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编:谭其骧
合 作 者: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考古所、近代史所、民族研究所、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大学、云南大学等
出版单位:中国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1982…1988年
册 数:全八册
下载说明:
1、本下载提供从《原始社会遗址图》到《清季列强侵占地区图(部分)》的全部306个JPG格式的地图文件。电脑上100%放大观看即可,非常清晰。使用时请一定仔细阅读前言、后记、编例。
2、为便于使用,我从新编辑了文件名。文件名构成如下:某册+(页数)+名称+(地图时间)+比例尺。
例:“5(42…43)唐关内道北部(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九百八十万分之一”,其中“5”代表第5册,“(42…43)”为本图在该册的页数,“唐关内道北部”是地图的名称,“(总章二年,公元669年)”为地图表现的年代,破折号之后的“九百八十万分之一”为比例尺。
注:三国以前的地图,绝大部分没有标注地图表现的年代。
3、与博雅大部分在一楼下载书籍不同,本《中国历史地图集》由于是纯图片文件,为了使用者更好的理解与应用,将按照每册的编例和年代顺序分楼提供下载,文件总共516M,请耐心下载,或者直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部分下载以节省时间。
4、下载位置如下:
一楼:《中国历史地图集》下载说明
二楼:《中国历史地图集》内容介绍
三楼:《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
四楼:《中国历史地图集》后记
五楼:《中国历史地图集》总编例 + 各册图例下载(附件1个)
六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原始社会图组编例,夏、商、西周图组编例 + 原始社会夏商周地图下载(附件1个)
七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1册春秋、战国图组编例 + 春秋、战国地图下载(附件1个)
八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秦时期图组编例 + 秦地图下载(附件1个)
九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西汉时期图组编例 + 西汉地图下载(附件2个)
十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2册东汉时期图组编例 + 东汉地图下载(附件2个)
十一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三国时期图组编例 + 三国地图下载(附件1个)
十二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3册西晋时期图组编例 + 西晋地图下载(附件1个)
十三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4册东晋十六国时期图组编例 + 东晋十六国地图下载(附件1个)
十四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4册南北朝时期图组编例 + 南北朝地图下载(附件5个)
十五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隋时期图组编例 + 隋地图下载(附件2个)
十六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唐时期图组编例 + 唐地图下载(附件4个)
十七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5册五代十国时期图组编例 + 五代十国地图下载(附件2个)
十八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辽 北宋时期图组编例 + 辽 北宋地图下载(附件4个)
十九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6册金 南宋时期图组编例 + 金 南宋地图下载(附件5个)
二十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元时期图组编例 + 元地图下载(附件3个)
二十一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7册明时期图组编例 + 明地图下载(附件4个)
二十二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清时期图组编例 + 清地图下载(附件5个)
二十三楼:《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人员名单
二十四楼:《谭其骧与》,作者:王文楚
二十五楼:《谭其骧与》,作者:葛剑雄
《中国历史地图集》内容介绍
《中国历史地图集》是一部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普通地图集。也是迄今为止国内外同类地图中质量最高、内容最详、印制最精的一种。由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主编,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中央民族学院、南京大学、云南大学数十位学者历时三十余年合作完成,1974年起曾以中华地图学社名义出版内部试行本;1980年决定进行修订后公开发行;1982-1988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繁体字版。
