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张文木: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与中国的选择-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Page 30…

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又使德国不得不面对来自俄国的压力。1862年俾斯 麦任普鲁士首相兼外交大臣,主张“铁血政策”,用王朝战争和国际交叉联盟的 方式实现德国统一。1864年他在与奥地利结盟及确保法国拿破仑三世的中立后, 向丹麦宣战,一举拿下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基尔港。接着俾斯麦又与意大 利结盟、确保法国中立,不顾奥地利的阻挠,1866年开始并完成德意志的统一 战争,成立北德意志联邦。这使当时的欧洲受到巨大的震惊。意大利枢机主教国 务秘书安东内利听到普鲁士统一战争胜利的消息时惊呼:“天塌下来了!”英国《旁 观者》报评论说:“已经有三十个(!)王朝被扫到一边去了。两千万人的命运就 此永远改变,世界政治已经面目全非。”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承认,德国统一是 法国四百年来最大的不幸。“多少事,从来急”,俾斯麦并未因此停步,他估计德 国统一后,德法战争不可避免。对拿破仑三世好大喜功性格十分了解的俾斯麦, 借1870年7月19 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的时机,以优势兵力迅速深入法国,色 当一战俘获拿破仑三世及其9万军队后,俾斯麦又乘胜挥师巴黎协助梯也尔镇压 了巴黎公社革命。德国从法国获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并获阿尔萨斯和洛林大 部分地区。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从1866年至1872年,俾斯麦仅用了六 年的时间就使德国在统一中崛起,由此彻底改变了长期不利于德国的欧洲均势, 确立了德国在欧洲卓然不拔的地位。      然而这还不是俾斯麦的过人之处。真正需要中国人学习和领会的是俾斯麦在 胜利后的地区性守成的外交政策。他甚至为了坚持其外交原则,不惜与新皇帝决 裂。     俾斯麦与当时大多数仍处在胜利亢奋中的德国人相反,认为德国胜利后的外 交活动余地更加有限。他说:“我们位于欧洲中部,至少有三条会遭到攻击的战 线。而法国却只有一条东部的国界,俄国只有在西部的边界上有遭到攻击的可能。 
… Page 31…

此外,根据历史整个发展的情况、我们的地理位臵以及根据德意志民族的内部联 结与其他民族相比也许相当松散这一特点,我们比任何一个别的民族更易遭到外 敌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危险。”欧洲国家“只能容忍德国的实力强大到不至于威 胁其自身安全为限”。1871年后,俾斯麦意识到德国的扩张已达到欧洲列强可接 受的极限,此后他坚持地区性守成原则。德意志帝国成立后,俾斯麦立即在官方 文告及议会演说中反复强调“除了自己继续保持安宁,在和平环境中进一步发展 外”,帝国别无他求。在欧洲大国间,他小心翼翼地采取维护俄德关系,稳定德、 俄、奥之间的三皇关系。1872年德俄奥三国皇帝签订协定,声称一旦和平受到 来自其他国家的威胁,则“无需寻求或缔结新的盟约,即可彼此进行协商,以求 达成共同遵循之路线”。1882年俾斯麦利用英法意在地中海冲突的机会,拉拢意 大利与德、奥形成三国同盟。1887年这个同盟又得到进一步续延。同年,俾斯 麦又与俄签订了一个秘密条约,史称“再保险条约”。俾斯麦建立这些交叉结盟 网络体系的目的是防止、限制、削弱法国复仇的可能性。1872年,在普法战争 胜利后,俾斯麦在给当时德国驻巴黎大使阿尼姆伯爵的信中说:“我们所需要的 是法国让我们安宁,要防止法国找到盟友,假如它不愿和我们保持和平的话。只 要法国还没有盟友,法国就对我们没有什么危险;而只要欧洲的大君主国团结在 一起,一个德意志共和国对它们就没有什么危险。”1874年俾斯麦对驻法大使霍 恩洛厄侯爵发出指示:德国最关心的是,“法国在内部不要变得强大,对外也不 要被看成强国,免得它争取到盟友”。德国统一并打败法国后,尽管仍拥有令整 个欧洲生畏的强大的军事力量,曾强烈主张“铁血政策”的俾斯麦对使用武力却 更加慎重。这时的他仅将强大的德国军力当作提高德国结盟砝码以及威慑潜在敌 人的手段而已。他将军事臵于政治之下,将德意志的强国地位限于欧洲地区,拒 绝任何全球性的战略企图。总之,俾斯麦担任首相职务将近二十年,他企图达到 的目的就是争取在政治上营造除法国外各国都需要德国的局势。而稳定四方的目 
… Page 32…

