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和要塞的设计图纸,德军于1939年秋天开始仿造了两个埃本·埃马耳要塞。在格拉芬弗尔军事训练中心造了一个规模完全一样的〃复制品〃,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又造了一个小一点的模型。
希特勒本人对解决如何突袭埃本·埃马耳要塞这个难题也相当关心。出人预料的是,他就此问题征求了一个女人的意见。被征求意见的人是一位富有朝气的著名女飞行员汉娜·莱普,她是极少数与希特勒保持长久关系的女人中的一个。莱普小姐是一名熟练的滑翔机飞行员,当她听到希特勒说起攻击埃本·埃马耳要塞的困难后,立即建议使用部队乘载滑翔机进行无声的突击。希特勒对她的建议发生了兴趣,马上召见了戈林、斯图登特和航空工程师格哈特·康拉德。希特勒说他已决定把夺取埃本·埃马耳要塞作为一项特殊任务交给空军来担负,并告诉斯图登特,他想用空降突击攻打埃本·埃马耳要塞,但他又不愿削弱在荷兰进攻的伞兵突击力量,因为那里的伞兵突击力量不足。经过讨论,斯图登特估计,夺取要塞所需人数最少也得500人,而且这些人可以由伞兵和滑翔机配合发动攻击,这就证实了莱普建议的可行性。斯图登特指定了一名他了解并且深信会完成这种任务的年轻军官担任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的指挥官,这位年轻军官就是他的一名参谋沃尔特·科赫上尉。
1939年10月下旬,希特勒亲自召见了科赫。他走到一幅比利时大地图前,指着埃本·埃马耳要塞说,一定要把这个要塞拿下来,还要夺取坎尼、弗罗恩哈芬和费尔德韦兹尔特等地的艾伯特运河上桥梁。希特勒拨给科赫的部队只有伞兵第1团的1个加强连,一些工兵和这次进攻所需要的容克-52飞机和滑翔机。希特勒命令他马上着手准备。于是,由科赫上尉担任队长的专门执行袭击埃本·埃马耳要塞任务的空降突击队就成立了。
针对要塞的地形特点,科赫计划使用滑翔机将突击队直接降落在要塞上面。将要使用的滑翔机是德国空军优良的DS-230式滑翔机,这是德军为执行空降突击任务于几年之前研制出来的。
早在1932年,当时设在瓦萨尔库帕的罗恩·罗斯济登公司就制造了一架长翼滑翔机,用飞机拖曳,能利用强烈的上升气流上升到高空进行气象观测。1933年,这架能在空中飞翔的气象观测滑翔机随同新组建的德国滑翔飞行研究所迁到达姆施塔特的格里斯海姆。在这里,它首先用做被拖曳飞行的教练机。当时还是德国滑翔飞行研究所女飞行员的莱普小姐,就是最早试用容克-52飞机拖曳滑翔机的人之一。后来任德国航空部长的乌德特听到这个消息后,前来达姆施塔特参观了这架滑翔机。他认为这种大型滑翔机完全能用于军事目的,可以用它把笨重的物资送到前线,也可以用它给被包围的部队运送弹药和粮食,说不定还能把相当数量的兵力悄悄地运到敌后。乌德特曾和一家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谈了这些想法。不久,这家研究所接受了制造军用滑翔机的定货。军用滑翔机由汉斯·雅克普斯设计制造,并命名为DS-230型。1937年,DS-230式滑翔机在哥达车辆厂投入成批生产。这是一种带支架的上单翼机,长方形的机身采用的是用亚麻布蒙着的钢管结构。机长11.3米,翼展22米。起飞后扔掉起特大的机轮,着陆时使用一个坚固的金属滑橇。这种滑翔机自重900公斤,能载1吨重的货物,也就是说,可以乘载10名全副武装的士兵。由于它的着陆速度低,可达每小时50多公里,因此很受空降部队的喜欢。
