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十一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外国中短篇科幻小说1000篇 (第十一辑)-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不久之后,原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家也证实了这一发现。虽然看到这张星际报纸的人越来越多,大家争论的焦点却慢慢转移到——它看起来到底像《真理报》,还是像《读卖新闻》,或者是《参考消息》。争论迅速变得白热化,三家报社也不由自主地被牵扯进来。这块该死的耀斑已经影响到了报纸的销量,如果一时间段内舆论偏向于某家报社,另外两家的销量就会急剧降低,而舆论总是不停地变。

  二十年后,三家报社终于闹到了筋疲力尽的地步。
  他们决定联合发射一架空间天文望远镜到接近耀斑的空域去,看看那该死的报纸到底是哪一家不小心印在天幕上的。这是一场豪赌,各方都豁出去了,私底下三家报社都购买了不少另两家的股份。
  但这样做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耀斑到底在哪里?十分可笑的是,在被发现了二十年之后,对它的研究越是深入,它带给人们的谜团就越大。它的具体位置一直无人知道。什么?无人知道?难道不是花六百卢布买一架小天文望远镜,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夏季晴朗的夜晚看到它在头顶闪烁吗?
  事实并非如此。
  天文界一直没有得出具体的结论,“真理报耀斑”到底位于空域中的哪一个位置——这确实很难定位,耀斑飘飘忽忽地悬在太空中,似乎全无形质,在它的范围内,有数百个可以精确定位的星系来来往往,可是耀斑却一直怪异地在望远镜上保持着绝对的静止。从它被发现以来,它没有在红星研究院那数百架望远镜上挪动哪怕是万分之一个最小计量单位,事实上,扣除误差值,它根本就是一动不动。天文学家称其为“肮脏的耀斑”,因为它玷污了关于宇宙是动态的这一基本法则。而又由于它是不动的,所以,没有办法用相对距离测算法算出它与观测者之间的距离,这就造成了无法定位的麻烦。
  根据著名测量定位专家玛廖夫的建议,两架空天望远镜同时向星球的南天极河北天极方向发射出去。望远镜向各自的方向飞行了七十年之久(这对那三家报社的投资者来说,实在是一场艰难的等待),从而在空间形成了三个相互间距离两亿三千万公里之遥的点。从空间测量的角度上来说,,这已经是足以精确测定距离超过三百万光年的星座坐标了。空间望远镜采用了更为先进的担负面偏振技术,可以在太空中对耀斑进行精确对焦,即使实验不成功,也会传回有史以来最为清晰的耀斑图像。
  观测进行得很成功,持续了六年,随后又花了同样长的时间把所有信息收集起来,全部浓缩在三张高分辨率的照片。为了冲洗着三张照片,引发了全球摄像领域的一场革命,原因很简单,在几年时间里,观测委员会都无法把这三张照片冲洗成各自不同的画面。
  三个成像点相距亿万公里,即使用来观测三千万光年之外的物体,其成像也大不相同。但这三张照片上的耀斑是一模一样的,把背景那些模糊的燥点去掉,任何一款精密的分析软件也找不出三张照片的区别。委员会换了十几茬,甚至在几个国家引发了革命,十几年过去了,结果仍然是一无所获。只有一个可能的解释,那就是耀斑成像于宇宙中的每一个角落。

  肮脏耀斑的定位实验失败了,也许并不算是完全失败,因为一个世纪以来的争论终于有了结果。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份带着些许褶皱与污迹的报纸,无论是排版还是印刷效果都与那三家报社相去甚远,甚至,报纸上使用的也是似是而非的语言系统,这又直接催生了语言推断学的发展。二十二年后,扬可夫·格里格里戈维奇(此人与高尔基·格里格里戈维奇有一点血缘关系,不能不说是历史的巧合)得出了最终结论,在张报纸的残片上,所写的内容如下:

  黄油 市场指导价 每公斤64卢布
  香肠(贺氏) 市场指导价 每公斤74卢布
  莴苣 市场指导价 每公斤16卢布

  论断一出,天下大哗。怎么?在天空中悬挂着农贸市场的价格表?您相信吗?会有人相信吗?天空中有可能会悬挂各种东西,国旗、天使、或者上帝的床单,可是谁会相信那里挂着菜市场的指导价?“特别是”——取代《真理报》而起的《我们的家园》这样评论道——“这个价格和实际价格相差那么远,难道说莫斯科的市场上一直在卖着黑市价?”
  我们说说题外话。现在轮到那三家报社倒霉了。几个月之内,他们的股票变成了收藏品,并且带动全球股市灾难性下滑,所有的热钱都投到了房地产上去,导致房地产虚假繁荣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大革命时代来临了。
  宇宙变得十分诡异。上帝隐隐露出了些微痕迹。宇宙从无穷无尽、无上无下,到突然露出了包装纸的一角,这简直令人难以忍受。瑟垦兰人不知道的是,在他们之前,在中央星系的另一端,有一个种族曾经早他们六十四万年得出同样的结论。结果,这些笃信宗教、与世无争的费撒尔星人在几十年内就因为信仰的破灭而灭绝,留下啮齿类动物吞噬他们的文明成果。

