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备忘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南海备忘录-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月二十五日的谕旨,宣扬清代统治的武功,告诫八旗大臣要习满语,苦练骑射,以巩固统治。这块碑也叫做“下马必亡碑”。习满语,勤骑射,是清朝统治者一贯重视和强调的,清兵入关后,八旗子弟逐渐骄逸,弓马废弛,日益汉化。清统治者深以为忧,三令五申,特别是对宗室和八旗子弟要求更严。康熙、乾隆皇帝还身体力行,数十年间骑射围猎活动从不间断。康熙年逾60还骑马射猎;乾隆在12岁就有习射之事,直至80多岁还到木兰围场狩猎。这就是“下马必亡碑”形成的历史背景。    
    紫光阁的重大活动是宴请有功之臣,以及宴请少数民族王公大臣。宴请有功之臣,是在正月十九日,皇帝邀请功臣进殿,设宴款待,随即开放紫光阁,君臣共览,炫耀武功。清代诗人庄有恭在《紫光阁侍宴恭纪》中记有:    
    巍峨紫阁接天开,上将功成赐宴来。    
    共仰神谟收绝域,还忻伟绩出雄才。    
    封侯不让班超笔,市骏应羞郭隗台。    
    从此玉门闲拆堠,西戎即叙咏康哉。    
    紫光阁的建筑形式是上下两层的楼阁,除去周围窗下的坎墙用磨砖对缝之外,都是木结构。阁面前5间,后7间,高18米,阁内一层是431。17平方米,周围是菱花窗和贴金群板。屋顶是宫殿建筑中等级最高的庑殿顶,用的是绿琉璃黄筒边瓦,下屋檐是在一层平座之上的腰檐,两檐之间有柱子、回廊、门窗。梁楣、额枋用旋子彩画。绿瓦、朱扉、白石栏杆,间以金碧辉煌的彩画,矗立在400多平方米的平台之上,显得十分富丽堂皇。    
    武成殿室内151。69平方米,屋顶为仅次于庑殿式的歇山顶,门窗、彩画装饰与紫光阁相同。武成殿回廊的彩画却是另一种风格,为了点缀庭院的典雅气氛,在额枋上采用了江南风格的苏式彩画,有山水、花卉、人物等,显得十分生动。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2节 摄政王府旧址

    摄政王府始建于宣统元年,王府建筑分中路、东路、西一路和西二路。王府虽华丽,但摄政王却没有福气享用,在王府建成之时,清王朝覆灭,摄政王府便成了北洋军阀政府国务院的办公之地。    
    在中海西岸,紫光阁以西不远处,是万寿宫旧址,万寿宫始建于明嘉靖时期。明末清初,这一带的宫殿颓坏,殿址湮没。    
    康熙年间,在万寿宫旧址之地修建了蚕池口天主堂,1887年(光绪十三年)天主堂迁往西什库,此地变更名为集灵囿。    
    1908年,光绪皇帝、慈禧太后先后逝世。醇亲王载澧的幼子溥仪继位,年号宣统,载澧为摄政王。    
    宣统元年,在集灵囿修建了摄政王府。按清朝规例,皇帝之子成年后封王分府,根据不同的王位品级,按规定形制建府,“凡亲王、郡王、世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的住所,均称为“府”,其中亲王、郡王的住所称“王府”。    
    亲王的爵位最高,府第也最尊崇。王府的基本建造形制,中路一律相同,东西两路可自配置,有的设有花园。按《大清会典》记叙,王府正门5间,正殿7间,俗称银安殿,台基高四尺五寸。正殿只在举行大庆典礼时才开启使用。银安殿之北为二门3间。正北为后殿,即神殿,均为5间,两侧有东西配殿。    
    载澧为摄政王,其子为皇上,摄政王府的规制当然有别于其他王府,仅就王府建于中南海,就足见其享有一定特权。    
    摄政王府的建筑分中路、东路、西一路、西二路,最西面叫西花园,南面是马圈,内有马神庙。    