的又是用较长时间巩固、消化德国1866—1872年在欧洲取得的地缘政治成果。     俾斯麦的地区性守成的外交政策使德国国力迅速上升。十九世纪末,也就是 俾斯麦辞职时,德国工业水平几乎赶上英国,在总产量方面甚至已超过英国。强 烈的民族自豪感使德国国内滋生了向世界扩张的冲动。这种冲动在威廉二世执政 时期(1888—1918)的对外政策中得到体现,为此俾斯麦于1890年辞职。此 后德国大规模扩军、实行海外扩张的政策。1880年德国陆海军人数为42。6万, 到1904年一战爆发时已达89。1万,同期战舰吨位从0。88万吨扩张到13。05 万吨。1897年,德国占领中国的胶州湾和青岛,次年从西班牙手里取得加罗林 群岛、马利安纳群岛和帕劳群岛,1899年和英美签订条约并获得萨摩亚群岛的 一部分。1902年修建巴格达铁路直逼英俄中东利益,这强化了德国与世界主要 大国的直接对抗。德国威廉二世的外交“新方针”引起了其他大国的警觉。1894 年法俄两国建立同盟。二十世纪初英国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政策,1902年 英日建立同盟,1907年英俄在中东利益妥协,签订“英俄协约”。而与德国形成 同盟关系的意大利也在1902年同法国签订秘密协定,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初,俾 斯麦时期的地区性守成的外交成果已荡然无存,德国与奥匈帝国已四面楚歌。 1914年德国利用萨拉热窝事件,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果是德国在战争中被 全面毁灭;30年代末德国希特勒步其后尘,结果又是德国被强力肢解。     德国这段历史经验对中国的未来是有用的。俾斯麦外交思想的精华在于:在 主权问题上不惧挑战,敢于果断使用武力;而在国际问题上是准确把握大国间的 利益边际,在大国竞争中决不透支国力。俾斯麦外交的重要经验在于:国力只能 用于有重要利益的地方,而且要控制在国家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     威廉二世与俾斯麦分道扬镳是德国的悲哀。正是由于威廉二世及其顾问们  “急于表明其气概”的“性格弱点”,才超度使用国力并造成德国被毁灭的后果。 
… Page 33…

基辛格博士对俾斯麦有很高的评价,认为:“由于他了不起的建树,使得他所缔 造的德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两度遭到外国占领及国家分裂达两个世代 之久,却仍巍峨屹立。”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美国。      美国在二战以后开始步入世界性大国行列,然而其国运兴衰却与其追求世界 霸权的政策紧密相关。      二战后欧洲的衰落极大地突出了美国的地位。美国绝对优越的经济实力也曾 使美国在其海权扩张中表现出“威廉二世”式的轻率——今天的小布什似乎正在 重蹈覆辙。为控制整个太平洋,1946年,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曾制定“边疆” 西移计划,根据这项计划,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开进日本,占领了琉球群岛和小笠 原群岛,并把冲绳建成它在亚洲的最大海军基地。1947年,美国海军占领了马 利亚纳群岛、加罗林群岛、马绍尔群岛等。但美国的这种扩张势头在朝鲜半岛和 中南半岛受到严重挫伤。上世纪50年代美国出兵朝鲜并与中国交手,损失惨重; 60年代中叶,法国从越南退出后,美国贸然进入中南半岛,企图独担“拯救民 主世界”的重任,结果又被拖在越战的泥潭中不能自拔,此后国力开始在世界扩 张中透支。1960年美国在世界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为25。9%,到1970年 下降为23%,1980年继续下降到21。5%。而与此同时,日本、中国等在世界 生产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则快速上升,1960年至1980年间,日本在世界生产 总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从4。5%增长到9%;中国从3。1%增长为4。5%;到1980 年“世界银行关于人口、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字,实际 上已经非常明显地显示出全球经济力量的多极分配趋势”。尼克松看到美国国力 因其海外过度扩张而下降的现实,果断调整美国外交政策,结束越南战争,恢复 与中国的关系。此后,美国国力开始回升。90年代初,苏联解体,但美国并未 
… Page 34…

停步,于1991、1999、2001及2003年,美国通过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 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将其军事力量插入海湾地区、巴尔干半岛及中亚地区, 全面回收苏联地缘政治遗产并于2002年退出《反导条约》,打破原有的战略平 衡,“在仅仅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美国既改造了自己也受国际动态的改造——从 一个相对孤立于西半球的国家,变成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和控制力前所未有地遍及 全世界的大国”。     今天的中国和美国,相当于19世纪的美国和英国。但美国是好了疮疤忘了 痛,小布什上台后,在国际问题上更是一副“舍我其谁”的霸主姿态。苏联解体 后,中国开始崛起。正因此,美国才要重复以往英国遏制美国的政策以对付中国。 但是对于未来崛起后的中国而言,我们应当汲取的历史经验是不要选择美国今天 的称霸世界的道路。从罗马帝国到大英帝国衰落的历史经验表明:地区性守成则 国强,世界性扩张则国亡。历史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国力,能经得住世界性扩张的 透支。所以,今后不管中国发展强大到什么程度,都应谨记并遵循毛主席为我们 制定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外交路线,这是一条高度浓缩老一代领导 人政治智慧的强国路线。          十一、用公民国家主义代替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     在国家制度创新目标的选择上,目前中国流行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意见, 但细想起来,似乎两种提法都不太科学。      民族主义的理论基石是民族自决权理论。“民族自决权”指各民族有自己决 定自己的命运,直到自由分离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它最初是由17、18世纪西 方资产阶级提出的政治要求之一。1916年3月,列宁发表“社会主义与民族自 决权”一文,指出世界各民族均应享有决定自身命运的权利,被压迫民族应从帝 
… Page 35…

