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阳如血-长征前后内幕大写真》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残阳如血-长征前后内幕大写真-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咪咪地听着,从来不厌烦。他抓住每一个机会一点一点地加以启发、开导。
后来,这批俘虏大都成了“解放战士”。离别之时,这些特殊的学员恋恋不
舍,含泪和徐老告别。


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中央革命根据地进入巩固发展阶段。1931
年初夏的一个夜晚,毛泽东找到富有办学经验的徐特立,围绕着如何发展苏
区教育问题进行了彻夜的深谈,并把发展苏区教育的重任交给自己尊敬的老
师。徐特立欣然接受了这一重任。为了制定切合苏区实际及适应革命战争需
要的教育措施,徐特立不辞辛劳,深入兴国和于都等地,详细调查,细心研
究。很快地就掌握了苏区群众的文化状况:百分九十以上的农民不识字,劳
动妇女几乎全是文盲。针对这种情况,徐特立认为发展苏区教育首先要开展
扫盲运动。为此,他亲自起草扫盲运动方案,在兴国办了一个九十多人的训
练班、培养了一批扫盲骨干。他还经常深入到各区乡,指导和组织成立扫盲
协会、识字委员会和识字小组,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学文化,并规定每人识
字三千就算脱盲。在徐特立的大力倡导下,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出现了“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马伕教马伕,伙伕教伙伕,
识字的教不识字的”的扫盲局面,深得毛泽东的赞赏。

1931 年11 月,在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徐特立当选为中华苏
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并任中央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主
持中央政府教育部的工作。

凭借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徐特立认为,在中央苏区这样经济文化落后
的地区,要普及人民教育,首先要培训出一批人民教师。于是他亲自抓了苏
区师范学校的建设。1932 年3 月,徐特立在瑞金天后宫举办了师资培训班。
这个师资训练班的全部教学工作由徐特立一人承担,一切教材由他一人动手
编写,一切课程由他一人讲授,一切问题由他一人负责处理。他与学生同甘
共苦,自己种菜、

煮饭、摇铃、扫地,参加熬硝盐。

不久,这个师资班发展为列宁师范学校,先后为苏区培养了六百多名教
师,学员毕业后分派到各县、区、乡创办列宁小学,使中央苏区的教育事业
如竟相开放的烂漫山花顽强地发展起来,“创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

徐特立到苏区之前已经名重教育界,受到人们尊敬。到苏区时,他已是
年近花甲的老人,但他仍然处处以普通战士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生活朴素,
廉洁奉公。当时,每创办一所学校,都是千辛万苦,白手起家。为了解决办
学所需要的经费,他带头节衣缩食,把自己极其微薄的伙食津贴拿来补充经
费。自己则经常吃白菜、萝卜、辣椒之类,穿的是粗布衣服,与普通老百姓
一样。但在工作上,他却是兢兢业业,诲人不倦。他当校长时,有的教员常
把半截粉笔丢掉,他却不声不响地捡起来留给自己上课时用。在教学上,他
言传身教,耐心细致,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他编写的教材,把识字学文
化与掌握革命常识相结合,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列宁小学国语教材是
新编《三字经》:“天地间,人最灵。创造者,工农兵。男和女,都是人。
一不平,大家鸣。。”

在苏区主持教育工作期间,徐特立处处提倡并坚持实事求是。他要求教
育部的工作人员,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作调查,摸清情况,然后制订切合实
际、行之有效的工作方针和方法。他常告诫周围的工作人员说:“不调查研
究,不注意情况,不和群众打成一片,即不能生活。几座山,几条路,几家
人,哪条路好走,哪些村子可住,都要调查,不然敌人打来就没有办法。”
他自己深入到各县、区、乡进行调查研究,进行面对面的指导,从不随意发
号施令;对于边远山区的工作,他就通过书信往来,在详细了解情况后才发


