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哈氏:指哈格里夫斯。②革命改革:指19世纪中后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19世纪晚期…1918)
第二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919…1939)
第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9)
第四章 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1991)
第四节 美苏争霸(50年代中期…90年代初)
一、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
1、争霸格局形成 赫鲁晓夫初执政,对外战略大变更。
(50年代中后期) “苏美合作”目标明,世界霸权两家分。
美国独霸遇对手,争霸格局渐形成。
2、争霸态势 争霸初期有特征,缓和紧张两并存。
①优势在美 战略优势在美国,导弹危机最典型。
②张驰并存 双方缓和有例证,联邦德国苏承认。
a缓和表现 对奥条约①皆撤军,赫氏②访美缓矛盾。
b紧张表现 美苏紧张亦有证,柏林修墙德裂分。
古巴导弹现危机,军事冲突险发生。
二、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
1、苏联战略进攻 争霸态势有变更,苏攻美守有原因。
①军事强盛 勃氏③注重重工业,巨额军费大扩军。
远洋海军多导弹,扩张亚非为沙文④。
②侵略亚非 侵阿⑤威胁波斯湾,苏联霸权到峰顶。
2、美国战略收缩 美国总统尼克松,外交调整有原因。
①原 因 苏联猛攻势压顶,经济危机⑥又发生。
②撤军越南 侵越战争陷泥潭,战略收缩举措新。
撤军越南订协定⑦,中美关系大调整。
③中美通好 访华⑧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格局新。
三、80年代初…90年代初
1、美国强硬措施 里根执政又更新,对苏强硬态度明。
①局部战争 局部战争渐渗透,拖垮苏联目标明。
②“星球大战” 高科军备军竞赛,“星球大战”最典型。
2、苏联全面收缩 苏联戈氏⑨初执政,内政外交大调整。
①裁减军备 放弃争夺减军备,全面收缩大撤军。
②收缩撤军 中苏关系渐改善,退出东欧局变更。
苏联解体又剧变,争霸格局荡无存。
'注释'
①对奥和约: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对奥地利的和约,结束四大国对奥地利的占领。②赫氏:指赫鲁晓夫。③勃氏:指勃列日涅夫。④沙文:指沙文主义。⑤侵阿:1979年,苏联侵略阿富汗,十年后从阿富汗撤军。⑥经济危机:指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⑦协定:指1973年签署的《关于结束越南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⑧访华:1971年,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次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⑨戈氏:指戈尔巴乔夫。
第五章 世界格局变化(20世纪八九十年代)和现代科技
第二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1905…1911)
★一、清朝统治空前孤立(1905…1911)
1、背 景 世纪之交多风云,列强瓜分八国侵。
扶植清朝为工具,统治危机清新政。
2、清末“新政” 奖励实业练新军,派人留洋学堂兴。
清朝新政激矛盾,增加捐说民抗争。
3、“预备立宪”(1905…1911)
①原因 日本东京政党①兴,民主革命有精进。
三民主义反封建,清朝“立宪”“反革命”
②概况 出洋考察五大臣②,清帝下诏仿宪政。
皇帝独裁无民权,宪法大纲为钦定。
预备立宪士绅欢,海外康梁空欢欣。
“预备立宪公会” ③兴,立宪派别终形成。
责任内阁多满人④,独裁专制欺骗人。
③影 响 各派离心清孤立,参加革命反清廷。
二、武昌起义及其影响(1911)
1、有利条件 双十武昌起义兴,起义条件早奠定。
①阶级上 武汉民资力量强,知识分子聚群英。
②群众上 武汉列强侵略早,双重压榨民抗争。
③组织上 湖北地区多组织⑨,新军参加反清廷。
2、武昌起义 万事俱备风云变,武昌戒严无首领。
(1911、10、10) 主动起义熊秉坤⑩,光复武汉立功勋。
3、起义影响 湖北独立建政府⑾,“中华民国”国号新。
各省独立如席卷,清朝瓦解势喜人。
立宪官僚掌军政⑿,革命成功危机存。
'注释'
①政党:指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与东京。②五大臣:指载泽、徐世昌、端方、绍英、戴鸣慈五人。③公会:由张骞等人成立的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组织“预备立宪公会”。④多满人:1911年清朝设立的责任内阁,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⑤四省:指广东、湖南、湖北、四川。⑥保路同志会:四川立宪派成立的组织。⑦吴率领:四川同盟会会员吴永珊领导荣县起义。⑧鸣剑组织同志军:指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组织保路同志军包围成都。⑨多组织:湖北地区的革命组织有日知会、同盟会汉口支部,文学社和共进会等。⑩熊秉坤:有熊秉坤和金兆龙。⑾政府:指湖北军政府,都督黎元洪。⑿掌军权: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多省脱离清朝独立,立宪派和旧官僚掌握大部分独立省份的领导权。
