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列国史演义丛书--英国史演义-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却说20 世纪初年,英国正值自由党当政时期,坎贝尔—班纳曼和阿斯奎斯先后任首相,这时的英国正处在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转变时期,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逐渐集中在少数垄断巨头手中,自由主义在经济领域已逐渐失去市场。但在政治领域,由于工人运动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影响的扩大,自由党的社会改良主张仍大有用武之地。在这两届自由党政府时期,一方面在外交上联合法国和俄国,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另一方面在国内实行一系列社会改革,安抚人民群众,稳定内部。社会改革的主要设计师是自由党的领导人之一劳合·乔治。
  劳合·乔治1863 年1 月出生于曼彻斯特一个非国教的威尔士人家庭,父亲当过小学校长,家境清贫。他一岁多时,父亲就去世了,因生活无靠,随母亲投奔当鞋匠的舅父家,并在那里长大。14 岁时,他进入一家律师事务所学习法律。1884 年通过考试取得律师资格。4 年以后同玛格丽特.欧文结婚。1890 年,他在卡纳丰郡当选为下院议员,从此步入政界。他能言善辩,很快在议会崭露头角。在保守党执政的年头,他曾强烈抨击英国在南非的“非正义战争”,被称为“自由党大军的杰出将领”。1905 年,自由党领袖坎贝尔—班纳曼组阁,劳合·乔治被任命为外贸大臣。他看到社会主义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认为自由党必须用同地主、酒商和贵族“作斗争”的方法来同社会主义斗争,把工人群众拉到自由党一边。为此,他提出了一系列社会改革的方案。1906 年,他提出《商船条例》,规定改善海员生活条件。同年,国会还通过《工会争执法》,规定工会有权豁免民事诉讼,不许强迫工会赔偿企业主在罢工时所遭受的损失。此法还宣布工会组织工人罢工时设置纠察线为合法行为。
  1908 年,坎贝尔—班纳曼病死,由阿斯奎斯继任首相,劳合·乔治任财政大臣,他原来的角色由温斯顿·丘吉尔担任。这届政府继续推行社会改良政策,其中最著名的一项社会改革措施是1911 年通过的《国民保险法》,这是劳合·乔治1908 年亲自考察了德国养老保险计划后提出来的。该法规定:雇主应对职工在雇佣期间受伤负责;凡失业者,不分男女,由国家每周发给7 先令的保险金;凡患病者,每人每周发给10 先令保险金,13 周后,减为每周5 先令;妇女患病者,每人每周发给7 先令6 便士保险金。这项保险计划适用于225 万工人。保险基金由工人、雇主和国家三方筹集,工人和雇主每周付4 便士,国家提供2 便士。
  除以上保险措施外,在自由党执政时期,还先后通过对学校儿童免费供应午餐(1906 年)、对儿童实行健康检查(1907 年)、矿工8 小时工作法、建立劳动交易站、对血汗工厂规定最低工资等法律。这些法律的实施为英国成为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
  实行以上社会福利措施,需要增加开支,战前的扩军备战更使国家财政支出大增。为解决财政赤字,劳合·乔治提出了一项所谓“人民预算案(1909~1910 年财政预算),提出征收累进制的遗产税、烟酒税和土地税。这一法案经下院通过后,在上院遇到多数土地贵族的反对。
