遗传的?)。司马遹五岁时的一天晚上,他正在武帝宫里游玩,突然宫中失火,武帝准备登高去看看怎么回事,司马遹拉住武帝的衣角不让走,武帝问为什么。遹回答说:“现在天晚,爷爷到高楼看火,目标很明显,万一是刺客放火,就容易有危险。”五岁的小孩能有这样的见地,让武帝大跌眼镜。    
  这样的一个儿子却是贾妃的眼中钉。贾妃自己没有生儿子,就对这个五岁小儿恨之入骨,但是孩子已经生下来了,也没别的办法,只有加紧看着太子,别让他沾花惹草。某日,贾妃看到一个宫女挺着大肚子,顿时大怒,从卫士手中夺过画戟就刺,把这个宫女和她的随从全部杀死。    
  武帝听了这个消息后大怒,在许昌盖了座金墉城,把贾妃关到里面。结果大臣们纷纷上表帮贾妃解围,尤其是和贾氏集团关系密切的杨氏集团的人,像杨皇后、杨珧等帮贾妃说了很多的好话(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帮着贾妃说好话的人,后来竟然无一例外都死在贾妃的屠刀之下)。武帝最终被说动了,于是下令把贾妃放了出来,不加斥责就恢复了原来的待遇。    
  到了公元290年夏天,武帝生了重病,下诏命令当时在许昌的汝南王亮赶快回洛阳嘱咐后事,并留杨骏在禁宫主持内政,所有的命令都经杨骏之手发出。杨骏趁机把持朝政,扶植起自己的心腹,其他官员的奏折都自己看过后才转交武帝。这时候的武帝已经昏迷了好几天,不省人事了。    
  某天,武帝突然苏醒过来。觉得神智清明,坐在床头看到了杨骏审批的公文,发现杨骏竟敢擅自任命官员,急忙召见杨骏,严词斥责,并命令加紧催促汝南王进宫。杨骏大惊,以为武帝病快好了,一时惊慌失措,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这个时候的武帝已经到了回光返照的地步。到了晚上,武帝弥留之际,突然睁开眼睛问左右侍卫:“汝南王来了没?”侍卫回答:“没有。”武帝长叹一声,瞑目而逝,终年55岁。    
  随着司马炎的驾崩,巍巍的中华大地如同即将爆发的火山,虽然外表上还保持着平静,但是地下积累的矛盾如同急流奔涌的岩浆,期待着它的总爆发,让整个的大晋国,在滚滚的烟火中慢慢崩溃。    
  ……    
  晋的腐败不只是朝廷官员的堕落,而是全国上下规模空前的大腐败。中央官员以不过问行政事务为荣,地方官员以不过问人民疾苦为荣,法官以不过问诉讼为荣,将领以不过问军事为荣。百姓更是极尽豪华,穷奢极欲。就连所谓的竹林七贤,除了空洞文章写得好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些瞎搞滥交的能手,绝对不是某些学者所说的那种知识分子深深向往的时代。                         
第一章 八王之乱           
  一   
  公元290年,晋武帝终于抛下一个烂摊子升天而去了。外戚杨骏拥立白痴太子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立武帝的皇后杨氏为皇太后,惠帝的老婆贾妃也升级成了贾后。    
  武帝临终前命令汝南王司马亮前来托孤,但是姗姗来迟的汝南王亮直到杨骏给武帝出殡的时候才来到洛阳城下。杨骏好不容易才抓到手的权柄怎能容别人分一杯羹,于是他就派遣禁卫军关上城门,命令汝南王亮立即返回许昌,不准吊丧。汝南王亮为人胆小,不敢争辩就回去了,至此杨骏取得了单独辅政的地位。    
  杨骏平常为人刻薄,老臣们都不买他的账。杨骏也知道自己讨人嫌,于是他准备对文武百官都官升一级来笼络人心,并自封为太傅大都督,使自己拥有军政合一的大权。    
