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 第5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会有意义!”封奕郑重地建议道。

    “嗯,子专言之有理,传我将令:即日起,崂山水师立即前往带方、乐浪,先给张大人运送两千石粮食和一批纸甲军械过去。”

    卫朔觉得封奕的建议很好,带方、乐浪一旦陷落,骑兵在敌后的骚扰也就失去了任何意义。而且没了带方、乐浪的牵制,高句丽大军一定会挥师西进辽东,到那时作为辽东东边的门户——西安平就要面临巨大压力了。

    正当卫朔等人准备全力援助带方、乐浪时,两郡守将张统也正为高句丽入侵焦急万分。张统镇守两地已多年,正是因他的守护,多年来两地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故张统在两地民众间有很高的威望。

    然而自永嘉以来,晋室衰落,各地蛮夷胡族纷纷举兵犯境。就连之前颇为恭顺的高句丽、百济等蛮夷小国变得蠢蠢欲动,对带方、乐浪二郡是虎视眈眈。近来更是频频派兵入侵两郡,但每次都被张统击败。

    之前张统能顺利击败入侵的高句丽人,最重要的原因是入侵的高句丽军队数量不多,每次不过数千人,显然这只是高句丽人为了吞并带方、乐浪二郡而展开的试探之举。

    今年面对来势汹汹的五万高句丽大军,张统彻底麻爪了。他深知仅靠自己的实力是无法与国力雄厚的高句丽对抗的,因此军情一来,他就派出数批使者向辽东各地求援。

    “大人,崔刺史、封大人他们会派兵救援我们吗?”一部将面带忧虑地问道。

    张统故作轻松道:“只要崔、封二位大人接到急报,必会起大军来援!崔刺史乃幽州刺史王浚的妻舅,只要他开口就是王刺史也不会轻易拒绝。王刺史有鲜卑骑兵为后援,如果他能出兵,我们就有救了!”

    看来张统也知道平州因鲜卑人叛乱,导致实力大减,根本无力救援带方、乐浪二郡,真正有实力也有能力救援他们的只有幽州刺史王浚,可王浚愿意出兵吗?

    襄平城,永嘉六年三月下旬,平州刺史府内,崔毖看着张统的求援信,冷哼一声将其丢在一旁不管不顾。对于丢失了带方、乐浪两个边远郡县这种小事,崔毖根本不会放在心上。

    眼下崔毖与王浚最关心的事莫过于下任东夷校尉之职的交接,自二月份以来,东夷校尉封释因年事已高,不幸染了风寒病倒在榻,目前已无法理事。崔毖、王浚二人早就眼馋东夷校尉一职,如今机会来了,他们怎能放弃?

    至于高句丽大举入侵带方、乐浪二郡之事,在他们眼中不过区区小事罢了!故不要说王浚,就是崔毖也不曾考虑救援一事!

    封奕病重、崔毖漠不关心,至此,张统寄予厚望的外援彻底不存在了!

    可远在带方、乐浪的张统对此却还一无所知,他还在满怀希望的盼着辽东援军来救他。近来,因敌军势大,张统只好收缩兵力,将大批民众迁徙到城墙高大的朝鲜城中,依靠仅有的两千人马坚守待援。

    张统实施的坚壁清野战术,虽然救活了大量民众,但也给了敌军长驱直入的机会。五万高句丽大军兵分数路,一路攻城拔寨,非常顺利地占领了乐浪、带方两郡大部分地方。

    不过,尽管高句丽大军占领了大片土地,可也因此分散了他们的兵力。为了驻守乐浪、带方各地,以及防备辽东援军,高句丽在其他地方留下了整整三万大军,如此还剩两万人马可用来进攻朝鲜城。

    这两日,随着高句丽大军来到城下,朝鲜城内的气氛日益紧张起来。张统为了加强城防,他将城内的五千青壮全都组织起来,虽青壮们缺乏训练,战斗力低下,可到了如今这局面也顾不了那么多了。

    五千青壮看加上两千守军,看似有了近万人参与守城,但张方依然忧心忡忡。先不说青壮们缺乏训练,就是武器都无法配齐。如今城内大概只有四千副刀枪,一千副弓箭,箭矢不过才万余,恐怕一场大战下来就能消耗殆尽。

    面对内忧外患,张统满面愁容,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依旧无影无踪的援军身上……

第114章 援军,真是援军!

