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刘翰急报,内阁上下不敢耽搁,他们一边向燕王禀报,另一边则抓紧时间派出人手前往兖州调查,争取早日摸清蝗灾爆发的时间、规模,以为日后抗灾做好准备。
卫朔得知后同样大惊失色,他可是知道在古代蝗灾的危害有多大,用灭顶之灾来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几乎每次一爆发蝗灾后,往往伴随的都是流民遍地,饿殍横野。
虽然内阁已着手开始抗灾,但卫朔依旧无法放下心来。他一边翻看着案几上兖州刺史府呈送上来的急报,大脑还在一边急速转动,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案。
兖州刺史府在急报中称,自前年以来,兖州内几个郡县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旱灾,到了去年冬天更是一场大雪都未降下。导致在田间地头蝗虫繁殖的后代侥幸躲过了严寒,若无意外到了今年八月份左右,兖州必将遭遇百年难见的蝗灾。
蝗灾哪怕到了现代都是危害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更何况还是各种条件匮乏的古代。
在古代由于‘蝗’通音‘皇’,再加上自董仲舒后天人感应学说的深入人心,使得历代朝廷在治理蝗灾方面都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策略。要知道在华夏几千年的历史上,蝗灾是非常常见且危害极大的自然灾害。
据后世统计,秦汉时期华夏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蝗灾不好治理,就是放在现代也需好长时间的农业治理和对当地的水土改造,使得当地气候发生改变,才让蝗虫无法生存,从根本上断绝蝗虫成灾。
除此以外,就是养家禽扑食蝗虫,还有就是药物喷洒。
想到这儿卫朔不禁眉头紧皱,如今的大晋朝可没有杀虫农药。
面对即将爆发的蝗灾,又该怎么办?忽然脑中灵光一闪,卫朔记得前世逛论坛时,遇到的几个高人闲谈时,好像扯到古时候有人用草药熬成汁,对蝗虫进行喷洒,可抑制蝗虫到处乱飞。当蝗虫遇到这种药物后会落地,被扑捉后还可食用,对人体不会有大的危害。
记得当时卫朔还不断感叹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当时图个有趣就记住了几种草药名称,等下他打算找刚到辽东不久的葛洪请教一下。葛洪不但是传统道家宗师,同时也是一位医术非常高超,且对中草药有很深研究的医生。
葛洪是在去年完成了《抱朴子》创作后,才自江东来到辽东。葛洪来辽东自然不是为了求官,他的目的是跟阐教掌教寇遁之交流道家学问。
随着阐教发展,寇遁之早已成为名闻天下的道家领袖,即便葛洪远在江左亦有耳闻。
不一会儿,只见郭诵进来大声禀报:“主公,葛洪天师求见。”
卫朔得知葛洪来了,顿时精神一震,忙不迭地吩咐道:“快请葛天师进来。”
葛洪被郭诵引领着来到殿外,稍稍整理下衣容,便抬头挺胸,气度洒然的进入殿内。
门被打开的一瞬间,卫朔直觉得来人,是身披霞光而来,一袭白衣飘然出尘,婴儿般稚嫩的容颜,洒脱飘然的气质,睿智灵动的眼神,一切都是那么神圣而不可侵犯。
只见葛洪弯腰行礼道;“世外之臣葛洪见过王上。”
卫朔一时被葛洪气势吸引,半响没回过神,过了好大一会儿方收敛神情道:“天师快快请起,没想到天师气质愈发出尘,想来距天道不远矣,真是可喜可贺。”
葛洪缓缓起身,立于殿内,气质洒然,神色间无有一丝慌张。他抬头看了看上首年轻的王者,五官似雕刻而成,眼睛深邃,透着锐利的光芒,剑眉入鬓,蓄着短短的美须,气质凛然天成而不容侵犯。
“不知大王唤在下前来有何贵干?”
“久闻天师在草药方面有很深造诣,不知天师可曾听说有草药可治理蝗灾?”
