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革确是一座恍如仙境的城市。古代阿拉伯的那些文武大臣、王公贵族、富商巨贾都希
望活着的时候能居住在大马士革,死后能安葬在这块土地上,这是因为一部古书中曾这
样写道:“真主宠爱谁,就把谁安顿在大马士革。”
历史上,大马士革曾荣获许多赞誉之辞,如“园林之城”、“诗歌之城”、“清真
寺之城”等,古往今来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地方。这座城市位于雄伟的克辛山脚下的一
片平原上,座落在巴拉达河两岸,阿瓦什河流经城郊,整个城市内外水道纵横,波光粼
粼。河道两旁一排排白杨树挺拔秀逸,城市四周草绿花香,万木争艳。市区幢幢别致典
雅的白色房屋和清真寺掩映在绿荫丛中,每当夕阳西下,落日的余辉把整座城市染成一
片金黄,此时清真寺的宣礼塔上传出呼唤人们进行祈祷的喊声,全城充满着浓烈的宗教
气氛。总之,大马士革以其悠久的历史使它留下了神奇的传说和众多的古迹,而得天独
厚的自然环境给它带来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历史上,大马士革不知经过了多少帝国的兴衰,在漫长的岁月中历尽沧桑。它看到
过赫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和拜占庭帝国被新兴的阿拉伯帝国所击败;看到过奥玛亚王朝的
阿拉伯帝国时代,此时的大马士革进入全盛时期。经受了阿巴斯王朝给予的严重摧毁;
经历过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指挥大败西方十字军的著名的战役。随后,土耳其奥斯曼
帝国统治大马士革达400年之久。法国殖民主义者也在这里统治过30多年。连绵不断的
帝国战争,不计其数的天灾人祸,使大马士革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遭到破坏。今天,
漫步在大马士革城内,仍然会看到一座“古迹之城”,被保存下来的著名古建筑很多,
全市有250座清真寺,建于公元705年的奥玛亚清真寺,是伊斯兰最著名的清真寺,也是
世界上最古老最富丽堂皇的清真寺之一;清真寺附近的罗马神话中主神朱庇特的神庙遗
迹和阿拉伯民族英雄萨拉丁的陵墓也是久负盛名的古迹;大马士革城堡富有珍贵的历史
文化价值,建于公元11世纪,占地3.2万平方米,全部采用巨石砌成。大马士革仍享有
“阿拉伯世界古文物荟萃地”的声誉,古城区于1980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
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名录。
大马士革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人口143万。宽阔笔直的大街,雅致舒适的别墅,绿
树成荫的街心公园,现代化的体育城、大学城、博物馆、政府大楼、医院、银行、影戏
院等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与古老的建筑相互衬托,使城市显得更加淡雅、秀美。
走进大马士革古城区,可以看到《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绘的那种典型的东方市场景象。
狭长的街道上金银首饰作坊和铜器店的敲打声不断,加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
凡。街上以卖小吃的摊担、铺面最多,烤羊肉的香味在空气中飘荡,仿佛使人感到进入
一个充满神奇气氛的境地。
巴格达
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位于国土中部,跨底格里斯河两岸,距幼发拉底河仅30余公里,
早在4000多年前已成为一个重镇,是阿拉伯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进入巴格达城,仿佛漫游在神奇的仙境之中。玉带般的底格里斯河缓缓穿城而过,