  本来,上院一般是不否决下院通过的财政法案的,但因这次法案侵犯了土地贵族们的利益,他们便拼死一争。1909 年12 月2 日,阿斯奎斯在下院提出一项议案,指出上院拒绝通过下院为本年度所做的财政预算,是违反宪法和侵犯下院的权利。下院以多数票通过此项议案。1910 年4 月,新议会又通过一项议会权力案,规定上院无权否决财政案,对普通议案的否决权也应严加限制,如果下院在两年时间里,对一项普通议案连续3 次通过,不经上院批准,即可呈报国王批准为法律,即上院最多只能推迟法律的通过时间,而不能否决下院执意要通过的法律。此项议案一送到上院,贵族们便暴跳如雷,拼命守住传统的权力不放。5 月,上院否决了这项议案。阿斯奎斯政府奏请国王另外册封约500 名新贵族,以保证该议案在上院通过,国王表示同意,上院贵族们眼看大势已去,只好让步,乖乖地通过1911 年议会权力案,随后经国王签署成为法律。这项法律对上院的权力作了很大限制,而相应地扩大了下院的权力,这是对议会的又一次重大改革。
  再说20 世纪头10 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矛盾日益尖锐,它们相互倾轧又相互勾结,逐渐形成两个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为一场世界规模的大战进行准备。
  从19 世纪90 年代起,英国同德国的关系紧张起来,德国作为后起的工业国,经济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英国,到20 世纪初,它的工业总产值已超过英国。德国工业发达起来以后,它的工业品在世界市场上与英国展开激烈竞争,迫使后者步步退却。
  在殖民扩张方面,德国像饿狼般扑向非洲这块尚未瓜分完毕的大陆,要拼命同英国抢食“弱国盘子里的东西”。在南非,它支持布尔人反对英国;在东非,它抢占殖民地,阻挠英国建设纵贯非洲东部铁路的“二C 计划”的实施;在中近东,德国从土耳其那里获得建造巴格达铁路的租让权,直接威胁着英国在这部分地区的权益;德国还有把它的势力经由高加索、伊朗,扩大到英国殖民地印度的意向;在远东,德国强租中国的胶州湾。德国的扩张势头,使英国大为不安。
  更使英国惶恐不安的是,德国居然公开地对英国保持了几百年的海上霸权提出挑战。海上霸权是英国维护“日不落帝国”的法宝。德国组织“德国海军同盟”,鼓吹“德国的未来在于海上”。1898 年,它通过海军法案,开始扩建海军,2 年以后,又通过海军建设案,其序言说:“德国必须保持这样的海军力量,当和最大的海军国家作战时,有能够威胁那个国家的优势。”很明显,矛头针对着英国。德国用于扩建海军的费用从1898 年的3000 万美元增至1913 年的1.2 亿美元。
  针对德国的海军扩军计划,自由党政府于1908 年决定,英国要在海军竞赛中实行“双强标准”,即英国军舰的吨位不得少于两个最强海军大国军舰吨位的总和。后来又决定,今后德国每造一艘军舰,英国就要建造两艘。英国在1905 年试制成功无畏舰,并着手以这种新型主力舰装备海军。1908 年决定建造8 艘主力舰,一些过时的军舰逐渐被淘汰。英国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海军,集中布署到北海,以对付德国这个主要敌人。
  在扩建海军的同时,英国还大力扩充陆军,到1913 年,英国现役军人(包括英印士兵在内)已增加到41 万人。
  在外交上。英国放弃19 世纪下半叶一直奉行的“光荣孤立”政策,与德、奥两国的仇敌法、俄调整关系,彼此结成盟友。
  德国重新瓜分世界的图谋不仅威胁着英国,也威胁着法国的利益。1870~1871 年的普法战争后,法国对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一直耿耿于怀,而且德国还企图夺取法国境内的全部洛林铁矿。英、法两国为共同对付德国的威胁,彼此日益接近,于1904 年4 月7 日签订协约,法国承认英国对埃及的保护,英国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处置权;两国划定在暹罗的势力范围;法国放弃在纽芬兰的权利,英国同意法国修改西非殖民地的边界。两国还就陆上和海上的军事合作达成秘密协定。
