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生在西晋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求生在西晋末- 第19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今年随着辽东军入关,韦氏更是早早派出人与辽东军取得联系,然后充当大军向导。结果毛宝在韦氏的帮助下,十分顺利拿下京兆、始平两郡国。

    晋镇北大将军、幽州牧卫朔从开春出兵到四月中旬包围长安略定关中,不过只用了月余时间,当这个消息传出之后,所有人都不得不开始以一种敬畏的眼神仰视辽东。

    四月底,琅琊王正在府内设宴款待部下幕僚,当长安被围的消息传至建邺时,司马睿一下子呆住了,他心情十分复杂,不知该欢喜好还是该发愁好。

    千里关陇一夜之间改姓卫,让琅琊王深切感受到来自辽东的强大与威胁。现在他越发觉得未来对晋室国祚威胁最大者,非辽东莫属!很可惜辽东失去了制约辽东发展的最佳时机,眼下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一步步壮大。

    看着琅琊王坐在那儿愁眉苦脸喝闷酒,旁边的王敦脸上露出几分幸灾乐祸神色。他早看卫朔不对眼,还曾几次与对方交手,不像琅琊王那样感到懊悔。

    看着面前心思各异的堂兄与琅琊王,王导觉得非常头疼。由于琅琊王与王敦二人不合,时常因各种事情而闹矛盾,而王导作为中间人只能竭力调解,每年光是耗费在上面的精力不知有多少。

    眼下人家辽东将拿下关中,统一半个北国,成为天下最强的藩镇,而江左两大代表人物却还是面和心不合。如此下去江左如何赶得上辽东?将来等到辽东兵临城下,江左除了引颈就戮外,哪里有其他出路?

    想到这儿,王导站起来主动道:“大王,今辽东全取关中已成定局,未来说不定还会统一整个北方。以在下之见,江左也该为以后考虑一二了!”

    “不知爱卿有何见解?”司马睿亦深深感受到辽东威胁,迫切想加强自身实力。

    “臣请大王行土断之策!以此来增加王府收入,并扩充兵源。鉴于土断之策关系到国计民生,非重臣不能推行,臣请镇东大将军亲自督阵施行。”

    “哗!”王导的话引起在场众人一片哗然,在座的有不少原是朝廷官员,对于土断政策并不陌生。

    土断,是两晋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之一,指以现居地为准,将人户著之于籍。

    西晋武帝太康五年(284),汝南王司马亮、司空卫瓘上疏,咸用土断,使举善进才,各由乡论,以纠九品中正制之流弊,是为土断之始。

    而王导倡导的土断则是针对当时侨人和侨州郡而实行的政策。

    西晋末,北方百姓大量南流,江左为了彰显规复失地的决心,又为了高标郡望门第的风气,同时出于重视地域乡里的观念考虑,设立了许多侨州、侨郡、侨县予以安置。

    侨人中的世家豪族多占有田园别墅,而底层庶民百姓只能沦为部曲、佃客、奴婢,结果使得官府征收税源锐减,大量财富流入到世家大族口袋中。这也是江左雄踞六州,财政收入却远远不及辽东的重要原因。

    “大王,而今江东辖地六州,有民六百多万,按说应该比辽东强大才是,可现实却是江左差辽东远矣。臣思来想去认为江左之所以比不上辽东,主要是因为江左财政收入太低。”

    “而行土断之策,就可重新整理户籍,使居民不分侨旧,一律在所居郡县编入正式户籍,取消对侨人的优待,以便官府统一编户齐民,增加税源。”

    “与此同时,清查隐匿漏户,把逃亡农民和由豪强隐占的私属搜括出来,充作官府的赋役对象。总之,土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只有这样未来江左才有实力应付各种危机。”

    王导的建议让琅琊王眼前一亮,直到这一刻他才真正看到江左管夷吾的风采!