    王府的中路是中心地区,建筑华丽、气派。有高大的宫门,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妩媚而威严。东路和西一路门前有对称的八字影壁,把整个主体建筑合为一体。从中路进入宫门,有一条丹陛道直通正殿——银安殿。殿前有月台和抱厦。银安殿当时计划做摄政王的客厅,为此,在设计、施工、装修上都非常讲究。银安殿后面是一座神殿。殿后有后照楼,楼后有垂花门,门内为思谦堂。中路宫门和正殿全用绿琉璃瓦铺顶,梁枋全用苏式彩画。室内装修也很讲究,有黄花梨木的花罩、硬木隔扇等,而且都装上了电灯。    
    东路是膳房、成衣房及杂役等的住处。在东侧是摄政王府马号。马号坐北朝南,为东西二个院落。建筑面积约为1900平方米。东院有北房、南房和西房。西院有北房、南房、西房。院内保存有石马槽。    
    西一路叫“大圆宝镜”,是一片住房。    
    西二路称“十洲尘静”。在这一路院落中,有云片山石假山,山北有平台抱厦,内有几间穿堂小房,后面是一道钩栏,入内即为十洲尘静的正院。十洲尘静的北房有一条穿堂甬道。最后面院落里的正房是一高台双卷房,两个卷棚式屋顶连在一起的房屋。这个房屋曾成为国务院会议厅旧址,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周恩来总理在这里主持召开国务会议。    
    西花园的一组建筑有游廊、水池、山石、厅室等,这些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相传,载澧曾在西花园内居住过。    
    摄政王府从宣统元年开始大规模兴建,在大兴土木过程中,清王朝覆灭了。投机钻营的袁世凯,凭他两面派的伎俩,当上了大总统,他将总统府设在中南海居仁堂,国务院设在刚修好的摄政王府,并在王府的西面打通了南北街道,定名为府右街。此后,北洋军阀政府的国务院也曾在这里办公,后为北平市政府所在地。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3节 缤纷满御园的芭蕉园

    旖旎芭蕉色,缤纷满御园。与紫光阁隔海相对的芭蕉园,是明代各皇帝实录修纂告成,来此焚烧草本的地方。明清两代中元节,做法事、放河灯,也都是在这里进行。    
    见说斋坛密,前朝太乙祠。    
    莺边花树树,燕外柳丝丝。    
    宫籞人稀到,词臣例许窥。    
    今朝陪豹尾,新长万年枝。    
    清代诗人成德的咏《蕉园》,指的是中海东岸、与紫光阁隔海相对的蕉园。    
    蕉园,明代崇智殿旧址,因种植芭蕉,时称“芭蕉园”,又名“蕉园”、“椒园”。明代廖道南芭蕉园诗有“旖旎芭蕉色,缤纷满御园”之句。清顺治年间,改蕉园为万善殿,内供三世佛像,专选一些老诚忠厚的太监削发当和尚,焚修香火。    
    明清两代中元节都在这里作法事、放河灯。相传,旧历七月十五日,是目莲和尚救母之日,叫中元祭扫。佛教故事传说,目莲和尚的母亲,生活于饿鬼之中,终日难以得食,释迦牟尼佛便下令作盂兰盆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将五味百果放于盆中,“供养十方大德”,此后,其母果能得食。目莲死后,他的弟子照例举行盂兰盆会,于是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每年七月十五,京城各街巷都要搭建高台,上设鬼棚座,讲经文,放焰火,以济孤魂。临池焚化彩纸制作的法船,燃点河灯,称作“慈航普度”。皇宫王室,更是热闹非凡。    
    每年中元都在万善殿设盂兰道场,从十三日到十五日,在西苑三海放河灯,由小太监手持荷叶燃烛其中,布列两岸,数以千计。还用琉璃作河灯数千盏,置于太液池中。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诵,由瀛台南过金鳌玉蝀桥,绕白塔山到五龙亭而返。    
