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从师受艺初,耕烟(王石谷)名迹几番摹。灵怀(吴镜汀)法乳通今古,壮岁芦塘似六如(唐寅)。
后记后记
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想协助启先生整理一本类似自传性质的书,但出于种种原因,其中包括启先生自己感到为难的原因,这一愿望始终未能及早实现。但我一直不甘心作罢。后来更多的人也有类似的呼吁,以至政协、文史馆、北师大等有关部门都很关心这件事。因为大家都深知这是一份宝贵的财产,启先生一生的经历并不是一个“个体”的经历,它折射了现当代很多历史的痕迹;如果推及他的家族,还能再现晚清以至近现代的很多片段,他的一生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历史教材。启先生又不是一个普通意义上的人,他是当代公认的文化名人、国学大师,就总体成就而言,绝不是随便就能出现的人才,如能把他的经历写出来,哪怕挂一漏万也是弥足珍贵的。
后来,有感于大家的殷切希望,启先生在九十一岁高龄的时候,改变了初衷,可惜此时目疾严重,体弱多病,已不能亲自执笔,他便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我口述了他的经历。
听到他讲述家族从盛清到晚清以至民国的经历,我们会深感到清朝的兴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的轨迹可以从一个皇族的家史中得到生动地展现,很多原来只是一些概念性的认识,现在有了重要的实证,更何况还补充了史书上很多缺载的东西,这对了解清史和民国史很有帮助。
听他讲述自己出生后家族的种种不幸,我们会深感到一个家族在失去它的社会基础后会怎样地“家败如山倒”,这不仅是偶然事件的频发,而是命运的必然,这也许会使我们从另一种角度来反思一下家和国的关系。
听到他讲述自己辛勤学习和走入社会的过程,我们一方面会被他自强不息、顽强进取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又不能不庆幸他遇到那么多的恩师、前辈和朋友,从而体会到一个成功者的背后会有多少人的支持,一座高峰的横空出世,往往要出现在很多的山峰之后。
当我们了解了他在“反右”和“文革”中的种种不幸之后,既会对那段历史的错误进行重新的反思,更能从他达观的生活态度和开阔的胸襟中汲取人生的智慧,学会在逆境中怎样积极的生存,变缺憾为完美。
当我们进一步了解到他学艺上方方面面的成就,我们就会更深刻地了解什么叫名家、巨匠,什么家大师、国宝,什么叫通才、天才,什么叫“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是的,启先生的一生并没有投入到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的最前沿和时代漩涡的最中心,更没有亲身投入过战火和硝烟,即使划为右派也只是“莫须有”的阑入,他过的基本上是书斋的生活。他走的只是一个文人所走过的路,但这也是另一种生活,也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隅,更何况出于他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他的书斋生活更加独特、精彩。从这里我们可以窥测到近现代很多著名文艺沙龙和著名文人的活动踪影,这更是其他人很难提供的珍贵资料。
启先生的身份虽有他的特殊性,但他的人格魅力却可以代表中国很多知识分子的品格特征:正直、务实、宽容、谦逊、聪慧、睿智;富于同情心,知恩图报;富于责任感,忠于事业;富于爱心,会接受别人的爱,也会爱别人;充满感情色彩,能以性情之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不乏理性色彩,能以达观的心态待人处世;有自知之明,能以谦和的态度看待自己的成绩。这些美德也能从他的回顾中流露出来,给人以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