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的迅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美国独立战争第一次将欧洲启蒙运动的自由哲学思想大规模地付诸实践,体现了一种新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和价值观念。独立战争中诞生的《独立宣言》继承和发展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理论,阐述了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理论根据。第一次以政治纲领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人权原则。宣言宣布,一切人生而平等,上帝赋予他们诸如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让与的权利。为保障上述权利,人们才建立政府,任何政府一旦损害这些权利,人们就有权改换它或废除它,建立新政府。
第四部分 工业革命第51节 法国大革命
世界从封建时代走向资本主义时代,是从欧洲开始的。欧洲经过长时间的中世纪黑暗时期,迎来了光明的一天。在此之前,欧洲大陆处在封建主统治之下,诸侯割据,压迫沉重,没有人权和自由,也没有产生现在意义上的民族独立国家。现在的意大利、德国等,都是在以后才统一的。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能够在世界发扬光大的一个大契机,就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爆发革命
18世纪的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已经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法国又是欧洲大陆上典型的封建专制国家。它的农业占统治地位,工商业发达的程度,也在欧洲大陆首屈一指。但是专制政府不断提高税收,加重了对企业的盘剥。全国关卡林立,阻碍了国内贸易的发展。此时的法国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其中第一、第二等级为特权等级,特权等级包括教士和贵族,只占总人口的3%,却占有全国1/3以上的土地。第三等级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农民少地或无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资产阶级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社会等级对立严重。此时的法国社会还是依据出身而不是财产来决定其地位,这一点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总之,封建统治已经严重制约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了历史进步的潮流,这就需要一场革命,来除旧布新,完成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转变。
就在这时,法国封建政府正在受到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困扰。为了解决财政危机问题,国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150年来从未召开的三级会议。这次三级会议成了法国大革命的导火线。参加三级会议的第三等级代表提出限制国王的权力,把三级会议变成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这引起了国王的震怒和恐慌,他马上出动军警,封闭会场,禁止国民议会开会。1789年7月9日,国民议会改名为“制宪议会”,公开反抗国王,双方的冲突趋向激烈。
1789年7月14日清晨,愤怒的巴黎市民揭竿而起。而巴士底狱成为重要的攻击目标。巴士底狱是一座非常坚固的要塞。18世纪末,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点,法国国王在那里驻扎了大量军队,专门关押政治犯。在某种意义上,巴士底狱成了法国专制王朝的象征。这一次,愤怒的起义者把它完全拆毁,象征着封建罪恶的巴士底狱从此在地球上消失了。为了纪念巴黎人民英勇攻占巴士底狱的伟大功绩,法国把7月14日作为自己的国庆节。
巴士底狱的陷落标志着民众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的干预挽救了资产阶级,从此,后者不得不在关键时刻依靠街头下层民众提供“一次革命”。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到热月政变,法国大革命经过了五年的历程,发生了三次大起义,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在三次起义中,人民群众都显示了伟大的力量,而且一再从危急中把革命挽救过来,进一步推动它向前发展。
《人权宣言》和王权的颠覆
1789年7月14日以后,制宪议会实际上成了法国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机关。左右大局的是第三等级的代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和自由派贵族利益的君主立宪派。不久,制宪议会又发布《人权宣言》。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类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都是不可动摇的人权;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等。宣言揭示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原则,体现了摧毁君主专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但在同时又承认了财产的不平等,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随着革命的爆发和发展,统治阶级惊慌万状。大批王公贵族逃往国外,从事反革命活动。路易十六拒绝批准制宪议会的决议和《人权宣言》,还准备以武力解散制宪议会。几支部队奉命向凡尔赛调集,国王的行为激怒了巴黎群众。1789年10月初,首都民众涌向凡尔赛,将王室强行带回巴黎,制宪议会也迁到巴黎。