    相传,明朝的天启皇帝是一个不爱理政的皇帝,他的乳母客氏和大太监魏忠贤合揽大权。天启五年五月,皇帝祭方泽还宫,欣游西苑。魏忠贤与客氏正乘大船荡漾于万善殿附近湖面,饮酒作乐。皇帝在两名小太监陪同下乘坐小舟,忽然狂风大作,龙舟翻覆,皇帝与两个太监都掉入水中。客、魏幸免灾祸,但他们见死不救,两名小太监被活活淹死。皇帝虽保住了性命,但由于这次惊吓,而使病情加剧,造成过早送命。    
    蕉园的主要建筑有万善殿、千圣殿、迎祥楼、朗心楼、大悲坛、悦性楼等建筑。清乾隆年间,蕉园是小内监读书的地方。    
    万善殿为主体建筑,殿额“普渡慈航”,大殿供奉三大士及十八罗汉,殿后供南海观音像。后殿为千佛像,中有檀香塔,塔形八方七级,全部用紫擅木雕刻,形态尊雅,为明代遗物。塔中金佛,早已散佚。悦性楼、集瑞馆在塔西,塔东是大悲坛,两旁分立关帝像和托塔李天王像,正中供奉骑狮犼三佛像,后为12神像。在西边的龙王堂里,有塑像17尊,系江、湖、河、海诸龙王。乾隆皇帝在万善殿内写下了不少瞻礼诗。      
    在蕉园还有一棵人字柳。据说乾隆年间,一棵大柳树被大风吹折一技着地,本株倾斜欲倒,因以折枝支撑,既而成活,与原株作人字形,遂成蕉园一景。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4节 太液秋风水云榭

    水云榭,即水中凉亭。这座建在中海海中的凉亭,建造绝妙,云霞倒映水面,小亭宛然云水之中,似出水芙蓉,夏日荷香四溢,仿佛洞天水国,为此,水云榭被袄列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水云榭,位于万善殿的西门外。清乾隆手书“太液秋风”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榭中。如清朱彝尊《早秋水云榭》诗说云:    
    残暑秋逾炽,凉风午乍催。    
    微波莲叶卷,新雨豆花开。    
    宛转通桥影,清冷傍水隈。    
    夕阳山更好,金碧涌楼台。    
    昔日亭右有小渡,从此上船,西可通居仁堂,南可达勤政殿,北可至金鳌玉蝀桥,真是一处胜境。    
    关于“太液秋风”水云榭,“燕京八景”之由来,李临淮在《燕京八景辨析》一文说:“燕京八景虽然史籍明确始自金明昌时,但却失载具体地点。此后,景点位置和景名多有议异,诸说并立。为廓清是非,有必要加以辨析,择善而从,钩沉索隐,清源正本。”    
    李临淮在《太液秋风》一书中这样记叙道:金代太液池位于中都宫城以西的同乐园内,园中湖水与琼林苑内鱼藻池相连,统称西华潭,即太液池,是燕京八景之一的太液池的所在地(今宣武区青年湖,现尚存水面6。4万平方米)。《中州集·朱澜宫词》曰:    
    太液芙蓉上下天,秋波澹澹白生烟,    
    采莲宫女分花了,笑把兰篙学刺船。    
    就是描写太液秋波的景色的。元灭金后,中都宫殿,御苑多被乱兵所焚,而太液池水域和残留的临水建筑,成为当时人们游赏之地,元人葛逻禄·乃贤亲临凭吊前朝故宫遗迹,曾有《西华潭——金之太液池》诗:    
    秋水清无底,凉风起绿波。    
    锦帆非作梦,玉树忆清歌。    
    帝子吹笙绝,渔郎把钓多。    
    矶头浣纱女,犹恐是宫娥。    
    诗中充满吊古兴怀之感。    
    元代,以万宁宫为中心另建大都城,将皇城之西、密迩宫禁的琼华岛附近水域,始称太液池,一直延续到明、清两代。    
    明代,北京城基本沿元大都的旧制,把西苑列为禁苑。在太液池南端开凿南海,与中海、北海并称三海,将“太液秋风”景观,附会在皇城以内的太液池上,改名为“太液晴波”。邹缉在《北京八景图》中说:太液池“东南有仪天殿,中架长桥,以通往来,又有土台,松桧苍然,天气清明,日月滉漾,而波澜涟漪,清澈可爱,故曰太液晴波”。    
    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宗手书“太液秋风”碑立于中海水云榭,并赋诗赞美:    