    “敌军围城几日了?”张统看着缓缓退去的敌军,一脸忧虑地问身边的亲兵。

    “启禀大人,已经五日了!”

    “五日?”张统闻言一怔,“还没有一丝援军的消息吗?”

    亲兵闻言面色一黯答道:“没有……”

    “唉!怕是不会有援军啦!恐怕我们与辽东之间的联系已被高句丽切断了。就算崔、封二位大人派了援军过来,怕是也无法冲破高句丽驻守在各地的三万大军。”

    连日来随着多次击退来犯的高句丽大军,张统已对援军不再抱任何希望。眼下他最大的奢望就是依靠城内的守军,击退城外的高句丽大军,并保的城内数万百姓安全。

    实际上躲在城内的张统却不知,辽东援军早就来了,只是因遇上高句丽人围城,才让刘总等人一时无法与张统取得联系。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若再不设法与城内守军取得联系,我怕他们坚持不了多久啊!”

    刘总坐在船舱内一脸焦急,自奉命受了前来增援张统的任务后,他就带领崂山全水师一千人,坐着大小船只数十艘,载着大批军械粮草迅速来到了乐浪、带方二郡附近海域。只是没想到还是迟了一步,被高句丽大军抢先一步将朝鲜城围了起来。

    “参军,不若先想办法与城内的张大人取得联系吧?”水师军司马王维建议道。

    “你以为我不想与张大人取得联系?可如今朝鲜城被两万高句丽大军围得水泄不通,斥候如何过得去?我不能平白让下面的士兵丢了性命!大人不是时常教导我等,打仗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刘总一脸愁容,他当然想早点与张统取得联系,可敌人根本不给他一点儿可乘之机!总不能靠着水师强攻吧?额?等等……水师?强攻?

    他似乎想到了什么,忙一把摊开案几上的地图,仔细看了起来。不知过了多久,刘总脸上总算露出了一丝笑容。

    “参军是不是想到什么破敌良策?”王维看着一脸喜色的刘总插言问道。

    “良策倒算不上,只是有些心得罢了,正要军司马的指点。”刘总的确想到了一个破敌办法,可此方案却需要水师的配合。

    说着刘总拉着王维走到案几旁,指着地图上的浿水道:“王司马你看,浿水从东北方向而来,越朝鲜城北往西南注入大海。高句丽大军虽然有数万人,但却没有一兵一卒的水师,若我等派遣精锐小股水师沿着浿水逆流而上,趁敌不备破开敌人的封锁,将援助送入朝鲜城。”

    听完刘总的述说,王维眼中精光一闪,激动地一拳砸在案几上道:“参军好计策!我看这计划可行!”

    “王司马先不要高兴太早,这里还有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浿水上可能航行千料以上的大海船?如果不能通行千料海船,就算我们打通了水上交通,怕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将船上的援助送入城内。”

    “如果靠一二百料的小船来运输,还不知需运多久,万一中途高句丽人前来破坏,人员损失了事小,丢失了粮草、军械耽误了大人的歼敌计划才是事大!”

    “嗯,参军所言甚是,我看咱们可以先派小股精锐前去探查一二,只要确定了浿水虚实,我等就可以依计而行。”

    三日后,前去探查的水军斥候顺利归来了,并带来了让刘总、王维二人喜出望外的消息。据斥候调查,浿水水面宽阔、水量很大,足可承载千料大海船。虽然无法像海上那样运转自如,可通航运输还是没问题。

    解决了心头之患,刘总、王维二人立即按原计划行动起来。第一次行动,出于谨慎考虑,刘总只派了一艘千料运输船,而护航的战船有大小二十艘,其余船只全都留在附近海域待命。

    当日,二十几艘船只,在水手们的操作下,从浿水入海口沿江逆流而上。因高句丽人根本就没料到晋军会从海上过来,故崂山水师根本没有遇到任何阻拦,一路平平安安抵达了朝鲜城附近。

