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到淮砀丛樱现杏蟹郑种杏泻希蛉顺墒拢蚴录叭耍沟笔钡牧泄叵抵性鎏砹宋蘖康谋涫3J谷搜刍ㄧ月摇!
                  
沛县山川地理
    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 
    刘邦出生的沛县丰邑中阳里,就是今天江苏省北部的丰县一带。沛县丰邑中阳里,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地名。刘邦出生时,沛县属于楚国,刘邦是楚国的臣民。 
    沛县地区,本来是宋国的领土。宋国是殷代遗民的国家,公元前十一世纪,周灭掉了殷,为了安定殷的遗民,周王朝分封殷纣王的庶兄微子为诸侯,建立宋国,奉祀殷代的先祖,领土在淮北的睢水和泗水一带。到了战国后期,宋国与诸多小国一样,奄奄一息,苟延残喘于大国的争夺之间。公元前286年,东方的大国齐国将宋国灭掉,宋国的领土并入了齐国。齐国的势力扩张,引起其他大国的不满,两年后,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合进攻齐国,齐国首都临淄失守,几乎亡了国。齐国所吞并的宋国领土,一部分被西方邻国魏国攻占,一部分被北上趁火打劫的楚国兼并。沛县,几经反复易手,被并入楚国,直到公元前224年,秦军攻取淮北,沛县入秦,成为秦泗水郡的属县。沛县归属于秦的时候,刘邦已经三十二岁了。他的前半生,都是在楚国的沛县,作为楚国的国民度过的。 
    沛县在淮河之北,古泗水之西,地处黄淮平原的中部,境内地势平坦,西南高东北低,古来多沼泽湿地。刘邦出生的丰邑,是沛县所属的乡,为城镇型聚落。他的生地中阳里,是丰邑城镇内众多的居住区之一。丰邑在沛县的西北,是沛县内的大邑,有城墙环绕,能够设防自守。刘邦生于丰邑,以沛县为根基取得天下,他做了皇帝以后,将丰邑从沛县分离出来,设置了丰县。为了满足父亲刘太公思念故里的乡情,在首都长安东部,现在的西安市临潼区一带,另外修建了一个丰邑,完全如同旧丰邑的原貌,称为新丰,并将旧丰邑的居民一齐迁徙到新丰,与刘太公重作邻居。刘邦自己偏爱沛县,将沛县作为自己的私人奉养地,世世代代免除沛县人的徭役租税,又将秦时沛县所属的泗水郡改名为沛郡。所以,到了汉代,丰县、沛县,都成了沛郡的属县,首都长安附近,另有一个新丰县。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楚国时代丰沛地区的政区情况,由于史书的失载,我们不大清楚。不过,依据秦帝国时代的状况来作理解的话,大致上是不会相差太远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帝国郡县的设置,基本框架是比照六国的区划。打开秦帝国的政区地图,泗水郡的北部是薛郡,东部是东海郡,南部是九江郡,西南部是陈郡,西北部是砀郡。战国末年,泗水郡是楚国的地方,陈郡、九江郡和东海郡也在楚国领域内。薛郡本是鲁国的所在,孔子的家乡,公元前256年,也就是刘邦出生的这一年,楚国趁秦国和赵国相持于长平大战时,将鲁国吞并,归了楚国。西北方向的砀郡,则是魏国的地方。 
    统而言之,以泗水郡为中心的这一地区,古称淮泗地区,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淮平原一带。这一地区,古来常是战场,历史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战,多次在这里进行,著名的有楚汉彭城之战、垓下之战,秦晋淝水之战,到了现代,决定国民党和共产党胜负的淮海战役,也发生在这个地区。战场出英雄,英雄出帝王。秦末叛乱纷起,楚汉相争持续,其中心地区,就在淮泗一带,秦末汉初的风云人物,多出生于这里。一千六百多年后,在元末群雄中崛起的另一位英雄,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他的祖籍在沛县,后来迁徙到濠州(今安徽凤阳),也在这个地区,算是刘邦的同乡。 
                  
从模范少年到浪荡游侠
    刘邦后来一生蔑视儒生,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没有早年的压抑是很难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师道的象征。 
    刘邦的幼年时代是怎么度过的,我们几乎一无所知。他大概也如当时万万千千的家境优裕的乡镇少年一样,在游戏玩耍、朋友打闹中成长。 
    刘邦的童年朋友,我们只知道一位,就是一生跟随刘邦的卢绾,他后来被封为燕王。有趣的是,秦始皇的童年朋友,我们也只知道一位,就是后来指使荆轲到咸阳行刺的姬丹,他是燕国的太子。 
    卢绾与刘邦是同乡同里的邻居。刘太公与卢绾的父亲卢太公意气相投,亲近友爱,两家日常往来,宛若一家人。事情也巧,刘媪有了身孕,卢媪也有了身孕,到了刘邦出生的那天,卢绾也出生了。古来结拜兄弟,对天起誓说,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视不能同生为友情的遗憾。刘邦与卢绾同年同月同日生,又同乡同里,父辈相亲相爱,里中父老乡亲都以为美事,纷纷牵羊持酒前来道贺,平添了许多乡党之情。刘邦和卢绾从小一块儿长大,到了十来岁左右,孩子们要开始学习认字写字了,两人又同在一起学,也是意气相投,相亲相爱。乡里更是以为值得赞美鼓励,再一次牵羊持酒前来道贺,一时传为美谈。据说今日丰县地方,尚有“马公书院”遗址,被视为刘邦少年时代与卢绾一道师从马维先生读书的地方,不妨算是后世为美谈添加的一点花絮。 