将整个市区分成东西两部分。那些中世纪的名胜古迹让人目不暇接:近百个大小不等、
带有金色塔尖和蓝色圆顶的清真寺令人赞叹不已,别具一格的阿拉伯市场让人流连忘返,
大街上茂密的椰枣林和郊区落日余辉中的骆驼群使人回味无穷。阿拉伯古典文学名著
《一千零一夜》中所描绘的那富丽堂皇的宫廷府邸,美丽如画的城廓庭园,奇妙惊险的
幻境以及浓郁的风土人情,都同巴格达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因而巴格达有“《一千零
一夜》的故乡”之称。
在波斯语里,“巴格达”一词意为“神赐的地方”。公元754年,阿巴斯王朝第二
代君王阿里发曼苏尔发现这里是水陆要冲,并且气候宜人,便在原来小镇的基础上建起
一座新兴城市。为了达到理想的要求,曼苏尔亲自审定设计方案,并指定当时著名建筑
大师艾卜·哈尼发全权处理建都事宜,动用能工巧匠和民工10万之众,前后历时4年,
终于建成一座富丽雄伟的新城池。因整座城市呈圆形,故称之为“团城”。
公元762年,正式定为阿巴斯王朝的都城,曾命名为“麦地纳·色兰”,意为“和
平之城”,但习惯上依然称之为巴格达。
公元786年到833年,是巴格达的繁盛时期,城市中大兴土木,一幢幢富有阿拉伯风
采的建筑相继出现,市区由河西向着河东发展,成为当时中东广大地区最重要的文化与
贸易中心,同中国唐朝的京城长安、拜占庭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一道被誉为当时世界
三大名城。中国的古籍中有很多关于巴格达的记载,如《四夷路程》中的缚达城,《诸
蕃志》中的白达,《西使记》中的报达,《元史》中的八哈塔,《西北地附录》中的八
吉打,《元秘史》中的巴黑塔等等。由此可见,当时巴格达的知名度是何等之高。
巴格达作为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
由于巴格达位于人类文明的摇篮之一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中游,地理位
置十分理想,在长达数世纪中,它不仅是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伊斯兰教的著名城市,也
是西亚、中东地区经济、贸易、文化、交通的中心。
如同世界上其他历史名城一样,在那漫长的岁月里,巴格达城也是几经兴废。公元
1258年和1400年,巴格达城曾经两次遭到蒙古人的入侵,先后两次被严重毁坏。其后,
被波斯人、土耳其人相继占领,受到蹂躏和摧残。异族人的几次进入,给这座美丽宁静
的城市留下无数残垣断壁,许多价值连城的古代艺术珍品在浩劫之中荡然无存。
今天的巴格达是一座方圆860平方公里、拥有53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这里高楼
崛起,市场繁荣,交通发达,是伊拉克全国最大的城市和交通、商业与文化中心。巴格
达城供游客观光的地方比比皆是。市内著名的清真寺有卡齐迈因大清真寺、伊玛姆·阿
德哈姆清真寺、阿卜杜勒·卡德尔·盖拉尼清真寺等。建于1227年的穆斯坦西里亚大学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城内有许多公园,著名的有竖立阿拉伯历史名人大型系列
雕像的统一公园、范围辽阔的祖拉公园和月亮公园等。最富有意义、最吸引游客的要数
祖拉公园里的一座模拟巴比伦遗址的“空中花园”。这座“花园”建筑在一个高高的台
子上,在浓密的亚热带花草树木丛中,古香古色的房屋、宫室、石阶、墙垣等时隐时现,
远远望去,整个“花园”宛如飘浮在空中一样,仿佛那座被誉为世界著名的七大古建筑
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再现人间,其景色绝无仅有。《一千零一夜》中的马格
达是美丽的,但那只不过是飘渺的幻景而已,现实生活中的巴格达,今天正沿着现代化
的方向前进着,如同一颗闪闪发光的珍珠镶嵌在波浪滚滚的底格里斯河的腰间。
贝鲁特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依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既是
