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代表撤退的3颗红色信号弹冉冉升起,德军空降部队在福丁河大桥西面镇区的抵抗宣告失败。
“1连2连殿后!其余人撤回大桥!”
尽管战斗的血液正在全身涌动,但希尔兹还是理智的遵守了撤退的命令,再说这里的形势已经相当清楚,英加联军在前进过程中不断清理街道两侧的房屋,部署在这附近的德军机枪和机枪手不是战死就是被迫撤离原来的战位,步枪兵大都直接加入到街上的肉搏战,狙击手们多数已经停止射击并向更靠后的射击点转移。
值得庆幸的是伞兵们并没有将这个撤退演变成溃退,毕竟镇区只是守卫大桥的第一道防线,在百余名后卫士兵的掩护下,这片镇区残余的德军士兵纷纷退向大桥,那里有相对坚固的桥头防御阵地。
西面镇区丢了,首位东面的镇区的德军伞兵部队也面临着非常艰巨的考验。最先到来的两个英国骑兵团发动了一次试探性进攻,在丢下百来具人和马的尸体之后,英军骑兵便放弃了进攻,他们转而协助后面的步兵搬运装备,以及在附近区域进行警戒。从第一列火车上下来的英国步兵人数不多,从他们行进的队列来看不过10来个步兵连,然而他们火车上所携带的火炮却是德军伞兵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东西。
从望远镜中看到英军士兵们将一门门大口径野战炮推到镇外3、4英里处,加里斯中校的脸色非常难看,然而在步兵和火炮附近游荡的两千多名英国骑兵断绝了他任何想要主动出击的念头。
1点刚过,从海滩方向飞来的18架舰载轰炸机如同救世主一般出现在福丁河大桥南面的天空,连续的起降和轰炸使得飞行员和飞机都渐显疲态,但他们还是来了。
面对德军机群,之前在附近盘旋的那架英国侦察机早已逃之夭夭,而刚刚占领桥西镇区的联军步兵则毫不理会,他们不等清理战场便像受伤的野兽般不依不饶的攻向大桥,里瑟将军和他的加拿大盟友目的很明确,乘胜追击,一鼓作气将守桥德军彻底击溃。桥东的英军没有太多的表示,这些英军官兵都是都是头一次在战场上遭遇对方飞机,附近也没有掩体供他们躲避,他们最多是驻足观望德国轰炸机群,或是在军官们的叱喝下继续推动沉重的火炮。
此时,轰炸机群对何处进行轰炸的决定权已经交到加里斯中校手里,是将标识信号弹扔到桥西,还是组成箭头指向桥东,他必须尽快拿定主意。斟酌再三之后,加里斯决定引导己方机群轰炸东面英军步骑兵,同时将一个营的预备队调往桥西的桥头阵地加强防守。
很快,伞兵们在桥东的镇口点燃十几支红色的信号烟火,从空中看来,一个并不标准的箭头指向东面那条铁路上一列已经停下来的火车,那附近还有数千英国骑兵、步兵和好些大炮。
看到地面的引导信号之后,轰炸机群的指挥官作出右转进攻的手势,他那架领头的“鸵鸟I”率先转向并开始降低高度。
看到此情此景,站在福丁河西面的里瑟将军一阵心酸,若不是遭遇德军猛烈的轰炸,他的大炮大概早已用炮火摧毁了这片镇区,现在镇子里满地躺着的就应该不是他的士兵了。
和里瑟所部当初遭遇轰炸一样,东面的英军也当场被炸蒙了,德军飞机的炸弹大都投向那列火车,不一会儿,被炸坏的火车头蒸汽四溢,后面的车厢也被炸烂炸倒好几节,布置在几节车厢顶上的维克斯机枪拼命嘶吼,然而面对呼啸而过的德国轰炸机,它们的子弹却显得势孤力单。已经下车的英军步兵纷纷抛下大炮分散躲避,骑兵则被炸得四处乱窜,地面在德军航空炸弹和英军弹药的爆炸中不断颤抖着。