“治理蝗灾的草药?”
“没错!据兖州传来的消息,今年夏季中原一带很有可能爆发大规模蝗灾,而今年又是中原百姓结束战乱后首个安稳之年,若不小心处理很有可能引发不测之祸。”
“大王,若中原爆发蝗灾,而官府又不能果断有效处理,蝗灾一旦必将泛滥,到时中原百姓将会流离失所,饥不裹腹,致使民心动荡,严重的话会影响中原稳定。”
卫朔颇为赞同的点点头道:“天师说得没错,对于蝗灾官府决不能放任不管。我已派出人手前往兖州调查,很快就会有更详细的资料呈报上来。而今日找天师过来,就是想跟天师讨教一下草药治理蝗灾的可行性。”
“臣幼时跟随父兄学道术、医术时,曾在一本古籍上见过一个药方,的确有对付一般飞虫之功效,可臣却不敢保证药效对蝗虫有用。”
“真的?”卫朔闻之大喜,赶忙将自己记着的药方拿出来向葛洪请教。
葛洪摸着下巴仔细研究了一会儿道:“大王,这个药方与臣所知道的那个多有不同,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还需经过实验方可确定。”
“好!眼下距离夏季尚有数月时间,我希望天师能在蝗灾爆发前确定药方,你放心接下来我会让户部拨款与你,另外会再派些人手协助你完成研究。”
“请大王放心,臣一定尽快研究出成果。”
待葛洪离去后,刚刚还保持沉默的郭诵再也忍不住了,他朝前跨出一步道,“主公,您让葛天师研究什么药草治蝗,臣没有异议,只是这蝗虫能吃吗?”
吃蝗虫对古人而言十分困难,不仅要克服生理上的难题,还要克服心理上坎儿。经过天人感应的洗礼,在古代蝗虫已在文化上被神化,在有些偏远地方,别说动员百姓去吃蝗虫,恐怕让他们动手扑杀都是一大难题。
“述之有所不知,从医学角度上看蝗虫不但能吃,还是一种特别有营养且美味的食物。只需去其翅、足,再洗干净,用煮沸的水烫死后即可使用,也可处理好后,炒至熟透食之,若加点调味料的话,可堪比美味佳肴,而且这东西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卫朔的一番话顿时让郭默目瞪口呆,他苦笑几声道:“主公,这话也就是您能说,换个人来说恐怕会被盲目的百姓给当成疯子不可。”
“蝗虫只是一种普通昆虫,我们要借助此次蝗灾破除百姓对蝗虫的迷信,不要再搞什么祭祀之类毫无用处的活动,要让合理治蝗成为日后官府、百姓之准则。”
这时郭默亦有些意动道:“若此话以阐教掌教之名义传遍天下,定可号召天下教民遵从官府安排吃虫灭灾。当蝗灾爆发后,百姓就可暂时用蝗虫裹腹,等候官府拨粮赈灾,即便是百年难遇的蝗灾,也没什么可担心的。”
“嗯,述之此言不错!”(未完待续。)
第603章 舆论之争
永年元年开春以来,整个中原大地居然只落了一场小雨,再加上去年冬季很少下雪,让燕国上下意识到今年中原一带旱灾、蝗灾将不可避免。
如果旱灾是发生在关中、辽东等水利发达的区域,卫朔也不会感到心急。可偏偏灾害即将在刚刚收复的中原之地爆发,为此燕国上下不得不全力投入到紧张的抗旱救灾之中。
旱灾往往伴随着蝗灾,两大灾害在古代是一场巨大灾难,若处置不当会引发改朝换代这样天崩地裂的大事发生。
在春初雪融的时候,内阁协同工部、户部以及地方官府,雇佣大批民众全力抢修中原水利设施,为此甚至将大运河工程都暂时停止下来。
除此之外,为了防止有人借天灾牟利,卫朔特别行文中原各地,不但大肆减免当地百姓承担的税赋,还严禁天灾期间禁止土地买卖。