    微见商飔苯未生,镜栏玉蝀影中横。    
    非关细雨频传响,何事平流忽有声。    
    爽人金行闾阖表,波连瑶渚耀台瀛。    
    高秋文宴传佳话,已觉犁然今日晴。    
    乾隆帝对燕京八景的定点立碑,是很有主观臆断成分的,这一点连他自己也是毫无隐讳的。但在太液秋风景点定位上,却也表现了他在风景美学上的艺术水平。金代的太液秋风景点已荡然无存,作为元、明、清三代的太液池,在这里留碑缀景,当无不可。何况,中海湖面狭长,与南海、北海一起连成茫茫水域,每到秋季,天高气爽,金风吹过,碧波荡漾,水天合一。    
    “太液秋风”为燕京八景之一。这里云光映水,小亭如出水之莲,披波之燕,碧带环绕,再加昔日荷花四漫,颇有点洞庭水国的味道。水云榭建于康熙年间。康熙专门写了一首《水云榭闻梵声诗》云:    
    水榭围遮集翠台,熏风扶处午云开;    
    忽闻梵诵惊残梦,疑是金绳觉路来。    
    这是很少见到的康熙写景诗。后来,乾隆皇帝也随诗附和一首:    
    云无心出岫,水不舍长流;    
    云水相连处,苍茫数点鸥。    
    坐席生烟云,石栏俯秋水;    
    空明是我心,何如漆园吏。    
    如今,站在水云榭四望,背面是北海大桥,背倚琼岛白塔;南面可越过宽阔的水面遥望瀛台;东岸万善殿、千圣殿是近景;西岸绿阴丛中掩映着金碧辉煌的紫光阁;远处碧波千顷,近处荷花映日。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5节 金鳌玉蝀桥

    正爱湖光澄素练,却看人影度长虹。位于水云榭以北,横跨中海、北海水面的金鳌玉桥蝀,元时为木桥,明代改为石拱桥,桥东的承光殿,恢宏壮丽,原有的3棵古松,枝杆搓牙,引人驻足。    
    金鳌玉蝀桥,又名白石长桥,位于水云榭以北,横跨中海、北海水面。元代时是一座木桥,明世宗年间改修石拱桥,桥东桥西各有牌坊一座,西名“金鳌”,东名“玉蝀”,董古有诗曰:“正爱湖光澄素练,却看人影度长虹”。清代诗人查慎行《玉陈蝀观荷花》曰:    
    水风凉透鹭鸶肩,一镜争窥万柄莲。    
    不是玉楼金殿影,直疑身到过湖船。    
    清代诗人张廷路的《晓过玉蝀桥》曰:    
    百尺长虹卧碧波,菰蒲两岸晓烟多。    
    水风吹绿不知署,日日藕花香里过。    
    金鳌玉蝀桥有九孔,南北各有乾隆御制诗联。南联:“玉宇琼楼天上下  方壶圆桥水中央。”横批为“银潢作界”。北联:“绣谷纹开环月珥,锦澜绮皱焕霞标”。横批为“紫海回澜”。这座长桥,在明清两代都列为“禁地”。直到民国才准许行人通过。人们称之为“北海大桥”。1958年人民政府对这座长桥进行了改建。经改建后的“北海大桥”,桥面由原来的8米拓宽到34米,除了人行道和慢行道外,尚可并行8辆汽车。改建后,桥面坡度下降2%,东西牌坊皆被拆除,使它成为贯通内城东西交通的一条重要通道。    
    在金鳌玉蝀桥之东是承光殿。清代高士奇《金鳌退食笔记》中这样记道:    
    承光殿,在金鳌玉蝀桥之东,围以圆城,设以睥睨。自两掖洞门而升,中构金殿,穹窿如盖,华榱绮牖,旋转回环,俗曰“圆殿”外周以廊,向北金鳌垂出垣堞间,甚丽。昔日古松三株,枝杆槎芽,形状偃蹇,如龙奋爪挐空,突兀天表,金、元旧物也。今止存其一。    
    明李文达赐游西苑记云:“圆殿巍然高耸,曰承光。北望山峰,嶙峋崒嶂;俯瞰池波,荡漾澄澈;山水之间,千姿万态,莫不呈奇献秀于几窗之前。”    
    韩右都御史雍赐游西苑记云:“圆殿,观灯之所也。殿台临池,环以云城,历阶而登,殿之基兴睥睨平。古松数株,耸拔参天,众皆仰视。时则晴云翳空,炎光不流,暖风徐来,花香袭人。俯睥睨而窥其西,以舟作浮桥,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