当英军好歹组织起像样的防空火力时,德军机群的轰炸也接近尾声,火车附近一片狼藉,地面上依旧到处是零碎而令人作呕的东西,洁净的雪地上露出东一块西一块的泥土,附近几座小山丘像是癞痢头一样难看。
德国海军舰第2载轰炸机中队的战果是炸瘫英国火车一列,炸毁英军120毫米火炮2门、炸坏3门,报销英军弹药35箱、英国步兵37名、骑兵29人、马26匹,英军苏格兰第13、17骑兵团和英格兰萨利托步兵团的战果则是击伤德国轰炸机一架。
当德军的轰炸结束之后,满脸雪块、泥污或是血迹的英军士兵们狼狈的从地上爬起来,他们并不忙着收拾残局,而是一个个眼巴巴的看着西面,看着那架拖着黑烟滑向福丁镇方向的德国轰炸机。那架飞机上实在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怨念,当它越飞越低并最终落在距离镇子数百米的地面上时,英军官兵们像是取得一场伟大的胜利一般欢呼起来。这种气氛甚至感染了桥西面的英加联军,他们乘势组织起新的一波冲锋,可惜在德军收缩防守的桥头阵地前丢下两百多具尸体之后,他们再度败退下来。
英国骑兵们此时好像一只只饥饿的狐狸,而那架躺在地面上的德国轰炸机就像是受伤无法飞行的鸽子,面对如此美味而难得的食物,狐狸们自然不想放过。不等重新整队,骑兵们便三三两两的冲了过去。镇里的德军迅即派出一小队伞兵前往救援,而德军轰炸机群并未急着离开,它们不断用后部的机枪扫射英军骑兵,骑兵们只得一次次躲避或是驻足用骑兵短步枪还击。
当伞兵们赶到那架飞机旁边时,他们发现里面两个飞行员都伤得不轻,飞机的发动机仍在冒着黑烟,紧急迫降使得它差点机毁人亡,还好它只是在滑行过程中向斜右侧并折断了自己的右翼。在将飞行员们救出之后,伞兵们朝机舱里扔了几颗手榴弹将其炸毁。
“在地面上俘获一架飞机也没什么了不起吧!”
看着正在燃烧的德国轰炸机,酸狐狸们一脸不屑的互相安慰着。
在耗尽所有弹药之后,德国轰炸机群踏上了归航,它们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给英国人造成不小的损伤,但这些远不能遏制英军的进攻。不久之后,第2列、第3列火车陆续抵达福丁河大桥东面,在正面的英军炮兵阵地上,越来越多的火炮将炮口对准那座小镇。
“传我命令,镇区里的士兵全部退回大桥附近!”
加里斯毫不怀疑英军会夷平这座小镇,尽管镇里还有不少的英国居民,毕竟区区数百人的性命远比不上一场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命运的战役重要。英军唯一不会炮击的,就只有这座对他们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的大桥。
果然,驻守在桥东镇区的2个伞兵营还未完全撤离,英军凶猛的炮火便劈头盖脸的砸了过来。在密集得令人喘不过气来的剧烈爆炸中,一栋栋建于上个世纪甚至上上个世纪的房屋变成废墟,随着英军炮击的持续进行,就连废墟中的石头和砖块也逐渐被碾成粉末。守卫在大桥周围的德军伞兵们冷冷的看着这个场面,看着这个极不起眼的小镇被摧毁,看着数百个生命在烈焰中消逝。