  英国同俄国在中近东本来也有很多利害冲突,但德国势力在中近东的扩张威胁着两国的利益,英、俄矛盾降为次要矛盾,两国遂逐渐接近,于1907年8 月31 日签订协约。两国划分在波斯的势力范围,俄国承认英国在阿富汗的优势地位,两国保证尊重西藏的独立。由于法、俄两国早在1892 年就结成盟友,所以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使英、法、俄三国实际上已结成一个帝国主义集团,称为“协约国”,它与德、奥、意“三国同盟”(又称“同盟国”)相对立,两大帝国主义集团的最终形成,使战争危险更加加强。
  列强之间的冲突愈演愈烈。法国和德国争夺摩洛哥的冲突酿成两次摩洛哥危机(1905 年和1911 年)。意大利为瓜分奥斯曼帝国的遗产,导致1911年的意土战争。欧洲各个强国都想染指巴尔干半岛,瓜分土耳其在这里的属地,奥匈于1909 年强占波斯尼亚和里塞哥维那,而俄国则以斯拉夫人的保护人自居,帝国主义大国的争夺和巴尔干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交织在一起,酿成两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 年)。
  1914 年6 月28 日,奥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访问时,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奥匈帝国吞并巴尔干半岛的野心由来已久,便以皇储被刺事件为借口,蓄意挑起战争,德国对此持积极支持态度。在德国的怂恿下,奥匈于7 月28 日对塞尔维亚宣战。8 月2 日和3 日,德国先后向俄法宣战。8 月2 日,德国向比利时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准许德国通过比利时开赴法国边境。比利时政府拒绝德国要求,并向伦敦求援。英国政府便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不要破坏比利时的中立。通牒的最后期限是8 月4 日夜11 时。德国对此通牒置之不理。
  英国政府早已准备对德作战,但因社会舆论反对战争,政府正苦于找不到合适借口。眼下德国侵犯一个中立小国的主权,正好帮助英国政府进行战争动员。如果德国攻占了比利时,进而又攻占法国,英国的安全还有保障吗?还谈得上英国在大陆的利益吗?英国政府在“保卫和平”、“保卫比利时中立”、“为正义而战”的口号下,于8 月4 日晚11 时向德国宣战。随后整个英帝国,首先是南非联邦、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都跟着对同盟国宣战,后来土耳其、巴尔干国家、日本也纷纷参加了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就这样爆发了。
  对德宣战后,阿斯奎斯于8 月6 日向议会提出一项增加1 亿镑信用贷款和把陆军扩大到50 万人、把海军和海岸防卫队增加到6.7 万人的议案,获得议会通过。他为战争提出了两项冠冕堂皇的目的,履行“庄严的国际义务”,反对强暴大国对弱小民族的压迫。
  战争开始时,英国参谋部和政界许多人都对战争的艰巨性估计不足,参谋部估计只有4 个战役,每次历时3 天。有的人估计至多延续一年。只有新任陆军大臣和陆军元帅基钦纳勋爵头脑冷静一些,他预言大战要拖3 年,英国需要动员百万计的人力投入战场。英国对战争的准备是很不充分的,法国和德国在开战时各投入了70 个师的兵力,而英国只能派出6 个师的远征军,而且要到8 月22 日晚才能赶赴前线,这使法军统帅部深感失望。
  8 月23 日,英国远征军在比利时的蒙斯迎战向前推进的德军,德军地形不熟悉,又是仓促应战,一开始便陷于被动,很快被英军击溃,伤亡不少。这是滑铁卢战役后,英军在欧陆进行的第一次战役。