    可惜琅琊王很快就意识到这事不是那么简单,土断之策毫无疑问损害了世家大族的利益,若不得世家支持,他也不敢轻举妄动。(未完待续。)

第415章 劝降

    王导提议推行土断之策,就是借机向琅琊王表明王家对朝廷的忠心,减少琅琊王对王氏的戒心。同时其又推荐堂兄王敦主持土断,一方面非威名素著之辈无法完成土断,另一方面通过土断缓和王敦与琅琊王之间的关系。

    琅琊王、王敦均非愚笨之人,自然看清了王导的良苦用心。王敦且不说,琅琊王自是十分感激。司马睿很清楚若行土断之策,非王敦不能推行,而且土断对增加江左财政收入大有好处,实是增加江左实力的良策。

    而王敦虽有些不以为然,可考虑到辽东越来越强大,他也不得不选择与琅琊王联合,不然日后不用辽东来攻,江左内部就得爆发内乱。更何况推行土断虽然有损世家利益,但他作为主导者,自然有法子让王家毫发无损。

    “不知处仲意下如何?”

    “为江左考虑,臣愿主持推行土断!”

    吁!看到江左两大巨头终于有了和解迹象,让在场众人统统松了一口气。面对来自辽东越来越大的压力,不少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王敦与琅琊王之间的对立,已严重影响到江左整体利益。

    就在江左忙着增加税源时,为了减少伤亡,莫含代表辽东准备进入长安城实施劝降。莫含小心翼翼爬进吊篮,被城头上的秦州兵拽上了城墙。

    莫含抖抖衣角,从吊篮中很从容地站了出来,对于即将到来的谈判劝降,他没有感到一丝紧张,反倒像是来长安游玩一般。

    “在下莫含,不知阁下是……”莫含上下打量了一下杨曼问道。

    “在下杨曼,欢迎莫长史到长安。”杨曼拱手道。

    “原来是杨参军,幸会幸会!”

    “请莫长史移驾皇宫,陛下已经等候多时了。”

    莫含撇撇嘴没有在意杨曼称呼南阳王为天子,反正要不了多久,南阳王就得去帝号伏法。

    “既如此请杨参军前面带路!”

    从城墙到皇宫不过仅仅数十里地,莫含可以优哉游哉享受路边景色,但杨曼却恨不得这段路永远也不要走到尽头。因为一旦到达目的地,以南阳王为首的秦州系将极其屈辱的同辽东商讨投降事宜。

    当杨曼、莫含一行抵达宫门时,门口早有一队鲜衣怒马的宫卫前来接应,打头的正是南阳王的心腹将领张春。

    张春恶狠狠盯了莫含一眼后,有气无力道:“陛下请莫长史进去,二位请随我来。”

    “呵呵,有劳将军了!”面对张春的恶意,莫含毫不在意,依旧一副笑眯眯的样子。

    很快一行人就来到了大殿上,整个殿内除了南阳王跟他的几个心腹外,再无其他人。自从长安北包围,南阳王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被辽东军攻破长安。但也不知怎么回事,辽东军包围长安以后并未主动发起攻击。

    每日里站在城墙上的秦州人就能远远看到辽东军大营内,一队队整齐划一的辽东军士兵在操练,那些士兵各个精神抖擞士气高昂,嘹亮的歌声传遍了整个长安。见识过辽东军整齐的军容,犀利的弩炮之后,南阳王对死守长安再也不抱任何希望。

    就在南阳王诸人心惊胆颤等待最后审判时,镇北大将军卫朔竟传信城内,表示愿意跟南阳王商讨和平解决争端的办法。

    得知辽东有意劝降后,南阳王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稻草,忙不迭的答应下来。虽然所谓谈判其实就是投降,但南阳王能不能有个体面投降,就得看此次会谈的结果了。

    杨曼作为南阳王的智囊,眼下他有点儿摸不清辽东真实意图所在。在他看来,眼下辽东占据着全面优势,只要镇北将军愿意大可立即挥兵攻城就是,用不了多久整座长安就是其囊中之物,何须大费周章派人谈判!

    是想借机羞辱秦州一系?还是另有企图?杨曼想不明白,就只能盯着莫含一举一动,企图找到蛛丝马迹,很可惜莫含表现得始终很完美。

    “幽州牧麾下右长史莫含,拜见大王!”

