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 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咱们走吧。”

“你别走,别走,我还有话……咱们这么凑合着,实在没有什么意思,离婚吧。”这是她憋在心中多年的话,第一次说出来。

“离就离!”张敬怀说。

“离就离!”夫人说“你别以为离了你这个省委书记地球就不转了。”说着晕了过去,身子滑到桌子底下。大家赶忙把夫人送进医院。

其实,有张敬怀和艾荣这样经历的人,有着浓厚的传统观念。说的是气话,他们无论如何是不能离婚的。他们想的是为了社会影响,为了组织观念,为了党性原则,又是这种生死战友关系,怎么可以离婚呢?感情不合?提出什么理由组织上都不会批准的。

夫人在医院休息几天就好了,可是,张敬怀却因为疲劳过度,累倒了。医生建议张敬怀休息疗养一段,在单秘书长的安排下,又住进了翠谷山庄。

第十一章 冯怡的国外来信

张敬怀一住进疗养院,吉秘书忙给在林钢的卜奎打电话,说夫人过生日那天,冯怡来见张书记,说是她要出国留学,可是没有见到他,现在张书记也累病了,住在翠谷山庄,想见冯怡,你让她来一趟吧。

次日,冯怡便风尘仆仆地来看张敬怀了。

冯怡进了张敬怀住的房间,气喘嘘嘘地说:“来得太匆忙,什么也没有带。”勉强笑了笑,好像她是一路小跑上了山的。

张敬怀很感动:“还要带什么,你人来了,比什么都重要。”

“怎么样?”冯怡拉了张方凳,坐在病床前,尽力离张敬怀近些。

“没有什么,只是累了些。我想休息几天会好的。”

冯怡紧紧握着张敬怀的手说:“多休息一些日子吧,有什么比健康更重要呢,没有个健康身体,就一切皆休了!

张敬怀也紧紧握着她的手不放松,说:“上次你给我家里打电话,正赶上艾荣过生日。可能吉秘书感到不方便,没有让我接。赶巧,艾荣又病了。是在艾荣住进医院后,他才告诉我你来过电话。我连电话也没有接,很对不住了。”

“我能理解。”冯怡说“所以,这次一接到电话,我立马就跑来了。好像阎王爷在后边追着我似的。”

“怎么样?好久没有和你谈天说地了。我感到和你聊天,什么负担都没有了,心情一轻松,可以治病的。”

冯怡说:“这几年,我在林钢教育处工作,应该说还比较轻松。有业余时间,先是进”业大“,又在正规大学学习了两年,经过考试,各门的分数,不仅及格,还超过了许多。进修了英语,考托福也过了关。我打算出国留学,正想征求你的意见,我到底去不去?”

张敬怀听了这话,好像心被扭了一下,但很快便冷静下来,表现得很坚决的样子:“去去去,当然要去。问题是你想学什么?”

“你真的同意我去?”

“真的同意。”

“我不信,这很让我失望。”显然冯怡有点伤心。

“有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呢?我有什么理由阻拦你呀!”

冯怡也让自己冷静下来,说:“你渴吗?我给你倒杯水吧?”

“我不渴。那里有水果,你吃吧。”

冯怡打开床头小柜,见有一大包橘子,她拿出来几个,剥了皮,分了瓣,一个一个地放在张敬怀口中。这种福分,无论夫人或女儿都没有给过他。张敬怀笑着说:“让你喂我,真不好意思,谢谢你了。”

“不许你说这话。”冯怡感到张敬怀好像是一个孩子,一种喂孩子的母亲的本能驱使着她,说:“其实,我出国留学,也不是想得个什么学位,只是……”

张敬怀说:“我知道,你是淡泊名利的。可是你何苦呢?这几年,又工作,又学习……你反对活得很累,你这不是也很累吗?”

“我说过,事业是生活的调味品,人在世界上,总得干点事情,不然,活得没有味道。我想,在国外,还是研究社会学。我想满足自己一点好奇心:这世界,这社会,五彩缤纷,错综复杂,到底它是怎么来的?又怎么去?各个阶级,阶层是怎么运作的,它的发展有许多奥秘,我想弄清楚。不然,糊里糊涂,白白来到这世界一趟。”

“你研究社会学,还应该在中国研究,在外国研究,离我国的实际不是太远了吗?”

“我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有个比较才有鉴别呀!”

“我支持,坚决支持!”

“你夫人的病,情况怎样?”

“吵了一架,是气的。我觉得,她这一辈子,够亏的了。人太要强。可是老也达不到目的。有很多时候,我觉得对不起她。可是我又没有办法……但愿她能够在长寿中得到补尝。”

“我们都祝福她早日康复吧。……咱们换个话题。我问你,我出去之后,你认为我会回来吗?”

张敬怀的心又被扭了一下:“那很难说,我们不是常常说,一切都在变化之中吗?”

“我怎么能不回来呢?在外面有什么好处?我是由一个远门亲戚做的经济担保,在那里要一面学习,一面打工,活得会很累的。况且,在国内让我想念的人和事太多了。就凭这一点,我也呆不下去。你信不信?”说完盯着张敬怀面容。

“我信,我信,你说什么我都信!”