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制宪议会解散。根据宪法,同年新选出来的立法会议开幕。君主立宪派控制着议会的领导权。不久,来自国外武装干涉的危险加剧。
1792年春,法国立法会议对奥地利宣战,不久普鲁士站在奥地利一边对法作战。战争开始时,形势对法国不利。敌军闯入法国境内,革命处于危机之中。为了捍卫革命,法国人民奋起保卫祖国,组织义勇军,不断开往前线。在抗击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充分暴露。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义,攻占王宫,推翻了法国的君主制。
从吉伦特派掌权到热月政变
8月起义胜利以后,代表工商业者利益的吉伦特派控制着立法议会,掌握了行政大权。立法议会为民意所迫,宣布暂时停止国王的权力,决定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9月,法国赢得瓦尔密之战的胜利,外敌入侵被制止。国民公会开幕,取代了立法议会。国民公会通过成立共和国的决议,这就是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2年底,国民公会开始审判国王。1793年初,路易十六以“阴谋反对公众自由和危害国家安全”的罪行,在巴黎被推上断头台。处死国王,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它标志着封建势力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当时,法国面临的内外形势依然十分严峻。1793年5月底至6月初,巴黎人民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打倒了吉伦特派,把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雅各宾派推上了统治地位。雅各宾派采取了一系列革命的措施,“把恐怖提上日程”:在经济方面,严禁囤积居奇,对日用生活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在政治方面,颁布了嫌疑犯法令,规定一切嫌疑犯都要收押和监管。许多嫌疑分子被处决,甚至路易十六的王后也被送上了断头台。
雅各宾派实行的恐怖政策,在挽救共和国和拯救革命方面,起了不容抹煞的作用,但不幸的是,雅各宾派过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内讧。陷于孤立的罗伯斯庇尔未能完全守护住法国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欧洲封建君主拼凑起来,它们一轮轮地围剿法国革命,企图恢复法国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1794年7月27日,雅各宾派中被罗伯斯庇尔镇压的右派势力发动“热月”政变,逮捕了罗伯斯比尔和圣鞠斯特,建立热月党人统治。这时革命最危急的关头已过去,热月党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们清除了罗伯斯庇尔时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进措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维护了共和政体,在法国国内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但国外围剿革命的势力仍是浊浪滔天。此时,督政府中又一个新的政治明星应运而生,他就是拿破仑。历史又淘汰了热月党人,在“雾月”政变中,年轻的拿破仑执政,担负起并完成了扫荡欧洲封建势力、最后巩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崛起
法国大革命的另一个成果就是使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在欧洲大陆勃然兴起。
中世纪时,所有西方基督教徒都属于天主教会,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罗马帝国的普济主义存在于天主教会,存在于拉丁语,存在于神圣罗马帝国中,虽然神圣罗马帝国是个摇摇欲坠的国家。因而,在那些世纪里,民众应忠于国家这一点是无人知晓的。相反,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如果实在要说的话——才是法兰西人或英格兰人。
民族主义在法国革命和拿破仑时期中得到了最大的促进。法国革命要求所有法国公民都说法语即“中央的或国家的语言”,来代替许多地区方言。它建立了公立小学网,来教授法语和灌输对国家的热爱。法国革命也促进了报纸、小册子和期刊的出版,这些读物写得粗浅、通俗,因而给全国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法国革命还创立了如国旗、国歌和国家节日那样的民族主义仪式和象征。
19世纪,民族主义成为欧洲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以后又成为20世纪世界历史中的一个主要因素。但是,在19世纪后半世纪,它变得愈来愈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其原因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在于俾斯麦用马基雅维里式的外交手腕和他所称的“铁血”战争成功地统一了德国。
自由主义是欧洲第二个影响世界的伟大的主义。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推动,到19世纪末叶,成年男子选举权已在西欧大部分国家被使用。甚至受崇敬的自由放任主义原则也逐步得到修改。一种新的、民主的自由主义发展起来,它承认国家对全体公民的福利所负的责任。因此,西欧各国由德国带头,纷纷采纳了种种社会改革方案,其中包括老年养老金,最低工资法,疾病、事故和失业保险,以及有关工作时间和工作条件的法规。民主的自由主义的这些改革已成为我们当今时代的福利国家的前奏。