《中国历史地图集》(以下简称《图集》)按历史时期分为8册:第一册: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册:秦·西汉·东汉时期;第三册:三国·西晋时期;第四册: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第五册: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第六册:宋·辽·金时期;第七册:元·明时期;第八册:清时期。按年代分为20个图组,共有304幅地图(不另占篇幅的插图不计在内),549页。地图上的内容包括:已知原始社会遗址和其他时期重要遗址的分布,中国历史上各民族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政区或活动范围、民族分布,秦以前见于记载的全部可考地名,自秦代开始全部县以上地名、一二级政区的界线,可考的长城、关津、堡寨、谷道、陵墓、庭帐等,主要的河流、湖泊、山岭、海岸线、岛屿等,共收地名7万多个。各册均有中、英文的编例和地名索引。
图集采用高精度的今地图为底图,以19世纪40年代前的清朝版图为基本范围,历史时期的各个政权均编绘上图;总图和分幅图都确定其标准年代或标准时期,尽可能地反映同一个年代或时期的疆域和政区;大量吸收国内外历史学、考古学、地理学等方面的成果。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大厅足,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
本书出版后在国内外均受到关注和好评,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疆域辽阔的统一政权,但由于封建正统观念和大汉族主义的影响,也由于少数民族的历史大多未得到足够的记载和研究,以往的历史地图集只画中原王朝或汉族政权,抹煞了少数民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图集》以充分反映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祖国的历史事实为目的,确定以19世纪40年代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清朝版图为历史上中国的基本范围,各历史时期所有在此范围中的民族建立的政权,无论是汉族或其他民族,都得到了显示。一些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如突厥、吐蕃等也尽量选用它们的极盛疆域的年代。《图集》既反对只承认汉族政权、中原王朝为主的谬论,也否定了把少数民族政权、边疆地区政权都当作中原王朝附庸的错误观点,有利于正确了解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观点。
2。以前的历史地图集大多以文献资料为定点上图的依据,而历史记载极为浩繁,编者精力有限,错漏很多。在文献记载本身错误的情况下,地图上的差异更难避免。《图集》尽量吸收了80年代中期以前的考古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核实校正文献记载。边区图的编绘还吸收少数民族文献资料,参考国外研究成果,因而内容更加精确完整。对基本靠文献确定的点线,也组织认真研究,尽可能纠正前人的错误。
3。我国以往的历史地图,一般都以一个朝代为一幅全图,内容非常简略,地名位置也不准确。杨守敬《历代舆地图》才采用了将全国分解为数十幅图的方法,但因所有图幅采用同一比例尺,而历史时期各地区开发程度和记载的详略极不均衡,因此中原地区往往地名过密,几乎难以辨认,而边疆地区却显得空白过多。同时这种平均分割往往将同一政区分属不同图幅,查阅十分不便。《图集》在总结了杨图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以各历史时期大行政区(或监察区、地理区)分幅,按内容密度确定不同比例尺,彻底解决了问题。由于采用高精度地图为底图,古今对照更为精确,科学性强,便于查阅。
4。历史上疆域、政区、地名变化很大,大多在同一政权时期内屡有改易,而各正史《地理志》对时间断限一般不够重视,往往混淆一朝不同年代的建置,前后相差数十、百余年。《图集》无论总图或分幅图,都确定标准年代(个别无法确定的,尽量确定一较短的标准时期),各时期尽量显示同一年代的政权疆域和政区建置。对时间较长的朝代,使用多幅总图显示不同年代的形势。
5。《图集》编者在河流、湖泊、海岸线等历史上变化较大的自然要素的处理上,进行了一系列专题研究,吸收了最新研究成果,改正了不少传统的错误说法,如云梦泽、洞庭湖、郡阳湖、黄河、长江、海河的变迁过程都在经过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新结论。这对于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进行国土整治的长远规划都具有积极意义。
《图集》不愧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的一项重大成果,不仅是以往历史地理研究和历史地图制作的科学总结,也为今后进行编绘反映历史时期各种地理要素及其动态变化的专门地图和综合地图奠定了基础。
由于《图集》内部本的定稿正值“文化革命”期间,不可避免地受到极“左”思潮的影响,在修订本中己尽可能作了增改,但限于时间,尚未能完全清除。另外,大多数地名主要根据文献资料定位,与实际情况不免有所距离;古代水道的复原更难十分准确;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有的只能随着相关学科的发展而逐步得到补充和修正。
