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今后他已经无所事事,不如一死了之。他还对孩子们讲,他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了,并神秘他说:“真的,有人已经向我透露了。”
在这种虚无缥缈的神秘气氛中,巴顿迎来了自己的60 岁生日。人们并没有遗忘他。亲人们给他寄来了生日礼品和美好的祝辞,那些被他解放了的人们给他送来了大量礼物。比利时奖励给他战争十字勋章和利奥波德最高荣誉勋章,卢森堡授予他阿道夫·德·拿骚骑士大十字勋章和战争十字勋章,还有一些地方正在考虑授予他荣誉市民称号。所有这些都使他那颗咆受创伤的心灵深感欣慰。回首历史,他既不抱怨也不悔恨,他相信,自己的一生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最令巴顿宽慰的还是美国人对他的厚爱。美国的许多报纸杂志纷纷撰文,对巴顿的生日表示祝贺,歌颂他战争时期的功绩,他所生活过的一些城市甚至张灯结彩,庆贺巴顿60 大寿。
然而此时此刻,最让巴顿牵肠挂肚的还是他的妻子比阿特丽丝和他在南汉密尔顿的家,6 月份他到美国时的最后一天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那一天,他和比并肩坐在阳台上,共同度过那最宁静亲密的时光。他们手牵着手,相对无言,望着眼前瀑瀑的小溪和不远处绿草如茵的原野,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
就在巴顿60 岁生日之际,他命运的航船驶入了最后的行程。
10 月中旬,他在一次车祸中负了伤,险遭不测。
12 月9 日是星期日,巴顿在盖伊少将的陪同下,乘坐上等兵霍勒斯·伍德林驾驶的小轿车去莱国法尔茨地区的施佩那尔附近打猎。行车途中,巴顿的车与一辆大卡车相撞,巴顿颈部受重伤。
比阿特丽丝·巴顿听到出事的消息后,立即同美国陆军医疗团为巴顿派出的最好医生一道飞往海德尔堡。
11 日下午,当她迈入病房时,巴顿面带感激的微笑望着她亲切他说:“比,恐怕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
巴顿的伤势相当严重,医生的检查报告上写道,“第三颈椎单纯性骨折,第四颈椎后部错位,第三颈椎以下完全瘫痪,病危,预后不定。”巴顿以他强健的体魄和坚定的意志与伤痛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为了宽慰妻子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他幽默地把这称作他“最后一次壮烈的战斗”。12 月21 日下午5 时49 分,巴顿心力衰竭,安眠在妻子比的怀中。几天后,一个浓雾迷漫、阴雨绵绵的早晨,巴顿的遗体被安葬在卢森堡哈姆的美军公墓中,与第3 集团军的600O 多位阵亡将士们安息在一起,就像他生前与士兵们亲密无间一样。他的墓碑与周围将士们的一样质朴无华,上面刻着简单的墓志铭:
乔治·S·巴顿
第3 集团军上将 军号 02605
紧挨着他的是上等兵约翰·赫齐瓦恩的坟墓。一支12 人的枪手队举起步枪,齐射三响,枪声久久地回荡在欧洲的群山之上。
正是:一代名将,如风逝去大地万物齐哀鸣,骁勇军魂,英名万古永载史册寄后人。
回首历史,往事在目沙场喋血百战多,展望未来,旅途漫漫世界人民齐向前。目录页★★★★ 《巴顿将军》 ★★★★上一页第二十八章 骁勇将魂
硝烟烈火育英雄,关山万里建奇功;
统率三军战沙场,勇士如云唱大风。
在人类空前惨烈的历史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杰出军事将领的涌现犹如雨后春笋。在这璀璨的群星之中,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小乔治·巴顿是一位极其特殊的历史人物,对于他,军界和学术界历来有不同的历史评价。许多人认为:“巴顿将军是一位统率大军的天才和最具进攻精神的先锋官”;“他是美国的首席坦克专家”;“巴顿是20 世纪的拿破仑”。同时也有人指出:“巴顿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他骄做自大,华而不实”。但无论怎样评说,人们都一致承认:巴顿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最有作为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必将以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惊人的战绩而载入吏册。在西方国家,特别是在美国,巴顿研究己成为二战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已出的有关他的学术论文的种类和数量都相当广泛丰富,有关他的个人传记和学术著作己达数百部之多。
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巴顿的名字已日益广泛地为人们所知晓,他的战斗业绩和重要军事思想也引起了人们重视。