  瑟垦兰星人面临窘境。科学家们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因此从逻辑上来说,他们不能承认这种现象的合理性,但人们对大自然的如此伟业又不能装聋作哑……只有宗教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而瑟垦兰人普遍认为上帝定的价格太高了。
  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瑟垦兰星人艰难度日。在天顶上,悬着一幅字,如同天书一样,蕴含着无穷信息却又拒绝加以说明。那到底是上帝的旨意,还是另一个位置文明在天穹上留下的印记?它是善还是恶?它从何而来?它会对你如何?它是否是一个预告,而瑟垦兰星人却没有读懂,某天早上醒来突然,瑟垦兰星被毁灭了,残存的瑟垦兰人嚎啕大哭,而毁灭者却声称,我们已经警告了你们长达三万年——那向谁喊冤去?
  这种艰难的时局延续了一百三十年。在此期间,瑟垦兰星人在重压下一直拼命发展星际航行技术和远星殖民技术,他们制定了紧急行动计划,准备在毁灭者到来之前把自己传送到宇宙的另一个角落里去。国家、政治集团倒台了,因为人类的一切世俗事务都让位于大逃亡,人人都为了大时代的到来而疯狂,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想一想,既然“肮脏耀斑”是成像于全宇宙的,那么瑟垦兰星人需要逃到什么地方,才算安全的?

  更少有人会静下心来想想,那个东西到底为什么在那里?
  当然,这并不代表没有人想到这点。
  实际上,存在着一个隐藏的秘密。瑟垦兰星人是“这个”宇宙中最聪慧的种族,而且背负着揭开这个宇宙奥秘的宿命。瑟垦兰星人很快就将发现他们的宿命。
  一个名为“IBM”的组织——和地球上的IBM没有任何关系,出于不可知的原因名字却完全一致——试图证明,耀斑并非什么警告或上帝的宣言,它的来历与宇宙的起源密不可分。IBM组织是由瑟垦兰上最优秀的数学家组成,这些数学家相信,数字是宇宙的唯一真理,而宇宙自身正是上帝“计算”出来的。它由几条最最最基本的——例如,1+1=2这样的基本公理组成,然后通过复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推演衍生出变化万千的宇宙,而耀斑正是这个完美算式中的X。所有的算式都是通过X才解出来的,换句话说,上帝在设计这个宇宙时,留下了解开它的蛛丝马迹。

  伏拉基米尔·卡拉扬成为揭开上帝公式的关键人物。他是一个孤僻的老头子,从长相上看,很难相信哪家大学会忍得下心将他聘为教授。然而他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数学天才,IBM的创始者之一。他从研究耀斑的成因开始,花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最后发现,要解释耀斑的偏振游离态,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将宇宙理解成由无数个层面组合而成的复合体。耀斑在每一个层面中存在,并且通过某种透射效应,照射到这个宇宙中的每一个角落。
  卡拉扬由此创建了有名的“弦”理论,认为宇宙是一系列数学正弦的逻辑表象。这一系列代表宇宙各个层面的弦有一个共同的起点,那就是这个宇宙最早诞生的时间。这些弦是按照时间正向排列的,换句话说,如果沿着其中任意一条向前反推,可以一直上溯到宇宙诞生的那一刻,甚至是之前的一刻。
  宇宙诞生之前……

  有一天晚上,卡拉扬坐在乡下小别墅的客厅里休息,壁炉里燃着熊熊的火焰,烤得屋里暖暖的。他歪在沙发上,拿着一张报纸无精打采地看着。第三版上有消息说:随着冬季的到来,莫斯科的食品价格会普遍上涨——上涨多少?下转十六版……
  卡拉扬没有转到十六版。家里人发现他失神地在那里呆坐了一阵子,正当他们中的某个人想去问候他时,他突然扔下报纸,飞也似的冲上了二楼,以他的年纪和身体来说,那种速度实在令人敬畏。
  第二天早上,这个不幸的老头子被发现僵直地倒在书房的地板上,因脑溢血魂归天国,他的手里还紧紧地捏着一支笔,桌子上放着几页凌乱的稿纸。根据国家专门委员会调查的结果显示,纸上那些笔记潦草的数学公式是导致他脑溢血的直接原因。
  卡拉扬的弟子,朱波波夫,在接过他(按其他弟子的说法是“窃取”)的研究成果之后,又花了十六年的时间,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伟大的老师的研究结果。
  为了便于说明,朱波波夫放弃了所有的数字,而用简单的三句话概括了他的理论
  时间守恒是唯一的真理。
  宇宙是由一张报纸开始的。报纸里的某个原子发生了突变,宇宙由此而生。
  创造宇宙的人对此并不知情。
  虽然,这非常非常非常地不可信,但这次是真的,瑟垦兰星人赢了!这是真的宇宙真理!
  家住瑟垦兰星人头上一个多世纪的枷锁被打破了!瑟垦兰星解放了!宇宙重生了!股市上扬,房地产挡也挡不住了!
  瑟垦兰星距离发现宇宙诞生的真正奥秘只有一步之遥,他们已经认识了原子,并且比我们人类更加深入,现在,宇宙尺度上的原子研究大门,已经向他们敞开。
  七十七年之后——在此期间,发生了一次革命、六次滞胀、十六次海啸、三十六次金融危机、流失一次地震、七十七次流感——“IBM”组织终于完成了一项跨越时代、跨越宇宙的伟大实验的前期准备。七十年前发射的、向着宇宙深处各个方向进发的“瑟垦兰之花”的十个前端卫星,已经在空中围成了一个面积达六千五百万平方光年的巨大平面。这些庞大的偏振光卫星,一旦同时开始工作,宇宙三分之二的角落都会昏暗下去,而整个宇宙将向另一个空间放射出前所未有的光芒。
  一切已经就绪。

