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锦衣当国 作者:特别白(起点vip2012.1.11完结)》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046、锦衣当国 作者:特别白(起点vip2012.1.11完结)- 第63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畜生,老夫当年这么拼命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们兄弟几个,还不是为了咱们李家,别人到了老夫那个年纪,都是在家里享福,老夫还要领兵犯险,为的是谁,你以为你那宣府总兵是你自己打拼出来的?要不是老夫在关外打仗,一点点功劳加在你身上,你能被放出去总兵。。。。。。”

    说到这里,李成梁剧烈的咳嗽起来,身后那管事慌不迭的上前轻拍,低声对李如松说道:

    “大少爷,老爷这边身子不好,可每日里还是操心李家上下。。。。。。”

    ”闭嘴,这里没你说话的资格”

    李成梁好不容易止住了咳嗽,喝了口茶汤压下,呵斥了那管事一句,喘着气坐在椅子上虚弱的说道:

    “辽西格局太小,咱们李家这一脉的人又太多,外姓的人可以去他处,咱们李家的人能去那里,日子久了必然会有麻烦,要是没什么功业,到了你们下一代,咱们连辽西总兵这个位置都是保不住,李家烟消云散,没了根基,你以为你能在宣府呆下去?那边还不是历家和马家管着大小事情。。。。。。现在咱们李家需要独自打个胜仗,要显出来本事,若只能跟着别人后面打仗,那朝廷要咱们李家有何用。。。。。”

    断断续续的说着,说了几句又是说道:

    “现在下面已经离心,祖承训他那五千骑怎么积攒出来的,还不是琢磨着出去自立门户,如松啊,军功是咱们家的根本,现在不管是你还是你弟弟,都要有个耀眼的功勋来稳住自己的位置,让京师中枢知道你们的能耐,老夫现在已经是这样,这么做都是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们?”

    说到这里,李成梁已经是老泪纵横,嘶哑着说道:

    “朝廷正在对各个边镇动手,李家如果不多立下功勋,将来你们只能做富家翁了,你们几个若是做个无权无势的富家翁,能传两代,就怕咱们李家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李如松一直在那里摇头,等到李成梁不说话了,李如松低头看着地上的波斯地毯,这应该是在天津卫买来,价值千金的豪奢之物,似乎在那里看了看地毯的纹路,李如松又是抬起头,长叹了口气说道:

    “既然父帅这么说了,儿子也明白怎么做,儿子知道自己的荣华富贵是怎么来的,儿子也不是忘恩负义之辈,军情紧急,还请父帅保重身体,儿子明日就去辽南,尽早入朝。”

    王通在一路急行之后,在十一月二十到达了京师,从松江府一路北上,所经过的区域都是京杭大运河的流域,这是大明最精华的所在。

    沿途尽管大多数时间在赶路,不过也曾观察沿途的市镇城市,王通多次经过这个区域,前后有个比较,各处都比从前要繁华不少,沿途需要征发民夫的时候,也从前要容易很多,这就是工商业的发展带来了繁荣的体现,天津卫和松江府的开埠,并不仅仅是繁荣这两处地方,他们两个是头尾,带动了一整片的区域,最终将带动整个大明。

    不过是随行所感,进京之后,王通甚至没有时间和亲朋故旧们寒暄,就被万历皇帝召见。

    御书房中,万历皇帝、内阁首辅王锡爵、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提督太监邹义,还有辽国公王通,五人议事。

    

    谢谢大家的订阅和月票,谢谢“stcleric ,ipooo”书友的打赏,谢谢大家

正文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廷议入朝

    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廷议入朝

    御书房中,万历皇帝坐在龙椅上,王锡爵和王通都有个绣墩坐,不过田义和邹义二人却只能是站在一边了。

    若是以往,不管御书房中又怎么样的机密事,赵金亮总会在的,而且这等场合商议军国大事,照例兵部和户部尚书也要在的。

    但在今天这个场合下,他们都不够资格,皇帝、内阁首辅、司礼监的掌印和提督太监,和眼下实际上的大都督王通,这几个人就是大明的最顶层,最核心的人物,其他人都是差了些。

    “大将在外,应有专权,这个道理朕懂的,但有些事情还是要问问,所以就这么几个人在。”

    万历皇帝温和的说道,看着王通要起身说话,万历皇帝摆摆手继续说道:

    “问了什么,不代表你做的不对,你还是按照你的章法来做,朕这边也就是不明白而已?”