    此时正在城墙上交战的敌我双方顿时被冒然闯入水师战船给惊呆了,战场四周敌我数万人马各个一脸呆滞地望着二十艘大小战船,都忘记了继续厮杀下去。

    “当当当!”随着一阵金声响起,正在攻城的高句丽士兵迅速撤退下来。原来高句丽统帅无法分别来人是敌是友,只好暂时先将大军撤回来,等弄明白情况后再作打算。

    不提惊疑不定的高句丽人,就是城内守军也是一脸迷茫。张统站在北门城墙上,望着城外浿水上旌旗招展的二十艘战船,喜忧莫名。

    战船上一直在观察敌我变化的王维见状忙吩咐道:“将晋军的旗帜升起来,另外向城内的守军喊话,就说援军来了!”

    “城内的守军听着,我们是辽东来的援军,快快打开城门!”不大一会儿,数十名水手的喊声就传到了朝鲜城内,连站在城墙上的张统都听得一清二楚。

    城内守军得知援军来了,不少人都喜极而泣,嘴里高兴地喊道:“援军来啦,我们有救了!援军来啦,我们有救了!”

    “大人,要打开城门吗?”一名亲兵面带喜色向张统请示道。

    不料,张统却一脸严肃地拒绝道:“慢着!来人是敌是友尚未辨明,先不要急着打开城门!”

    “为什么啊?”亲兵有些不解,前些日子自家主公日盼夜盼援军到来,今天援军来啦,却又将援军拒之城外,不知是何意思。

    “你懂什么?!他们说自己是援军,你们就相信啊?!万一是敌人假扮的呢?你们何时听说过我大晋在辽东部署水师啦?我大晋的水师全都在江东,怎么可能会有水师前来增援?若我所料不错,恐怕是敌人见我城坚池厚不易攻取,故采取的鬼蜮伎俩罢了!”

    “啊!不是吧?原来是白高兴一场啊!”亲兵耷拉着脑袋有气无力道,本以为盼来了援军,却不想是敌人假扮的。

    “哼!区区小计,怎可瞒得了本将?尔等且小心戒备,若敌水师来攻,只需用火箭将其逼退即可!唉,本来守城都挺艰难,没想到敌军还有如此强盛的水师做帮手。”张统一脸忧虑地望着浿水上的战船道。

    见城门迟迟不曾打开,船上王维等人一下着急了。若在拖延下去,等高句丽人反应过来就麻烦了。他瞧着城墙上的张统若有所思道:“这个张大人还挺谨慎的!不过,这样也好,性情谨慎的人最适合守城。派一个人带着沓氏县令的信件以及印鉴前往城内交给张大人,让他不要怀疑我等的身份!”

    很快一名水师斥候就被城内守军通过吊篮弄到了城墙上,张统的亲兵正一脸戒备的围着吊上来的精壮汉子。不料那汉子竟一点儿也不惧怕,抖抖身上泥土施施然道:“快通知你家张大人,就说沓氏县令派来的援军到了!”

    “我就是张统,你说你是沓氏县令派来的援军?可有证据?”见来人一脸坦然的样子,张统从亲卫后面站了出来问道。

    “启禀张大人,这是沓氏大人命卑下交给你的书信以及印鉴,您看了之后就什么都明白了!”说着来人从怀中取出一封书信,连同背上的包裹一同交给了张统。

    张统先检查了包裹中印鉴的真假,然后才打开了书信仔细看了起来。看完书信张统才彻底弄明白城外那股水师的来历,同时也对素未谋面的卫兵曹心存感念。

第115章 袭扰战

    有了印鉴以及沓氏霞客的书信,张统总算相信城外来得是援军。等到刘总、王维二人将大批粮草、军械通过水路运抵城内后,城内的士气一下子高涨起来。就连张统也多了几分守城的信心。