45分钟之后,英军的炮火停息了,那片镇区已经看不到一栋完整的房屋,所有的残墙断壁都不超过一人高,爆炸的高温蒸发了人们的血液,也烤焦了人们的躯体,以致于瓦砾堆里根本看不到死亡的痕迹。
加里斯为自己及时撤回部队而感到庆幸,然而他知道接下来的战斗只会更加残酷。
27日下午2点35分,由南安普敦来的第一批英军步兵列队向福丁河大桥发动进攻,20分钟的激烈战斗之后,3500名英军步兵死伤过半并被德军击退。在这期间,西面的英加联军发动了他们最后一次进攻,在损失了近千人之后,从汤顿而来的这两个师已经无力再度发起冲锋,在后续军队抵达之前,英军在这一面的进攻暂时停顿下来。
下午3点25分,大桥东面的英军发动第二波进攻,此次投入的兵力多达6700人,其中包括1200名骑兵,英军一度推进到距离大桥不足20米的地方,最后德军士兵们通过惨烈的肉搏战击退对手。次战过后,守桥的德军伞兵仅余2000人,总体损失达到60%,德军指挥官加里斯中校再度做好炸桥准备。
下午3点50分,第8列从南安普敦方向而来的列车抵达福丁河大桥附近,这列火车上运来了18辆装甲汽车,以及5辆英军最新式的小游民坦克,这个时候,古德里安混合装甲师的装甲突击队已经成功穿过英军防线,并在第2、3空降团的配合下推进到了距离大桥仅2英里的地方,人类历史上第一场陆上钢铁碰撞将使这场大桥之战成为大战中最经典的战斗。
王者 第二十四章 最原始的装甲聚会
由南安普敦而来的第8列英军火车停稳之后,车上手持武器的英军士兵在下车后不是立即集结起来然后向战场前进,而是在四周部署严密的警戒哨,同时在火车平板车厢与地面之间用钢板或厚木板搭成简易卸车梯板。
在那些平板车厢上,士兵们则忙着掀去那些特殊货物上面的帆布,一辆辆布满铆钉、样式并不完全一致的钢铁战车逐渐呈现在人们眼前。驾驶员们迅速进入到属于自己的战车里,他们很快将这些铁家伙们发动起来,熟悉的发动机轰鸣声和排气口喷出的青烟这次来自英国制造的战车。
从这列火车所在地向西看去,福丁河大桥的身影清晰可见。
“往前,往前,稳一点!好!”
一个身穿黄色卡其布军服的英国士兵不停挥动着双手,他指引的是那辆装甲汽车正在缓缓驶下火车。从外观上看,这辆被命名为M10的装甲汽车不过是在民用汽车的底盘上铆上装甲板,除去车顶上那个装有一挺维克斯水冷机枪、可回旋、全封闭的圆筒形机枪塔之外,它的大小、轮廓与普通的民用轿车并没有太大的差别,方形笨重的前置发动机、4个车轮且只有2个是驱动轮。发动机和驾驶室用装甲包得严严实实,它只有驾驶室正面留下两个狭长的方形观察孔,两侧还各有1…2个小射击孔,车门位于驾驶室的两侧,在车门旁边还放着两个备用轮胎。
与德军的“大刀”和“特洛伊”型装甲车一样,英军的M系列装甲汽车使用的也是实心橡胶轮胎。英军这些以民用轿车为地盘的装甲汽车特点就是灵活机动,其中1910年生产的M10公路时速达到60公里,现役最老的M07时速也有45公里,这些装甲车的缺点则是火力和防护力较弱,它们通常只有3到4名成员和一挺重机枪,其装甲厚度一般只有4…5毫米,车组成员另外可携带轻机枪、反坦克步枪、普通步枪和手枪等少量武器。
“移动,移动,保持方向和速度!”