地中海东岸最大的优良海港,也是黎巴嫩的重要门户和货物集散地;既是中近东商业、
交通、金融和文化中心,又是东西方的连结点和出入中东的大门。贝鲁特以它那精美的
建筑艺术,绚丽的自然风光和闻名的历史古迹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贝鲁特最初的名称叫“阿什特里特”,其意为“爱和美的女神”,后来改称为贝鲁
特。“贝鲁特”在古叙利亚语、腓尼基语和希伯莱语中,是“多井之城”的意思,这是
因为该城是古代居民在一片不毛之地、水源缺乏的地方建城的。当时为了解决饮用和灌
溉农田用水问题,人们在沿城墙边缘地带挖掘了许多水井,久而久之,人们便习惯称这
个地方为“贝鲁特”,最后终于取代了“阿什特里特”这个名字。直到今天,在贝鲁特
市内仍可以看见一些古井的遗迹。
贝鲁特被人们称为西亚、中东的“旅游中心”。天气晴朗的日子里,站在海滨公路
上眺望地中海的景色,那茫茫无际的大海篮得像一块宝石,随着起伏的波涛闪耀着金色
的光芒。
海面上,洁白的海鸥在自由地飞翔,小巧玲珑的游艇来往行驶着。回首仰望黎巴嫩
山,得到的又是一种高峻秀美的感觉。
黎巴嫩山高达3000多米,山顶上白雪皑皑,而山脚下却是果树成林,一片翠绿,与
地中海交相辉映,真是五彩缤纷,令人神往。汽车可以沿着宽阔的盘山公路,从山脚一
直开到山顶,山坡间建有许多式样新颖的别墅、旅馆和饭店,掩映在苍郁的林木丛中。
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可以观赏到一种十分有趣的现象:山上人们在开心地滑雪,山下海
滨浴场上彩伞簇立,人头攒动,男男女女游客或是在海面上嬉戏追逐,或是裸露着身子
躺在沙滩上进行日光浴。黎巴嫩出版的一本旅游册上曾这样风趣地写道:“到贝鲁特来
吧!一天之内您既可以上山滑雪,又可下海游泳。”同一地区内由于山上山下气温差别
甚大,才出现这样一种离奇的场面。
贝鲁特还以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著称于世,它是现代阿拉伯文明复兴的摇篮之
一。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人就已定居在这里。到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帝国占
领了这块地方。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殖民当局把这个地方变为统治黎巴嫩和叙利
亚的中心。黎巴嫩于1943年独立后,贝鲁特成为首都。今天,在贝鲁特的国家博物馆里,
人们可以看到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文物。
贝鲁特市内,保存有罗马时期的城墙、庙宇、水池的遗址和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清真
寺。在贝鲁特以北30多公里的比勃洛斯,仍能看到腓尼基人的一个村庄和罗马时期的城
堡、庙宇、房屋、商店、剧场的遗迹。在众多的古迹中,最吸引游客的是贝鲁特东北80
多公里处称为巴勒贝克的神庙,这是世界上著名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00多年,腓尼基
人修建了这座庙,供奉日光之神巴勒,而“贝克”意为“城”,因此,这个地方被称为
巴勒贝克。后来罗马帝国时期,又动用两万多奴隶,花了几十年时间,在原庙的基础上
又修建了好几座规模宏伟的新庙宇。庙宇四周的城墙高大而坚实,是用一块块巨石垒砌
而成的。进入城墙,走上石阶,便是祭祀神的大庙。
由于历经沧桑,遭受了多次地震和战争的破坏,庙宇已经残破不堪,祭神大庙已破
损,断裂的石梁和石柱倒卧地上。但从这些石梁和石柱上,仍能清晰地看到雕刻精细的
各种图案。
神庙的现状虽然如此,但在其他任何地方,即使在意大利的罗马城里也找不到比这
里保存得更好的罗马时代的神庙了。
如今的贝鲁特,城市人口达150多万,市区面积比原来大大扩展。在那些白墙红瓦