从1938年秋天开始,在当时还处于绝密之中的斯图登特的空降部队里,就成立了以基斯少尉为首的小规模运输滑翔机指挥部。从演练的结果来看,当突击一个守备力量较强的狭窄地段时,滑翔机部队要比伞兵更有把握取胜。因为当运载伞兵的运输机飞抵时,总要先被敌人发现,然后才能空降。即使从90米的最低跳伞高度跳伞,伞兵也还要有15秒钟的时间在空中飘荡,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且,即使伞兵以最快的出舱速度,在7秒钟内全部跳出机舱,1个班也要散落在300米长的地带上。着陆后,伞兵们还必须抛掉伞具,集合,寻找投下来的武器箱,这就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使敌人有可能对最初的冲击作出及时反应,抓住对伞兵最不利的时机,争取战斗主动权。而运输滑翔机就全然不同了。它可以在黑暗的夜色掩护下,悄悄地进入目标区域,这就使奇袭的效果更为理想。滑翔机驾驶员可以使这些〃鸟〃降落在目标附近20米之内。士兵们从机身的宽大舱门跳下后,就能够立即投入战斗。
科赫接受任务后,对埃本·埃马耳要塞作了认真研究。他在格拉芬弗尔对要塞模型进行了详细观察,熟记了各种照片和地图,并利用侦察飞行从空中对要塞进行了实地观察。他所看到的一切使他深信,在白天进攻要塞,其代价必然很大,用那么一点兵力去攻击,实际上几乎等于去自杀。他认为只有在夜间让滑翔机直接降落在要塞顶部,才能成功地夺取要塞。为了提高攻击初期的突袭效果,他计划在攻击之前不实施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
科赫亲自把他的计划呈送给希特勒,得到元首的完全赞同。在斯图登特正式批准了整个作战方案后,科赫便开始制定具体作战计划。他把部队分成4个分队,每个分队约100人。各分队的任务十分明确,1个分队负责突击要塞,3个分队负责夺占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各分队又进一步区分了任务,有喷火器组(用于致敌惊慌和摧毁地堡)、机枪组、反坦克组、迫击炮组及爆破组。各组都配备了适合于完成任务的兵器。科赫要求每个士兵通过训练至少能够掌握两种军事技术,以便在战斗中能够代替他人完成任务。如果这些组的成员和他们的分队隔开,他们也可以组成独立的单位继续战斗。
根据这些设想,科赫率领他的部队从1939年11月至1940年4月,用半年时间在遥远的、靠近捷克旧边界的格拉芬弗尔训练基地进行了极其艰苦和严格的训练。训练先从理论课开始,并利用沙盘和立体模型等形象教具施教。由于希特勒曾要求预行演习和训练要绝对保密,非经当局允许,泄密者一律处死,因此,突击部队在希尔德斯海姆空军基地组建起来后,就与外界隔绝了。这里没有休假,不准外出,信件要经过严格检查,禁止和其他部队的人员交谈。此外,每人还必须在一项规定上签名。规定上写的是:凡用书信、绘画或其他方式将本部队的性质及其任务泄露给他人者,不管有意或无意,格杀勿论。实际上,在训练期间,确有两人由于违反了这项规定被判处死刑。不过,他们在这次作战成功后得到了赦免。为了绝对保密,尽管士兵们都对要塞的内部工事设施了如指掌,但要塞的名字却直到所有训练结束后才告诉他们。继理论训练之后,开始了不分昼夜、不分好坏天起的外场训练。到1939年圣诞节后,他们就以苏台德地区、阿尔特法塔的捷克要塞作为假想目标进行实兵演习了。计划最后明确后,科赫利用模型反复演练达12次之多。所有的战斗组都乘滑翔机在狭窄场地上练习了几次夜间着陆。为减少滑翔机的滑跑距离,在滑翔机的滑橇上缠上了带刺铁丝,着陆时后面还可放出小型减速伞。起初,伞兵全都分配在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的分队里,后来科赫又给每个攻桥分队分配了一个由13人组成的伞兵机枪班。为了能摧毁坚固的混凝土地下掩蔽体,还专门研制出一种50公斤重的锥孔装药炸药包。
训练卓有成效,各突击分队的战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而且取得了良好的心理效果。曾经空降到埃本·埃马耳要塞中执行过任务的工兵排长维茨希回忆说:〃开始,我们对即将发起的进攻有些胆怯。但是,我们逐渐对自己的力量有了信心。不久,我们就确信:从要塞上部发起进攻的一方要比在内部防御的一方安全得多。〃