    大体说来,刘邦从出生到童年、少年,他的生活是优裕平常的,没有衣食困乏的忧虑,也没有天灾兵祸的苦愁。在这个时期,他与外面的世界似乎也没有什么接触,乐陶陶和融融地生活在丰邑封闭的乡里社会中。就刘邦所生活的乡里社会而言,他是受到了尽可能好的教育,尊师向学,读书识字,亲情友爱,被家庭和社会所期待和规范着。在这个阶段,刘邦天性中叛逆不安、桀骜不驯的因子似乎尚未显现出来,被压抑着,被克制着,或者只是环境尚未成熟,宣泄的渠道尚未成形,宣泄的时机尚未来到而已。 
    我在整理刘邦的一生事迹时,有一种姗姗来迟的感受。相对于他人而言,刘邦的一切都是太晚,出仕晚(三十四岁),结婚晚(三十七岁),生子晚(四十岁),起兵晚(四十七岁),做皇帝晚(五十岁),哪怕考虑到生年的误差,他也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由此生发,我感觉刘邦可能是晚熟的人,他天性中的基本因子,是到成年以后才显露出来。在他平淡无奇、近乎模范少年的早年生活中,隐隐地承受着家庭和社会的压抑。这种压抑,也许与他出生的传闻有关,也许与他早年被老师的过于管教有关?他后来一生蔑视儒生,公然在大庭广众之下解下儒生的帽子撒尿,没有早年的压抑是很难理解的。儒生高冠,正是师道的象征。 
    在刘邦生活的战国晚期,对于男子来说,十七岁是一生中的重要时点。以当时最强大的国家秦国而论,男子十七岁算是成年,要开始承担国家的赋税徭役,称为傅,也称傅籍,就是作为适龄的服役者登记于户籍的意思。入仕为吏,征兵从军,都以十七岁为年龄标准。秦以外的国家,虽然情况不是很清楚,大致与秦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楚考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40年,刘邦上了十七岁,告别了顺顺当当、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进入了成年时代。这一年,在秦国,是秦王政七年,秦始皇做秦王已经八年了。以刘太公的心愿而言,大儿子刘伯和二儿子刘仲都是本分有成的人,结婚生子,成家立业,靠着勤劳耕耘,费心营运,都挣下一份家业,早早地独立门户了,老三刘季似乎对于务农经商置业没有兴趣,虽说有些不安分,却也向学友爱,识字读书,得到乡里的称誉,照此发展下去,通过乡里的推荐,再通过政府的选拔,如果能够入仕作乡县政府的小吏,倒也是一条不错的出路。乡里的推荐,首先要家境富裕,财产达到一定的标准;同时,被推荐人要品德优良,声誉良好。在刘太公看来,这两个条件,刘季都是具备的;政府的选拔考试,主要是读写会算,刘季是从小练就准备了的,也当不成问题。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十七岁以后进入成年期的刘邦,没有走上出仕为吏的道路。究竟是没有得到乡里的推荐,还是考试的失败,或者另有原因,我们已经无从考察。我们现在所知道的事实是:进入成年时代以后的刘邦,似乎完全变了一个人,从一个为父母所喜爱、为乡里所称誉嘉奖的向学友爱的模范少年,变成了一个游手浪荡、聚众生事的不良青年,为亲人所不喜,受乡里近邻白眼相看。用当时的话来说,进入成年期以后的刘邦,走上了任侠的道路。他从成年以后到三十多岁的历史,就是一部任侠的历史。 
                  
战国时代的游侠风尚
    战国时代的任侠风气,根植于人性中个人自由放任,不受社会群体约束的天性,是对于法治吏治的反动。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政府法制,总是有力不可及的地方;统治的真空,一定有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这种填补统治真空的隐形力量,就是民间的政治社会。民间的政治社会,是政府政治社会的对立统一体,二者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补充,也可以互相转化,一切取决于相互存在的条件之变化。用通俗的话来说,政府政治社会是庙堂,民间政治社会是江湖;政府政治势力是白道,民间政治势力是黑道;政府政治是明流,民间政治是暗潮,二者同质异体,本质上都是强制性的人间统治体系。 
    商周以来的古代社会是世袭氏族社会,一切关系基于血缘氏族。天下是氏族国家的邦联体制,社会是世袭氏族的宗法社会,政治是分封氏族的世卿世禄,经济是氏族共同体的井田邑里,一切一切,都在氏族血缘的网络之中。庙堂与江湖同体,白道与黑道混淆,明流与暗潮共涌,人与人之间,无独立的个人间的交往关系,独立于血缘氏族的民间政治社会也不存在。 
    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列国间战争兼并的结果,古来的国家社会崩溃,政治经济关系瓦解,各国迫于战争的压力,纷纷实行变法改革,全民皆兵,建立官僚政治,以官制法制维系国家和社会,重新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的这种新旧交替之中,一部分从旧有的氏族血缘关系网中解脱出来的武士,由于种种缘故,没有被新的官制法制体系编入吸收,成为脱离于社会主流之外的游民,他们在新旧社会交替的缝隙间,以自身的行动,寻求新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连接关系,开始构筑新的民间社会。由此产生的新的人际关系,就是任侠风气;由此构筑成的新的民间社会,就是游侠社会。 