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宗主国中解放出来。1918年1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 四点”宣言,也提出“民族自决权”概念,称民族自决应是重新划分“战败国” 领土的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决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联合国宪 章》第一条第二项明确规定“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 的友好关系”是联合国的宗旨之一。随着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发展,殖民地、 附属国纷纷宣告独立,作为主权国家参加联合国。到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 新独立的和以前独立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已在联合国中占多数。在它们的 影响下,联合国大会从1958年以来通过了一系列决议确认民族自决权。其中最 重要的是1960年12月14 日联合国大会第十五届会议以89票对0票、9票弃 权通过的关于《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这项宣言确立了“民族自决 权”为一项法律权利。1966年12月16 日联大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 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1970年10月24 日联大通过 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和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以及1958 年12月12 日、1965年12月20 日和1975年11月10 日联大先后通过的有 关民族自决的决议,都进一步总结和发展了民族自决权的国际实践和理论。       “民族自决权”也包含着自我否定的内容。      民族自决权的核心是各民族有自主建立国家和选择国家形式的权利。当某一 民族还在受外国奴役或没有自己的国家的时候,其民族存在的最高原则是民族自 决权,即有自主建国的权利,这也正是目前阿拉法特领导下的巴勒斯坦人建国事 业的法理基础。但是当这个民族自决成立了国家,那么它原来享有的民族自决权 在这时就已让渡并服从于国家主权,民族身份应让位于国家公民的身份,原先民 族自决权在国际舞台上的民族主体地位也自动让位于其自主选择的国家主体地 位。这时原先的民族主义,就在逻辑上和实践上完成了自我否定。这如谈恋爱结 
… Page 36…

婚的道理一样。结婚之前,双方都有选择的自由,这对个人称人权,在民族问题 上则是“民族自决权”。谈恋爱时,我有权决定跟这个人结婚,或者跟那个人结 婚。但一旦结婚,两个人权就经相互让渡而成为一个家庭权利,两个人的部分权 利就让渡于家庭的权利。如要离婚,就必须要经过国家法律认可。对于一个民族 来说,你可以单独,也可以与其他民族联合建立一个国家,然而你一旦完成了这 一选择,并得到国内国际的承认,这就意味着民族自决权已让渡于国家主权。如 果你要与这个国家相分离,也必须经过国家最高立法机构的批准。从这个意义上 说,目前台湾的所谓“政权”是非法的。1949年它失去国内人民的承认,1971 年它又失去国际承认。而失去国内国际双重承认,则台湾就没有“主权国家”的 资格。如果说什么“政治实体”,政治实体更没有主权资格。     对此联合国文件也有相应的说明。1960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给予殖民地 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中明确规定:“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 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都是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相违背的。”至 于传统帝国扩张所造成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自决权仅限于各民族的自治权(见  《联合国宪章》第七十三条)。联合国上述规定的理论基础是国家主权高于民族  自决权的原则,而这一原则的理论基础又是民族自决权的让渡原则。这两大原则 决定了在没有异族侵略的情况下,民族国家建立后再提民族主义是不科学和不合 时宜的。      自由主义与民族自决权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自由主义的理论基石则是人 权理论即“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的理论。早在古希腊、古罗马及欧洲中世纪的  自然法学者的著作中,就曾有过“自然权利”的表述。人权作为一个实践和理论 问题,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针对中世纪的神权统治和封建特权提出的。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被称为第一次人权运动。英国思想家洛克系统地论述了 
… Page 37…

 “天赋人权”的理论,法国思想家卢梭根据“天赋人权”的原则发展成为社会契 约论和人民主权论。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9年法国的《人权与公 民权宣言》以天赋人权为主要理论依据,明确提出“人权”口号,以政治纲领的 形式确立了人权原则,从而使天赋人权由理论上升为法律,后成为西方民主制度 的重要内容。1945年联合国成立,维护人权作为宗旨之一列入《联合国宪章》。 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人权的基本 内容,使人权成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