    话是这般说,可既然表现了这个态度,那就是对王通的安排还有种种的疑点,所以才要问话,皇帝有疑问的,如果解释不清楚,不是说不改就能不改的。

    这次大明出动的兵力人数或许比不上有明一代的几次大行动,但质量却不差,几乎是将大明北方野战精锐抽调了七成,还有南方水师最精华部分,如果这次的行动有什么闪失,北方几乎没有足够的力量维持,更不要说倭寇可以直扑大明腹心之地。

    如此规模的行动,由不得万历皇帝不慎重,即便是知道自己在军事方面并不在行,可还是要问个明白。

    看这个场面,对王通的点将聚兵,并不仅仅是万历皇帝不明白,内阁首辅王锡爵,司礼监掌印太监田义也都有疑问。

    天子既然说出这个话来,王通自然不会拒绝,欠身开口说道:

    “陛下请问,臣知无不言。”

    “朕看你调集兵马,为何骑兵这般少,若是按照你每处边镇抽调的兵马数量来看,每边镇抽调一千五百步卒,步卒那里有骑兵好用,虽说边镇已经开始裁撤兵马,可你每处抽调这个数目的骑兵也不是什么大事,都是承受的起,王通,此次乃是国战,切不可轻视敌军”

    和倭寇二十万大军在朝鲜进行的大战,大明调动的兵马自然是越强越好,骑兵肯定是要强过步卒,特别是对于边镇的精锐来讲,王通这样的调集,只是用各边镇的步卒,而没有抽调那些边将们的骑兵家丁,这让万历皇帝颇为的不解,要说王通不会带兵打仗,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从掉以轻心这个方面来推断,百战百胜导致的骄横轻敌。

    “陛下,边墙外还不能说是处处太平,各处边镇因为裁撤军户也有怨言,局势也要小心提防,留下这些精锐骑兵,正可以调动镇压,若是抽空了,恐怕被奸邪小人有机可乘,二来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在于冲击,朝鲜狭小地方,山地众多,骑兵优势在那里发挥的并不大,步卒步步推进,反倒是有了稳妥的好处,而且各个边镇的骑兵各有统属,都是边将的命根子,顺风仗或许能打,遇到困难却未必能支持,步卒则不尽然,各边镇精锐标兵现在则是毫无着落,有这样出战的机会证明自己,则会尽心竭力,第三,若是用骑兵,后勤军费都是耗用太大,千五骑兵,耗用甚至超过禁军一个团,此次陛下汇集天下兵马,国库本就是紧张,能省一分是一分,而且禁军马队加上大同马队已经近五千,加上辽宁本地精骑,战场机动已经足够。”

    王通侃侃而谈,说的万历皇帝和周围几个人都是不住的点头,等王通说完,万历皇帝和王锡爵以及田义对视了眼,笑着嘉许道:

    “真是国家栋梁,处处替江山社稷考虑,王通,你觉得这一战要打多长时间?”

    “回陛下,各路大军汇集辽东怎么也要在明年正月,至于此战要多长时间,战事多变,又是国战,臣不敢妄言。”

    这个倒是中规中矩的回答,万历皇帝点点头,王通看了看在御书房中的几个人,沉吟了下,却开口问道:

    “陛下,其实此战胜败,臣颇多大胜的把握,不过只要打多少时间,陛下,也可打六个月,也可打一年或者更久,臣以为打的更久,好处更多一些?”

