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邯郸,俘赵王,赵公子保逃往代(今河北蔚[yù玉]县东北);公元前226年取燕地,燕王东迁于辽东;公元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俘楚王,占领江南,越君降;公元前222年进占辽东,燕王被俘;同年灭代,俘代王;公元前221年灭齐,俘齐王;至此,除了卫国作为附庸被保留外,其余诸侯国已全部被消灭。
三 中原王朝疆域的扩大和稳定:秦汉时期
1 第一个统一的中原王朝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消灭了其他六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灭六国的过程中,他并不满足于获得这些国家的土地,而是进一步向周围地区扩张。
大约在公元前222年至前221年之间,也就是在秦国的大将王翦等平定楚国的江南地区和越国旧地以后,秦国就越过崎岖的山岭和茂密的森林,进入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征服了当地的越人政权。秦朝在这一地区设置了闽中郡,以冶县(今福州市)为郡治。
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30万大军赶走了河套一带的匈奴人,收复了战国时赵国的旧地。第二年,在阴山以南、黄河以东设置了九原郡(治所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管辖新设立的44个县(一说34县)。为了巩固北边的防线,又将原来秦国和赵国、燕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修缮和补建,筑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黄河,傍阴山,东至辽东(今朝鲜平壤西北海滨)的万里长城。
大约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朝的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越过南岭。但用兵五年尚未获得征服越人的胜利,尉屠睢却遭夜袭被杀。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开凿了连接湘江和漓江的运河——灵渠,开辟了通向岭南的水路。秦军再次南下,夺取了今广东、广西和越南东北一带,设置了南海、桂林和象郡三个郡。接着又把一批戍卒和罪犯安置到岭南,并让他们与当地的越人杂居,以加速民族同化,扩大统治基础。
在西南,秦朝以成都平原为基地,向西、向北两方面扩张到了今大渡河以北和岷江的上游,占据了邛(今四川荥经县东一带)、笮(今四川峨边县东一带)、冉(今四川松潘县一带)、駹〔máng忙〕(今四川茂汶县北一带)等部族的地区,向南又开通了一条“五尺道”(一说宽五尺,一说“五尺”是当地部族名),从今天四川宜宾延伸到云南曲靖,并在沿线控制了不少据点,设置了一些行政机构。
这样,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时,秦朝已经拥有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部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朝鲜半岛北部的辽阔疆域。而且秦朝在全国普遍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通过郡的行政长官郡守管辖所属各县的县令(或县长)。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了36个郡,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和局部的调整,到秦朝末年全国约有48个郡,下辖近千个县。能在这样大的范围里建立起一个统一国家,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当然,在这一范围内,特别是在南方新占领地区,秦朝还没有取得完全的控制,在今天的浙江南部、福建、云南和贵州往往只控制了交通线和沿线的据点,当地部族,如云贵高原上的邛、笮、夜郎、昆明、滇等的一些“君长”(部族首领)依然保持着。但由于这些部族人口稀少、生产方式落后,也没有结成强大的政治实体,无法再与秦朝对抗。更重要的是,秦朝开拓的疆域构成了以后历代中原王朝疆域的主体,成为中国统一的地理基础。
在秦朝的疆域之外,匈奴已在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崛起,开始向东、西扩展,并随时准备南下。河西走廊聚居着乌孙(后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和月氏(原在今甘肃敦煌、祁连间地,后迁至今新疆伊犁河流域及迤西一带,汉文帝时,遭乌孙攻击,又西迁至大夏,即今中亚阿姆河上游)两个民族。今天新疆及其以西地区(西汉以后称为西域,狭义的西域仅指帕米尔高原以东,广义的则包括帕米尔高原以西各地)已经存在着以绿洲上的城郭为中心建立起来的数十个小国。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西部分布着一些羌人部族。
2 西汉初的困境
秦朝的天下并没有像秦始皇所期望的那样维持“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就在他死后的第二年(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揭竿而起,势如燎原的农民大起义敲响了秦朝的丧钟。公元前206年,刘邦、项羽的军队先后进入咸阳,秦朝灭亡。项羽成为天下霸主,将秦朝国土分封给各路诸侯,刘邦被封为汉王,辖境在今汉中盆地和四川盆地。不久刘邦就起兵攻下关中,与项羽争夺天下。经过三年多的苦战,刘邦在公元前202年(汉五年)初发动垓〔gāi该〕下(今安徽灵璧县东南)之战。西楚霸王项羽面临四面楚歌的绝境,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刘邦在汜水北岸(今山东定陶县南)即皇帝位,国号汉(后世称为西汉),定都洛阳,但不久即迁都关中。由于咸阳已成废墟,只能在今西安市西北一个叫长安的聚落一带另建新都。朝廷暂驻秦国故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县东北),长安建成后才迁入。