  行动开始前的几分钟里,在位于巴尔卡阡星系的“IBM”总部舰桥上,身陷沙发的舰队指挥官米高扬听着响彻全舰的倒数计时,突然间陷入了迷茫。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准备好做什么了?我们真的已经做好准备了,要去撩拨创造了我们这个伟大宇宙的另一个伟大文明吗?
  他犹豫不决的拿起电话,接线员说:“是!阁下”
  “我们……我们现在可否暂停倒数?”
  “不!阁下!”
  “为什么?”
  “因为时间差的关系,开始实验的信号实际上在十七分钟以前就发出去了。”
  “没有人告诉我这个。”米高扬咕噜了一声。
  “是!阁下!”
  米高扬想,算了吧,这事已经发生了。他躺回沙发上,继续去玩18格数字游戏。

  同时间另一个空间。
  IBM公司原子静力学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正在夜以继日地进行一项实验,实验的内容很简单,在万圣节到来之前,他们打算用126颗碳16原子在一块由激光组成的引力场中拼出“I come from IBM”这句话。这对于参加实验的研究人员和IBM公司来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期望轻易获得的下一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计划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挑战来自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事实上,谁也没有想到过会发生如此的情况。两个月之前,在远离佛罗里达和美国本土、位于中亚的某个地方,基地组织突然通过其旗下的合法电视台,向全世界播放了拉马丹·拉登先生(这个名字与另一个名字具有想当然的相似性,但是,作者本人及杂志社都认为,这种联系纯系读者的丰富而可怕的联想)的最新研究成果。

  这个研究成果由以下三句话组成:

  安拉是这个世界的唯一主宰,穆罕默德是他的先知。
  宇宙是从安拉在安息日所打的一个神圣的喷嚏中产生的。宇宙中的一切物质也随之诞生。
  安拉本人并不知情,但他的马夫知道这一切。

  老实说,由于拉马丹·拉登先生在CSI(国际科学论文)上从未发表过任何有见地的论文,他的这项研究成果一开始并未给科学界带来什么影响,有几家研究机构拒绝发表他的成果,有一家小报由于实在找不到可以刊发的论文,而又必须发表足够数量的科学论文以保持其严肃性,才勉强发表了它,而且把它刊登在广告栏上面(广告是由基地组织的公司赞助的,这不由得让人在此产生不好的联想)。
  一开始,世界平平静静。一个月后,国际科学家研究会、国际哲学家研究会和其他十六个政府、非政府组织、以及近四百商业研究机构同时开始了对这项研究成果的——用《纽约时报》的话来说——“暴风骤雨般的狂轰滥炸”,语言涉及六十种官方语言,形式包括攻击、谩骂、诅咒、调侃、歌剧、散文、行为艺术,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哲学、生物、犯罪学、奴隶贸易……人人都想在他们千奇百怪的论文中证明——
  证明——
  证明……

  先等一等,拉马丹·拉登先生到底说了些什么?
  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三句话,可是……没有人能够搞清楚它的深奥含义。由于基地组织关闭了其下属的合法电视台,人们无法得到拉马丹·拉登先生的下一步解释。得不到解释就弄不清楚,弄不清楚就无法反驳,无法反驳就……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们动摇了,科学界集体向后站,非政府组织装模作样,好像之前什么话都没讲过。
  论文见报四十五天后,在巴黎和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人们公开讨论拉马丹·拉登先生获得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可能性,讨论详细到了猜测拉马丹·拉登先生获奖时将穿什么颜色衣服的地步。
  IBM公司别无选择,只能放弃空间动能力学的研究,转而进行大分子原子排列,试图从观赏性上占据评选的优势地位。
  十月十二日,随着“I”和“e”的完成,有六名研究人员进了海伦堡脊椎康复中心。这天晚上(也可以说是第二天凌晨),正当贝肯·冯·伯克(这个名字表明他是一名德国贵族)独自一人在实验室里,将一颗碳16原子放到引力场中形成“f”的第一个点时,怪事发生了。那个原子在冯·伯克的视线内闪烁了一下,接着又是一下。
  冯·伯克去了一趟洗手间,又喝了一杯浓得胃痉挛的咖啡,等他回来的时候,计算机上已经记录了33次闪烁的痕迹。
  冯·伯克立即向中国拨通了越洋电话,询问他们的磁力分辨系统是否有问题,得到的答复是已经过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