第一节 北洋军阀统治的确立(1912…1916)
一、袁世凯独裁专制,践踏民主
1、专制独裁 北京政府袁执政,控制内阁“热衙门” ①。
(1912…1913) 独裁胁迫唐辞职②,北洋扩军裁南军。
反对组阁杀教仁,罢免都督达三省③。
“二次革命”遭镇压,统一南方势强盛。
2、复辟帝制 强迫选举正总统,政党国会④遭查禁。
(1913…1916) 废除约法颁约法⑤,总统独裁似帝君。
民主制度全践踏,“中华帝国”国体兴。
倒行逆施逼民反,护国声中见鬼魂。
二、革命派维护民主,反对独裁
1、“二次革命“(1913) 教仁改建国民党,国会选举获全胜。
①起因 议会斗争图组阁,限制独裁党抗争。
“宋案”惊破组阁梦,袁免都督达三省。
②概况 赣苏皖粤皆独立,湖口讨袁李烈钧。
③结果 敌强我弱党涣散,“二次革命“事未成。
2、护国运动(1915…1916)政党国会遭查禁,革命党⑥人又抗争。
①起因 维护民主反复辟,参加护国各阶层。
②概况 革命派 《讨袁宣言》反独裁,参加护国李烈钧。
立宪派 国体问题有梁文⑦,反对复辟若地震。
实力派 蔡锷组织护国军,进军南方⑧民响应。
③结果 各省独立似春笋,护国运动初获胜。
民主共和烙民心,复辟倒退难得逞。
三、日本侵华(1914…1918)
1、侵华格局 一战侵华格局新,战前六国⑨今日本。
对德宣战侵山东,独霸中华露野心。
2、《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⑩略说明,控制山东三顾问'11'。
(1915、5) 南满内蒙有特权,沿海港岛想独吞。
中日合办冶萍'12',合办军械及警政。
3、皖系卖国 皖系执政借款兴,同意日本鲁驻军。
'注释'
①“热衙门”:指袁世凯安排亲信把持军事、财政、内政、外交等要害部门。②唐辞职:指为反对袁世凯独裁,唐绍仪等同盟会员纷纷辞职。③三省:1913年袁世凯罢免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④政党国会:指1913年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1914年初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⑤约法:指1914年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颁布独裁的《中华民国约法》。⑥革命党: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中华革命党。1919年中华革命党改为中国国民党。⑦梁文:指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⑧南方:指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宣布云南独立,进军四川、贵州、两广。⑨战前六国:指英、俄、美、法、德、日。⑩“二十一条”: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作为支持袁世凯称帝的条件,从此形成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11'顾问: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顾问。'12'汉冶萍:指武汉,大冶,萍乡。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19…192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1915…1919)
一、背景
1、经济因素 一战民资新跃进,民资壮大又抗争。
民主政治要实现,思想解放是根本。
2、思想因素 新式学堂留学兴,启蒙思想又动进。
西方思想传中华,民主共和深民心。
3、政治因素 辛亥失败列强侵,扶植工具战乱兴。
4、直接因素 封建思想根基深,尊孔复古逆流兴。
宣传儒学图复辟,知识分子①难容忍。
二、概况(1915…1919)
1、兴 起 上海创办《新青年》,抨击尊孔反帝君。
民主科学新口号,运动中心转北京。
“兼容并包” ②招贤能,北京大学聚群英③。
2、前期内容(1915…1917)三大提倡三反对④,文化运动内容新。
①提倡民主科学 民主科学两先生,反对封建治病症。
②提倡新道德 口号“打倒孔家店”,揭批礼教说“狂人” ⑤。
③提倡新文学 文学革命有两文⑥,形式自由内容新。
3、新 发 展 十月革命⑦传中国,思想宣传有变更。
(1918…1919) 大钊文章⑧说革命,社会主义旗帜明。
三、影响
1、性 质 前期民资反封建,后期马列初飘扬。
2、功绩 ①重创儒学 封建思想受重创,人民思想大解放。
②传播西学 自然科学得发展,民主科学初弘扬。
③宣传马列 社会主义新思想,中国革命新方向。
五四运动初动员,运动功绩永难忘。
'注释'
①知识分子:指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后来他们中间有些人转变为共产主义者。②“兼容并包”:新文化运动期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招能纳贤,鼓励新文化的倡导者去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③群英:指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人。④三大提倡三反对:指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⑤“狂人”:指鲁迅的《狂人日记》。⑥两文:指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⑦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俄历10月),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⑧大钊文章:指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1919、5…6)