的古老房屋中间,现代化摩天大楼鳞次栉比,马路上车水马龙,街面繁华异常。由于地
理位置好,交通设施优越,使贝鲁特在黎巴嫩独立后不太长的时间内一跃而成为中东地
区规模最大、最兴旺发达的商业、金融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
安曼
约旦首都安曼,位于该国的北部,座落在阿吉伦山地东侧,安曼涸河流过该地区。
安曼是一座山城,城市建筑在周围7座小山岗上,随着山势起伏,街道两边式样各异的
楼房从山下到山上整齐地排列着。高层建筑不多,楼房多是二三层。山腰间和山坡上,
有一片片分散着的草地或小花园。柏油马路绕着山上蜿蜒而上,犹如一条黑色的缎带系
绕在山间。
市区马路狭窄弯曲,有些地段的坡度还相当大,开车须谨慎驾驶。街道也比较窄,
好在两侧的房屋都不高,市容仍然显得很和谐。大多数房屋的墙用白色的石头垒成,显
得分外洁净。从山下向山上望去,全城像一座巨大的多层宝塔,入夜,灯光闪烁,煞是
好看。
翻开安曼的历史,人们便可以看到,它是一座著名的西亚古城。早在3000多年以前,
安曼便是一个小王国的首都,当时叫做拉巴斯·安曼。信奉古埃及太阳女神(即阿蒙女
神)的阿蒙人曾在这里建都,称之为“阿蒙”,意为“受到了阿蒙女神的保佑”。历史
上,安曼曾经多次遭到外来的侵略,先后被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和希腊人占领,
后来又被罗马人统治。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征服了这个地方,他下属的
将军费拉德尔修斯指挥扩建了安曼城,并把它命名为“费拉德尔菲亚”,它来源于古埃
及托勒密二世的名字。后来,罗马人来到这里,统治了数世纪之久,继续沿用安曼这个
名字。由于安曼处在东、西方交通要道上,当时便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第一次世界大
战之后,安曼成为约旦的首都。今天,在安曼的约旦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古代出土
文物,而以公元2世纪罗马时代的文物为最丰富。
安曼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旧城区充满着浓厚的阿拉伯风土气息,这里保存有很
多罗马帝国时代的遗迹,如斗兽场、露天剧场以及宫殿等。斗兽物呈圆形,整个地面用
石头铺成,平坦而坚实。斗兽场附近是露天剧场。整个剧场用巨石砌成,看台为阶梯式,
可容纳五六千名观众。站在剧场的顶端可以观赏附近的许多名胜古迹。剧场设有3层看
台,每个座位都能清楚地看到舞台上的表演。裸露于地面的遗址还有市场、祖尤斯庙、
艾尔特尔斯庙以及东罗马帝国时期的教堂、水塘、浴池等。还有许多罗马帝国时期的遗
址至今仍埋在地下,有待挖掘。安曼附近还有一座名叫“碣拉施”的古代希腊统治时期
的建筑遗址,座落在一片山坡上,从安曼市内乘小汽车不到一个小时便可到达。它创建
于纪元前300年亚历山大时代,前后历经近100年时间才建成,那些石柱雄伟高大,林立
成行,每根石柱上雕刻着各种花纹,工艺异常精湛,充分体现了古代约旦人民的高超建
筑艺术。新城区多为别墅式建筑,有宾馆、体育馆、文化宫、剧场、纪念馆等,这些设
计新颖的现代化建筑使这座古老的城市显得年轻而生机勃勃。
安曼街上,常常出现骆驼与汽车并行的情景,街上行人的服饰五光十色。最引人注
目的是当地贝都印族人的装束,他们头裹红方格布头巾,身穿黑色袍子。这个部落的人
体格魁梧,性情淳朴。这些人同当地那些穿现代西装的青年人相比,使人感到他们之间
的衣着风度犹如相差了几个世纪。
安曼城区街道上饭店、小吃店比比皆是,爱吃烧烤菜肴的人到了安曼,定能大饱口
福。有一种烤羊羔肉最受人们欢迎,它是阿拉伯食谱上的名菜,如同北京的烤鸭一样。
制作这道菜时,将鲜嫩的羊羔肉用铁条串起,垂直地放在炭火上烤,待羊肉被烤得外焦
里熟时,即可食用。食用时用锋利的长把刀切成薄片,拌上大葱、细盐、辣椒面等,香
脆可口。
安曼城市人口约145万,是中近东地区一个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