表自己的意见。

徐特立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以身示范、为人师表的革命楷模。谢觉哉曾赋
诗颂扬他是:“孔子不足高,墨翟差可比。”徐特立不愧为

中央苏区教育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

红军长征时,徐特立以58 岁的高龄,编在总卫生部的干部休养连,随队
长征。

红色法官何叔衡

在中央苏区,有一位老者,他年近花甲,稀疏的头发和浓密的胡子衬托
着一张威武、善良的脸,一对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满着丰富情感。毛泽东说
他是“感情一堆”,萧三则称他是一头不辞辛苦的“牛”。在苏区的群众中
则广泛流传着他执法严明,裁决准确的故事。他,就是我党的创始人之一何
叔衡。

1931 年秋,正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的何叔衡根据党的指示,经香港、广
东等地辗转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心瑞金。时值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成
立,何叔衡被任命为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不久,又兼任内务部代理部
长和最高法庭主席。面对一个个重大任务压过来,何叔衡二话不说,一一愉
快地接受下来。他说,有毛泽东领导,担子再重也能干好。

在这众多的工作中,何叔衡对工农检察工作是特别细心和重视的。他召
集全体工作人员开会,发动大家分头下去摸底,检察各种贪污浪费、违法乱
纪、偷税漏税、失职渎职的行为,调查落实各种检举、控告材料。他自己也
背上随身携带的三件宝:布袋子、手电筒和记事簿,深入到各县、区、乡进
行调查研究。白天,他和群众边干边谈;晚上,召集干部群众座谈会,发动
大家反映情况,检举揭发干部中存在的贪污腐化行为。

一次,各路人马纷纷返回检察部,汇报下基层调查的收获。根据自己了
解掌握的情况及工作人员的汇报,何叔衡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县、区苏维埃政
府存在着命令主义、强迫主义作风的问题,有的干部存在吞没公款、多吃多
占、贪污腐化现象。何叔衡认为,这些

问题如不及时克服,将直接威胁苏维埃政权的巩固。于是,他随即将这
些情况向毛泽东、项英等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他们的高度注

意。

1932 年2 月1 日,人民委员会召开第八次常务会议。会上,何叔衡将了
解到的情况作了全面汇报,有事实,有根据,并提议:中央政府要对那些执
行上级命令和国家法律疏忽懈怠的现象和一切贪污腐化分子给予严厉打击。
这项建议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同。接着,人民委员会发布第五号命令,要
求各级政府对工作中存在的强迫命令问题及干部中的贪污腐化现象进行一次
严格的检查,及时消除政府工作中的不良现象,并责成工农检察部具体抓这
项工作的督促、落实,处理检查出来的各种问题。人民委员会的指令发出后,
何叔衡又一次率领人马深入各县、区检查落实。对那些初犯或情节不甚严重
的,何叔衡尽力进行争取教育,对那些不称职的干部,坚决撤销他们的职务,
对贪污犯罪分子,予以严厉的打击,使苏维埃政权的威望进一步提高。

担任临时最高法庭主席的职务后,何叔衡的工作更加繁忙。但不管工作
如何忙碌,他对经手的每一桩案件,总是先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了解,在掌


握各方面的情况后再根据法律法规裁决。同时,他也要求工作人员对所办的
每一个案子,尽量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执法严明,裁决准确。

当时,王明“左”倾错误路线已在中央苏区逐渐贯彻,在“左”的肃反
政策影响下,一些司法机关干部认为,宁“左”勿右,多判重刑、死刑保险。
何叔衡对这种做法很不满意。

一次,瑞金县苏维埃裁判部送来一份判决书请何叔衡审批。何叔衡接过
判决书一看,“被告人朱多伸,瑞金壬田人。。判决:朱多伸处以枪毙。”
对朱多伸这个人,何叔衡在壬田检查工作时曾有过多次接触并有所了解,知
道他是一位参加过游击队,为革命立过功的老人,怎么一下子会犯死罪呢?
何叔衡决心查个究竟。他背上袋