对于面前这个难看的大家伙,正在引导它前进的士兵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去形容,它和一般的装甲汽车虽然都有铆钉装甲车身和燃油发动机,但它的外形要奇怪许多。它的身躯庞大,高1。9米,宽3。1米,长6。7米,从上往下看依次是装有一门40毫米火炮的可回旋炮塔,炮塔体积不大,看上去仅能容纳一人;接下来是近似长方形的车身,最前部有一个大约45度、斜面向上的倾角,倾角到车顶还有一小段垂直的车壁,战车的观察孔就布置在那里,车身正面和左右两侧各布置有一挺机枪;最引人注目的要属它的钢质履带,这是以往任何一种英国战斗车辆未曾使用过的技术。(历史上英国的第一辆坦克尚未采用著名的菱形车体设计,它的外形更像是没有炮塔、火炮设置在车壁的履带式装甲运兵车,1916年研制成功的马克I型坦克才是第一辆外观呈菱形并采用外圈式履带的坦克)
这5辆由斯文顿上校的技术小组研制的战车在英军内部被称为“小游民”坦克,它简直算是集合了英、法、德相关设计理念的混血儿。“小游民”的底盘是在拖拉机的基础上加长驱动履带,然后在竖起的角钢架上焊接上锅炉钢板,这一点是英国人最初的设计,而车顶上的回旋式炮塔则借鉴了德国人和法国人的设计理念。“小游民”总重量达到18吨,几乎是德国坦克的两倍,1台功率80千瓦的戴姆勒直立式水冷汽油发动机布置在车身后部,其装甲厚度为6毫米,时速仅6公里,最大行程30公里。(这与历史上的小游民坦克有一些差异,毕竟战争进程已经改变,许多历史细节也该跟着发生一定的改变了)
当英军的这18辆装甲汽车和5辆小游民坦克先后卸车完毕之后,战场上出现的第一支非德军装甲部队开始向福丁河大桥前进。这些刷着米字旗的“小游民”们在行进时不仅发出巨大的噪音,速度也是慢得出奇,下车地点到大桥约有4公里,光这一路程它们就需要走上大半个小时。德军在法国战场上采用的坦克配装甲车的突击战术已经引起了各国关注,英国陆军对这种战术也是推崇有佳,在6辆准备配合步兵发动攻击的装甲汽车疾驰而去之后,剩下的12辆就只能陪着“小游民”们慢慢悠悠的向前挪动了。
尽管大桥在望,激烈的枪炮声也在述说那里德国伞兵们战斗的艰苦,然而德军装甲突击队却不得不在路旁停了下来。
“见鬼!”
一个上士车长狠狠的踢了一脚他的坦克,可是这个铁家伙非但不领情,还让踢它的人痛得呲牙咧齿。
这已经是这辆坦克在行动中的第二次抛锚了,此前已经有一辆坦克因为短时间内无法修复而被突击队放弃,幸好那时候还在德军的2、3空降团的控制范围内,那辆坦克暂时由伞兵们帮忙照看着。可是这个地方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既没有英军布防,又远离德军实际控制区。
从装甲维修车上下来的十来名士兵随即围着这辆倒霉的坦克检查起来,坦克兵上士在一旁闷闷不乐的抽着烟,其他坦克手们则抓紧时间爬出来透气和维护检修自己的坦克,连续行军近30公里将他们和他们的坦克都折腾得够呛,毕竟在这个年代坦克技术还很不完善,车体内没有减震装置,行驶过程中成员和车体都要承受巨大的颠簸,车内噪声极大,发动机产生的热量相当一部分滞留在车内,如果再进行持续射击,车舱内的温度有时可以达到六、七十摄氏度。
趁着这个机会,乘坐装甲车的步兵们也纷纷舒展一下颠簸得有些酸痛的肢体。不论是“大刀”型装甲战斗车,还是“特洛伊”型装甲运兵车,这些德国装甲车采用的都是卡车底盘,其速度自然无法与英国装甲汽车相比,一般的公路时速只有20…35公里,然而它们的特点就是皮糙肉厚、火力强大以及可搭载较多步兵,它们一般是4车轮,少数也有6个车轮,但是作为驱动轮的只有其中一对,因此它们和英国装甲车一样在越野性能有待提高。
“上士,你的坦克怎么样了?”
突击队的指挥官、一位身材略显单薄的坦克兵上尉满脸无奈的走到这辆抛锚的坦克旁边,驰援大桥固然刻不容缓,但他也不能让这辆坦克和上面的坦克兵独自留在这种随时会有英军出没的地方,更加重要的是车队里的其他车辆也需要休息和检修了,在这里进行维修总比在战场上抛锚好。
“发动机似乎有些问题,几个变速齿轮好像也不能正常运转了!”
上士说着将手里尚未抽完的半根烟扔在地上,烟头随即嗤然熄灭在雪地里。尽管这些坦克在从法国港口出发之前就进行过一次检修,然而战前的训练和演习实在太过频繁,许多发生损耗的零部件在出现故障之前很难一一检查出来。
上尉抬手看了看表,“给你们3分钟时间,修不好就只有把它炸了!”
上士愣愣的看着转身而去的上尉,好一会儿才嘟囔了一句:
“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