刘邦虽然最终取得胜利,却面临着国内外的重重威胁,西汉初年的疆域与秦朝时相比大大缩小了:
北方的匈奴在冒顿单〔mòdúchán漠独蝉〕于的统率下,往东并吞了东胡,向西占据了黄河以西地区,进而赶走了月氏和乌孙,使西域大部分国家不得不服从它的统治。向南不仅夺回了“河南地”(河套及其以南地区),而且一度推进到今陕西、山西的北部。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大军出击,结果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以东的白登山被冒顿围困了七天,派人向冒顿的妻子送了厚礼才趁机突围。汉朝缺乏对付匈奴的军事实力,只得采取“和亲”政策,将皇族女子或选来的民女冒充公主嫁给单于。但匈奴的侵扰并没有停止,它的一些部族驻地离汉朝的首都长安只有700里,轻骑兵一昼夜即可到达。
东南原闽中郡境内的越人君长在秦末恢复自立,并起兵助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闽越首领无诸被立为闽越王,在今福建以闽江下游为中心建立了闽越国,都东冶(今福州市)。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封勾践后人摇为东海王,以东瓯(今浙江温州市)为国都,所以又被称为东瓯王。这两个政权表面上服从汉朝,实际上并不受约束。汉朝廷面临内外敌对势力,无暇旁顾,只能容忍。
岭南原来担任秦朝龙川县(治所在今广东龙川县东)令的中原人赵佗,在秦末代理南海郡的尉(军事长官)。秦亡后,赵佗起兵并吞了南海、桂林、象郡,在公元前206年自立为南越王。大约在公元前181年前后,南越灭安阳王,又扩展到今越南北部和中部,直到北纬13°今巴江一带。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派陆贾出使南越,封赵佗为南越王。赵佗虽然接受了汉朝的封号,不再自称皇帝,但依然保持着独立地位。在西南,随着秦朝的解体,已经在云贵高原设置的行政机构也撤到了四川盆地,西汉初期一直没有恢复。
3 汉武帝的开疆拓土
到了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年在位)时代,经过近70年的恢复和发展,汉朝的经济实力已有很大的增强,粮食和物资的储备相当充足。特别是在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 154年)平息了以吴王刘濞〔bì必〕为首的七个同姓诸侯国的叛乱以后,中央集权大大加强,基本消除了内部分裂的威胁。恢复秦朝的疆域,进一步向外开拓的条件已经成熟了。
汉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围攻东瓯,东瓯向朝廷求救。武帝立即派严助率会稽(今长江三角洲和浙江北部)的军队渡海前往救援,迫使闽越解围撤回。据说东瓯怕汉军撤退后闽越会卷土重来,要求内迁,于是大部分东瓯的越人被安置在长江和淮河之间地区。
三年后,闽越王郢进攻南越,武帝在接到南越报告后,命王恢和韩安国出兵。闽越王的弟弟馀善杀了郢,向汉军投降。由于汉军无法久驻,武帝还是保留了闽越国,立馀善为王。但馀善依然反复无常,因此到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朝灭南越后,武帝即派杨仆等乘胜进军。次年汉军攻占闽越,馀善被部下所杀,闽越人大部分被迁往江淮之间,当地几乎成了无人区,直到西汉后期,遗留下来的越人逐渐增加,才重新在今天的福州恢复了冶县,以今天浙江台州市椒江区一带设立了回浦县,隶属于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
武帝初年,匈奴仍然常常侵扰汉朝北部边疆。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30万汉军埋伏在马邑(今山西朔州市)一带,企图引诱单于入侵,一举歼灭。但计谋被单于识破,未等汉军合围就撤走了。从此匈奴更加剧了侵扰,汉朝北部从今陕西北部至辽宁西部一线无不受到骚扰掳掠。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开始,汉军连续发动进攻,在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驱逐了匈奴的白羊、楼烦王,收复了“河南地”。汉朝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治所在今内蒙古杭锦旗北)和五原郡(治所在今包头市西北),并修缮了蒙恬所筑的城塞,使边界又恢复到了阴山山脉一线。第二年,又暂时停止了在西南的经营,集中力量筑朔方城,进一步巩固边防。
元狩二年(公元前 121年),汉军主力从西路出击,俘获了匈奴浑邪王的儿子。不久,浑邪王杀了不肯投降的休屠王,率众降汉。这样,汉朝的疆域扩大到了整个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即今青海湖以东、祁连山东北地区,先后设置了酒泉(治所在今甘肃酒泉市)、武威(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市)、张掖(治所在今甘肃张掖市西北)、敦煌(治所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和金城(治所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五个郡。原来聚居在湟水流域的羌人被驱赶到更西的地区,他们与匈奴的联系被隔断了。由于汉朝控制了河西走廊,通向西域的大门已经打开。