    南阳王身形一滞,从莫含刚刚对他的称呼,看出辽东肯定不会让其继续当大晋皇帝。虽早料到了这一点,可真当其发生时,司马保心中颇感不爽。

    “长史快快请起,寡人曾闻先生之名如雷贯耳,不想今日才得见真容,真是可喜可贺!”

    “大王过奖了,含不过一商贾,出身低贱,幸得遇镇北大将军,方有机会一展胸中所长!”

    等双方寒暄已毕,交谈内容逐渐回归正题。莫含语气舒缓道:“大王,镇北将军让某转告诸位,希望大王能顺应形势开城投降。”

    莫含话语一出,把在场秦州诸将气得脸上一阵红一阵白。

    而脾气有些暴躁的杨次当即忍不住对着莫含讥讽道:“投降?哼!镇北将军未必太小瞧人了!难道你们真以为长安城防是纸糊的?”

    莫含闻言立即露出了鄙夷神色,撇了杨次一眼道:“在辽东军眼中,长安城防可不就是纸糊的?”

    “好了,都别吵了!光知道逞口舌之利,有何用?”

    杨曼一看诸将渐渐被挑起了火气,生怕一言不合激怒莫含,彻底堵死了和谈门槛,忙出言呵斥众将。

    见状南阳王忙出来打圆场道:“莫长史莫气恼,寡人手下都是些粗人,不懂礼数让长史见笑了。”

    “大王,我也不跟尔等废话了!说实话真正希望和谈的只是镇北将军一人而已,不管是某,还是刘遐将军,我们都不同意和谈。用刘遐将军的话来说,他只需一个回合就能拿下长安,根本用不着什么和谈。”

    “然而镇北将军怜惜长安百姓,不忍加诸战争让他们受苦,才派含前来与诸位和谈。废话也不多说,只要尔等愿意放下武器投降,我辽东可以考虑给诸位一个体面的结局。”

    “不知所谓的体面结局是什么?”杨曼面色难堪得问。

    “辽东不会擅自决定尔等生死,你们最终有没有命下去就得看新天子表现了。”

    “新天子?”闻言南阳王、杨曼等人目瞪口呆。

    “没错,眼下南阳王退位已成定局,但国不可一日无君,镇北将军认为还需一位宗室站出来继承皇位。至于尔等命运,只能等新皇即位后来处置了。”

    “那……那不知镇北将军有意让哪个宗室即位?”南阳王面色不虞道。

    “无论从实力还是从名望上看,江左琅琊王都是皇位的唯一继承者!因此等长安战事一结束,包括大王在内的秦州系将全部被送往建邺,日后尔等命运将完全由琅琊王决定。”

    “辽东为何让我等去建邺?放寡人回上邽不行吗?只要镇北将军答应寡人回秦州,寡人将立即下旨让守军投降。”

    说完司马保满脸希冀望着莫含,他不怎么愿意去建邺,因为那意味着把自己的命运交到别人手中。就算琅琊王大度饶他一命,等待他的也是无休无止的软禁。

    “呵呵,不好意思,在辽东消灭掉秦州叛乱氐族之前,大王是不可能回到秦州的。”

    见莫含油盐不进,张春非常恼怒地质问道:“那这样我等投降与不投降有什么区别?”

    “呵呵,当然有区别,若是尔等坚持不投降,一旦辽东军攻破城池,尔等决无幸免之理!相反投降了,却可以为自己争取一线生机,尽管希望十分渺茫,可总归是有希望不是?”

    额!这下南阳王等人彻底无语了,搞了半天,原来辽东的劝降不过是让他们选一个早死或者晚死的结局罢了。(未完待续。)

第416章 入长安

    在莫含结束谈判返回城外大营后,为了进一步震慑城内守军,卫朔下令弩兵以弩炮不断轰击长安城墙,导致城内一日数惊人心惶惶。

    面对辽东十分苛刻的投降条件,南阳王众人犹豫不决。到了今天这地步,除了南阳王和他心腹还在硬撑着外,大多数人都已看得分明,长安是守不住的!