  战争开始后,德军很快击退比利时的抵抗,分五路向法国推进,法军作战不力,全线败退,德军打到离巴黎仅有15 公里的地方,形势非常危急。幸好法军主力并未损失。8 月底,英法联军重新布置兵力,在马恩河一线设置阻击阵地,并于9 月5~10 日与德军在此激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50 余万人。联军在这次战役中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使敌人后撤50 英里,此役阻挡了开战以来德军一路顺利推进的势头,粉碎了敌人速战速决的计划。年底,双方军队沿着从瑞士至北海的一条战线掘壕自守,战线相对稳定下来。
  1915 年,英法联军发动了3 次反攻战役,伤亡几十万人,但未取得什么进展。这年春天,海军大臣丘吉尔力主派海军远征达达尼尔海峡,以切断站在同盟国一边的土耳其与其欧洲部分的联系,保证援俄物资的运输,更重要的是抢占海峡的战略要地。2 月19 日,由18 艘英国主力舰、4 艘法国战列舰及一些辅助船、共8 万人组成的远征队开到达达尼尔海峡的入口处。土耳其占据海峡两岸的有利地形,用海防炮轰击敌舰,又在水面布设了大量水雷。英法舰队未能有效排除水雷,以致登陆的企图失败,多艘主力舰被击沉击伤,损失非常惨重。4 月25 日,英法军队改变进攻方向,在加利波利半岛几个滩头登陆,德国将军指挥的土耳其军队早已壁垒森严,占据着易守难攻的制高点,联军占领的滩头阵地暴露在敌人的火力网之下。经过3 天激战,协约国军队死伤三分之一。稍后,英军又有3 艘战列舰被击沉。英军随即增调浅水重炮舰和潜艇,驶进马尔马拉海和君士坦丁堡,给土耳其守军造成重大损失,但英国也损失潜艇8 艘。进入11 月后,先是倾盆大雨,洪水成灾,数百人被淹死在堑壕里,随后又是暴风雪,积雪深达2 英尺,冻伤冻死者无数,协约国军被迫于12 月19 日开始撤退。此次战役中,协约国军队动用兵力50 万人,其中英军41 万,战役结束时,英法军队伤亡26.4 万人,其中英军21.4万人,损失极为惨重。对这次失败负有责任的丘吉尔被迫辞去海军大臣之职,有关的军事负责人和战地司令也被撤职或调离。
  1916 年2 月21 日,德国调集27 万兵力,在凡尔登发动大规模进攻。凡尔登是整个战线的中央支撑点,又是通向巴黎的门户。敌人选择凡尔登作为进攻点,意在攻其必守,借以消耗协约国军,特别是法军有生力量。所以进攻时德军使用了毒瓦斯和大量重炮,由皇太子亲自指挥,一连突破法军3 道防线。法国忙把贝当调到凡尔登指挥防御,并向凡尔登紧急增援。双方各自调兵遣将,先后投入兵力共计100 多万。后来法军得到英军增援,在秋季转入反攻,挫败了德军的战略计划。此战一直持续到年底,双方伤亡共达70多万人,因其惨烈异常,此役史称“凡尔登绞肉机”。
  还在凡尔登战役进行当中,为了牵制和分散德军力量,侧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动用30 多个师于7 月1 日在索姆河开辟新战场。德军在此处建有坚固的防御阵地:深达40 英尺的地下坑道网、无数的防御堡垒、钢筋混凝土筑成的重炮炮台、地堡和交通壕,储备了充足的弹药和食品。进攻开始前,英法军队做了充分的炮火准备,连续轰击7 天,发射炮弹150 万发,但因德军工事坚固,收效不大。等到协约国军队发起进攻时,德军炮弹在联军密集的队形中爆炸,机枪和其他武器一齐向联军进攻部队扫射。仅7 月1 日一天,英国即死伤6 万余人,真是尸横遍野。英军迫不得已,在9 月15 日的进攻中,第一次动用最新研制的新型武器装备——坦克。英国在制造坦克时,严加保密,以“桶子”为代号,因此后来就以桶子为这种新式武器命名(英语的“坦克”意为桶子)。坦克出现在战场时,像个怪物,发出隆隆的吼叫声,堑壕、铁丝网都挡不住它,德国人从未见过这种家伙,顿时惊惶失措,纷纷败退。但当时坦克还比较简单,时速只有6 公里,驾驶员也不熟练,容易抛锚。等德军清醒过来后,立即用大炮对付,坦克的威力未能充分发挥。
  索姆河大战,英法军队夺回了180 平方公里土地,但损失62 万人,其中英军损失42 万人。德军也损失65 万人。对协约国军来说,凡尔登和索姆河两大战役都未取得多大进展,但德军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