另外,为了帮助灾民渡过难关,钱庄还会给灾民提供低息贷款。
最后,各地作坊开始紧急赶制水车等抗旱器械,并通过直道运送至中原各地。
与此同时,报馆在卫朔授意下开始了轰轰烈烈地宣传,一时间中原即将遭受蝗灾、旱灾的消息传遍天下。
虽然这样做带来不少混乱,但由于官府处置得当,百姓们得知官府已做好了全力赈灾的准备,在经过最初的慌乱之后,渐渐稳定下来。
其实很多时候天灾远没有**带来的破坏力大,相比于天灾带来的危害,卫朔更害怕伴随而来的**隐患。
然而就在燕国投入到一片火热的抗灾治蝗斗争中时,各地一部分旧有名士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竟借机造谣生事。
这些旧有名士高举天人感应的大旗,将天灾爆发的原因归于燕国‘乱政’以及燕王‘暴虐’头上,声称正是如此上天才会降临天祸到中原百姓头上。
不少旧有名士还声泪俱下的上书‘劝谏’卫朔,要求燕王听从民意,罢黜新政,并下罪己文书,以回归传统。
如果说中原河北一带的名士子弟还奢望用表现获得卫朔重用,那么江左世家可就不会那么客气了,他们直接将矛头指向卫朔。借口中原在残暴羯胡的统治下都没有发生蝗灾,偏偏在燕国收复之后旱灾、蝗灾来势汹汹,这充分说明了上天要惩罚‘某人’。
旧有名士直接忽略掉了燕国上下为赈灾而付出的努力,也无视卫朔带头捐赠钱财。
总之他们只考虑天灾代表着天意,表示辽东统治不得人心。
这股谣言比自然灾难还要来势汹汹,让卫朔和燕国上下愤怒万分。
自中原、河北初定,卫朔从未拜访过所谓的名士、隐士,这完全出乎了各地正待价而沽的世家名士的预料。
在某些名士眼中,卫朔起码得拿出刘皇叔的做派,来个三顾茅庐才能体现出诚心来。
然而众人却不知,十年来随着辽东大力推广教育,让卫朔拥有了足够多的人才储备,他根本不再需要像眼前那样去费尽心思拉拢人才。
却不料卫朔的‘无动于衷’挑动了某些世家名士内心的敏感神经,正好借着此次天灾之际,他们纷纷想着给卫朔一个教训,好让卫朔知道他们的厉害,进而用‘八抬大轿’将他们请回去。
“诸位,按说眼下正值抗旱救灾之关键,我们不该浪费时间坐在这里,但眼下外界舆论汹汹,大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之势。”
“况且外界舆论已渐渐影响到抗灾行动,由不得我们不慎重对待。”
“主公担忧甚是有理,原本以为外界吵几天就过去了,却不想有人想浑水摸鱼。”
“眼下江左那帮名士高举天人感应的大旗,将已爆发的旱灾以及即将爆发的蝗灾全归于主公头上,实在是大逆不道。”
“还有一些狗屁名士竟要求燕国上下放弃一切赈灾计划,声称只要在旱灾、蝗灾面前虔诚悔过就能得到上天原谅,进而避免灾害发生。”
听着莫含满口抱怨,燕国上下包括卫朔在内脸色都不太好看。其实卫朔并不禁止外人非议‘朝政’,但是眼前旧有名士的言论已经影响到中原稳定,这便不能被他容忍。
“如果那些名士只是随便抱怨几句,辽东也不会拿他们怎样,毕竟燕国一向标榜不以言罪人。然而他们都是当地有名望的世家子弟,某些言论在百姓中有着不小影响力。”
“臣听说许多百姓都受到了蛊惑,对燕国组织的救灾行动充满消极情绪,甚至有些地方官吏都变得人心惶惶!”
“诸位对此有什么看法?”
“主公,臣以为燕国应当发动舆论力量,对他们发动反击。”莫含斩钉截铁道。
“且细言之!”