子来到壬田进行调查核实。原来老朱头虽然年纪不小,但心直口快,对
看不惯的事喜欢指点批评,因此得罪了一些区干部。这次他犯了一般刑事罪
后,少数区干部嫉恨在心,企图报复,便判了他死刑。何叔衡了解到这些情
况后,立即在县苏裁判部的判决书上写下了“朱多伸一名由枪毙改为监禁二
年”的批示。

其实,何叔衡心里也很清楚,由于“左”倾政策的推行,加上宗派主义
的影响,苏区的乱杀错杀的情况比较严重,他也没办法一一杜绝。但他拿定
主意:只要自己当一天法官,就绝不能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

1932 年7 月7 日,他在审批“江西省裁判部字第二号关于温×、余××
等六犯并案分别判处”一案时,经过查阅案卷,发现判决书中所列的只是些
偷牛偷鱼的事,没有其他反革命的罪证,便批示“不能判处死刑”。但是,
对于真正反革命分子的处置,何叔衡认为决不能心慈手软。同年秋,瑞金县
黄柏区的干部群众,联名揭发该县县委组织部部长陈景魁有严重问题。接到
告发信后,何叔衡亲自组织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证实陈确是一个混进革命队
伍,罪恶累累,民愤极大的恶霸地主、“民团”团长。这时,有一些领导出
来说情,并拿出“某某领导讲了不能杀陈部长”的话相挟。何叔衡非常气愤,
这样的人不枪毙,人民不会答应。他毫不犹豫地排除种种阻力,将陈景魁依
法逮捕,经公审后执行枪决,广大群众无不拍手称快。

由于何叔衡在审案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左”倾肃反政策进行过
抵制,于是,“左”倾领导者便指责他为“右倾机会主义者”,犯了“政治
上动摇”,“拿法律思想代替了严重的阶级斗争”,“在肃反中没有起积极
作用”等错误,并于1932 年冬发动了对他的批判。面对“左”倾错误的淫威,
何叔衡毫不畏惧。他在批判会上公开声称:“在政治上我从来没有动摇过。”
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依然坚持实事求是,依法办事。

“左”倾领导者见批他不服,斗他不改,终于在1933 年冬撤掉

了何叔衡全部领导职务。长征前夕,又没有同意他随军出征。

红军长征以后,根据地很快便沦陷了。1935 年2 月24 日,何叔衡与翟
秋白、邓子恢一行从苏区转移到上杭县水日镇小径村时,不幸被地主武装包
围,突围中,何叔衡壮烈牺牲。

毛泽东的秘书谢觉哉

1933 年5 月中旬,一个留着平头,鬓角和八字胡已经花白的老人,从上
海辗转到达苏区瑞金。他就是谢觉哉,当时虽然不到五十岁,但艰苦卓绝的


斗争生活使他显得像六十多岁的老人。

来到瑞金后,谢觉哉与阔别五年的毛泽东会面了。两位战友纵情畅谈,
不觉到了午饭时分。为了招待这位一路饱经风霜的老战友,毛泽东特地吩咐
钱希均到老乡家买了三个鸡蛋,又从食堂打来饭和辣椒炒酸菜,算是加餐,
为谢觉哉接风洗尘。饭后,毛泽东对谢觉哉说:“我这里正缺人,我们继续
合作吧。”就这样,谢觉哉在毛泽东对面的一间空屋住下,担任毛泽东的秘
书。不久,被任命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秘书长兼内务部部长。