  这个马屁却拍到了大臣们的马蹄子上。大臣们不但没有一个领情的,反而是群情激愤,认为老皇帝刚死就给臣子无功升官,是大逆不道的行为。杨骏对此非常恼火;从此朝政议事也不通知众大臣,自己说了算。    
  杨骏大权在握,赶紧安排他的亲信把持要职,让外甥段广任散骑常侍,把握机密;私党张劭担任中护军,指挥禁卫军;刘豫担任左军将军,文鸯(就是《三国演义》里那个单人战百骑的文鸯,到了晚年他阿附杨骏)担任东夷校尉,执掌正规部队。朝中无论大事小情,杨骏都自行决定。奏章先自看,再交付惠帝和太后,众大臣怨声载道。    
  惠帝的老婆贾后本来就是个不安分的人,她对把持朝政的杨骏和婆婆杨太后非常憎恨,时刻准备着想办法铲除杨氏集团。正好有个杨骏的亲信叫做李肇,因为办事不力而被杨骏斥责。李肇跑到贾后这里诉苦。贾后就和他秘密商议如何除掉杨骏。李肇提议劝说近在许昌的汝南王亮出兵反叛,结果汝南王亮怯场不敢答应,正巧楚王玮在旁边做客,听到这个阴谋后大力支持,答应尽快出兵。   
  到了第二年春,楚王玮秘密领兵来到洛阳,悄悄地通知了贾后,当晚贾后就写了道诏书,宣告杨骏谋反,跑到惠帝那里要求签字盖章。惠帝马上同意发兵征讨杨骏,贾后就派李肇拿着诏书前往楚王玮的营地命令他进攻杨骏。    
  杨骏的外甥段广还在宫中,突然发现四周都是楚王的旗号,知道大事不妙,赶快跑到惠帝面前说道:“杨骏受先帝托孤,尽心竭力辅佐朝政,而且他没有儿子,怎么会造反呢?请陛下明查!”惠帝这样的白痴当然听不懂他在说什么。段广口干舌燥地对着惠帝这头蠢牛弹了半天的琴,却啥效果都没有,他赶紧撒丫子跑到杨骏府上报信。    
  杨骏听说楚王玮造反了,就召集亲信商量对策。有人建议烧掉城门制造混乱,然后趁机去禁卫军营地准备反攻。杨骏竟然以盖城门花费很大,烧掉了不好重建为理由拒绝了这个建议!!!亲信们一听这个平时道貌岸然的家伙居然说出如此弱智的话,顿时全部昏倒。一哄而作鸟兽散。    
  楚王的军队没费什么劲就攻破了杨府,把杨骏的一百多家丁仆人杀了个精光,就是没找到杨骏。后来搜查到马厩时发现草料堆在瑟瑟发抖,士兵们喊了两声没人答应,就拿戟往里面乱刺,就听得传出几声惨叫,把尸体拖出来一看,正是白天还飞扬跋扈的杨太傅。    
  杨骏的那些亲信,如三杨中的其他两杨、段广、张劭、刘豫、文鸯等都连同他们的妻儿老小数千口人都被楚王的士兵就地砍了头。    
  贾后就准备趁机除掉杨太后,让亲信写了几封书信,上面写着“救太傅者有赏”,落款是“杨太后”,把书信绑到箭上四处乱射,然后拿着书信大喊“太后造反啦!!大家快去杀太后啊!!”    
  楚军正杀得眼红,也不想想自古以来哪有太后造反的,就都纷纷杀进后宫,把杨太后五花大绑捆了出来,关到原来贾后关过的金墉城里(从前杨太后在这里救过贾后的命),不给吃也不给喝,把太后活活给饿死了,杨太后死时年仅34岁。    
  到了天明上朝,贾后和楚王玮在血淋淋的宫殿上面发布命令,征召汝南王亮为太宰,卫瓘为太保,楚王玮为卫将军,边疆的张华也调回来担任太子少傅。惠帝起的晚,一看群臣几乎换了一半。    
  至此,活跃在朝廷十几年的杨氏外戚集团全部覆灭。改由贾后和楚王玮邀请的汝南王亮把持大权。   
  汝南王亮是惠帝的祖父辈,甫一执政,为了提高威望,也采取了杨骏的做法,开始论功行赏,一口气封了一千零八十一个将军。大臣一看,刚去一个杨骏,又来一个杨骏,就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