一、背景
1、政治因素
①列强侵略 一战侵华数日本,人民反帝高潮兴。
②封建统治 军阀统治危机深,独裁混战民难忍。
卖国列强代理人,阶级矛盾为根本。
2、阶级因素 民族工业又发展,工人壮大罢工频。
3、思想因素 民主科学新文化,思想解放民觉醒。
十月革命传中华,指明革命道路新。
4、直接因素 巴黎①列强欺国人,正义要求②全否定。
废除特权不承认,激发国人爱国心。
二、概况
1、第一阶段 五四北京起风云,学生游行口号频。
(1919、5) 废除特权拒签约,内除国贼主权争。
火烧曹宅③总罢课,全国学生皆响应。
2、第二阶段 上海声援罢工兴,运动中心转申城。
(1919、6) 工人阶级初登台,五四运动初获胜。
罢免国贼④释学生,和约拒签民欢欣。
三、影响
1、性 质 五四反帝反封建,革命彻底超前人。
2、各阶层作用 爱国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军。
知识分子⑤来领导,席卷全国各阶层。
3、思想方面 启导觉悟促团结,席卷全国一百城。
促进马列广传播,中共成立有理论。
4、革命范畴 中国革命方向新,世界工运一部分。
五四工人领导新,民主革命新里程。
'注释'
①巴黎:1919年,协约国在巴黎召开一战后分赃会议,由英法等国操纵会议。②正义要求:中国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提出废除列强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一战中日本夺取的山东特权等要求。③曹宅: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④罢免国贼:指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⑤知识分子:指李大钊、陈独秀等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 7)
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条 件
①阶级基础 中共成立多原因,阶级基础早奠定。
民资发展多工人,五四登台领导新。
②组织基础 早期组织①沪首建,中外建立纷纷兴。
长沙武汉京济南,广州巴黎与东京。
③思想基础 五四马列传播频,宣传马列到基层。
马列工运相结合,成立政党顺民心。
④国际指导 国际②代表来中华,政党成立有促进。
2、成 立 中共一大定纲领,名称中共说革命③。
(1921、7) 共产主义为目标,成立机构④有核心。
中心任务亦确定,组织工人领工运。
3.意 义 中共诞生意义深,革命面貌焕然新。
①性质 工人阶级新政党,领导人民闹革命。
②领导新 中国革命新统领。代表中华各阶层。
③理论新 马列主义来指导,新型政党为人民。
④目标新 共产主义为目标,领导人民奔光明。
二、“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
1、政治因素 战后列强又侵华,扶植军阀再瓜分⑤。
军阀混战⑥民难忍,两大统治压人民。
2、制 定 中共“二大”沪举行,分析国情定纲领。
①分析国情 社会革命两性质⑦,对象动力⑧两分明。
②制定纲领 共产主义为高纲,反帝反封低纲领。
③加入国际 加入国际为支部,二大召开意义深。
3、意 义 民主革命定纲领,中国革命方向明。
三、工人运动首次高潮(1921…1923)
1、概 况 “一大”确定党中心,组织工人为工运。
百次罢工多取胜,二七罢工达峰顶。
京汉铁路总工会,同盟罢工敌人惊。
直系镇压成惨案。工运失败教训深。
2、教 训 封建列强势强盛,单枪匹马难取胜。
革命阶级要联合,统一战线须建成。
'注释'
①早期组织:1920年,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建立于上海、北京、济南、武昌、长沙、广州以及法国巴黎和日本东京。②国际:指共产国际(1919—1943年)③革命:1921年党的“一大”提出党的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④机构:指中共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为书记,李达、张国焘分管宣传和组织工作。⑤再瓜分:1922年初,英美日等国在华盛顿会议上,达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协议。⑥军阀混战:1920年直皖战争,皖系失败;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直系军阀取胜。⑦两性质: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中国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⑧对象动力: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第一节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1924)
一、背景
1、必要性 列强封建势强盛,单枪匹马难取胜。
2、可能性 统一战线能建成,有利条件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