科赫的突击部队于4月底结束训练,开到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兹韦勒哈尔机场待命。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很严,就连机场部队的指挥官也不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多滑翔机要在这两个机场的机库里开箱和装配。
斯图登特最后确定,突击队共700人,编成两个梯队。第1梯队400人,分成4个突击分队,使用滑翔机机降。第1分队代号〃花岗岩〃,队长威其格中尉,兵力85人,配备轻武器和2.5吨炸药,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和破坏要塞表面阵地;第2分队代号〃水泥〃,队长沙赫特少尉,兵力96人,与科赫突击部队指挥部一起,使用11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弗罗恩哈芬桥;第3分队代号〃钢〃,队长阿尔特曼中尉,兵力92人,使用9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费尔德韦兹尔特桥;第4分队代号〃铁〃,队长施勒希特少尉,兵力90人,使用10架滑翔机,任务是夺取坎尼桥。各突击分队夺取目标后,扼守到正面进攻部队到达。第2梯队300人,在第1梯队后乘容克-52飞机伞降,任务是增援第1梯队袭击要塞的分队。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支援空降兵地面战斗。第1梯队的滑翔机将从荷兰方向进入目标,并在进入荷兰领空前就脱离拖曳机、悄悄地越过荷兰狭窄的领土上空进入比利时,滑翔距离100公里。
由于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将两线战役的开战时间定于凌晨3时,而滑翔机要准确地降落在指定地点,驾驶员必须能看清地形才行,这就是说,在滑翔机进入目标的决定性时刻,需要天色微明,所以科赫对此提出了要求:机降突击时间最晚也要和陆军相同,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全面进攻开始前几分钟。但是,必须等到曙光初升的时刻,而凌晨3时天色太黑。为此,希特勒亲自出面干预,把进攻时间定为〃日出前30分钟〃。这个时间是从无数次训练中总结出来的,这是滑翔机驾驶员能够勉强看清地形的时刻。就这样,德国西线部队的这伙〃冒险家〃试图以空降突击来夺取这座世界上屈指可数的著名要塞的准备工作一切就绪了。
秘 密 出 击
1940年5月10日4时30分,41架容克-52飞机拖着DS-230型滑翔机从科隆的厄斯特哈姆和布兹韦勒哈尔机场起飞。战争史上一次极其大胆的作战行动就这样开始了。路道上,滑翔机被拖曳着向前滑行,很快起落架的震动声消失了,眨眼之间滑翔机便一架一架地飞越机场围墙,跟着容克-52飞机不断爬升。大约每隔30秒钟,便有1个三机组拖着滑翔机腾空而起。几分钟后,41架容克-52飞机都安全升空。尽管天色还是一片漆黑,并且拖曳着沉重的滑翔机,但运输机都没出什么问题。这些飞机在科隆南部的绿色地带上空的集合点汇齐后,开始向西沿着一直延伸到国境线的〃灯火走廊〃飞行。飞机下面是埃佛伦附近的十字路口,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个灯标。接着,在5公里远的费雷亨旁边,又看到了第二个灯标。就这样,当飞机飞过一个灯标上空时,就可以看到下一个灯标,有时甚至能看到第三个灯标。所以,尽管是在漆黑的夜色中飞行,飞机仍能保持正确的航向。这些灯标将一直引导飞机飞到亚琛附近的预定〃分手点〃。41架滑翔机上的突击队员们都倚在横贯中央的大梁上,时而热得出汗,时而冷得发抖。