影响
法国大革命不仅结束了法国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而且对欧洲各国的封建统治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它的彻底性为此后各国的革命树立了榜样,因此它具有世界意义。法国大革命所确认的民主政治的理论原则,给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希望之光。法国革命的思想和原则在欧洲广泛传播,哺育了19世纪欧洲各国一代资产阶级革命家,甚至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俄国贵族革命家,也是在法国革命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运动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最终造就了近代欧洲。
第四部分 工业革命第52节 从人痘到牛痘
天花是人类首次也是迄今惟一被消灭的传染性疾病。它是由一种滤过性病毒——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在世界历史上,这种传染病曾经广为流传,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一般可达25%,有时甚至高到40%。侥幸生存下来的病人,因脸上丰富的皮脂腺遭天花病毒侵害,常常留下永久性瘢痕,俗称“麻脸”。1980年,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天花,到现在为止世界上已经见不到天花病人,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人和英国医生勤纳发现人痘和牛痘。牛痘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生活的面貌,甚至影响到历史的走向。
无论贵贱都在劫难逃
天花是世界上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传染病,早在3000多年前,人们在埃及木乃伊上,已见到了天花疤痕。公元前6世纪,印度发现天花流行。中世纪时,天花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几乎有10%的居民死于天花,平均每5人中就有一位“麻脸”。甚至连至高无上的国王也难逃厄运。法皇路易十五,英国女王玛丽二世,德皇约瑟夫一世,俄皇彼得二世等,都是感染天花而死的。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总人数达1.5亿。天花也没有放过美洲,美洲之有天花,是16世纪时由西班牙人带入的。据记载,1872年天花在美国流行,仅费城一个城市就有近2600人死亡。在俄国,从1900年到1909年的十年中,死于天花者达50万人,可见天花是一种极其凶险的传染病。
中国古代典籍上没有见到有关天花的确切记载。天花在中国流行,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中国的天花是由俘虏从印度经越南带到中国的,所以天花在中国古代也称“掳疮”。从历史上看,唐宋以后,天花在中国逐渐流行开来。到了15世纪,由于交通日益发达,人员往来频繁,天花在我国广泛流行,甚至蔓延到深宫禁讳,据载顺治皇帝即是患天花死去的,康熙幼年时为了避免感染,由保姆护视于紫禁城外,不敢进宫看望他的父皇。可见天花是多么可怕。
以毒攻毒
中国古人发现一个人如果得了某种传染病,可以长期或终身不再得这种病,有的即使再得病,也是比较轻微而不致死亡。于是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懂得“以毒攻毒”的原理,即在未病之前,先服用或接种有毒的致病物质,使人体对这些疾病产生特殊的抵抗力,这种思想包含了近代医学的免疫萌芽。中国在治疗疾病中,首先发明了人工免疫疗法——人痘接种术。这项发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因为它在治疗传染病过程中所迈出的关键一步。
关于人痘接种术,在唐代就已出现。孙思邈就曾根据以毒攻毒原则,提出取天花患者疮中脓汁敷于皮肤的办法预防天花。清代朱纯嘏的《痘疹定论》(1713年)一书中记载有这一则故事:宋真宗时的宰相王旦,一连生了几个子女,都死于天花,待到老年又生了一个儿子,取名王素。王旦担心儿子又遭不幸的病害,于是招集了许多医师来商议,请他们提供防治痘疮的方法。当时有人提议,说四川峨嵋山有一个“神医”,能种痘,百不失一。丞相王旦立即派人去请,一月后,那位医师赶到了汴京。医生对王素作了一番检查后,摸着他的头顶说,这个孩子可以种痘,次日即为他种了,第七天小孩身上发热,十二天后种的痘已经结痂。据载这次种痘效果很好,后来王素活了67岁。这是我国典籍上有关种痘的最早记载。由于缺乏旁证,尚不能确证我国11世纪就已发明种痘术了。
清代,人痘法得到了推广,这得益于康熙皇帝的提倡。他首倡在皇族内接种人痘,然后推广到外边四十九旗以及喀尔喀诸藩。1742年,在清政府命人编写的大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幼科种痘心法要旨》中介绍了4种种痘方法,其中,以水苗法最佳,旱苗法其次,痘浆法危险性最大。
中国的人痘接种术为阻止天花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预防作用,对此法国哲学家伏尔泰曾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哲学通信》中写道:“我听说一百年来,中国人一直就有这种习惯(指种人痘)。这是被认为全世界最聪明、最讲礼貌的一个民族的伟大先例和榜样。”
我国的人痘接种法,不久即引起其他国家的注意与仿效。公元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来北京学习种痘及检痘法。据史籍记载:“康熙时俄罗斯遣人至中国学痘医,由撒纳特衙门移会理藩院衙门,在京城肄业。”这是文献上记载的最早派医生来我国学习种痘的国家。1744年,中国医生李仁山到达日本长崎,将中国的人痘接种术首次带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