    话说到这里,御书房中几人脸上都是露出诧异神色,大家都知道王通是个稳重人,不会胡说八道,更何况这是在御前问答,更是不会妄言,可“打的更久,好处更多”,这实在匪夷所思了。

    为了眼下这些兵马的汇集,京师中枢就已经是操尽了心,打仗就是花钱,这个真是不假,还没和倭寇大军交锋,这银子就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等到开战,那更是金山银海的花费,工部这边修陵寝和河工的预算已经是挪到了后年,打的更久,那岂不是把整个大明都给打穷了。

    “这次出兵,如果不是你做的那份军需预案,恐怕户部那些人就要闹着去加税了,打得久花钱就多,死人也多,到时候恐怕榨干了国库,闹出乱子来,你为何说打的久好处更多?”

    屋中的气氛可是不如第一个问题的时候了,田义和王锡爵脸上都很严肃,邹义则有些担心,万历皇帝则是满脸好奇,在万历皇帝的心中,王通这边虽然很多奇思妙想,但却不是那种胡言乱语的人。

    王通的神色的确不像是乱说话的样子,他郑重其事的欠身说道:

    “陛下,从议定了要开战一直到现在,内外差不多已经有近百万两的花费了,等到开战那更是花费惊人,臣问陛下,也问王大人和二位公公,此战大胜,将倭寇大军从朝鲜赶回倭国,这之后能有什么进项吗?朝鲜能将这份银子补齐吗?”

    万历皇帝一愣,既然话中提到了内阁首辅,内阁首辅王锡爵摇头皱眉说道:

    “辽国公这么说就不妥了,现如今倭寇已经快要到大明的边境,他们下一步就是侵入辽宁直下京畿直隶,这等狼子野心,大明岂能坐视,为藩国朝鲜,为大明社稷的安危,这一仗都必须要打,怎么能说到什么钱财花费?”

    那边万历还是在沉吟不语,王通转向王锡爵问道:

    “阁老,朝鲜为大明藩属,可曾给大明带来什么好处?记得和阁老一同去往建州时,还有辽南军将说,鸭绿江朝鲜一侧有许多地方本来是大明治下,都是被朝鲜闷不作声的侵吞下来,这个是传说,先不去理会,这些年朝鲜入贡,实际上都是来贩卖特产,赚咱们大明的银钱,这么一个年年都要贴钱进去的藩属,有何用处,咱们守住了大明边境,由倭寇去就是了。”

    “这话荒唐,在朝鲜那二十万倭寇贼军难道野心仅仅局限在朝鲜一地?大明一旁坐视就能免祸,唇亡齿寒啊”

    王锡爵被王通说的有些火气,言语也就重了点,不过王锡爵也是心思剔透明白的很,王通也不会说这等道理不通的话。

    “阁老说的没错,唇亡齿寒,这是说的一个人身上,唇和齿都是一个人的,此次出战,正是为了大明,而不是为了什么朝鲜。”

    “王通,你的意思是将朝鲜吃下来?”

    万历皇帝缓声说道,说完这句,屋中其余几人身子都是一颤,这个颤抖就是因为吃惊,他们从没想到这一个方向,看着王通缓缓点头,田义忍不住出列,开口说道:

    “万岁爷恕罪,奴婢有些话想问辽国公。”

    太监在这个场合属于随侍,所以开口上有些讲究,万历皇帝自然不会不许,因为他也是满脸的疑惑神色。

    “辽国公,祖宗可是将朝鲜列为不征之国,酬答祖宗驱除鞑虏他们做的协助,若是吞并朝鲜,岂不是我大明不义,而且朝鲜几百万人口,土地贫瘠,有没有矿藏特产,占下来又有何用,搞不好还要年年贴补,那又对这巨额的军费有什么补充,岂不是更添加耗费?”

    到了这个层面,什么大义就不是可以拿到台面上来说的理由了,只有真实的利益才可以讨论,看到万历皇帝的神色,王通明白,万历也有类似的问题,王通清清嗓子,朗声说道:

    “田公公,祖宗当年的不征只是鞭长莫及,不是不想征,而是不能征,当时天下尚未平定,辽东不能用全力,只得默许朝鲜存在,若是列祖列宗真的将朝鲜视为子侄,那为何在入贡路线上防备如此森严,至于说这个好处,王某先不答,倒是先问田公公一个问题,朝鲜人入我华夏,三代之后可能分出是异族吗?”