“我总是想,你活得太累了。可是历史的决定,让你进了你应该工作和生活的圈子。这是别无选择的事。”说着又往张敬怀口中送进一瓣橘子。

张敬怀从她手中拿过一半橘子,剥下一瓣,也送进冯怡口中,笑笑说:“我这个父亲不及格,从来没有喂过我的女儿。让我喂你一次吧。”

冯怡张开口,把张敬怀递过来的一瓣橘子吞进去,往后仰着身子,笑了:“你放进口中就行了,往里面塞干什么?差一点把人噎死……”

护士进来了:“时间不早了,不要累着病人,请回吧。”

冯怡只得站起来告辞,说:“我下个星期就走,你放心。等着我。我一定会回来的。”

“我相信。”

“我想,等我回来的时候,你应该已经离开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了。那时候你就自由了。”

“也许吧。”

冯怡跨出门,张敬怀要起来送她,被护士按住了。两人微笑地互相招了招手。

冯怡出国后,张敬怀一直惦念着她。可是过了两个月,还不见有信来,又没有办法打听到她的地址,他有些寝食难安了。

又过了几天,在吉海岩给他送来的文件中,有三包厚厚的信封。他一看地址是从美国来的,急忙拆开看。他的手有点颤抖,不知道是吉是凶。他让自己平静了一会儿。才打开那一罗信。

一看字迹,就是冯怡的笔体。字如其人,在潇洒中透出稳重,在秀美中包含倩细。第一封很短,是报告平安到达的;第二封是报告她已经到校进入正常学习,都没有讲她生活的情节和细节。他多么希望知道她的详细情况呀!第三封信像一罗稿子,有半寸厚。这三封来信日期,前后差二十天或一个月,可能因为邮递问题,是一起收到的。

敬怀友父:

请理解我这么称呼你,我父亲去世了,我没有父亲。在你身边时,我觉得按年龄,你是我的父亲,我享受着父爱;可是,我们无所不谈,我们又是平等的朋友。在我的眼睛里,你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我称你为“友父”。

以前,我因为忙着办理各种手续,没有详细告诉你我的情况。现在略加补充:我是按时到达目的地的,下了飞机就有朋友来接,有朋友安排食宿,有朋友帮助我办入学手续。因为要靠打工生活学习,又有朋友帮助联系当了钟点工。真想不到,人生有这么多朋友,特别是那些和我们一起“上山下乡”又来了美国的知青“战友”们,简直比亲人还要亲。过去我常常想,在“文革”中怎么冒出来那么多坏人?我现在想,天底下坏人不少,但比较起来还是好人多,关爱人的热心人还是多数。

我到美国的印像,除了满眼都是黄头发蓝眼睛人之外,还说不上有什么别的印像。但这里的华侨比我想像的还要多,我是生活在黑头发黑眼珠的朋友中间,暂时还没有寂寞之感。但是我想,困难一定会有的,首先我得自食其力地生活,又要打工,又要完成学业,是很辛苦的。给你写信少,这也是一个原因。苦一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能比在大荒的暴风雪中挖冻土还苦吗?我想,用我们过去常说的一句话: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

我一定要把社会学这门我喜爱的学科学好。我不在于拿什么学位,而是为了弄明白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的一切。我不能稀里糊涂的生活在其中。

刚来这几天,我生活在友谊的包围中。但是美国这个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是很紧张的。朋友们把我安排好后,尽了他们朋友的责任,他们还要去为自己而奋斗。以后,就看我自己的了。我这个人很自信,我不觉得前面有不可逾越的火焰山。我只是觉得,有时会感到寂寞,会想国内的朋友,会想你。我常常觉得,如果有一天,我解脱不了这种寂寞时,也许会半途而废,跑回国去。到时,你一定会笑我,怎么这样没有出息呀。

我并不迷信的。关于命运,我是这么理解的:“命”是先天的,比如你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这是“命”,是不能由自己选择的;“运”是后天的,是社会的。因各人自身的偶然和必然因素造成的。比如你的许多经历,我的一些经历,我们的相识,就是许多偶然因素造成的“运”。我忽然想起了你的家庭,也是“运”造成的……你不相信吗?

我常常想起你,你的地位很高,周围围着很多人。你不能不生活在你存在的圈子里,就像我不能不生活在我的圈子里一样。但是,我不认为你生活得很快乐。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走出那个圈子。等着我,我想,在我回去那一天,你已经脱去那些个“紧箍咒”了……

我这是随心所欲写了这么多,就此打住吧。

想念你的友女小怡月日

又及:我忽然想起,这里是白天,你一定在睡梦中,有什么好梦吗?

张敬怀看了第一封信,感动得半天低头垂手不语,又看第二封。

敬怀友父:

我给你写了那封信,又有一个月了,这封信要报告你一个好消息:

世界这么大,又这么小。在这个大千世界,我居然遇见了一个亲戚!你说奇不奇?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有一天,一个朋友领我到一个中国餐馆吃饭,因为服务小姐把一碗汤弄洒了,湿了我的裤子。一个六十多岁的女老板,过来训斥服务小姐。其实责任在我。因为她端着那碗汤走近餐桌时,我偶然一伸腿,把她绊倒了。

在他们这里,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得罪了顾客,服务小姐就会丢掉饭碗的。老板娘正要训斥小姐,我忙站起来说:“这位女士,这事不怨她,责任在我,是我在她走近时,偶然伸了一下腿……”

老板娘又训斥她:“为什么不小心,你没长眼睛吗?”