早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武帝为了招引大月氏回敦煌、祁连山旧地,以便共同打击匈奴,曾经派张骞出使西域。由于往返时都被匈奴扣留,13年后张骞才回国复命。尽管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的目的,但张骞亲历了大宛(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康居(在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大月氏和大夏(在今阿富汗北部)等中亚国家,使汉朝了解了这一地区的具体情况。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军又一次大败匈奴以后,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乌孙。到乌孙后,张骞派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今伊朗一带)、身毒(今印度)等国。到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张骞回国,汉朝与西域和中亚、西亚的交通从此开通。
但是汉朝与匈奴在西域的争夺并没有结束,汉武帝对西域发动了几次军事行动,最大的一次出动了十几万兵力、十几万头牲口和十几万民工,征服了大宛。由于交通线太长,补给困难,汉朝虽然控制了天山南路,但对天山以北还不能经常控制,那里的国家还受到匈奴的威胁,不敢完全服从汉朝。又经过多次战争,到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终于取得决定性胜利,完全控制了天山北路,设置了西域都护府。
西域都护府的辖境包括自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天山南北,直到今巴尔喀什湖、费尔干纳盆地和帕米尔高原以内的范围,初期有36国,以后增加到50国,治所设在乌垒城(今新疆轮台县东野云沟附近)。西域都护府既是汉朝的军事驻防区,也是一个特殊的行政区。一方面它与内地的正式政区不同,不设置郡、县,依然保留原来的国,汉朝一般不干预它们的内部事务,但掌握它们的兵力和人口等基本状况;另一方面,都护代表朝廷掌管这些国家的外交和军事权,可以调动它们的军队,决定它们的对外态度,必要时还可直接废立他们的君主,甚至取消某一个国。正因为如此,西域都护府也是汉朝疆域的一部分。
为了向西南开拓,大约在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就征发巴、蜀二郡(约相当今四川东、中部)的士兵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市西南安边场)向牂〔zāng赃〕柯江(今北盘江和红水河)筑路,并新设了一个犍为郡,治所就设在僰道。在这种情况下,“西夷”的邛(今四川西昌市一带)、笮(今四川盐源县一带)的君长请求归属,汉朝在那一带新设了十几个县。但由于筑路工程非常艰巨,加上汉朝正忙于对付匈奴,一度曾取消了部分新设的县。到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汉朝恢复了对“西南夷”的开拓。经过几年的经营,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部族如邛都、笮都、冉駹、白马、且兰、夜郎等都已纳入汉朝的统治,在这些部族的地区新置了越帯瞂ī希〕(治所在今四川西昌市东)、沈黎(治所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北)、汶山(治所在今四川茂汶县北)、武都(治所在今甘肃武都县东北)和牂柯(治所在今贵州黄平县西南)五郡。两年以后的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又在滇和昆明这两个部族的地区建立了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晋宁县东),汉朝的西南边界扩展到今高黎贡山和哀牢山一线。
对岭南的统一已是大势所趋。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武帝召南越王来长安朝见。第二年,反对并入汉朝的南越丞相吕嘉杀了国王和汉使,发动叛乱。汉军分五路进攻,未等其他三路会师,主攻的两路已在元鼎六年进占南越的都城番〔pān潘〕禺(今广州市),俘获吕嘉。汉朝在南越属地设置了九个郡,其中的交趾、九真和日南三郡都在今天越南的中、北部,珠崖和儋耳二郡在今海南岛上。
两汉初年,中原人卫满率领数千人进入朝鲜半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时朝鲜的疆域大致包括今辽宁东部、吉林西南和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武帝用兵朝鲜,次年朝鲜投降,汉朝设置了玄菟〔tù兔〕、乐浪、临屯、真番四郡,辖境南至今汉江流域。
西汉的疆域在武帝后期达到极盛。但由于扩展太快,建置过多,兵力和财力不能适应,加上有些地方官的苛政引起当地民族的反抗,所以以后局部地区不得不有所收缩。武帝末年撤销了沈黎郡,宣帝地节三年(公元前 67年)又撤销了汶山郡。这两郡的辖境大多并入了相邻的蜀郡,所以疆域并没有怎么减少,但对当地部族的统治相对放松了。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撤销了朝鲜半岛的临屯和真番二郡,它们的辖境放弃了一部分,另一部分并入了乐浪郡。到了元凤五年(公元前76年),又将玄菟郡的东部放弃,治所也从朝鲜半岛上迁到了今辽宁新宾县以西。同年还将海南岛上的儋耳郡并入了珠崖郡,但当地民族的反抗依然相当激烈,汉朝屡次镇压都不能奏效,因此在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年)又不得不撤销珠崖郡,将行政机构全部内迁。虽然大陆政权在海南岛上的行政机构要到隋朝才恢复,但岛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