    既然镇北将军只罚首犯不问胁从,一些中下级将领为了活命开始四下串联,打算暗中打开城门迎接辽东军入城。

    谁也不知道镇北将军无意追责中低级将领的消息从哪儿传出来的,也没有人去追究消息的真假,总之长安守军开始变得人心不稳。

    终于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部分识相见机快的秦州中级将领暗中打开了城门,迎接辽东军入城。负责具体指挥任务的刘遐,看到此景来不及向卫朔禀报,迅速下令大军进入长安城。

    “辽东军入城啦!”

    随着一声凄厉的呐喊声,整个长安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早就人心惶惶的秦州军彻底崩溃了,不少溃兵趁机烧杀掳掠,长安城骤然大乱。

    闻乱而起的杨曼、张春等人纷纷带着部曲前往皇宫请示南阳王,却不知皇宫中已乱成了一锅粥。南阳王得知辽东军入城,竟吓得一人躲在寝宫内瑟瑟发抖。等张春、杨曼等人找到他时,南阳王哆哆嗦嗦指示杨曼赶紧向辽东请降。

    “大王,晚了!一切都晚了!辽东军已经入城了!”杨曼满脸颓败道。

    “大王莫担心,臣这就护着您杀出长安城!”

    说起来张春等人虽然人品、才能均不咋地,可对南阳王却是忠心耿耿,历史上亦是同前赵战到了最后一刻。

    面对张春的叫嚣,南阳王苦笑道:“爱卿忠勇,朕深知!然而面对骁勇善战的辽东军,你又如何杀得出去?罢了,罢了,朕这就肉袒出降!”

    “大王!”张春、杨曼、杨次、胡崧、王连等人哭拜在地。

    当卫朔进入长安时,正好看到各处有溃兵、乱民趁机在杀人放火,他立即下令让陈安带着三百侍卫,连同三千厢军开始执行戒严。喝令各街各里所有百姓、士兵各归居处、营地闭门不出,但有胆敢在街上奔走者一律视作奸细、暴民,就地斩杀。

    很快陈安带着侍卫们开始策马奔驰在长安街道上四处传令,同时又毫不手软一连斩杀了数十个不听命令的乱民、溃兵。

    长安百姓、守军见识到辽东军的铁血手段后,终于意识到再闹下去,小命将不保,一些心思灵动者,迅速扔掉武器返回家中。

    大约过了半刻钟后,在陈安以及侍卫军的强力整顿下,混乱的长安城终于渐渐平静了下来,几处起火的地方也被辽东军扑灭。混乱虽然造成一定损失,但因辽东介入及时,并未给长安百姓造成太大伤害。

    除了长安底层百姓神情兴奋,盼着辽东入主外,城内大多数官员、豪强只能心情复杂地等待天明到来。

    看到刘遐走出皇宫,卫朔笑着问:“南阳王没事吧?”

    “没事!臣进去的时候,张春、杨次、杨曼几人正守着他呢。不过看他那样,显然受惊了!臣只警告他们不要乱来,留下人守着他们后就出来了。”

    “嗯,很好!南阳王活着比死了价值更大,等下让温军师安排人手,赶紧将他们送到江左去,另外再让他替我给琅琊王写份劝进书。”听到南阳王没事,卫朔才算放下心来。

    “主公,为何要把南阳王送到建邺?直接将他处死替天子报仇不是更好?”

    卫朔笑笑解释道:“正长,南阳王毕竟是宗室出身,若由辽东处置会让外界认为我等专权跋扈。相反将南阳王交给未来皇帝处置,不但借机表明辽东没有僭越之举,又能给江左添加些麻烦,何乐而不为呢?”

    “琅琊王登基后,直接下旨处死南阳王不就完了?江左还会有什么麻烦?”

    “呵呵,主公,让臣给正长来解释吧!南阳王虽然大逆不道僣位称号,可谁也不能否认琅琊王能登上皇位,多亏了南阳王‘相助’。反倒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