《图集》出版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高度评价,中央领导胡乔木等称之为建国以来最重大的两项社科成果之一。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及港台报刊均有报道,《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历史地理》、《读书》等刊物先后发表多篇评论,一致认为《图集》集中反映了我国历史地理学和相关学科已取得的成就,是最权威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图集》在历史学、地理学及相关学科得到广泛运用,目前在学术著作、工具书中的各种历史地图,基本上都以《图集》为底图,或据《图集》中有关图幅改编,绝大多数《图集》的画法和相应的依据成为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定论;各类教学挂图基本都据《图集》中地图改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前言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史资料浩如烟海。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杰出的地理著作《禹贡》、《山海经》;以此为基础,很早就产生了一种重视历史地理的学术传统。班固所撰《汉书·地理志》不仅记叙了西汉时代的地理,同时又是一部用西汉地理注释前代地名的历史地理著作。郦道元的《水经注》,也用了大量的篇幅存古迹,述往事。唐宋以来传世的著名的舆地书,祖述班、郦,几乎无一不是由当世追溯往古。可以说,中国古代所谓舆地之学,审其内容,几乎都与历史地理密切相关。
重视历史地理,当然会导致历史地图制作的兴起和昌盛。中国古代制图史上的权威、公元三世纪西晋裴秀用“制图六体”制成的《禹贡地域图》,公元八世纪唐中叶贾耽用古墨今朱法绘成《海内华夷图》,都是世界地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历史地图。此二图久已亡佚(见存西安碑林伪齐时上石的《华夷图》和《禹贡图》是贾氏图的缩本),而将近九百年前北宋符中税安礼所绘《历代地理指掌图》,“始自帝喾”。迄于北宋,“著其因革,刊其异同”,共有图四十四幅,至今犹有翻刻本传世。税氏以后直到清末,传世的木刻本历史地图集不下十余种。
清代集舆地之学大成的杨守敬,在其门人协助下,于本世纪初,编绘刊行《历代舆地图》线装本三十四册,始于春秋,止于明代,古今对照,朱墨套印,见于《左传》、《战国策》和各史《地理志》的地名,基本上都上了图,这是历史地图绘制史上的里程碑,较前此诸图更为详细。杨氏之后民国年代所出版的几种用新法绘制新式装帧的历史地图,内容较杨图远为简略。
任何一个时代的历史地图都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历史地理知识和绘制技术所能达到的水平。随着近代科学技术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人们迫切希望出现一部用现代制图技术绘制的详细而精确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然而为什么直到解放以前,始终没有出过一部这样的图集呢?这主要是由于:一、详细而精确的今地图是制作详细而精确的历史地图的先决条件,而解放前的中国无论在技术还是在财力上都无法提供这种保证;二、历代疆界、政区、城邑、水系等各项地理要素的变迁极为复杂频繁,而文献记载或不够明确,或互有出入,要一一考订清楚,并在图上正确定位、定点、定线,工作量繁巨,需要大批学者、专家的通力合作,这在解放前的中国自然是很难做到的。本世纪三十年代顾颉刚先生倡导成立的禹贡学会,曾经把绘制这种图集作为学会的重点工作之一。可是限于经费和人力,经过三年多的时间,连用作底图的今地图还没有画全,就因为日本侵略者的入侵而中断,编绘历史地图的计划,终成泡影。实践证明,这一良好的愿望只有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才能实现。
1954年冬,以范文澜、吴晗为首,组成了“重编改绘杨守敬《历代舆地图》委员会”,简称“杨图委员会”。1955年初,开始在北京展开编绘工作。当时设想只是把杨守敬的图予以现代化,即:把杨图显著讹脱之处改正增补;把以《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的杨图的历史内容移绘到今地图上;把木版印刷的线装本三十四册改制成几册现代式的地图。“杨图委员会”设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编绘工作由复旦大学谭其骧负责,制图工作则由地图出版社负责。
工作开始后,就发现原设想是行不通的,“重编改绘”杨图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在历次杨图委员会会议上,对原计划多次进行修改,主要是这么几项:
一、杨图只画中原王朝的直辖地区,甚至连中原王朝都没有画全,而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几十个民族共同缔造的,各少数民族在各个时期不论是隶属于中原王朝还是自立政权,都是中国的一部分。我们所画的地域范围应该包括各边区民族的分布地及其所建立的政权版图。
二、杨守敬是清朝人,他所谓的“历代”不包括清代,现在清朝已成历史,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朝代的疆域当然不能不补绘。
三、杨图以刊行于1863年的《大清一统舆图》为底图,这个底图与根据现代测绘技术所制成的今图差别很大,想直接把杨图“移绘”到今图上是根本不可能的,必须根据历史资料重新考虑定点。
四、杨图内容的脱漏讹误处比我们开始时估计的要多得多,必须一一查检原始资料,仔细考核,并吸收近人研究成果和考古发现,在以最新测绘资料制成的今地图上定点定线。
五、各史《地理志》对断限一般都不够重视,往往混一朝前后不同年代的建制于一篇。杨图自汉以后各册全部径按《地理志》(或《补志》)编绘成图,一册之内,所收的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