刚到苏区时,谢觉哉对这里的环境和情况不大熟悉。他第一次为毛泽东
起草一个关于查田运动的会议通知,送给毛泽东审阅后,被毛泽东删改得面
目全非,几乎只剩“通知”两个字。原来由于他不大了解查田运动的内容,
只在通知中写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参加人员,对于会议的目的、要求
和与会人员该准备的情况等内容写得不完全、准确,结果被毛泽东作了大量
的删改。谢觉哉顿时感到自己苏区革命斗争实践的知识还很不够,颇感不安。
毛泽东安慰他说,不要着急,多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情况就熟悉了。从此,
苏区的干部群众会经常见到一个言语不多,却整天笑呵呵的老人,出现在田
头地角、百姓家中,看着,问着,往本子上记着什么。

1933 年11 月的一天,谢觉哉受毛泽东的指派到瑞金县苏区

检查工作,经过几天了解,群众反映瑞金县有些干部利用职权侵占群众
利益,贪污浪费现象严重,谢觉哉决定蹲下来认真地查一查。几天下来,清
查的情况使谢觉哉愤怒难忍:瑞金财政部会计科科长唐仁达,光吞蚀各军政
机关交来的公款、群众退回公债、谷票款、变卖公共物件款及隐瞒地主罚没
款等就有三十四项,合计大洋达二千余元,其他小数目的贪污浪费情况就更
多了。这简直是一本罪恶帐,苏维埃政府竟混进这么一个可耻的家伙,干部
群众,上上下下都在勒紧腰带节约,却养肥了这个贪官污吏,谢觉哉的肺都
快要气炸了。

这天晚上,谢觉哉将县苏维埃主席杨世珠和财政部部长蓝文勋留下来。
灯光下,谢觉哉的脸绷得紧紧的,慈善的眼神突然冒出一股火焰,两撇花白
胡子一抖一抖的。杨世珠和蓝文勋见状,知道谢觉哉要发火了,他们呆呆地
坐着,等待着谢觉哉的批评。

“你。。你们还算是共产党员吗?你们还配做苏维埃干部吗?现在大家
都在节省每一口粮食、每一个铜板支援前线,你们这里却存在这样大的贪污
和浪费,你们都知道吗?会计唐仁达所造的帐目是真是假,你们都检查过吗?
身为领导干部而不了解情况,这是犯罪呀!”谢觉哉越说越激动,责令他们
向组织作出深刻的反省,并要他们立即将唐仁达关押起来。

回去后,谢觉哉将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听了也十分气愤,下
令将唐仁达送到中央政府最高法庭接受审判,蓝文勋撤职查办,杨世珠受到
警告处分。

根据毛泽东的意见,谢觉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拟定了《关于惩治贪污浪
费行为》的训令。《训令》颁布实施后,一些贪污犯罪分子被检举出来了,
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的风气形成了。谢觉哉的脸上又浮现出乐呵呵的笑容。

在苏区,工作非常紧张,生活十分清苦,毛泽东的生活标准和大家一样,
每天三钱盐、二钱油、十二两米(十六两一斤)。每餐这么

一小碗饭,伴着清汤菜水,身材高大的毛泽东仅几口就吞喝完了。每当
此时,谢觉哉常强忍着饥饿,笑着将自己碗中的饭拨一些给毛泽东。


毛泽东习惯晚上工作,谢觉哉常常陪他办公,夜以继日,又困又乏。一
天晚上,毛泽东看着胡子花白的谢觉哉那清瘦的脸庞,深情地说:“谢胡子,
你白天吃这点粮食够吗?”

谢觉哉乐呵呵地说:“够了。”

毛泽东笑了笑说:“我去弄个南瓜,你去弄点柴草来,咱们煮南瓜吃。”

于是,他俩分头弄来南瓜和柴草,在月光底下煮南瓜,吃了后又接着办
公,直到深夜。

谢觉哉不但是毛泽东的好助手,而且是人民政府的好秘书长。他在担任
苏维埃中央政府秘书长和内务部部长期间,经常深入基层民众中调查了解情
况,并参与主持中央和地方各级政权的建设工作,制定了根据地第一部《选
举法》,领导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人民民主选举,为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和法
制建设倾注了心血,作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