    大明朝中和地方上都有出身朝鲜的官员,甚至宫中还有朝鲜宦官,但这些人根本看不出来和汉人有什么差异,田义下意识的摇头,开口说道:

    “不能。。。。。”

    说完这句,御书房中众人却都是明白了过来,理解王通所说的意思了。

正文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战争为何

    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战争为何

    “王通你的意思是说那几百万人口?”

    “陛下圣明,臣正是这么打算的。”

    万历皇帝问,王通答,万历皇帝沉吟了下又是开口说道:

    “河套和关外各处都是有大片的土地等待开垦,也有放牧伐木等各项活计需要人手去做,你的意思是让朝鲜人去那边?”

    “陛下,这个不妥啊”

    说到这里,王锡爵却是急忙开口了,打断众人之后,王锡爵有些激动的说道:

    “归化城和河套一带,还有辽镇东北一带,都是距离中枢遥远,各族混杂,朝廷控制本就不能说有力,如果让如此巨量的朝鲜人过去,一代两代尚能控制,若是大明稍有不稳,恐怕这一干人就会自立,到时候不是赚便宜,反倒是给这些朝鲜人开疆拓土了。”

    这个道理也是明白,毕竟朝鲜人的数量太多,去往这些地方,反倒他们成了多数,又是边境之地,恐怕到时候没有办法控制。

    大家也不急忙下结论,只是都将目光转向王通,看看王通如何的解答。

    “阁老想的万全,不过王某所想的是,将朝鲜人迁往内陆各省,置换出汉民,让朝鲜人为佃户,为佣工,为奴仆,让汉民去各处垦荒置办产业,成为有家有业,为朝廷缴纳赋税之民,又为我大明经营出新的一片天地。”

    众人又是沉默下来,若是这么说的话,好处可就多多了,御书房中这些人都是天下中枢首脑,对如今天下间的情况都是明白的很。

    现在北方几省都有劳力短缺,许多农民都是前往边墙外垦荒,那边气候或许比内陆各处要冷些,可胜在赋税低,有自己的产业,总比在原来的家乡受人盘剥什么的好。

    而且这么长时间下来,大家都知道,外面虽然苦寒,可去了之后生活比在这边要强,而且管事的人多少会讲个规矩,不会随意的受欺负,若是在本地,当地的官员土豪什么的,那里会把这样的百姓看在眼里。

    当然,各处垦殖拓荒的殖民点也不是什么心思良善之辈,他们这么做也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到来,毕竟现在外面最缺的就是人力。

    虽说农民都是故土难离,可生活真正艰难,背井离乡也不是什么不能做出的选择,现如今朝堂上的官司最多的就是这人口流动,内陆省份的官员攻讦边疆省份的官员,说他们纵容百姓流出,边疆的省份则是说内陆盘剥太过,所以才逼的百姓不得不走。

    各有各的地方立场,这个自古皆然,不过朝廷对这些事情实际上是乐见其成,因为这些逃出去的人口大多是没有产业的贫民和佃户之流,这一干人替豪强地主辛苦劳作,收成朝廷却根本没有多少分润,甚至一点都沾不到,因为那些豪强地主有种种隐瞒田亩的手段,又有各种免税的特权。

    而这些人去了塞外,去了关外,他们在那里就会有自己的土地和产业,尽管这两年是税赋减免,可长久来看,朝廷能向这些人收税,增加财政收入,从整个天下的大盘子统筹,则是朝廷会收上来的赋税越来越多。

    王通这个将朝鲜百姓迁往内陆,解放出更多的汉人劳动力,让他们去边疆落户立业,为朝廷增加税赋,增加可控的人丁,同样的,这些朝鲜百姓在大明几代之后,甚至两代之后,肯定就会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