巴顿生活的时代(1885—1945 年)正是社会、政治和科学技术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讳大时代,美国进入了工业化阶段,从一个二流国家脐身于欧美强国之列,很快又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的陆军也从一支小型的、分散的边疆部队发展成为庞大的现代化军队,从战马和马刀的时代进入坦克和机械化的时代。在这个关键性的历史转变时期,巴顿在美军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都把装甲兵视为陆军的强大突击力量,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坦克在战争中的作用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它具有防护性好、机动性高和突击力强等突出优点,既可引导、搭乘步兵,用火力支援步兵作战,也可以在其他兵种的协同下独立完成战斗任务。但在1917 年以前,坦克还是一种未经考验。不被信赖的战争工具,它的作用和前途受到人们的普遍怀疑。巴顿当时是一名优秀的骑兵军官,并执著地热爱这一古老的兵种。但是,出于对战争和军事技术的深刻理解,他深深地感受到了装甲时代的历史性召唤,毅然选择了装甲兵这一前途未卜的新兵种,这是一个决定性的选择,它不仅决定了巴顿一生的道路,也给新生的美国装甲部队送来了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1917 年,巴顿在驻法美军中参与了美国第一支装甲部队的创建工作,建立了装甲兵的训练学校,用法式轻型坦克组编成一支坦克旅,经过短暂而切实有效的训练之后,巴顿随同该旅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圣米那尔和默兹一阿拉贡等战役。在战斗中,巴顿充分发挥了大刀阔斧、勇往直前的战术风格,在激烈的进攻战中大踏步前进,勇立战功,同时也向人们展示了装甲兵部队的巨大军事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前途。巴顿是美军的第一位坦克手,也是美军中最早的坦克专家之一。但是,巴顿的这种地位和作用,在机枪、大炮时代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尚未得到人们充分的认识,只有在以坦克和飞机为标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才有可能受到充分的重视和理解。从这一意义上讲,巴顿用辛勤汗水培育出的坦克之花,必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出丰硕的果实。
什么是机遇?为什么有的人能够牢牢地把握注机遇,并加以充分利用,而另一些人则只能大声抱怨自己命运弗如?对此,马基雅维里的解释是:命运之神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她左右着我们命运的一半,而把另一半放在我们自己手中。温斯顿·丘吉尔则认为;机遇只属于那些有心的人和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他们从年轻时起就注意刻苦磨炼自己,当机遇来临之时他们已经胸有成竹,从而牢牢地把握住了机遇,巴顿就是这样的有心之人,为了自己大展宏图的那一天,他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军的坦克部队铺天盖地般蜂拥而来,横扫整个欧洲,充分显示了大规模坦克战的可怕威力。在危机到来之际,美军的儿位高级决策人物几乎同时想起了一个人——小乔治·巴顿,这位和平时期的“捣蛋鬼”是美军屈指可数的坦克专家之一,而且唯有他具备指挥坦克战的实战经验。机遇终于降临到巴顿头上了。
1940 年7 月,55 岁的巴顿受命出山。参与重建美军装甲部队的工作。巴顿亲自参与创建的美军装甲部队,经过严格训练。充实和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1942 年1 月开始的北非登陆作战中,巴顿部队迎着巨浪按叫在摩洛哥西海岸登陆,制服了当地法军,为盟军控制这一地区和完成北非的战役部署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3 年2 月,美军在卡塞林山口战役中惨败,巴顿临危受命接管第2 军,仅用11 天时间,他就把战斗精神输入了部队,使这支新败之旅重振旗鼓,每战必胜,迅速夺回了失地,为全面解放北非奠定了基础。在1943 年7 月开始的西西里战役中,巴顿的装甲部队把大范围机动与两栖作战相结合,向敌人的防线长途快速迂回,攻克巴勒莫,夺取墨西拿,把德军全部驱逐出该岛。1944 年6 月,西方盟国与法西斯德国之间的最后大决战以诺曼底登陆为先导打响了。在随之而来的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巴顿充分发挥了装甲部队快速、机动和火力强大等特长,采取氏途奔袭和快速运动战术,以超常规的速度在欧洲平原上大踏步前进,不顾一切地穷追猛打,长驱直入,穿越法国和德国,最后到达捷克斯洛伐克。在近乎疯狂般的推进中,巴顿注意抓住一切战机,迅速果断地围歼敌军。在281 天的战斗中,巴顿部队保持了直线距离100 多英里宽的作战正面,向前推进了1000 多英里,解放了13000 座城镇和村落,歼敌140 余万,为解放法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和最终击败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巴顿创造的战绩是巨大的,也是十分惊人的。正如驻欧洲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在战后所指出的:“在巴顿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和不可逾越的障碍,他简直就像古代神话中的大力神,从不会被战争的重负所压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次战役中,没有任何一位高级将领有过像巴顿那样神奇的经历和惊人的战绩。”