我又替她解释。老板娘消了气,对我说:“在我们这里,就是这么个规矩。

我不训她,怎么对待顾客呀!”

我们又说了几句话。这老板娘忽然问我:“小姐一定是刚刚来美国吧。要是在美国呆久了,你就不会说这些话为她解脱了。”

我回答:“刚来,才两个多月。”

“在哪里发财?”

我笑了:“发什么财呀,穷学生……”

老板娘问:“听小姐的口音,我们好像是老乡。小姐贵府在什么地方?”

我说:“浙江金华地区。”

老板娘有点惊喜:“啊,我们是老乡,你在金华的什么地方?”

我答:“在兰溪,离金华二三十里路吧。解放后改了胜利乡,解放前叫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我从八岁到了北京,后来又到了外省,从来没有回过老家。”

“越说越近了!”老板娘继续问“小姐贵姓大名?”

我答:“我姓冯,叫冯怡。”

“哎呀,您是老冯家的人。你父亲叫什么?”

我答:“我父亲叫冯贡奇,已经去世了。”

这时老板娘拉着我的手:“你知道吧,你父亲是我姨夫的姐弟呀!按辈份,你该是我的妹妹呢!”

接着就亲热地拉着我的手叫:“好妹妹!”并且说“如果你在美国生活有困难,可以找我。”她知道,我一定很自尊。如果白白接受她的帮助,怕我难为情。

她又说:“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在晚上到我的饭店像征性地打工,干多干少不计。每小时二十美元。”

我从饭店回去后,我和几个朋友商量,决定在她的饭店做钟点工。这样,我在美国学习期间的生活费用就解决了。这是一件喜事,应该告诉你。

我常常觉得,人生在必然中,是很多“偶然”的练条组成的。你设想一下,我这次奇遇,不是很多“偶然性”环节的圈圈,连接起来的吗?如果我不在那天去该饭店吃饭,如果在吃饭时,不是我偶然伸了一下腿,如果我伸腿时,没有把服务小姐绊倒,如果老板娘没有偶然看到,如果老板娘看到了没有训斥服务小姐,如果她训斥小姐时,我没有替小姐说话,如果我说话了,我的口音中没有带金华腔,如果老板娘不是金华人,如果我不是她的亲戚(我现在也拐不过湾来:这个我父亲的“姨夫的姐弟”怎么成了她的妹妹),这么多“偶然”,去掉任何一个练圈,以后的故事都不会发生。回想过去我走过的道路,比如生活让我遇见你,如果当时我在那里游泳不去干扰你钓鱼,如果……不说了,反正人生是很多偶然练条组成的。你说对吗?

原来你担心我在美国留学期间的生活费用问题,有了这次偶然奇遇,你可以放心了。

按照课程安排,以后会更加紧张,我可能写信少些,这要请你这个友父“谅察”的。

你的身体好吗?我总是惦记着。你们天天坐车不走路,衰老要从腿脚开始的。

前天晚上,偶而写了几首小诗,照抄给你,你看看,解解闷,笑一笑撕了吧。

想念你的友女小怡

年月日

第三封信是

敬怀友父:

最近功课渐渐跟上了。放暑假,饭店又不太忙。又即兴写了几首小诗,抄给你。看看撕了吧。

“小舟”

一叶扁舟

飘向浩翰大海

说一声

我走了

告别绿色的浪漫

把真实留在梦里

飘向

水远

浪险

那个地方

留下两行

咸咸的诗

在我苍白的脸上

一行是

绵绵的思念

一行是

无期的等待

我用这两行诗句

铺一条

铁轨

在我的归心里

“老船”

岁月的骸骨

把你脸上的皱纹

写在海滩上

大海吹起狂乱的浪花

漫天飞舞

你潜入激荡的浪涛中

寻找献给世界的宝藏

满怀的雄心壮志

像白帆

虽然不断被扯碎

却仍然在飘扬

舵片把断断续续的思考

在大海的胸膛

划一条省略号

只剩下那船身的框架

晾晒着盐粒

弯弯的脊骨

像半个括号

记录了它在惊涛骇浪中

搏击的征程

黄昏

古松

托着弯月

枯叶

飘下暮霭

一片淡淡的金黄

凝住了半透明的宁静

你看着我

我看着你

像两座远古的雕像

隔着如丝的晚风

不能冰山似的碰撞

不能浪涛般的扑击

于是

彼此屹立着

任他们

在心底

崩裂

坍塌

粉碎

飞迸

在毁灭中也有生命的永恒

一片死寂

太粘太稠的血

胶结了

人性的萌动

两座对峙的大陆

隔着冻僵的时空



沉入海底

被地浆之火燃烧。

这几首小诗,信笔写来,是我心境的纪录。

你的友女小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