    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侠义,个人与个人之间基于知遇,相互结托,行武用剑,轻生死,重然诺,以感恩图报相往来。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任侠就是哥们儿义气,男子汉间的友谊,大丈夫间的情义。任侠者之间,并无严密的组织,合则留,不合则去,也无固定的章程约束,只是凭借人和人间的交谊,形成广泛的社会关系,构筑起网络状的民间社会势力。在战国时代,任侠者往往是强项的游民,他们不事生产,崇尚武力,在主流的法制礼制、伦理道德之外,凭着放纵的生活、不顺从的精神,营造独自的精神和实力的世界。任侠者之间,有取必与,有恩必报,讲的是义;承诺的事,一定做到,救人之难,不避生死,讲的是信。对于任侠者来说,人生的目的,不在金钱和享受,也不在伟业的实现,只求结成人情的关系,达到义气的境界而已。士为知己者死的名言,就是任侠者的理想极致。 
    战国时代的任侠风气,根植于人性中个人自由放任,不受社会群体约束的天性,是对于法制吏治的反动。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于自由的个人与个人间的友谊,是一种新的价值观念,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战国时代的游侠风气,从上层社会一直渗透到民间下层,既包括许多不法亡命之徒,也不乏王公贵人。战国七雄当中,秦国法制严明,对于游侠明令禁止,严加镇压,关东六国行政相对宽松,游侠们在各国间奔走往来,纷纷寄托于贵族门下,促成了各国的养士之风。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是名重当时的四大公子,以养士著名;他们的府邸,是游侠们集聚的去处。 
    在刘邦的任侠生活中,对他有影响的游侠人物有三位,一位是沛县的王陵,一位是外黄的张耳,还有一位,就是魏国的信陵君。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的交游,不问血缘世系,不问财富职位,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技艺,上至经邦治国,下至鸡鸣狗盗,都是有所用的一技之长。 
    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他的姐姐,就是赵国公子平原君的夫人。公元前276年,魏安釐王即位,封无忌为信陵君,食邑封土,成为魏国境内的一方诸侯。信陵君贵为公子,却不以贵胄傲慢待人,他大开侯门,礼贤下士,广泛结交天下英才。信陵君的交游,不问血缘世系,不问财富职位,看重的是个人的能力技艺,上至经邦治国,下至鸡鸣狗盗,都是有所用的一技之长。风闻传说之下,各国有能的人士,纷纷慕名前往,争投于门下。极盛时期,信陵君门下的食客,号称有三千之众。 
    在信陵君的一生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也是对历史影响最大的事件,就是窃符救赵。公元前260年,秦国与赵国大战长平,赵国战败,四十万赵军投降,被秦将白起活埋。次年九月,秦军乘胜围困赵国首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当时的赵王是年轻的孝成王,他的叔父就是赵国丞相、平原君赵胜。赵胜的夫人,就是信陵君无忌的姐姐。为了解救赵国,平原君亲自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夫人不断派遣使者前往魏国求援。魏国是平原君夫人的娘家,魏安釐王是她的哥哥,信陵君是她的弟弟,赵国与魏国,同出于晋,同样面对秦国的侵攻蚕食,是一脉相连、唇亡齿寒的邻国。魏安釐王派遣大将晋鄙领军救赵,十万魏军开拔出动,抵达邯郸南部的邺城,临漳水与秦军对峙。秦昭王派遣使者警告魏王:“赵国即将被攻灭,诸侯各国胆敢有救援赵国者,待我灭赵以后,马上移师攻击。”魏安釐王害怕了,迅速派人前往军中,命令晋鄙停驻邺城,观望秦赵间战事形势的发展。 
    邯郸被围困已经有八九个月,赵国君臣上下,男女老幼,一体同心抗秦。平原君家的妻妾妇人,人人都在军中什伍之间,为士兵炊事缝补,同仇敌忾,无有贵贱之别。赵国军民之所以能够殊死撑持,是因为心中有援军到来的希望。魏军停止不前,平原君不断派遣使者催促,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魏王始终惶恐犹豫,不愿进兵。信陵君度量魏王最终不会接受自己的请求,悲愤感慨之下,豪侠情义之中,不愿苟且偷生,坐看亲姐无助哭泣、赵国绝援灭亡,他决定尽个人的能力,领了门下宾客,发车骑百余乘,誓死奔赴邯郸,与赵国共存亡。 
    信陵君是重情义的人,虽然决断仓促,出发之前,他没有忘了去见多年深交的上客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