“诺!”莫含闻言侃侃而谈道:“臣建议让燕国各大学堂山长、博士、教授在报馆上发表文章,从根子上击败对方,不然即便此次我们通过行政手段强力压服对方,日后有机会还会有人跳出来煽阴风、点阴火。”
“不错,世容此言甚善,既然是舆论问题,那就只能用舆论力量解决。动用行政手段只是治标不治本,能解决了一时问题,却解决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卫朔对莫含的建议表达了强烈支持,他站起来挥舞着双手激动道:“燕国在各大学堂养士十多年,也到了他们为燕国抛头颅洒热血的时候。我相信刘公、皇甫方回、朱左车、董景道等大儒、名士的学问不比他们差。”
很快在卫朔授意下,燕国各大学堂博士、名士纷纷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大肆歌颂辽东官府如何组织百姓抗旱治蝗。
在燕国舆论下,大灾大难历朝历代都有,只有贤明者才会主动承担起应有责任,率领民众抵御灾害。甚至有不少文章更是毫不客气地斥责江东名士、旧有名士不顾百姓死活,妄论天意,推卸责任,这才是真正的**。
得知燕国文人如此强词夺理,江东名士非常气愤,他们在有心人组织下与燕国文人展开了激烈辩论,继续宣扬天人感应的理论。
不过,卫朔还是小觑了传统理论的影响力,自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学说,这一套理论被历代官府接受,想要击败对方谈何容易?
多亏了燕国掌握着大量报馆,如此才能在这场辩论中让燕国立于不败之地。很快江左名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们并未屈服,依旧通过各种渠道与燕国文人展开辩论。
没能在舆论上击败传统士族,让卫朔有点儿遗憾,但他相信等夏季治蝗成功,舆论一定彻底站在燕国一方。届时才是燕国对传统士族发动致命一击的时候,从而减弱传统士族在辽东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阐教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掌教、天师、道长、真人的影响下,各地教众几乎没有受到传统舆论影响,反而坚定地站在燕国一方。
教民们认为这不是上天对燕国的警示,相反这是大天尊对中原民众不信阐教的惩戒。
再加上阐教这么搅和,天下有关天灾的这番舆论争执,彻底进入相持阶段。除了部分闲的蛋疼的名士还在关注外,中原普通民众已是火烧眉毛,正在官府组织下全力自救,哪里还有精力关注天灾是有什么引起的?
虽然经历了一番波折,但燕国推行的各项赈灾计划还是有条不紊地推行下去。从这点来说,让卫朔颇感欣慰。(未完待续。)
第604章 顶风作案
就在卫朔以及内阁的视线从舆论之争上移开,将全部精力都放在抗灾治蝗上时,却没想到又有一件突发事件打断了原本计划。
这日,执掌监察总署的台产秘密向卫朔呈报——户部内部存在重大贪腐嫌疑,有人趁着此次天灾之机大肆敛财。
“国俊,有人贪腐你直接派人去调查不就行了?”
卫朔疑惑不解地看着台产,对于台产这位得力干将的工作,他是十分满意的。执掌监察系统多年,每年都有官员因各种问题被监察署查处。像这类贪腐案件自有法度给予惩处,很少有像今日这般,案件没调查、人员没抓却上交卫朔处理。
“这……这,这!”台产欲言又止,显然有难言之隐。
见状卫朔突然心中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道:“是不是犯案之人身份特殊?”
“大王睿智。”台产这才轻舒一口气,悄悄抹了一把额头冷汗。
“哦?到底是什么人竟让有‘铁面御史’之称的台国俊都束手无策?”
“此人姓裴,出身河东裴氏,乃王妃之族人。”台产一字一句吐露道。
“嗯?!”卫朔眼中精光一闪,原来此案事涉王妃裴颖儿,怪不得连一向有刚直之名的台产都不敢擅自做主。
看着面色阴晴不定的卫朔,台产小心翼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