    其实张统并不惧怕外面数万高句丽大军,他最担心的是没有外援孤军奋战。现在外援有了,他也就专心致志的做起守城任务。

    就在水师等想尽一切办法援助朝鲜城内的守军时,远在辽东的卫朔等人也没闲着。训练了一个冬天的骑兵部队全都被卫朔放了出去,三千精锐骑兵分成大小数十股,一人双骑潜入高句丽境内,实施袭扰战。

    三月,高句丽,丸都城内,高句丽国王美川王正在宫殿内听取大臣们汇报前线军情,得知大军进展顺利,已占领了西晋带方、乐浪两郡大部分地方。

    “辽东晋军可有动静?”

    美川王高乙弗最担心的还是辽东方向的援军,此次高句丽出动了五万大军,对晋属带方、乐浪二郡可谓是志在必得。只有拿下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才能放心南下统一朝鲜半岛。

    “启奏大王,目前尚未发现辽东晋军有西进的迹象!”国相仓助利躬身答道。

    “嗯?这是怎么回事?以往辽东晋军不是反应挺快吗?怎么此次却毫无动静呢?”美川王高乙弗有些莫名其妙,搞不清辽东晋军的真实意图。

    却见国相仓助利眼中精光一闪道:“大王,其实这不难理解。晋王朝早就不是数十年前那个攻破我丸都城的庞大的曹魏帝国,她虽然继承了曹魏帝国的遗产,却没能将其发扬光大!臣听说,中原正遭遇百年罕见的胡乱!连晋王朝的都城都被胡人给攻破了,他们怎么可能还有闲心来管偏远辽东发生的战事呢?”

    “哼!真是报应啊!恨不能亲手报仇雪恨!”

    美川王闻听胡族攻破了晋王朝的都城,不由得感到一阵大仇得报后的快意。就在六十八年前,曹魏大军为了惩罚高句丽人侵犯辽东郡,一举攻克了他们的都城——丸都。直到近年来,丸都才在高句丽人耗费了无数心血后堪堪恢复过来。

    虽然重建了丸都,但美川王高乙弗作为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君王,自不会将曾经受过的屈辱给轻易忘掉。他之所以发兵攻取带方、乐浪二郡,除了要打通经略朝鲜半岛的通道外,未必没有报仇雪恨之意。

    “大王,尽管辽东晋军毫无作为,可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要谨防日后晋军报复。”国相仓助利在一旁提醒道。

    这国相仓助利可不是一般人,他是高句丽国内有名的权臣、能臣。正是他一力坚持罢黜了荒唐的前任高句丽王,高句丽才迎来了英明神武的美川王高乙弗。在高乙弗、仓助利二人的治理下,高句丽逐渐走向了复兴和崛起,入侵带方、乐浪二郡只是高句丽对外扩张的开始。

    “嗯,国相言之有理,不知可有良策进献?”

    “启奏大王,若要一劳永逸彻底解决掉侵占带方、乐浪二郡后的隐患,我们就必须派军占领西平安城。此城位于马訾水下游,是扼守辽东郡东部的咽喉要道,占据此地就卡主了日后晋军从陆上进攻带方、乐浪二地关键所在!足可保后方二郡无忧!”

    美川王高乙弗站起来走到地图上仔细看了一会儿,最后轻轻点下头道:“嗯,国相好见识!此言大善!寡人这就起兵夺了此城!”

    就在美川王准备夺取西安平时,却不知早有数千晋军骑兵沿着马訾水潜入了高句丽境内。

    虽然乌丸人打不过凶悍的鲜卑人,可对付高句丽人还不成问题。数十股胡汉混编骑军一进入高句丽,就开始烧杀掳掠,只要是沿途遇到了高句丽村庄或者牧民,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掩杀过去,顿时掀起一片血雨腥风……

    一开始那些骑兵中的晋人还不太适应这样的打法,冲在前面的总是那些乌丸人,后来经过数次实战经历后,晋人骑兵们也意识到了袭扰战的重要性。

    骑兵袭扰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