突然,〃花岗岩〃突击分队的1架飞机的机长发现在他的右前方有一片青烟,这说明在同一高度,还有1架飞机,而且眼看双机就要相撞。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为了避免空中相撞,他不顾后面还拖着1架滑翔机,猛推机头向下俯冲。这时,滑翔机驾驶员感到升降舵变得沉重起来,他拼命想把升降舵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上,只听叭的一声,座舱的风挡玻璃好像被鞭子狠狠地抽了一下。原来,由于刹那间的压力增加,牵引绳断了。滑翔机在空中倒是又恢复了平衡,但拖曳机发动机的轰鸣声渐渐远去,四周显得格外宁静。这架滑翔机只好戴着突击队员又飞回科隆。糟糕的是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的第1分队队长威其格中尉就在其中。滑翔机勉强越过莱茵河,在一块草地上降落下来。飞机编队仍在按计划向西飞行。坐在〃花岗岩〃突击队其他滑翔机上的队员们当然无法知道自己的指挥官已经被甩掉。不过,这关系不大,因为各组都有自己早已确定的任务。滑翔机的每一位驾驶员对于在这宽阔的要塞高地上,在哪座碉堡的后面,或在哪座转动炮塔的侧面着陆最合适都已一清二楚。在周密的作战计划中已考虑到了滑翔机意外掉队的可能,并且在出击命令中明确规定,任何指挥官,在兄弟部队失败或无法着陆的情况下,都有责任带领部下去完成该部未完成的任务。
不幸的是,20分钟后,〃花岗岩〃突击队又有1架滑翔机掉队了。当时是在卢汉贝格的灯标上空,这架滑翔机的驾驶员看到拖曳他的那架容克-52飞机的机翼开始晃动起来,而且它的标志灯不停地闪亮。莫不是脱离信号?滑翔机驾驶员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几秒钟后,他脱掉了牵引绳,开始滑翔。这完全是个误解。飞机才刚刚飞了一半路程,高度还不到1500米。从这里滑翔连国境都到不了。最后滑翔机降落在迪伦附近的草地上。队员们跳出滑翔机,他们找到一辆汽车,急速驶往国境,在那里,陆军部队正趁着黎明前的黑暗集结待命,准备发起进攻。
这样,〃花岗岩〃突击队就只剩9架飞机了。他们终于在亚琛和劳联斯贝格连接线西北的费乔乌山上看见了最后一座灯标,它标志着已经到达〃分手点〃。为了不让比利时军队发觉飞机发动机的声音,滑翔机将从这里开始单独滑翔,隐蔽地飞越荷兰的马斯特里赫特角。
科赫上尉原先预计,为了克服逆风的影响,总得准备多飞8到10升钟。但没想到恰好这天是顺风,而且风力比气象站预报的要强得多。结果飞到这个地方的时间比预想的要早了10分钟。为使这次奇袭圆满成功,原计划是在发起总攻前5分钟,突击队先在埃本·埃马耳要塞开火。可是现在,这种设想已无法实现。
也正是由于风向的原因,飞机的高度过低,只有2000…2200米,原计算到〃灯火走廊〃尽头时,飞机的高度必须达到2600米,因为只有在这个高度上,滑翔机才能以适当的滑行角度飞抵目标。由于没有达到规定的高度,容克-52飞机的飞行员把滑翔机向前多拖了一段,跑到了荷兰上空,他们是想帮助滑翔机弥补高度不够带来的问题,没想到却帮了倒忙。因为容克-52飞机发动机的声音等于给荷兰和比利时军队发了警报。滑翔机刚刚脱离了容克-52飞机,就遭到荷兰军队的炮击,轻型高炮吐出的红色火珠从四面八方向空中飞来。滑翔机驾驶员不时地转弯或作蛇行运动,灵活地躲开了炮火,没有1架飞机中弹。由于这些滑翔机驾驶员全是精选的老手,所以他们仍然按照计划保持着队形飞到各自目标上空,开始无声无息地进行大角度俯冲。
10日凌晨3时10分,埃本·埃马耳要塞指挥官桥特兰德少校接到第7步兵师司令部〃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