在战争刚刚结束不久,巴顿在一次车祸中不幸员伤,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不过,他已经功成名就了,并取得了世界性的声誉。令人不解的是,巴顿生前所遭受的种种批评和责难从此消失了,代之而来的是大量有关他的半神话式的传闻和极为夸张的颂扬,使他从一个很容易招致批评和误解的人物,转变成一个民间传说故事中为圣洁的光环所索绕的半神半人式的英雄,许多人相信,巴顿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他那生来就有的军事天才和敏锐的第六感觉,也与祖先对他的神秘启示和召唤有密切的联系。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英雄崇拜的感情,从而导致对巴顿真实面貌的曲解。巴顿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与其他人一样,他之所以能取得不朽的功绩,除了他所从事的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质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空前强大等客观因素之外,主要与他本人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有直接的关系。下面将对此略加归纳并作一概述。
狠抓部队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是巴顿克敌制胜的法主之一。二战开始之时,巴顿认为,对于长期处于和平状态的美国公民来说,战争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他和其他美军将领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就是把这些和平公民改变成为守纪律,能战斗的战士,完成这一转变的手段是训练,而训练的基本内容则是向将士们灌输严格的纪律和杀人的本领。巴顿写道,“一个人要成为一名好军人,就必须遵守纪律,有自尊心,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他还常说。
“一个人要想活下去,杀死更多的敌人,就必须从平时的刻苦训练抓起。我始终相信一句古老的格言,平时多流一滴汗,战时少流一滴血。”巴顿坚持认为,军事训练的目的是为了提高部队的军事素质和实战能力,因此决不能摆花架子,必须从难从严,从实战需要出发。因此,巴顿在抓部队例行军事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抓针对性较强的军事训练和实战演习。在为北非战役作准备时,为了使部队适应非洲沙漠地区的环境,他把部队带到美国内地的一个荒漠地区进行模拟训练。那里的气候酷热干燥,寸草不生,白天气温高达40 多摄氏度。在这地狱般的地方,巴顿狠抓高强度训练:长途急行军、坦克实战演刁、挖掘战壕、野外生存训练等等,面对叫苦连天的士兵和军官,巴顿一方面坚持抓训练,一方面反复讲述这样一个道理:“高超的军事技术和适应能力可以有效地减少部队的伤亡,一品脱美国人的汗水可以挽救美国人一加仑鲜血。”
巴顿一向对军队的纪律问题十分重视,他认为,“纪律是保持部队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士兵们发挥最大战斗潜力的关键,所以,纪律应该是根深蒂固的,它甚至比战斗的激烈程度和死亡的可怕性质还要强烈。”大部分军事将领都很关注军队的纪律问题,但巴顿对军纪的管理有两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其一是他的纪律标准十分严格,而且常抓不懈。对此他常常告诫部下:“纪律只有一种,这就是完善的纪律。假如你不执行和维护纪律,你就是潜在的杀人犯。”其二是巴顿对部队的着装问题十分重视。巴顿认为,着装问题与军人的风貌和战斗力息息相关。他十分严肃地指出:“稀拉兵不能打仗。严明的纪律,威武的军容,既反映了军队的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又能增加将土们的自豪感和战斗力。”因此不论平时还是战斗期间,巴顿部队的每一个人都保持着一种“标准的军人姿态”:胡子刮得光光的,戴钢盔,系领带,打绑腿,皮靴擦得挣亮。每一个参观过巴顿部队的人,都能从他们的军容风纪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只有一支战无不胜、充满自信的军队,才能展示出如此雄壮的军威!
一些研究巴顿的学者指出,“作为统帅人物,巴顿将军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他本人的尚武精神去激励部下,用他的个性去影响部下。”巴顿本人也宣称,“在一周之内,我能使任何部队的士气高昂。”巴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的无与伦比的演说才能和以身作则的实干精神起了重要作用。重视言传和身教是巴顿最突出的领导技巧和军人品格。
从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起,巴顿就用他天生的演说才能来鼓舞士气,贯彻他的战术意图。无论在训练中还是在战场上。无论在胜利之后还是在受挫之时。只要一有机会,他总要发表即兴演说,向将士们讲解战争的目的和作战部署,激发部队的士气,表彰作战勇敢有功者,鞭策激励那些胆小懦弱的人。他讲话一般不用讲稿,信口开河,滔滔不绝,音调非常高,听起来有些刺耳。在许多场合,他的讲话直率泼辣,妙语连珠,但往往粗俗不堪,具有一种狂热的气质。还有一些话则不堪人耳,听之令人脸红。巴顿本人也清楚,自己的粗话是对人的尊严的一种昌犯,但他认为,这对于刺激和提高部队的战斗意志很有必要。他指出:战争本身就不是一件斯文的事情,斯文的人一定打不过那些满怀仇恨和具有狂热精神的人。“美国士兵唯一不具备的气质就是狂热,当我们与狂热者作战时,这是一个极力不利的因素。”因此,他要用粗俗、泼辣和露骨的语言唤起这种狂热气质,努力使士兵们仇恨敌人,以凶猛拼命的姿态投入战斗。
但巴顿并不是不分场合地随意使用粗鲁的语言。除了大量即兴讲话之外,他还经常发表一些正式演说、文告和书面命令,它们以措辞规范、行文典雅和感情深邃而著称,有一种拿破仑式的威严和英雄史诗般的韵味,听罢会使人产生一种荡气回肠、精神振奋的感觉,犹如战斗的号角和长鸣的警钟、又像胜利的召唤和殷殷的嘱托,令人热血沸腾,充满战斗的豪情。但巴顿并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